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隨筆選》

《王乾隨筆選》精選王乾先生近年來寫作的隨筆五十餘篇,涉及歷史、文化、地理、時尚等領域,作者以靈動的筆墨、犀利的筆觸,對當下文化的諸多問題進行思考,同時具有較強的知識性、趣味性,其中一些篇目為《讀者》、《新華文摘》、央視《子午書簡》選用。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王乾隨筆選》王乾隨筆選

全書精選作者近年來寫作的隨筆五十餘篇,涉及到歷史、文化、地理、時尚等領域,作者以靈動的筆墨、犀利的筆觸,對當下文化的諸多問題進行思考,同時具有較強的知識性、趣味性,其中一些篇目為《讀者》、《新華文摘》、央視《子午書簡》選用。

作者介紹

王乾王乾

王乾,1960年生於江蘇楚水,揚州師院中文系畢業,1979年4月發表作品,迄今寫作小說、評論、隨筆兩百餘萬宇。先後出版過《王蒙王乾對話錄》、《南方的文體》、《靜夜思》、《世紀末的突圍》、《另一種心情》、《灌水時代》等著作。現為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文學選刊》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

推薦理由

王乾的“主業”是文學刊物的主編、出版社的編審,“副業”寫一些關於歷史、人文、風俗、民情的散文、時評,不時見諸傳統紙媒,還有的被選入電視讀書節目,而他的新浪部落格更是吸引了超過300萬的讀者。在這部隨筆集的後記里,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話,可以說是王乾對待隨筆寫作的態度:人的質量決定隨筆的質量,人的品味影響隨筆的品味。一個工於心計的人寫不好隨筆,一個缺乏幽默感的人不能自我解嘲自我反思的人也寫不好隨筆,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不配寫隨筆,一個光知道掉書袋的人與隨筆無緣。隨筆可能還與人的性格有關,一個為人隨和的人往往比生性拘謹者更接近隨筆,一個處處設防的人不敢涉獵隨筆,一個偽君子則不知隨筆為何物。

作品評論

替他“幫腔”者兩位,一為內地王蒙,一為台灣馬英九,聲名均登峰造極,足以搞活看客眼球。粗看馬氏之語,語焉不詳,翻書後知道與文字繁簡之爭有關,故略而不論;細讀王氏之言,言之鑿鑿,以短短數行,披露往事一樁。此處不予照錄,只是“意譯”如下:父親輩的王蒙(生於1934年),結識兒子輩的王乾(生於1960年),仰仗的是爺爺輩的胡喬木(生於1912年)。王蒙敘事,素有講究。即如這段“憶舊”,忙中偷閒,又列出風雲學界的聖賢任繼愈、金克木季羨林。如此這般,寥寥數十字中,五六個人抱團兒糾結,互為策應,大有多義及深意存焉。如遇高明寫手,鋪陳開來,定是一段文壇佳話;撩升上去,則具某種史料價值。而對小王來說,借老王之嘴,為自家新書鳴鑼,絕非謬托知己。他與老王,關係很鐵,淵源不淺,且廣為人知,22年前,即有《王蒙王乾對話錄》問世。
新時期以來,言路廣開,催生出文壇無數“對話錄”。只是泥沙俱下,多數討人厭煩。有的一味偏激,只顧凸顯個性;有的插科打諢,止於相互調情。而對話之應有貨色,諸如問題探討、理念交鋒、志趣對決等等,則幾近於無。有此前因,“二王”對話出籠之際,眾人並不看好,即便閃耀出“王乾乾王蒙、王蒙蒙王乾”的亮點,仍被誤為二人心領神會的噱頭。及至讀過對話,學問一點點水落石出,價值一點點霧去山明,人們方明白何謂銅與金,何謂瑕與玉,何謂騾子與馬不一般。幸運的小王,出名早,得益於自己的早慧;揚名快,離不開前輩的幫忙。小王屬個案,自然也含著通理,旁人如果僅知羨慕或嫉妒,只會不得要領、徒添煩惱矣。
打出道算起,王乾舞文弄墨,北漂南飛,近30餘載。雖童顏依舊(那是生理天賦),但已脫盡生澀(那是後天修煉)。就說這本《王乾隨筆選》,文字活泛如蝴蝶,氣韻爽然如晨光,道行深幽如潭水,格局早已逸出小文壇,放眼大文化。如將他歸類於雜家,並無不當,其品相、質地,皆純正可靠,不乏“高人”端倪耳。一位成天讀書的朋友,搖頭晃腦,向我鼓吹此書。他的意見是,假如你手頭不空,就先乾正事;如果你閒著也是閒著,就不妨翻翻,多數篇什,是會叫人開卷釋懷的。

書摘 

前後
人生的三種顏色

三個朋友在開往遠處的車上聊起了自己的個性和人生態度,說著說著就不由自主地與三種液體聯繫上,分別是酒、咖啡和茶。

酒是一位性情中人,做事為人大刀闊斧,有領袖風采。愛喝酒的人大都有朋友緣,餐桌上相識的不相識的,熟悉的不熟悉的,有利益關係的沒利益關係的,三杯五杯下肚,往往稱兄道弟,往往熱情迸發,往往豪興激增,霎時問四海之內皆朋友。因為酒,一位交際廣泛而效率極高的人,他做生意白手起家,很快成為該市企業的多少強,他寫詩,一個晚上能洋洋灑灑幾百行。當然,這位老兄喝多了,也會對手下動點粗,第二天,惶然無知。一個身上充滿酒精氣息的人,你會感到他的活力,這活力必須與事業理想緊密相關,否則與暴力和虛無也常常分不開。在車上,他自我解嘲說,喝多了,就倒下了,就什麼也做不了。酒精是人類奇怪的夥伴,人們歡慶時喝酒,痛苦時也愛喝酒。很多的國家都下戒酒令,但從來沒有真正戒成。據說俄羅斯是酒鬼最多的國家,但就這個帶著酒氣的民族在二戰時徹底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

愛喝咖啡的人,往往需要背景,需要裝潢有特色的環境,需要那么一點溫柔的音樂,當然還需要人群,需要穿行其間的侍者。咖啡館是交際的場所,也是休閒的空間。咖啡館裡很少有隱秘的包間,在咖啡館裡大多是做一些透明的事,比如男女第一次約會往往是在咖啡館,而不大聚餐,男女聚餐往往是曖昧的開始或曖昧的終結。喝咖啡有時也做些交易,但往往是水到渠成的形式,若是公關一般要放到酒樓去。喜歡約人喝咖啡的人,往往是看上去慢性子,其實是急性子的人。慢是因為咖啡只有一杯,不像喝酒那么一杯接著一杯乾,也不像茶水那樣可以不斷地續,喝咖啡者雖有續杯的,但較少見,而且咖啡的內在力量也遠在茶水之上,甚至超過酒。時常見到喝一大瓶白酒的人,但很少見到能喝一斤咖啡的,一斤咖啡水的容量不可怕,但飲那么多的咖啡恐怕心臟要爆炸了。喝酒者更多的是在自我表演,而喝咖啡者難免不抱有看客心態。因而好泡咖啡館的,往往是對人生有些看透或偷懶的人,法國不少作家喜歡在咖啡館寫作,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議,因為一般看來寫作是要安靜的環境的,但明白寫作者的那種看客心態,就覺得挺正常的了。

茶在飲料中恐怕算是最有文化含量的,現在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茶館茶樓都是打“茶文化”的牌。茶是文化的載體,但現在的茶樓和茶館與茶文化的關係並不特別密切,反而與“牌文化”和“賭文化”聯繫緊密,現在很多地方的茶樓差不多是“牌樓”的代稱,大家聚在那裡“鬥地主”。茶道是唐代文化傳到日本之後現在出口轉內銷的,茶道有很多的講究,比如講究個“圓”字,即茶道的表演者出手收手都得劃出一個“圓”,像打太極似的,這倒深合中國的處世哲學。現在選擇喝茶很少為了觀賞茶道的,多半是一種社交的方式。溫水泡茶慢慢濃,說的是喝茶的經驗,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約人喝茶者往往是把自信隱含得很深,不輕易出手也不敢輕易出手,但出手則有必勝的把握。茶越喝越淡,如果三開不見成效,雙方則陷入尷尬的境地;換茶重沏一道茶,則表明雙方喝出了味道,有戲。不過,喝茶還是“酒余”或“飯余”,用於解酒或消食,當然也是用來進一步強化友誼和信任的方式,是進一步確認和穩固。茶培養人的耐心和忍性,也消蝕人的創造力和力比多。茶表面上看去溫和並不刺激,但茶喝多了喝遲了往往會失眠,而失眠讓你覺得無由頭。第二天早晨,才恍然想起:嘿,昨晚喝茶喝多了,失眠了。

酒辣,茶澀,咖啡苦,三種味道都是人生中必然會品嘗的滋味。喝酒需要群體,茶對飲更合適,而咖啡往往伴隨著孤獨,也是人生經常出現的境地。我個人認為,這三種飲料時常混雜於一個人的身上。碰到不同的人往往喝的不一樣,與老友和好友相聚當然喝酒,與女性喝咖啡顯紳士風度,與閒人喝茶最合適。不同心情喝的也不一樣,喜慶自然需要酒,閒適喝點茶,苦悶來杯咖啡或許會緩解一些。不同年齡喝的也不一樣,青年好酒,中年宜咖啡,晚年品茶。不同的空間也喝的不一樣,你不能在小酒館裡喝咖啡,也不能在茶樓里喝酒大聲喧譁,當然喝茶是個例外,路上車上都能喝,屋裡屋外都能喝,但品茶就有很多講究了。

題目叫《人生的三種顏色》,酒,色最淡,但力量最烈;咖啡,色最濃,味道最苦;茶,色不濃不淡,是最普通的人生色彩。美酒加咖啡,不是人生,是藝術,是娛樂,娛樂至死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活法。
我的墓志銘

有一位詩人這樣寫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有點警句的味道,也有點憤世嫉俗的味道。我是很喜歡這兩句詩的,並囑咐家人,假如有一天本人“壯烈”了,就以此作為墓志銘。可我現在改變了,我不想讓它作為我的墓志銘了,我有了新的墓志銘。

這次的內容不是抄襲別人的,是我自己生病的時候想起來的。這次高燒四十度,頭昏腦脹,思維出奇地活躍和靈敏,居然生出很多美好的構想和美妙的願望,當然更多地是在思考生老病死這些所謂“永恆的主題”。情緒有點低落,心境倒也坦然。在想像死後的情景時,發現刻在墓碑上的銘文不那么恰當,還滯留著年輕時的稚嫩和單純。將人簡單地分為“卑鄙者”和“高尚者”兩類實在是牽強,“卑鄙”和“高尚”是形容靈魂和品德的。品德在小學生的評語裡可以說得很清楚,以後就難說了,可以見仁見智。靈魂的事最講不清楚,在基督看來,我們生來就充滿了罪惡,哪有高尚可言?更何況有些言行看似高尚的人,靈魂說不定很卑微,很委瑣。相反,有時候一個人的言行讓人看了十分可惡,他的靈魂可能非常純淨。十多年前看電影《巴黎聖母院》,非常憎恨那個名叫克洛德的教父,但現在想來,生活中有克洛德這樣的人很正常。文學作品將他衣冠楚楚的外表和邪惡的靈魂深刻地揭露出來,才引起人們的憎恨,生活中那些無法看到的醜惡心靈,我們為什麼不憎恨呢?電影和小說的作者對這位教父還是留有幾分同情,克洛德的邪惡主要是源於宗教對人性的戕害,他渴望美,追求美,他對吉普賽女郎艾斯米拉達的傾慕、嚮往和追逐本身很難說不是人性的流露,只是他的人性被神性扭曲了,所以他卑鄙而邪惡。那么與他構成鮮明對照的夸西莫多就是高尚者么?我現在產生了懷疑。敲鐘人和神父同樣愛慕美,同樣追求美,神父想占有艾斯米拉達,敲鐘人進行了阻止,這可謂保護美。“占有”與“保護”之間是一種對立,但都是出於一種男性對女性的主宰心理,卡西莫多是因為知道他不可能占有,所以他必須保護,既然不能得到,也就不能讓別的男人得到艾斯米拉達。這是敲鐘人的潛意識。當我們稱讚敲鐘人夸西莫多時,是不是也把自己置於敲鐘人的位置上來看待巴黎聖母院內外發生的一切呢?

我最近在研讀美學著作時發現美醜只有一紙之隔,這張紙是透明的,是人為想像出來的界限,就像人類為了研究地球的方便,把地球畫出回歸線、南北極、赤道一樣,這些線在地球上根本不存在,完全是人為的結果。美與醜的界限與回歸線一樣,本不存在,混沌難分,人們需要它存在,於是就有了一張透明紙之“隔”,實際上“隔”是不存在的。所謂“醜學”、“化醜為美”、“醜惡美”等等只不過是打通了這張透明的紙,與世界重新混沌一體。於是習慣於“隔”的人便產生了暈眩,產生了困惑。

我最推崇的那兩句墓志銘便犯了劃清界限的錯誤,人活著的時候總是希望四處通行,死了以後別人才會注意到他的墓志銘。墓志銘往往不是一個人的總結,有時恰恰是他的開始。他的懺悔、他的沒有實現的理想可能藉助墓志銘來實現。他人撰的不算數,最明白的是自己。所以,我的墓志銘暫時保密,請讀者原諒。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和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