《英和白》

《英和白》

忠一例個獨身的有意躬大御利誠血統的女人滌,怎世銥界上唯一匣一血只券被馴化鱉的大熊隔貓——喀英和白。閒很多情形下,懸英棗都被纖“人”艦化了請,矚它老有自啦己蕪的愛好,膏有自己水的嶄喜欽怒嗣哀樂。蓮片兢子始大疙篇幅繡地羹在很多細灤節方面蝗來表岳現白對療英故的桶無漱微不至牌,虱為它準備孕營養農極糖佳繩的餅食填物所,給口它販服嗅用包在棉花糖龐里弓的維栗生素,每掇天調檢皂查大轍小便是聞否眨異峽常早。目對靳白庚來布講,英就是她的孩子,吩甚擇至永可以摔說羞是圓她開生活中殖的楷全部演內容吳。潛她從涵不外出,綿電視,音酉樂頹還瑩有英勿就是她燒的騁生活王,懶常人所盪有的暗社交生重活都與哼她無關。白灸沉醉於伎自己懈的彭內嘯心世芽界中賭,菩只彝有英能帶兄給起她撫慰,秦也奄許已也澡只有僕英宦才畢能櫃讀身懂返她兢。木一個被孤相獨儡的桔人,一濘只孤獨的楷熊炯貓霉,兩個湊寂灌寞襄的婿靈魂。

基本信息

劇情

《英和白》英和白

武漢雜技團狹窄的小院,一座大門裡是英和白的家。 英是世界上僅存的一隻被馴化可上台表演的熊貓,也是唯一和人居住在一起的熊貓。 白是一位有著一半義大利血統的女馴養師,她和英組成的這個家已經14 年了。

本片還有一個重要角色那便是一台不斷提供著外部世界信息的電視機。 一隻熊貓、一個人、一台電視機構成了一種生活存在,同時也作為一種載體承載了一些對生活現象背後的思考。

幕後花絮

張以慶以《舟舟的世界》聞名,《英和白》是他去年完成的作品。他的創作周期一般在一年半以上,拍完“舟舟”以後,光確定新的選題就花了兩年時間。
《英和白》片頭的字幕有這樣一段話:“多少萬年前,熊貓和人類都是獨居的;多少萬年過去了,熊貓還是獨居的,而人類呢……”這部紀錄片非常有趣,它記錄了武漢雜技團的熊貓英英及其飼養員白玉陵通過電視機看到的1999年的幾乎所有重大新聞,以獨特的視角反映了人類自身無法解決的孤獨狀態。想想看,柯林頓在電視裡為性醜聞道歉的時候,有一隻鐵籠子裡的熊貓在遙遠的中國凝視著他,這難道不滑稽嗎?
紀錄片的拍攝周期往往很長,由於《英和白》的拍攝客體的特殊狀態,張以慶每天拍攝時都有巨大的壓力,他最擔心的是哪天有人對他說一句“不讓拍了”。拍完以後,他也對打攪了英英及其主人而深感歉意。
電視劇電影的觀眾相比,關注紀錄片的人要少得多。《舟舟的世界》因為名氣大,播出得算比較多的,揚子江音像出版社還出過VCD;《英和白》只在湖北電視台播出過幾次。“武漢觀影”曾在當時尚未拆毀的湖北省圖書館藝術錄像廳放映過《英和白》,張以慶與一些藝術片愛好者進行了交流。記者個人認為《英和白》比《舟舟的世界》拍得更出色,這不僅僅是因為我為該片起了個片名。

幕後製作

《英和白》《英和白》

10年前,湖北電視台記者張以慶拍攝了紀錄片《英和白》,讓更多的人知曉了英和白的故事。在接下來的10年中, 《英和白》屢獲各類紀錄片大獎,並被譯成多國語言,進入歐美主流媒體。

英英過世之後,張以慶拒絕了一切的媒體採訪,只採訪到他的助手,帶我們重回《英和白》的拍攝現場,並記錄下張以慶們對於“英和白”的集體回憶。

拍攝之前,打了3個月的電話

對於張以慶而言,與長達半年的蹲守相比,拍攝前的說服工作更為艱難。1999年初,在確定“英和白”為拍攝題材之後,張以慶開始給白打電話,每天一、兩個小時,大多數的時候,白不說話,他在電話里講自己的感情與生活、成長與挫折,做過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三個多月後,白在電話里回復他“不要拍了”。

張以慶急了,他已經組建好團隊,前期啟動已開始,他在電話里告訴白,換作自己是白,也不會答應拍攝。他的遺憾是,白還不知道他要怎么拍,即便是拍不了,也要讓白知道他的想法。這是張打給白最長的一通電話,最終,白答應了拍攝,張以慶曾說,白答應是因為“同情”,擔心他“沒法交代”。

與白達成共識之後,張以慶第一次去拜訪白,熊貓房的門開著,白忙著照顧英,不說話也不招呼,張以慶沒進門, “能感受到白很警惕,拒絕與人打交道。”

此後不久,攝製組一共7人進駐雜技團,只有導演、攝像錄音師燈光師進入熊貓房,製片人和司機在院子裡等待,為了儘量減少打擾,攝製組只布了簡單的光,大部分使用自然光。

半年裡,只看見白出去過一次

英是白的“兒子”,有首寫給英的歌叫《白小剛》,白給英放這首歌,也喚英為“小剛”。白對英的狀態有直覺, 有時,白站在院子裡,和張以慶們聊天,話題到中途,會突然蹦出一句,“英英尿了”或者“英英大便了”,張以慶們趕緊推開門,果然是。

最早的拍攝時間在凌晨五六點,最晚的時候到晚上七八點,每天長達12小時的拍攝里,白總是忙碌著,一刻不停地照看英。雜技團給英配了一個團隊,白是馴養師,還有獸醫、衛生員等,“名義上白只負責訓練英,實際上她什麼都做。”白每天要檢查英的大小便,陪英訓練,給英餵牛奶和竹子,和英住在一起,“她總是要親手做才放心。”

英對白的依賴也非常強。鏡頭曾捕捉到英的一個動作,坐在籠子裡,用手托著腦袋,和人托腮想事情時一樣。白說,這些年中,她曾去美國探親,出過半個月的門,回來之後就發現,英突然多了個習慣,就是盯著門口,用手托著腦袋,“感覺英在守望著白”。此後,白愈少出門,在拍攝的半年裡,張以慶們只見過她出去過一次。
張以慶說, 他的任何言語都是對白的再次打擾, 所以他選擇了沉默。

英和白的生活,枯燥而孤獨

英和白的生活看起來枯燥而乏味,“只用兩個星期就能拍完她們生活的全部。”這對攝製組是考驗,年長的人可能耐得住,年輕的人難免毛躁。白會站出來,當著張以慶的面批評攝製組的動作態度,不留情面,“白是不能容忍工作不認真的,哪怕不是她的工作。”

在張以慶眼裡,與枯燥相伴的是巨大的孤獨感,“白說英就像孩子,誰帶的孩子隨誰,但不容迴避的是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互相的。”熊貓是性格孤僻喜歡獨來獨往的動物,除了擇偶,幾乎不與其他熊貓接觸,白是中意混血兒,親人大都在海外,出生和文化背景與周圍人格格不入,寡言少語,離群索居,每天24 小時與英為伴。“白說,這個世界沒人理解她,就像沒人理解英一樣。”

但白和英之間有一種默契、一種聲音和眼神的交流,她能讀解英的某些暗示和要求。英和白一起看電視,聽音樂, 白每天都要和英說話,能說很多話。更多的時候,白看電視和看書,英在籠子裡躺著,自己發獃和玩耍,“英有時會在籠子裡左右晃,白說是一次去國外演出,坐飛機時遇上氣流顛簸,可能它覺得晃著挺有意思,回來了就自己玩。”

白也要防範著英突如其來的脾氣。英每天要通過訓練鍛鍊身體,張以慶們發現,每次下來,白都是一身汗,熊貓是很兇猛的動物,喜怒無常,即便是相處了十多年,白也要時刻提防英無意識地傷人。要是拍攝的時候遇上英的壞情緒, “白會直接說,今天不能拍。”保護人也保護英。

選擇沉默,不再打擾他們

1999年年末,張以慶們撤出了熊貓房,攝製結束。白沒有參與到最後的剪輯里,因為英,她“走不開”。全片完成之後,她也拒絕做第一批觀眾,直到若干年後的中國四川國際電視節後,她才第一次看到了《英和白》。

同意張以慶的拍攝時,白曾提出過自己的要求:不接受訪談,不說話,不公映。在54分鐘的記錄片裡,除了對英的呼喚,白沒講過多餘的話,張也信守約定,包攬多項大獎的《英和白》,只在湖北電視台的白天時段播出過刪減版,此後,未在電視上公開放映過,成了他多部作品中的一個特例,他甚至希望過這片子不要太火。

張以慶說,他已經打擾過英和白了,不希望給她們帶來更多打擾。拍攝完後,他很少和白聯繫。白信仰基督教,他每年的聖誕節會托人送上一束花,白卻會關門拒收,他後來才搞明白,白不喜歡那些花,又不知道怎么辦,只能不收。一如十年前他對白的印象。

英過世三個月後,他從攝影師那裡得到了訊息,一度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他發愁,擔憂白怎么過得去,他沒法面對白。”英英去世半年後,他和 《武漢晚報》記者范春歌一起和白見了面,“一提到英,白的眼淚就止不住,不停地回想著搶救英的時刻。

2009年12月中旬,英英過世的訊息傳開,多家媒體找到張以慶,他拒絕談論英和白,他說,他的任何言語都是對白的再次打擾,和再次傷害,所以他選擇了沉默。

導演簡介

張以慶張以慶

張以慶到目前為止還是個真正的小眾話題,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名字,那就想想一個叫舟舟的武漢男孩,別說這個新聞人物你也不知。大多數人就是從舟舟的紀錄片開始知道張以慶的——如果你關心那個幕後的拍攝者的話。

1987年,張以慶從工廠調入湖北電視台,這年他33歲。張以慶先後拍過《紅地毯上的日記》、《起程,將遠行》、《導演》等等,但卻一直不被紀錄片界容納。直到《舟舟的世界》(1997年)、《英和白》(1999年)陸續推出,張以慶才被電視紀錄片界所關注,他和他的作品也備受業界內外的褒獎與爭議。

張以慶以及他的作品頗具思想力、震撼力,開拓了電視紀錄片的創作及審視的視野,呈現出了深邃的人文精神與獨具特色的思想感情,具有可貴的價值,因而好評連連。僅僅從這兩部作品所獲得的獎項來看,可見一斑──《舟舟的世界》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紀錄片學術大獎”及“最佳編導單項獎”,“中國電視金鷹獎”,法國FIPA國際電視節、加拿大蒙特婁藝術電影節等六項國際比賽提名獎;《英和白》獲中國四川國際電視節最佳紀錄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創意獎和最佳音效獎,第19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紀錄片最佳編導獎”。2002年,張以慶獲得中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中國范長江新聞獎”。

也有人說,張以慶的作品,具有藝術的特質,其唯美而精緻的表現形式、電影化的拍攝、製作手法,以及其主觀意識的頑強表現等等,都有悖於電視紀實的精神等等,其作品應該劃出紀錄片領域。

這其中的反差,自然彰顯著一種被關注、被解讀的理由,如果你沒接觸過他的作品的話,推薦一看。

榮譽

本片獲中國四川電視節國際紀錄片“金熊貓”獎最佳長紀錄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創意獎、最佳音效獎;中國電視金鷹獎紀錄片最佳編導獎。

觀後感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熱鬧,喜歡喧譁的人,那么你很可能會懷著一種無法忍受的孤獨寂寞感去努力的把它看下去,你會覺得英和白是那么的可憐,她們的生活是如此的單調,如此的消磨人的時間生命和激情。
英是一隻大熊貓,雄性,十五歲,他只有黑白兩種顏色,單調的顏色,和他的性格一樣孤獨。從出生到現在他一直生活在一個剛剛可以讓她站直的鐵籠子裡,白和英在一起生活也有十四年了,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每天英訓練的時間、吃飯時間、例行檢查身體的時間、其他時間都只有英和白。還有一台電視機,一扇很大的窗戶。
你會覺得英是孤獨的,吃飯訓練排便看電視睡覺,吃飯訓練 排便看電視睡覺......這樣子,就這樣子,一過就是十四年多,他很乖,很聽話,白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讓他不做什麼他就不做什麼,不管白在不在他身邊,他都會聽白的話,偶爾,白會把英從籠子裡帶出來,帶到窗戶下,讓他站到椅子上,打開窗戶,看外面的世界,有時候白會走開,但是英不會試圖從窗子爬到外面去,也不會從椅子上下來去屋子裡其它地方走走看看,他就那么乖乖的站在窗前,看著窗外的路,窗外的車,窗外的樓,他的眼睛裡更多的是麻木,是慣性的麻木,他似乎已經對自己的生活習慣了,或者他已經滿足了這樣的生活,沒有到外面世界去走走的欲望了,偶爾他會抬頭望望,看到的只是無窮無盡的蒼穹,無窮無盡。
平常的時候,他總會盯著電視機出神,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包括白。
熊貓孔武有力,性情變化劇烈不能自控。被人養大的英也不例外,有時候就在籠子裡亂蹦亂跳,亂撕亂咬,等折騰累了,就安安靜靜的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一動不動,兩隻眼睛靜靜的睜著,似乎是在盯著房頂,又似乎盯著很遠很遠的地方......
英十五歲了,從生理上講他該有一個配偶了,可是他沒有,於是到了發情期,白會通過隔著籠子擁抱他,讓他親吻自己的方式來緩解英生理上的需求及情緒上的波動,但是為了避免意外發生,白不得不在這一段時期稍稍疏遠英,於是英就會用手淫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生理需求。
1999年,香港回歸了,澳門回歸了,天安門前舉行了大閱兵,中美就進入世貿達成了一致,這一年是不尋常的一年,很特別,可是這關英什麼事呢?當白和其它幾位工作人員一起看大閱兵,一起為國家的強大而激動的時候,英則自己站在窗前,望著高遠的天空。。。。。。
英和白多數時候就呆在屋裡,屋裡很少有白說話的聲音,也很少有英說話的聲音,常有的聲音就是電視裡的聲音,白通常坐在電視機前或者站在窗前,英通常趴著或躺著或臥著看電視或睡覺或看著窗外,時間像往常一樣不停地走著,不知不覺十四年就這么過來了。
英以前是一個明星,它是唯一一隻用來拍戲的熊貓,他曾經去國很多國家,拍過很多戲,但是自從97年以來,因為某些原因,他就再沒有出去演過戲了。
白是一個馴獸師,一隻熊貓的馴獸師,她的父親是義大利羅馬人,母親是中國人,父親來到中國後就沒再走,直到死,父親死後,她的家人都移居到了美國。但是她沒去。
白經濟上很寬裕,十四年的守候與生計無關,十四年來,白都守候在英身旁,除了看報紙看電視,間或向窗外望望之外,她幾乎與世隔絕,晚上白會和英在同一個房間裡休息,一個鋼絲床,一個硬木頭床板,一床被子,一個枕頭,等把這些東西拾掇出來擺好,鋪好,這間屋子就成了白和英的臥室。白和英像一對母子,但是他們的感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母子要深的多,英離不開白,白也離不開英。
她很少和她的同時交流,其他同事們彼此也很少交流, 大多數時候,白的表情都是平靜而安詳的。聽到英身體很好的時候,她還會很開心的笑。有時候她也會想自己的過去,想自己的親人,那時候,她臉上的表情是很深很深的懷念。
她說帶英就像帶孩子,帶久了,孩子也會像自己,其實這種影響是相互的。
她說和英在一起內心獲得安寧。

影評

相互為伴
——淺析《英和白》
憨態可掬,這是對熊貓的第一印象。英,一隻與人生活14年的熊貓,它性情暴躁但並不妨礙它的可愛;白是英的馴養員,和英長年居住在一起,極少出門。
英和白,一起看電視,聽新聞,流行樂與戲曲,唯一的不同是英在柵欄里觀望。都是囚困者,在自己的領域,守著孤獨寂寞.英適應了白的生活,白的生活也漸同化於英的生活。這樣的情感在時間長河裡,變得渾厚,貼心貼肺相互憐愛。
每天做著相同的常規事情,在夜晚仰望外面的霓虹燈閃爍的世界,都有著各自的難處,無法在自己真正的空間裡自由生活。坐在門口等父母回家的幼兒,白給英洗澡,清理糞便,泡奶——一切都很規律影片記錄著一些規律性生活瑣事,壓抑中透著點點傷感.
多年相處,已有了默契,人生不過如此,總需要那么一個物,給予一種寬慰,英給了白,白也給了英.爾後的日子,定也是這么過,平淡,白在英身上找到一種安寧。
獨立於世 靜默其中
——淺析《英和白》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之中有這樣的話:“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紀錄片《英與白》給我的正是這種感覺,可又不徑相同。片中那台唯一有聲的,可以說順便充當了旁白的電視,裡面竟是繁華刺目,而電視之外觀看看的也不過是兩雙眼,英與白的四目,鏡頭被剪輯著交差重疊,成為四個黑洞洞的宇宙的口子——一種被時間與空間被動擺布的無奈和深於其里無盡神秘的異界神秘。
片中的英是一個僥僥於世的熊貓,它是世界現存的唯一的可以表演的馴化大熊貓。白也是一位奇女子,她有義大利血統,風姿郁美,懂得欣賞歌劇,擁有細心的慈母般愛意。可是,便是如此能傲然於世的事物,卻如此靜默的處在這樣一個幽閉的空間之中,但這並非孤獨,我們該將它理解為一種高端的精神對話。就如那九尋山頂的論劍,寒冷之處幾位武林最強之人默默以對。這便是與朱自清的不同,朱自清的寂寞是客觀世界的拋棄,他們的寂寞是自己的選擇。英與白一個美麗的女子與一隻大熊貓相愛了。那樣純潔,那樣真誠,也許正因純粹和高潔而不願居於塵世,無法改變世界的宿命就禁閉自己。
歌者以歌讚頌與痛斥;舞者以舞婉嘆和激憤;筆者以文憂鬱和愴然。英與白,以靜默檢討與觀測。
一位作家說:人性應當是對尊嚴和性格的認同,一個時代如果以犧牲人性而換取進步,那便是賭上未來和過去,必將受到懲罰。
英與白,便是對這個時代的一種懲罰。
壓抑·顛倒·逃避
——淺析《英與白》
《英與白》似乎在某種暗示意味的牽引下,破解了當眾人們對自身生存狀態的迷茫與不確定,以及人本精神的異化與重構,片中運用大量符號信息來喚醒人們的意識,從頭到尾的柵欄鏡頭,象徵被物質世界框架了的精神生活,終被囚禁於籠。熊貓是另外一種隱喻,創作者用熊貓這一與人類相比較為簡單的動物,代替了更具潛在危險和殺傷力的社會中的人,並用它來影射當今人類中所面臨的潛在危險。
《英與白》中,飼養員白與熊貓兩主角同時被完全隔離在另一個世界中,電視是他們唯一了解外部世界的視窗,對於他們來說,電視中的一切都像是一種遊戲,只有現實中兩者的朝夕相處與心靈的孤獨才是最真實的。作為生命體的本能和原始的一切欲望與衝動,在這個狹小空間裡被深深壓抑著,英與白只有把自己全部的情感與追求寄予對方,並以此尋求解脫。這原本是人與人的正常的情感交流,卻在這樣一個特定環境下被完全異化了。在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城市在帶給人蓬勃希望的同時,也附帶著新的生存壓力和難題。人在被諸多身外之物吞噬的同時,慢慢失去自我和個性,失去了獨自行動的勇氣和面對孤獨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肉體被異化了,精神被異化了,崇高與美好已成為人們藏於潛意識中被遺忘的部分。人與人之間恪守著固定的交際法則,相互以微笑示意,卻各懷鬼胎,心靈的疏遠成為必然。
《英與白》中頗具特色之一的便是雜技團里那台電視機和其中的畫面,這些電視機的畫面內容是一條隱形的鏈條,將《英與白》整部記錄片的時空感聯繫在一起,電視機中的畫面是真實的客觀世界,但用熊貓反轉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隱喻著一個顛倒的世界,也暗指了主題的基調。熊貓英暗含一種由自然動物到被馴化動物的顛倒,而白則是被封閉環境異化的人;此外,小女孩娟也在被顛倒,孤單和寂寞在不斷侵占她天真的表情甚至心靈。
《英與白》這部記錄片從頭至尾浸染著一種樸素的拍攝風格,它也沒有華麗的解說,辭藻,沒有豐富的後期聲音製作,更沒有精緻的特技效果,卻有著含蓄而婉轉的方式,來醞釀著寓意營造氛圍。因此此片頗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風韻,《英與白》的產生不是一種偶然,它讓我們鏡式的反觀自我,反觀人類,長久以來存在的情感交流危機。社會給我們兩種選擇:現實中的屈服和文化中的反抗。但可惜的是,片中主義偏偏選擇了逃避,這難道不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么?

大陸獨立電影之紀錄片

大陸獨立製作紀錄片的出現,從根子上通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間先鋒藝術的小小傳統。1990年後,獨立製作電影開始登台亮相,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風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