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茶隨筆》

《苦茶隨筆》

《苦茶隨筆》是繼《夜讀抄》之後的作品,內容與風格上有承襲之外,也有些許變化。但這變化卻多半是“回溯性的”。

基本信息

簡介

苦茶隨筆苦茶隨筆

《苦茶隨筆》是繼《夜讀抄》之後的作品,內容與風格上有承襲之外,也有些許變化。但這變化卻多半是“回溯性的”。集中之《日本管窺》,係為《國聞周報》撰寫的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周氏說:“我談日本的事情可以說是始於民國七年。”由此可溯周作人與日本文化難解的淵源。

推薦理由

國民性研究是從文化研究入手的,其精彩之處也正在文化研究方面,但作者發現文學藝術上得來的意見從來不能解釋日本的別的事情,特別是歷來日本對華的政治行動,往往超出清理之外,所以要了解日本國民性,就必須從其特殊的宗教入手。但作者又發現自己與宗教無緣,由此結束了對日本的思考過程。

作者簡介

周作人,現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原名柵壽。字星杓,後改名奎緩,自號起孟、啟明(又作豈明)、知堂等,筆名仲密、藥堂、周遐壽等。浙江紹興人。魯迅二弟。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師學堂。1906年東渡日本留學。1911年回國後在紹興任中學英文教員。1917年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澤瀉集》《談龍集》、《談虎集》等。

後記

去年秋天到日本去玩了一趟,有三個月沒有寫什麼文章,從十月起才又開始寫一點,到得今年五月底,略一檢查存稿,長長短短卻一總有五十篇之譜了。雖然我的文章總是寫不長,長的不過三乾字,短的只乾字上下罷了,總算起來也就是八九萬字,但是在八個月里亂七八遭地寫了這些,自己也覺得古怪。無用的文章寫了這許多,一也。這些文章又都是那么無用,又其二也。我原是不主張文學有用的,不過那是就政治經濟上說,若是給予讀者以愉快,見識以至智慧,那我覺得卻是很必要的,也是有用的所在。可惜我看自己的文章在這裡覺得很不滿意,因為頗少有點用的文章,至少這與《夜讀抄》相比顯然看得出如此。我並不是說《夜讀抄》的文章怎么地有用得好,但《夜讀抄》的讀書的文章有二十幾篇,在這裡才得其三分之一,而諷刺牢騷的雜文卻有三十篇以上,這實在太積極了,實在也是徒勞無用的事。寧可少寫幾篇,須得更充實一點,意思要誠實,文章要平淡,庶幾於讀者稍有益處。這一節極要緊,雖然尚須努力,請俟明日。

五月三十一日我往新南院去訪平伯,講到現在中國情形之危險,前日讀《墨海金壺》本的《大金吊伐錄》,一邊總是敷衍或取巧,一邊便申斥無誠意,要取斷然的處置,八百年前事,卻有咋今之感,可為寒心。近日北方又有什麼問題如報上所載,我們不知道中國如何應付,看地方官廳的舉動卻還是那么樣,只管女人的事,頭髮,袖子,襪子,衣衩等,或男女不準同校,或男女準同游泳,這都是些什麼玩意兒,我真不懂。我只知道,關於教育文化諸問題信任官僚而輕視學人,此事起始於中國小之舉行會考,而統一思想運動之成功則左派朋友的該項理論實為建築其基礎。《梵網經》有雲:

“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壞。”我想這話說得不錯。平伯聽了微笑對我說,他覺得我對於中國有些事情似乎比他還要熱心,雖然年紀比他大,這個理由他想大約是因為我對於有些派從前有點認識,有過期待。他這話說得很好,仔細想想也說得很對。自辛丑以來在外遊蕩,我所見所知的人上下左右總計起來。大約也頗不少。因知道而期待,而責備,這是一條路線。但是,也可因知道而不期待,而不責備,這是別——條路線。我走的卻—直是那第一路,不肯消極,不肯逃避現實,不肯心死,說這馬死了,——這真是“何嘗非大錯而特錯”。不錯的是第二路。這條路我應該能夠走,因為我對於有許多人與物與事都有所知。見橐駝固不怪他腫背,見馬也不期望他有一天背會腫,以駝呼駝,以馬稱馬,此動物學的科學方法也。自然主義派昔曾用之於小說矣,今何妨再來借用,自然主義的文學雖已過時而動物學則固健在,以此為人生觀的基本不亦可乎。

我從前以責備賢者之義對於新黨朋友頗怪其為統一思想等等運動建築基礎,至於黨同伐異卻尚可諒解,這在講主義與黨派時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後來看下去情形並不是那么簡單,在文藝的爭論上並不是在講什麼主義與黨派,就只是相罵,而這罵也未必是亂罵,雖然在不知道情形的看去實在是那么離奇難懂。這個情形不久我也就懂了。事實之奇恆出小說之上,此等奇事如不是物證儼在正令人不敢輕信也。新黨尚如此。

總之在現今這個奇妙的時代,特別是在中國,覺得什麼話都無可說。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新的舊的,肥的瘦的,見過了不少,說好說醜,都表示過一種敬意,然而歸根結蒂全是徒然,都可不必。從前上論常雲,知道了,欽此。知道了那么這事情就完了,再有話說,即是廢話。我很慚愧老是那么熱心,積極,又是在已經略略知道之後,難道相信天下真有“奇蹟”么?實實是大錯而特錯也。以後應當努力,用心寫好文章,莫管人家鳥事,且談草木蟲魚,要緊要緊。二十四年六月一日,知堂於北平。

書摘

從前偶然做了兩首打油詩,其中有一句雲,老去無端玩骨董,有些朋友便真以為我有些好古董,或者還說有古玩一架之多。我自己也有點不大相信了,在苦雨齋里仔細一查,果然西南角上有一個書廚,架上放著好些——玩意兒。這書廚的格子窄而且深,全廚寬只一公尺三五,卻分作三份,每份六格,每格深二三公分,放了“四六判”的書本以外大抵還可空餘八公分,這點地方我就利用了來陳列小小的玩具。這總計起來有二十四件,現在列記於下。

一、竹製黑貓一,高七公分,寬三公分。竹製龍舟一,高八公分,長七公分,是一個友人從長崎買來送我的。竹木製香爐各一,大的高十公分,小者六公分,都從東安市場南門內攤上買來。

二、土木製偶人共九,均日本新制,有雛人形,博多人形,仿御所人形各種,有“暫”,“鳥邊山”,“道成寺”各景,高自三至十六公分。松竹梅土製白公雞一,高三公分。

三、面人三,隆福寺街某氏所制,魁星高六公分,孟浩然連所跨毛驢共高四公分,長眉大仙高四公分,孟浩然後有小童杖頭挑壺盧隨行,後有石壁,外加玻璃盒,價共四角。擱在齋頭已將一年,面人幸各無恙,即大仙細如蛛絲的白眉亦尚如故,真可謂難得也。

四、陶製舟一,高六公分,長十二公分,底有印曰一休庵。篷作草苫,可以除去,其中可裝柳木小剔牙籤,船頭列珊瑚一把,蓋系“寶船”也。又貝殼舟一,象舟人著蓑笠持篙立筏上,以八棱牙貝九個,三貝相套為一列,三列成筏,以瓦楞子作蓑,梅花貝作笠,黃核貝作舟人的身子,篙乃竹枝。今年八月游江之島,以十五錢買得之,雖不及在小湊所買貝人形“挑水”之佳,卻也別有風致,蓋挑水似艷麗的人物畫,而此船則是水墨山水中景物也。

五、古明器四,碓灶豬人各一也。碓高二公分,寬四公分,長十三公分。灶高八公分半,寬九公分,豬高五公分,長十一公分,人高十二公分。大抵都是唐代製品,在洛陽出土的,又自製陶器花瓶一,高八公分,中徑八公分,上下均稍小,題字曰:忍過事堪喜,甲戌八月十日在江之島書杜牧之句制此,知堂。底長方格內文曰,苦茶庵自用品。其實這是在江之島對岸的片瀨所制,在素坯上以破筆蘸藍寫字,當場現燒,價二十錢也。

六、方銅鏡一,高廣各十一公分,背有正書銘十六字,文曰:既虛其中,亦方其外,一塵不染,萬物皆備。其下一長方印,篆文曰薛晉侯造
總算起來,只有明器和這鏡可以說是古董。薛晉侯鏡之外還有一面,雖然沒有放在這一起,也是我所喜歡的。鏡作葵花八瓣形,……

評論

品周作人先生的《苦茶隨筆》,猶如真的在品一杯真正的苦茶
茶一直以清苦為美。我想“苦茶隨筆”這四個字包含了先生對於茶,對於人生的一種清醒的思考。周作人先生的文章給人以一種藝術的清新感。如茶給人的感覺亦不膩。不過這杯“茶”卻是不太好“品”,讓我這個不太懂“茶道”的小輩花費了一些時日才略略領會到所謂的“品茶”的意境。感受到了一些仙骨之氣。記得一位智者說過品茶的時候要將自己的意識融入茶中再飲。於是我讀先生的這本書時也小心地如此行。整理好了自己的心境,再投入自己的意識,一飲,再飲,回味無窮。
茶禪講究悟,恬淡清淨。小品文《骨董小記》正是先生對古玩之類的物品之悟。“古玩的價值,其一是古,其二是稀,其三是貴。”這是先生對古玩價值的精闢定義。先生鍾情古玩,賞古玩如品茶者,從中悟出了些什麼。“宗教家派的復古家,古之所以可貴者便因其與理想的天國相近;科學派的考古家,能夠在這些遺物上窺見古時生活的一瞥。”各人各有鍾情古玩的原因,正如各人各有鍾情於茶的原因,窺見了古時生活,看見了理想天國的輪廓,於是越發執著,執著於自己所悟,於是便能悟出更多。
茶亦是論口喝的,於是品這本《苦茶隨筆》也是一口一口地喝。想到中國與日本都講究茶道,從來不輕易大口大口的喝,乃是經過多道工序以後,一賞二聞三啜。這本散文集中,先生亦有拋棄民族偏狹之見,對日本作出可觀點概述的《日本管窺》。其心態淡定,沉穩,獨具慧眼。“大抵在本國因為密切關係的緣故,往往多所責望,感到許多不滿意處……結果將無論什麼事情都看得非常奇怪……又未免過於吹毛求疵以至幸災樂禍……”這小段話忽然讓我想起了幾十年來一直都存在的一群特殊的人——中國憤青。現在“憤青”二字專門被用來指對於日本有著強烈不滿的人。這幾年就掀起一陣陣的“拒日”狂潮。自己身邊也不少抵制日貨的同學。的確,日本在歷史上侵略過我們,國恥我們當然不能忘,但是憤青們的舉止也太過片面。正是先生說的“為個人主義,無公民的責任”“過於吹毛求疵以致幸災樂禍”。我想先生在這裡是批評一些有過於激烈行為的人。當然先生也說“日本人是單純質直的國民,有他的好性質,但也有缺點,狹隘,暴躁。”我覺得像先生一樣辨正地看問題才是最好的。中日話題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個人無法說清。但“去其精華”以及“以史為鑑,共創未來”的口號還是不錯的。很難想像處於當時那種XXXXX時代的周作人先生居然可以比中日和平建交幾十年後的新時代的人更加平靜,更加淡定。如同品茶平多了的人,性情也就在泡茶喝茶之中改變了。這種為人的清爽,頗有仙風道骨的氣概。
茶色人生的節奏細密而碎,看上去緩慢,但是因為是一種不間斷的循環,其實是不慢的。一直很羨慕這種從容不迫。如果真的大大地“茶興滿天涯”,大家都有茶的精神,那該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這篇散文集中先生的睿智之見時常讓人感受到共鳴的力量。比如說到先生自己中年喪友的“中年喪友事很可悲的事,有如古書,少一部就少一部”。“說起來大家都還不能忘記,但是光陰荏苒,一年年地過去,不但如此盛會於今不可復得,就是那時候大家的勇氣與希望也已消滅殆盡了……”——《隅卿紀念》這讓我聯想到去年的高中畢業,當時不也是這種心情么。比如“在油畫的色里有著強的意味,有著主張,能表示出製作者的精神”;比如“……因為平常人多佩服自己所缺少的那種性格……”;比如先生說“史卻是一座孽鏡台,他能給我們照出前因後果來”;……還有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風趣。如他解釋痛快二字。“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
這篇集子如泡茶般是為了將一種滋味最大限度地從茶葉中還原……

周作人相關著作

長期以來,周作人在中國文壇上可謂是寂寞的,在辭世後相當長的時間中,他的作品幾乎被人們所遺忘,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現代散文開山大師的地位。本集精選了周作人生平書稿、散文及翻譯著作等,旨在揭開塵封的歲月,為今天的讀者們呈現出一篇篇平和寬容、樸實有諧趣、飽含難以言說的美的知堂真味散文。

《雨天的書》
《伊索寓言》
《異域文談》
《澤瀉集》
《談龍集》
《談虎集》
《永日集》
《過去的生命》
《看雲集》
《知堂文集》
《苦雨齋序跋文》
《夜讀抄》
《苦茶隨筆》
《苦竹雜記》
《瓜豆集》
《秉燭談》
《藥堂語錄》
《藥味集》
《藥堂雜文》
《書房一角》
《秉燭後談》
《苦口甘口》
《立春以前》

《過去的工作》
《木片集》
《歐洲文學史》
《兒童文學小論》
《中國新文學的源流》
《魯迅的故家》
《魯迅的青年時代》
《知堂回想錄》
《周作人回憶錄》
《兒童雜事詩》
《兒童雜事詩圖箋釋》
《老虎橋雜詩》
《周作人書信》
《知堂書信》
《周作人俞平伯往來書札影真》
《俠女奴》
《玉蟲緣》
《匈奴奇士錄》
《陀螺》
《兩條血痕》
《希臘擬曲》
《自己的園地》
《浮世澡堂》

《浮世理髮館》
《古事記》
《如夢記》
《紅星佚史》
《域外小說集》
《現代小說譯叢》
《現代日本小說集》
《歐里庇得斯悲劇集》
《石川啄木詩歌集》
《平家物語》
《希臘神話》
《希臘的神與英雄》
《希臘女詩人薩波》
《周作人回想錄》
《魯迅小說里的人物》
《周作人日記》
《知堂集外文·亦報隨筆》
《周作人詩全編箋注》
《風雨談》
《點滴》
《知堂雜詩抄》
《狂言十番》
《瑪加爾的夢》

《周作人集外文》
《周曹通信集》
《兒童雜事詩箋釋》
《孤兒記》
《藝術與生活》
《周作人晚年手札一百封》
《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後》
《周作人早年佚簡箋注》
《明清笑話四種》
《黃薔薇》
《炭畫》
《日本狂言選》
《知堂乙酉文編》
《歐洲大陸小說集》
《近代日本小說集》
《阿里斯托芬喜劇集》
《冥土旅行》
《兒童劇》
《希臘對話選》
《枕草子》
《苦茶庵笑話選》
《俄羅斯民間故事》
《烏克蘭民間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