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斷口》

《琴斷口》寫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愛恨情仇,無奈而真實。作者一開題寫了“知音”的傳說,用古代美好的知音故事來反襯現實的殘酷。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琴斷口》《琴斷口》

琴斷口在漢陽。古人俞伯牙鍾子期在這裡相遇相知,留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話。伯牙斷琴,後遇知音。這也是琴斷口的名字所來。歲月輪轉,在方方的中篇小說中《琴斷口》中,楊小北和米加珍在這裡相遇,一幕有關愛與愛情的故事從而拉開了序幕。

寫作背景

漢陽琴斷口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琴瑟合鳴的地方,但“琴斷”卻是取鍾子期在對景彈琴、孤芳自賞的時候因為俞伯牙的偷聽、闖入而被打斷了興致、撥斷了琴弦之意,而不是後來伯牙因子期去世,知音難覓、悲而摔琴的意思。所以說,“琴斷口”有著複雜而深長的意味,而方方將一個現代故事在這一背景下展開,更是別有深味。

故事發生在一個冬天的下雪的早晨,一個特定的歷史“斷口”:一座白水河上的橋斷了。因為這斷橋,第一個過橋的楊小北和和第三個過橋的馬元凱受傷,第二個過橋的蔣漢死了。而這三個男人都與一個女人米加珍有著密切的關聯:蔣漢是她青梅竹馬的初戀情人,楊小北是她的第二任男朋友,馬元凱是她和蔣漢從小玩到大的朋友。楊小北和馬元凱過橋都是因為要到河對岸的公司加班,而蔣漢過橋卻是赴楊小北之約——就米加珍來個了斷。因為這樣一個橋斷口,因為一死兩傷的結果,因為楊小北與蔣漢的死的間接關聯,所有人的命運都改變了。

作品特點

《琴斷口》是一個基於道德層面展開的故事。三個男子開車先後經過一個斷橋,有死有傷,他們的命運自此之後又了大的改變,時下小說習慣於進行道德敘述,報紙網路常常見到的道德兩難的故事幾乎不用改編就是好的小說題材,但是能夠基於道德而又高於道德的小說是在不多,作家的敘述視野並不比網友們的議論更高明些。而《琴斷口》和很多道德追問的故事不一樣的是,它最後上升到對於生命、生存本身的追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人注定只能在別人的凝視下生存嗎?人在追逐自我的過程中能夠既向右自由的狀態,又能兼顧到別人的利益嗎?

內容簡介

琴斷口,位於湖北漢陽,得名於俞伯牙和鍾子期的傳說。方方的《琴斷口》描述了一個綿長、真實的故事,女主人公米加珍移情別戀,喜歡上了風趣幽默的男人楊小北,打算和從小就認識的男朋友蔣漢分手,可是蔣漢突然死於一場意外,而他的死和楊小北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於是,三個人的愛情變成了兩個人的疼痛... ... 方方的小說大多憂傷而現實,讓人感受到人生的無常和個人的無力。

目錄

冰涼的早晨
兩個人的哭和一個人的疼
為魚而哭
失敗是因為我還活著
可見愛情很脆弱

作品導讀

《琴斷口》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冬日的清晨,一座橋悄然坍塌,行人或死或傷——這仿佛取自新聞的題材,在方方的筆下,成了透視人生、人性、愛情、友誼的放大鏡。中篇小說《琴斷口》中,幾個年輕男女的命運,被那個意外改變:死去的,已然無語;活著的,背負著莫名的重擔。生活,卻終將繼續。《琴斷口》和很多進行道德追問的故事不一樣的是,它最後上升到對於生命、生存本身的追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人注定只能在別人的凝視下生存嗎?人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能夠既享有自由的狀態,又兼顧到別人的利益嗎?正是因為進入到這種更有深度的人生追問,小說超越了道德敘述進入到審美境界,給人以深深的回味。

經典解讀

1、每一件事的背後,其實都有無數你意想不到的原因。

我說,這樣可以避免胡亂猜想,別人的心意無須揣測。

2、兩個人的哭和一個人的疼。蔣漢在眾人的淚光中被送進了焚化爐。當他以灰的形式出來時,他的影子也漸漸淡出米加珍的眼眶。

誰都是誰的過客,某天,都必然被遺忘。

3、關於蔣漢所有的一切,就像田野的野菜,每天都在縫隙里生長,以致馬元凱不知自己的難過會到幾時轉淡。

禱告H1N1不要如野菜般的生命旺盛。

4、原來說好到這裡來哭的,結果他們都沒有哭。連一滴淚都沒流就離開了。人有時候就是這樣,很莫明其妙,很難以解釋,瞬間就能改變先前所有的預想。到家分手時,馬元凱問米加珍,如果那天我沒帶你去南站接小北,你會和蔣漢分手嗎?米加珍遲疑了一下,說不知道。馬元凱長嘆一口氣,說但我知道,你不會。說穿了,蔣漢都是我害的。我跟他關係這么鐵,我總想為他好,可是到頭來我卻是悲劇的源頭。米加珍說,你又何必自責?馬元凱說,雖是這么說,可是我一個不小心,加上你一個心意的改變,便把這個命改了道。我這一輩子欠他的不曉得該怎么還。

改與不改都是命,宿命,輪迴。

5、(楊小北)人既死了,就會天天朝遠處走,人影越走越淡,一直淡到沒有。淡到只有特定的時間裡人們才去懷念他。這樣我們活著的人才能繼續好好地生活。

這樣,我們活著的人,才能繼續好好地生活。

6、(米加珍)什麼才是知音呢?非要學彈琴嗎?外公說,知音就是彼此知道對方心意的人。學不學彈琴無所謂。其實兩人相距遙遠,不知根底,才會成知音;如果住得近,哪能成為知音,只會成為敵人。一番話,令小孩子懵懵懂懂。馬元凱說,怎么會成為敵人呢?米加珍的外公說,等你們長大了,就曉得,其實人人都是敵人。

其實,人人都是敵人。

7、他們都是平常的人,而日子在平常人那裡,就順著季節往下走。不疾不徐,不知不覺。

平常的日子如果沒了平常心,如何才能走下去?平常心。平常心。平常心。

8、米加珍說,你認為這世上有知音嗎?楊小北說,當然有。兩個人可以不是朋友,不曾講過話,甚至不認識,但通過其他媒介,比方音樂,或者圖畫,更或者文字,卻相互知心,相互欣賞,那是多么好的感覺啊。(米加珍)我外公說,隔得遠,對方活在自己的想當然中,才有可能成為知音。距離近了,人人都是你的敵人,越近越是。所以這世上,並沒有真正的知音。

可以想像知音卻無法擁有知音。

9、十個月風平浪靜地過去了,似乎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但時間常常很害人,它會讓有些東西在不知不覺中滋長,下種發芽出苗長葉,猝不及防間,你發現這個你不並知道的東西已然結苞,並且即將開花。

時間常常很害人,時間也常常會幫助人走出困境。

10、米加珍說,我們可以嗎?它可能會改變幾個人的命運。楊小北說,我不是故意的。我並不想破壞你們。我也很喜歡蔣漢。但我沒有辦法。我控制不了自己。命運的改變,常常就在你根本就沒有察覺的時候。愛情的力量太強大,它天天在催我犯罪,我寧可成為一個罪人也要愛你。

沒有不可以控制,有的只是藉口。我說,蔣漢就是楊小北害死的。

11、地下的愛情,雖然就此破土而出,花開鮮艷,但卻因被血淚浸染和澆灌了一場,開放的花朵便總是散發一種或痛楚或淒迷的氣息。米加珍有一天想,這會是罌粟嗎?很美麗,卻也有毒。她把這想法說與楊小北聽。楊小北想了想,沒有否認,只是說,讓我們一起留下美好,努力排毒。

地下愛情是罌粟,這種毒一但沾染,戒不掉更別提排毒了,所以,如同高壓線,別碰。

12、楊小北想,是一個什麼樣的責任呢?是米加珍放棄蔣漢而愛上了我?還是我約蔣漢出門導致他死亡?更或是我從河裡爬上岸後,沒能守在橋頭攔下他?哪一個責任是最重大的?而這責任會不會一輩子折磨我們這個婚姻?

我說楊小北天生是愛自己的人,自私。自私導致的悲劇。

13、楊小北說,你認為他們兩個(馬元凱與米加珍)相愛過?吳玉說,當然。米加珍是馬元凱讓給蔣漢的。楊小北說,你大概沒有好好談過戀愛。如果是真愛,沒有人會將自己的愛人讓給別人,如果讓了,那根本不是愛情,只是玩玩而已。就像你和馬元凱,你們只不過玩玩罷了,沒有愛情。而我和米加珍,我們是真正的愛情。誰也不可能分開我們。楊小北一臉認真地說完後,懶的再跟吳玉繼續搭白,掉頭而去。他背後傳來吳玉的聲音,嘁,你真以為這世上有真正的愛情?你好幼稚。不然愛情怎么都是悲劇!楊小北的腦後仿佛刮過一陣寒風,一直涼到他的心底。他鎮定了一下自己,心說,吳玉的話居然總是會刺到我的骨頭。

嘁,你真以為這世上有真正的愛情?你好幼稚。不然愛情怎么都是悲劇!

14、(楊小北)我們要趕緊忘掉那些事,不然,我們都會累得活不下去。

忘掉就不累了。
15、(楊小北)失敗是因為我還活著。

活著真好。

16、這一切楊小北想,只是因為他邀約了蔣漢,只是因為白水橋恰好坍塌,只是因為他沒有抱傷留在橋頭守候。於橋來說,只是湊巧,於他來說,完全無意。但周邊所有的人都一次次傳達給他一份難以承受的責任。楊小北想,這樣的責任,又叫我怎么能扛得起呢?

自私的人。

17、有孕在身的米加珍流產了。楊小北沮喪到極點,他想,有些事不是你努力就能做得到。

有因必有果,楊小北活該遭報應。

18、(吳玉)有了這件事,你們就和蔣漢家扯平了,誰也不再欠誰,是不是,楊小北?另有一些同事隨聲附和道,是啊,以後楊小北心裡就不用背良心債了。你們因為蔣漢的緣故沒了孩子,彼此兩清。楊小北聽得頭皮發麻,他當即垮下面孔,大聲道,這都是些什麼話!吳玉看了看他,亦大聲說,什麼話?實事求是的話。楊小北瞪她,覺得自己無話可說,便摔門而出。楊小北心裡很憤然。更要命的是,他不知道這種憤然針對誰。他甚至覺得因為蔣漢的死,令他備受折磨,而他卻找不出折磨他的是什麼。同事們的話,是的,是大實話。他們實事求是。可這樣的實事求是於他又有什麼公平?他和蔣漢誰也不欠誰了,他們扯平了。重要的是,他們真的相互欠了對方?

沒有什麼公平不公平,自己問自己,能否對得起自己的心就可以了,無愧於心,多難。

19、楊小北嘴唇顫抖了半天,說出了三個字,離婚吧。米加珍說,不再愛我了?楊小北說,愛。像以前一樣愛你。但是生活不是光有愛就能過得下去。這份愛情上面負載的東西太重,我已經承擔不起了。

這是愛情么?

20、可見愛情很脆弱。楊小北走的時候,帶著他來時那套簡單的行李。馬元凱聞訊趕來,反覆說他非常驚訝。然後不停地追著楊小北問,非要這樣嗎?楊小北說,不然怎么樣?馬元凱說,一切都過去了。楊小北說,我以為一切會過去,但實際上,你也很清楚,是過不去的。吳玉亦趕去相勸,說我們都原諒了你。楊小北苦笑一下,說我不需要你們的原諒。因我並沒有做錯什麼。吳玉說主,關鍵是你們彼此相愛,為什麼還要分開?米加珍說,很簡單,你跟馬元凱不相愛嗎?但是你們卻坦然分手?為什麼?吳玉看了看馬元凱,馬元凱也看了看她,兩人同時默然。楊小北說,我原以為,有愛就能解決一切,現在我明白,愛和愛情是兩件事。愛很偉大,但愛情卻很脆弱。所謂愛情的力量原是我們所想像的,一直以來,我們虛誇了它,其實它經不起什麼。與日常瑣細相比,它就像玫瑰遠不及雜草的旺盛和堅實。一有風吹草動,它便潰不成軍。

所謂愛情的力量原是我們所想像的,一直以來,我們虛誇了它,其實它經不起什麼。與日常瑣細相比,它就像玫瑰遠不及雜草的旺盛和堅實。一有風吹草動,它便潰不成軍。

21、楊小北和米加珍剛上小路,笑聲傳達到他們耳里。米加珍,他們一定在笑我們。楊小北說,我們兩個是很可笑。米加珍說,其實生活本身很可笑。楊小北說,是呀。我們不過是生活里的作料罷了。

其實生活本身很可笑。

我們不過是生活里的作料罷了。 

經典佳句

蔣漢(中學時):米加珍就由我來照顧,她外公早就托給我了。
楊小北:真的?那他要小心我成為他的情敵喔。
米加珍:我外公說,隔得遠,對方活在自己的想當然中,才有可能成為知音。
楊小北:我不是故意的,我並不想破壞你們。我也很喜歡蔣漢,但我沒辦法,我控制不了自己。
蔣漢:只要你幸福,我願意自動退出。可如果你還不確定,我就會堅持。
米加珍:那一次你說,命運的改變,常常就在你根本沒有覺察的時候。這話,現在全都應驗了。
楊小北:我的天,難道我的人生沾血了?
米加珍:如果哭能把漢漢哭回來,我每天哭24小時。
楊小北:算了,睡覺吧。
米加珍:其實生活本身很可笑。
楊小北:我們要趕緊忘掉那些事。不然,我們都會累得活不下去。
吳玉:你真以為這世上有真正的愛情?你好幼稚,不然愛情怎么都是悲劇!
“米加珍說,不再愛我了?楊小北說,愛。像以前一樣愛你。但是生活不是光有愛就能過得下去。這份愛上負載的東西太重,我已經承受不起了。米加珍低頭沉吟,好一陣之後,方說:知道了。
當天下午,他們便去辦了手續。現在手續很簡單,交錢蓋章,拿離婚證,然後出門。原本親密無間的兩個人,走到露天下,發現自己與對方已是兩不相干。
米加珍想到路邊攔計程車。楊小北說,還是我載你回去吧。米加珍點點頭,便上了楊小北的摩托。摩託過白水橋時,坐在楊小北身後的米加珍突然將頭貼著楊小北的背哭了起來。她想起那一次,她蹭坐楊小北的便車的情景。下車時,他們互相對視一眼。其實正是那一眼,燃燒了她的心,也改變了她的人生。
這天夜晚,他們仍然住在一起。他們熱烈相擁著,倒像又是新婚。”

作品看點

一、偶然性

依然清楚地記得楊凱毅老師說的一句話,人生是充滿偶然性的。現在把這句話用來談談《琴斷口》這篇小說,顯得是如此地自然,如此恰當。

米加珍、馬元凱和蔣漢三人都是在琴斷口長大的。他們從小便青梅竹馬,長大後依舊親密無間。後來,米加珍成了蔣漢的女朋友,愛慕米加珍的馬元凱也找到了自己的女友吳玉。這樣的故事應該是完美的。

然後,隨著楊小北的偶然到來,故事的命運便慢慢改變了軌跡

楊小北是個外來者,因為他哥哥的關係來到了琴斷口的鐵藝公司。作為楊小北未來的同事,馬元凱開著帶著米加珍、吳玉去接他。在這次接待之中,忙著想要和女友吳玉多些親熱時間的馬元凱,丟下米加珍和楊小北不管,獨享愛情之歡去了。楊小北和米加珍多了好幾個小時的獨處時間來得偶然,但他們聊得開心,默契十足。愛情的萌芽從此落下。

而後,正如許多愛情故事一樣,楊小北和米加珍最終走在了一起。

在一個下著雪的晚上,楊小北約蔣漢出來做最後的了斷。

他們騎著機車,駛過白水橋的時候,偶然再次侵襲而來。而這一個偶然,令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白水橋在這樣的夜裡轟然斷裂。楊小北狠狠地摔了下去,最後命大撿回了性命;隨後而來的蔣漢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開車趕著忙業務的馬元凱也重傷住院,養了幾個月,最終還是成了個瘸子。

流言蜚語開始如春草般蔓延。有說楊小北害了蔣漢搶米加珍的,說楊小北故意炸了橋的人也有……總之,所有人都認為,楊小北和米加珍欠著蔣漢。他們從此背上了無形的包袱。

受不了這些有心或無心的話語,楊小北和米加珍結婚了。他們想著,新的生活將重新開始。他們不知道的是,在他們的生活中,永遠都蒙著蔣漢的骨灰。一層灰的籠罩,生活從此疑雲層疊。

是的,更多的偶然早已埋伏好。這便是深沉而無奈的命運。

二、悲劇性
毫無疑問,《琴斷口》是個悲劇故事。我們知道,悲劇性是悲劇主要的審美特徵。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性的特殊效果在於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之情”,唯有“一個人遭遇不應該遭遇的厄運”,才能達到這種效果
楊小北正是這樣“一個人”。

這一切,只是因為他邀請了蔣漢,只是因為白水橋恰好坍塌,只是因為他沒有抱傷留在橋頭守候。於橋來說,湊是湊巧。於他來說,完全無意。但所有周邊的人都一次次傳達給他一份難以承擔的責任和愧疚。這樣的責任,又叫他怎么能扛得起呢?

蔣漢,這個對楊小北來說,陰魂未散的人,令他和米加珍永遠生活在愧疚之中,他們原本明媚的愛情,慢慢黯淡了。

他愛米加珍,愛到骨子裡了。米加珍也愛他,她在層層灰暗中,給撐起他一輪永不落下的太陽。他們用心呵護著自己,呵護著這個小家庭。但是顯然他們還是低估了流言的威力。他們依舊感到壓抑,感到沉悶,甚至窒息。他沒做錯什麼,卻承擔了太多。

白水橋坍塌了,一個悲劇卻升了上來。

蔣漢的意外死亡、馬元凱的敵意、周邊流言的殺傷、米加珍的車禍和流產,以及最後兩人婚姻的破裂、楊小北的黯然離開,使得《琴斷口》的悲劇性上抵達一個相當的高度。

三、愛,以及愛情

毫無疑問,楊小北和米加珍堅信著,愛情存在世間。吳玉卻道出了與他們相對的另一種觀點。吳玉曾對楊小北說過這樣幾句話:你真以為這世上有真正的愛情?你好幼稚。不然愛情怎么都是悲劇!

這些話刺進了楊小北的骨頭裡,然而他還是在維護者兩個人的“幼稚”。知道有一天,他再也承受不住那無言的重擔,他黯然選擇了離開。離開這個他最愛的女人,離開這個流言肆意的琴斷口。

狠心辦完離婚手續,楊小北便要離開了。走之前,楊小北的一番話刺痛人心。楊小北說,我原以為,有愛就能解決一切,現在我明白,愛和愛情是兩件事。愛很偉大,愛情卻很脆弱。所謂愛情的力量原是我們想像的,一直以來,我們虛誇了它,其實它經不起什麼。與日常瑣細相比,它就像玫瑰遠不及雜草的旺盛和堅實。一有風吹草動,它便潰不成軍。

是的,愛很偉大,愛情卻很脆弱。愛情的柔絲,其實有時候真的是拴不住日光流年,擋不住溫柔的傷害如刀。讀到此處,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悲劇性的特殊效果(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之情”)顯得如此尖利。

《琴斷口》的人生里寫滿了生活的真實,蘊藏了愛的深切思索。楊小北是個可憐的人。但是,可憐的又何止他一個呢?悲劇每天都在上演,永不停歇。而我們能做的,只有一聲嘆息。

作品賞析

輕輕翻到41頁。小說開始便緊緊地抓住了人們閱讀的欲望:“夜裡什麼時候下的雪,沒有人知道。雪不大,細粉一樣,在南方溫暖的冬天里落地即化。地上沒有結冰。只是有些濕漉。這份濕漉讓乾燥的冬天多出幾絲清新。空氣立即就顯得乾淨,吸上一口,甚至有甜絲絲的感覺。”這是個有故事的開頭,乾燥所顯示的正是生活的瑣碎,而濕漉一定會出人意料,有重要的事發生,這重要又是許多重要的開始。
頗讓人佩服的是方方的敘事能力,她總能在不急不緩中輕輕抓住閱讀的心靈與欲望,就像先服一粒藥丸,藥性在胃液的作用下緩緩化釋,漸漸地讓你陶醉。
楊小北出事了,之後是蔣漢的出事,馬元凱的出事,眼前展現的是一出意外,白水河大橋坍塌,恰此三人為受害者,三人之中盤根錯節的故事由此開始。三人面臨的是同樣的危機,是同樣的生命侵害,並有人為之而獻出的無辜的性命,但三人的無辜卻面對了不同的結局與遭遇。
之後,緩緩登場是女主角——米加珍。所有的一切都圍繞她而展開,但她似乎是隱於幕後的。等米加珍出場之後,一切才算明了,這是一出愛情故事,——一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主題。而且,這個時候,開始的種種猜想也漸漸地有了答案,因此不必急於看到小說的結尾。但是,閱讀的愉悅也正是從這個時候才漸漸瀰漫開來——一切都在你不設防的時候進入你的心靈,讓你毫無防備,多么高明的敘述!
作者的高明還在於故事之中隱含了更大的故事——琴斷台,俞伯牙與周子期知音難覓的故事。一個年代久遠的故事,意念中的故事,跨越千年,又一次擺到了凡夫俗子面前——楊小北、蔣漢、馬元凱與米加珍之間,這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關於愛情與知音的故事。
作者之構思不僅高明而且縝密。
可是,帶來閱讀享受的不僅僅是故事本身,還有方方別具一格的行文方式與述說技巧。米加珍回憶她與蔣漢的往事:“蔣漢的好,就像春天裡的山花,呼啦啦盛開,把整個腦袋都鋪滿。她一點兒都不覺得自己睡在溫軟的被子裡,卻像躺在一派爛漫的花間。”如此的絕妙的傳神而又形象的比喻比比皆是,“看到乘客們河一樣流出來的時候,她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大膽而且新奇。小說的語言,到達一定的火候,會讓讀者分不清是出自作者還是本身為小說所具有,它擁有一種侵略性的征服力量。這樣的語言,有時很長,長得需要換好幾口氣才能讀出來,但一點兒都不累贅,不繁瑣,獲得一種為短句所無法獲得的快感,一種來自形式的美油然而生。
讀方方敘述的平凡故事,卻有不平凡的收穫與經歷,閱讀的過程是一次情感的旅行,更是一次心靈的對話,在這樣的閱讀中,一個人擁有的是靈魂超拔與細膩。真得,我欽佩這樣的作家,不管他是男性還是女性。讀劉慶邦,同樣如此。今年《北京文學》8期中的《布鞋》,從回鄉給母親送葬開始,到姐姐家小住,引出布鞋的往事,淡淡的人,淡淡的事,卻有一種理性與人性的光輝在裡面,讀來盪氣迴腸,讀罷掩卷長思。
一方面是閱讀的愉悅,另一方面是寫作的思索。一個作家要有足夠的敏銳來把握心靈深處的東西,要有足夠的耐心來表現你的發現。作家的創作決非一蹴而就,是心血的結晶,是艱辛的勞動。在作家擁有的眾多品質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深度與堅守的毅力,寫作的過程是堅持的過程,是自我超越的過程。能夠戰勝自我惰性、思維慣性的人,會無往而不勝,超越自己,也一定能夠超越時代,由有限步入無垠的時空!

人物評析

小說中的琴斷口,作為現實中的地域,留存著高山流水的記憶之殤。它並不被人們所熟悉與理解,傳遞心靈話語的琴聲被孩子心中的足球所取代,以致於承載有老一輩深厚感情的知音佳話在年輕的一代面前顯得不合時宜且不可理解。作為一個故事的分界點,琴斷口意味著故事的突然轉折。楊小北與米加珍的愛始於這裡,也終於這裡。作為一種感情的淒涼象徵,琴斷口預示著想像的破壞。楊小北從想像的愛情中回到了現實的位置。實際上,琴斷口作為引子,貫穿於整部小說的情節之中。它的多重象徵意味奠定了楊小北的愛情悲劇氛圍。楊小北的愛情悲劇的源頭在於一個事實上就存在的悖論

理想與現實的對立。楊小北擁有北方人油嘴滑舌的特質,因為這種特質,他和米加珍的相見也格外的具有戲劇性。以最為原始的方式——互呼喊彼此的名字,確定了彼此的身份。這種原始的方式也契合了楊小北心中那種純粹的愛情理想。他相信愛情,相信愛能創造一切。他迷醉於愛情帶來的狂熱,拒斥愛情痛楚的一面。他的幸福感來源於愛情的全部表白和心靈之間水乳交融的溝通。因此,他的愛無法包容任何的瑕疵與縫隙。他所想像的愛情世界是兩個人的天堂。與他人無關,與其他的家庭無關,無關於一切其他責任。

榮譽

著名作家方方中篇小說《琴斷口》入選北京文學月刊社主辦的“2009年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

閱讀感悟

心理治療有一種方法,專業的稱呼叫暴露法。
讀罷方方的小說《琴斷口》,明明知道它是故事,是喜歡把玩文字的作家虛構出來的,但還是忍不住替小說中的人物楊小北和米加珍想一想另外一種結局的可能:假如他們去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幫助,也許他們這對至情至性的夫妻能夠白頭偕老。
在楊小北還沒有闖進米加珍的生活之前,米加珍是蔣漢的女朋友。蔣漢從來沒有讓米加珍砰然心動過,卻因為是兩小無猜就這么你儂我儂著。楊小北來了,才見第一面,米加珍的心弦就蕩漾了一下,而楊小北呢?覺得這個像黃蓉的女孩簡直就是老天讓他到這個名叫琴斷口的地方來的唯一目的。躑躅再三,總是要了斷的,在得到米加珍的允諾後,這個雪後初霽的清早,楊小北約出蔣漢準備攤牌。怎么想得到,他們的必經之路白水橋在雪夜崩塌。第一個猝不及防掉進白水河的楊小北幸運地沒有大礙,隨後而至的蔣漢因為一頭撞在了河裡楊小北的機車車把上命喪黃泉。蔣漢的死成全了楊小北和米加珍的婚姻?不!他們剛剛起航的婚姻生活總是夾雜著蔣漢的朋友、親人以及同事和鄰居甚至米加珍親人的飛短流長。這些議論,如同米里的砂粒,鈍鈍地硌疼了楊小北和米加珍,最後,這對相愛著的夫妻只得天各一方。
迷離中合上書頁回味方方的故事,覺得作者為了將一個命題化為故事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教化,情節設計得過於巧合了:一座橋,怎么就在楊小北要跟蔣漢了斷是非的那天早晨塌了呢?於是,才有了接二連三的質問:如果不是楊小北的約見,蔣漢不會那么早去過那座叫他喪命的白水橋;如果第一個摔下河去的楊小北不是馬上離開現場去醫院而是像後來的馬元凱那樣摔折了腿還在橋上警示後來者,蔣漢不會死;如果不是楊小北硬生生地插進米加珍和蔣漢的生活,與米加珍一起幸福著的就是蔣漢……這一個個“如果”,無非是在層層推進方方心頭的疑問:過去的閃失積壓在當下生活中的石塊,推得開嗎?
方方覺得推不開,才有了楊小北和米加珍的勞燕分飛。“奧斯維辛以後,寫詩是野蠻的”,用這句頗有意味的哲學名言去概括方方的小說《琴斷口》,距離遠得叫人啞然,但是,不虛的問題是自己堆積在心頭的塊壘,有平復的那一天嗎?
心理學說,可以。上課的時候老師曾經給過我們一個案例:一位女士患有場所恐懼症,且這場所比較特定,就是井式電梯。女士從不能乘電梯到不能看到電梯到不能想電梯到不能觸摸跟電梯相關的物件,偏偏女士的辦公室高高在上在寫字樓的32層。難道為了這個難以啟齒的理由辭了工作?她去心理諮詢室尋求幫助。心理諮詢室開出的方子逆著我剛剛列舉的女士恐懼的梯度而來,先讓她不害怕跟電梯相關的物件,然後是……這就是暴露療法。
當時,我覺得所謂的暴露療法一定能藥倒病除,現在,我疑慮道: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恐懼,女士究竟為了什麼而害怕電梯?如果她害怕的緣由跟楊小北與米加珍的婚姻一樣有原罪橫亘在裡面,暴露療法還有用嗎?
雖然情節設計得過於匠心,但是,方方通過《琴斷口》提出的問題還真是一個問題。楊小北和米加珍最終無奈分手,說明方方找不到那個問題的答案。無解,應該是最狡猾的問題的結局,那就讓我們小心翼翼地饒開那個問題吧。

相關評論

1、美好卻脆弱的愛情

方方在這篇小說里對愛情這一人類永恆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思考。“愛情有時候就是容易讓人莫名其妙”,文中的年輕人有著各各不同的愛情觀。蔣漢的愛情平淡而踏實,他對青梅竹馬的米加珍從生活到工作百般呵護、予取予求,處處為她著想,只求付出不求回報,是融入了濃濃親情、可以彼此信賴、踏踏實實過一輩子的最佳人選。因為這樣,老實忠厚的他在猝然死去後才會不斷地被父母、馬元凱、米加珍等身邊的人一再地記起和懷念,並且成為米加珍和楊小北婚戀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楊小北追求的是純粹的、不摻一絲雜質的理想愛情,追求的是可以相互懂得、默契交流的真實的愛情感覺,這種愛情具有絕對的排他性,

它不是天上的月亮遙不可及,卻與現實和生活無關,更不會因此而失去自我。所以他和米加珍在戲劇而有趣的初次會面交談之後,會有機車上剎那親密接觸後的一眼萬年,並情不自禁地以“第三者”的身份介入到米、蔣之間(對於蔣漢而言,這何嘗不是人生一個巨大的斷口!),所以他才反駁馬元凱說“如果是真愛,沒有人將自己的愛人讓給別人”,所以他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會因為愛情有著蔣漢般的無私,在最後也因為這種思想情感的默契交流的喪失而離開了米加珍;相對於蔣、楊兩人,米加珍的愛情觀有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她既被楊小北的浪漫、熱烈、新鮮、詼諧而深深吸引,又時時念及蔣漢的踏實安穩,

雖然她在躊躇再三後感情的天平最終偏向了楊小北一端,但對蔣漢仍懷有一絲愧疚,這種愧疚在蔣漢死後愈加強烈,變成一種贖罪意識,並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逐漸把這種贖罪意識擴展到楊小北身上,讓她和楊小北都深陷其中痛苦不已。都說人心不足,這在女人身上似乎體現得更為明顯,蔣漢是丈夫的最佳人選,而楊小北似乎是情人的不二人選,米加珍與這兩個男人的情感經歷便使人難免發“人無完人”之憾,但我們卻常常以一個完人的標準去苛求於人!而馬元凱跟吳玉是一種現實主義的愛情,因為哥們義氣,馬元凱小時候便把米加珍讓給了蔣漢;因為馬元凱在斷橋事件中瘸了腿,吳玉即便還愛他也跟他分了手,馬元凱對此也坦然接受,兩人的愛情似乎理性大於感性,這種充滿功利性和煙火味的愛情觀也似乎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這樣看來,米、楊之間的愛情也許才是真正的愛情的邀約,因為這個邀約成了蔣漢的死亡之約,因為楊小北在摔下橋後沒有像馬元凱那樣留下來擋住後來的過橋者,因為蔣漢的死給其父母和馬元凱帶來的巨大悲愴,米、楊之間原本明媚的愛情在人言的包裹下和蔣漢的陰影中節節敗退,生活的石頭一塊又一塊朝他們砸下來。在一場災難中活著的楊小北與死去的蔣漢之間,在孕育中的愛情結晶與傷心而死的蔣漢母親之間,米加珍不斷地面臨選擇,而每一次選擇都嚴重挫傷著楊小北的愛情信念。它不斷地提示我們思考:在過去與現在和未來之間,在愛情和生活之間,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究竟哪個更為重要,究竟哪種人生才更有意義?

這些生活中的石頭對於楊小北來說還不是致命,致命的是米加珍的石頭。在周圍人的一再提醒提示下,米加珍對蔣漢的負罪感越來越強,認定了她和楊小北的戴罪之身。所以她才在設計比賽背著楊小北將蔣漢的作品找人修改後參選,她才一次又一次地被蔣漢的母親這個他們婚後生活中的定時炸彈所牽引。米加珍一再地對楊小北說“蔣漢到底是因我們而死”、“漢漢的死,我們到底有責任”,米加珍誤解了楊小北設計比賽敗北蔣漢後的低落情緒,米加珍在聽聞蔣漢母親自殺之後不顧楊小北勸阻執意前往導致流產,這些對於楊小北來說才是最絕望的,絕望的是米加珍對他懂得的喪失,絕望的是生活的黑洞壓得他幾於窒息。

所以,小說最後,楊小北選擇了離開,這是理想愛情的幻滅,他無法承受愛情背後的生活之重,責任之重。這樣的重負,誰能承受得住呢?如果能承受住一切生活的風雨和他人的言語,那這樣的愛情是真正的愛情么?所以,“這世上有無數的困難,不是靠愛情就可以克服的”,“愛很偉大,愛情卻很脆弱”,“愛情不是一切,也創造了不了一切”,這是多么讓人無奈和傷感的結論!

2、深沉而無奈的命運感

命運是方方小說中一再出現的主題。“斷口”一詞本身就有很深的命運意味。正如方方在《一個人和許多人》中所說的:“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發生,或許都在修正著一些人的人生軌跡。一個人的命運常常就在這樣的修正中,被徹底改變。這種改變,根本由不得自己。”我們的一生中會經歷無數的事,遇到不同的人,而我們的命運就在這樣的人事中被悄然改變甚至操縱。從琴斷口到橋斷口到情斷口最後到命運的斷口,這是小說的主線,貫穿於楊小北和米加珍的愛情生活之中。

小說的第一個斷口是楊小北的出現。因為楊小北大哥與蔣漢叔叔在飯桌上的偶然說起,楊小北便到鐵藝公司來了;因為馬元凱去接楊小北的時候帶上了米加珍,便有了米楊二人的一見鍾情。這成了馬元凱心中的一個結,他自責地對米加珍說:“我一個不小心,加上你一個心意的改變,便把這個命運改了道。”可以說,楊小北的出現和介入徹底改變的不僅僅是蔣漢的愛情,還有他的命運。蔣漢失去的不僅僅是他的愛情,還有他的生命。米加珍在接受楊小北之前,也曾眼淚汪汪地說:“我們可以嗎?它可能改變幾個人的命運。”楊小北也說:“命運的改變,常常就在你根本沒有察覺的時候。”這種帶有先驗性的話更是充滿了命運的味道。

小說的第二個斷口是橋斷。“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是一個特定的非常態的歷史事件,但一不小心就會降臨到我們的生活中。災難面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表現。倖存的楊小北選擇的是直接上醫院,這一行為似乎無可厚非,但後來卻一再被人詬病,包括曾經很理解這一行為的米加珍。因為有馬元凱的對照。同樣受傷倖存的馬元凱選擇了留下來攔住後來的過橋者,這是不同凡響的舉動,這一舉動一下子把楊小北的形象給比下去了。但馬元凱有著他自己的內傷和歉疚,因為他是認出了河裡是楊小北的機車才可能錯過了救蔣漢的最佳機會。非常態的歷史場景面前,

呈現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性反應。因為這一斷口,蔣漢碰死在楊小北摔下去的摩托上。與米加珍的愛情,楊小北的出現和介入,楊小北的邀約,橋斷,馬元凱的錯誤判斷,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事情湊合到一塊就在不經意間改變了蔣漢的命運,奪走了蔣漢的生命。而楊小北的命運何嘗不是因為橋斷的湊巧和他當時沒有留下的無意而改變!蔣漢的死是楊小北造成的么?如果不是恰好蔣漢與楊小北熟識並有某種糾結,而是另外一個陌生人,蔣漢因為另外的原因過橋,那么蔣漢的死怪誰去呢?這就是命運,這是命中注定。死去的蔣漢得到了最正面也最遺憾的蓋棺定論,而將悲痛、陰影和沉重永遠留給了他的親友。

小說的第三個斷口是情斷。這主要體現在楊小北為了純粹理想的愛情不斷同命運抗爭卻最終敗於命運之手。愛情讓人情不自禁,身不由己,楊小北說“愛情的力量太強大,它天天在催我犯罪”,但是在命運面前,再強大的愛情再堅強的決心也會土崩瓦解。從蔣漢死的那天起,米楊之間的愛情就變得不純粹、不美好了。蔣漢之死成了懸在他們頭上的石頭,隨時可能掉下來。還有周圍人的看法一再地提示著他是一個罪人。對於這些,楊小北有著自己的堅持和信心,他相信自己的愛情,他告訴自己問心無愧。為了捍衛這份真愛,他一再地與他人和自我鬥爭。首先是頂著巨大壓力和米加珍結婚

,但吳玉在婚宴上的舊事重提讓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心情全無;再是搬家,同時也搬掉心上的石頭,那是他們最輕鬆愉快的時刻,然而一位老人的質問又讓楊小北感受到了生活的石頭;然後是公司的設計大賽,楊小北全力以赴,只為證明自己的實力,然而蔣漢作品的出現無異於釜底抽薪,而且這作品是米加珍背著自己叫人改了後參評的,蔣漢勝出的理由只是因為楊小北還活著。陰影籠罩下的楊小北想到了離開,但是米加珍的懷孕又讓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熱望。但孩子挽救不了他們的愛情,這個熱望隨即又被蔣漢母親這個定時炸彈炸個粉碎,孩子沒了,米加珍與自己的思想情感漸行漸遠,留下來還有什麼意思?不停地努力抗爭,又不停地遭遇失敗,這時候的楊小北,命運感應該是最為深沉和無奈的吧?

形形色色的斷口後面,折射的是微妙複雜的人性。愛情鬥不過人心,愛情更鬥不過命運。你周圍的人和事一不小心就會成為你命運的撥弄之手,你的命運一不小心就會被別人的一念之間所左右,想想有多么可怕!

3、人際關係與世俗力量

方方在《琴斷口》中還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借米加珍爺爺之口表達了一個觀點:其實兩個人相距遙遠,不知根底,才會成為知音;如果住得近,哪能成知音,只會成為敵人。

這同樣是個讓人傷感的悲觀主義結論。方方在這裡對古老的知音文化進行了無情反思:如果鍾子期也是楚國人並且是跟俞伯牙比較親近的人,那么他們還會留下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話么?

方方想告訴我們的是:真正的知音永遠只存在於純粹的精神世界中,與生活無關,與愛情無關。距離產生美,越親近的人彼此傷害越深,這有著薩特式的他人即地獄的存在主義哲學內涵。

這也是米、楊愛情為什麼會碰死在命運的斷口上的原因。楊小北和米加珍有著可以平等對話的精神世界,他們本來可以成為知音的,但是他們相愛了,他們為了愛情走到了一起,但是在人間煙火、流言飛語的狂轟濫炸下,他們傷痕累累,失去了愛情,也失去了做知音的可能。當楊小北離開後準備與米加珍做知音的時候,米加珍想到的卻是:“我的生活未必需要知音,但我必須要有一個愛我的人”。

但方方想要表達的遠不止於此。撥動米楊愛情的另一隻大手就是周圍的環境、周圍的人。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楊小北與蔣漢的死有著不可否認的必然的因果關係。這是一種簡單的、二元的因果對應,這是一種可怕的思維方式,或者說是一種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會演變成一位老人理直氣壯地質問:你怎么能害死漢漢又搶走他的珍珍呢?這種集體無意識會讓米加珍也覺得她和楊小北有罪,他們對蔣漢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生者為大還是死者為大,是好死好是賴活,這個問題也許曾經糾結過多少年來多少中國人的心,但更多的時候奉行的是一種雙重標準,對他人苛刻,對自己寬容。人言可畏,中國人的聯想思維是相當豐富的,所以楊小北與蔣漢之死的因果關係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直接越來越有意了,“有你才有蔣漢的死”、“楊小北巴不得蔣漢死掉,這樣他就能把米加珍弄到手”、“楊小北早知橋要垮,特地這天約蔣漢去談事”……這些流言形成一個巨大的黑洞把楊小北不斷往下扯,一再提示著他無法擺脫的責任和罪惡。流言何其傷人,世俗力量何其強大,這怎么是區區一個楊小北可以承受的?

斷橋事件所傳達的另外一種集體無意識就是人們的“扯平”思想。這個“扯平”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在中國民間深入人心,與“欠賬還錢,殺人償命”的因果報應思想一脈相承。這是另外一種個人根本無法撼動的世俗力量。當米加珍因為在參加完蔣漢母親喪事的途中車禍流產後,吳玉說:“有了這件事,你們就和蔣漢家扯平了,誰也不再欠誰”,其他的同事也隨聲附和,認為這是“實事求是”。也許會有人說這是報應,也許從此以後,周圍的流言蜚語都會戛然而止。但“扯平”非要以這樣一種解決方式么?楊小北和蔣漢真的相互欠了對方么,真的因此就扯平了么?這時候你就會感到世俗力量的不可抗拒,人的命運被各種社會關係所操縱。

米加珍的爺爺是個特別值得一提的人物。他是一個哲學家,關於知音的精闢論斷就出自他口;他是一個預言家,他在蔣漢出事前有著反常反應;他嫌白水河的水臭,他哭河裡的魚,他對現代工業、現代愛情和現代人際關係等社會問題有著深刻的反思,用米加珍的話說,他是一個有大愛的人。但首先他是一個老年痴呆症患者,他的瘋人囈語只能是魯迅般的“狂人日記”,這是他在當下社會的存在方式。這種存在方式同樣意味深長。

專家點評

方方的《琴斷口》,超越道德敘述,以纖致的藝術感受力和執著的人性洞察,出幽入微,將情節推向極致,同時,更將探究多情血肉與愛情脆弱背後的精神焦灼、生命困擾、性愛倫理推向至深,迫人直面、追思不已。

作者介紹

作家——方方作家——方方

方方1987年,女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說《風景》曾風靡一時,在全國引起極大的反響,方方本人也因此而成為“新寫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出版有《祖父在父親心中》、《白霧》、《桃花燦爛》、《落日》、《埋伏》、《方方文集》等和散文集30多部。許多小說被譯為英、法、日等文字在國外出版。現為湖北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今日名流》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時隔多年,方方又為喜愛她的讀者捧出了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1957—1966)》。這部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新近推出的作品依然沿襲了方方以往的風格。小說以三峽為背景,記述了在烏泥湖這個地方,一批知識分子十年間的命運。從一幕幕慘痛的往事與人物命運變化中,讓人感受到隱隱的傷痛。方方說:“有些事情是不應該忘記的。”該書責編楊柳告訴記者,“我可能是看這部書最多的人之一,它同現在流行的小說完全不同,但它非常好讀,面對這43萬字,至今我沒有絲毫厭倦的感覺。”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和作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