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再現與兒童文學重構:電子媒介時代的童年與兒童文學》

黑龍江少兒社出版的《童年再現與兒童文學重構:電子媒介時代的童年與兒童文學》一書,它是青年兒童文學評論家譚旭東的博士論文。

基本信息

簡介

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兒童文學評論家譚旭東的理論著作——《童年再現與兒童文學重構:電子媒介時代的童年與兒童文學》。  

《童年再現與兒童文學重構:電子媒介時代的童年與兒童文學》《童年再現與兒童文學重構:電子媒介時代的童年與兒童文學》

該書共35萬字,是一部審視電子文化場景中童年兒童文學動關係,以及電子文化領域裡兒童文學藝術嬗變的學術著作。譚旭東探討電子媒介時代的童年如何再現、電子媒介時代兒童文學的嬗變和兒童文學重構,提出兒童文學在電子媒介時代對捍衛童年和呵護童心世界的文化可能。

書中融合了文藝美學、文化研究理論、媒介哲學和兒童文學理論研究等學科的知識與理論,拓寬了兒童文學的學術視野,也標誌著兒童文學研究的一項新突破,即兒童文學研究由審美批評走向跨文化詩學研究。

作者

譚旭東,出生於湖南省安仁縣,淮北煤炭師範學院英語學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後、北方工業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目前中國最活躍的新銳批評家和青年兒童文學學者之一。已出版童詩集《母親與孩子的歌》《夏天的水果夢》等4部,文學理論批評著作《當代兒童文學的重鎮》《重繪中國兒童文學地圖》《尋找批評的空間》等6部。主編、翻譯“成長的書香”和“世界經典童話新譯叢書”等100多部。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中華讀書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等專文評介了其創作成果和學術研究成果。參與和主持多項國家級、省部級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曾獲得北京師範大學勵耘學術獎一等獎、全國寶鋼教育獎和冰心兒童圖書獎。

評論

譚旭東敏銳地捕捉到了電子媒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種種變化並從個人的童年經驗出發,認為電子媒介對當今兒童的影響是巨大的。首先,兒童面對的是印刷文化和電子文化相交織的文化環境,在這一環境裡,兒童從上輩那裡線性地接受文化薰染已不可能。其次,電子媒介改變了兒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電子信息形成了兒童新的認知圖式和認知心理,從而使其童年體驗發生變化。傳統的教育體系已不可避免地遭到電子媒介的解構。在印刷文化時代,兒童的社會化更多的是依賴讀書和學校教育,而電子媒介的興起構成了教育的挑戰力量,電子媒介在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之外參與了兒童的社會化過程。
作者對兒童所處的境況深感焦慮,通過閱讀西方學者論著發現,雖然他們在探討電子媒介對兒童的影響和對文學的影響方面有著相當的深度和廣度,但媒介與兒童特別是和兒童文學內在或外在之聯繫的研究還存在空白地帶。國內當代文學批評界和文化研究專家對電子媒介對於兒童和兒童文學的影響也缺乏研究。作者深刻洞察並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空白,勇敢而自覺地擔綱此課題,並希望以此拋磚引玉,引發更多學者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這部論著的思路很清晰,其基本觀點是:童年是在兒童觀、兒童教育和讀寫文化等多種合力的作用下被歷史地建構起來並得以確認的,電子媒介時代的到來,兒童教育文化和印刷文化都遭到了電子媒介文化的解構,童年生態遭到破壞。面對童年的這種危機,必須重塑兒童文化,以新的教育文化和閱讀文化來抵制電子媒介文化的負面影響,達到呵護童年和捍衛童心的目的。兒童文學作為兒童文化的一部分,在電子媒介所導引的商業文化、娛樂文化的影響下也出現了種種問題,因此必須重建兒童文學,才能使兒童文學成為呵護童心、捍衛童年的兒童文化。
作者藉助多學科觀點,運用多樣化、多角度的研究方法,把童年和兒童文學放置在歷史的坐標和文化的語境中進行探討。譚旭東首先是採用了文化研究的方法,深入童年建構的歷史文化語境,探討兒童文學在電子媒介文化語境中的變化及其文化價值,勾勒兒童成長和兒童文學社會關係的一個圖景。其次,作者運用媒介和媒介文化的相關理論來考察童年生態的變化和兒童文學的發展,以媒介和媒介文化這一通道進入,跳出兒童文學來對兒童文學進行由外而內的審視。再次,他採用了弗萊的“系統批評”的方法,一方面主張批評與研究應建立在文學的內在原則上,另一方面又把兒童文學放到其他文學作品中去,並在兒童文學與其非文學語言背景之間建立起聯繫,在論述時還藉助了生態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兒童哲學等多種學科的觀點來共同探討這一問題,力圖對當下兒童文學的現狀和出路作出整體性的剖析。
在該書的餘論中,作者講到,批評並不等於否定。之所以這樣做,並不是有顛覆一切的野心,而是在文學理論變得虛幻、虛假而虛弱的今天,恢復文學理論的批評力量和現實情懷。因為面對新的時代、新的問題,研究者要敏銳地面對現實問題,在紛紜複雜的文化語境中,彰顯出思想的力量。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和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