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馬

駁馬

語出: (1).毛色斑駁之馬。《管子·小問》:“ 桓公 乘馬,虎望見之而伏。 桓公 問 管仲 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 管仲 對曰:‘意者君乘駮馬而洀桓,迎日而馳乎?’公曰:‘然’。”《周書·齊煬王憲傳》:“ 太祖 嘗賜諸子良馬,惟其所擇, 憲 獨取駁馬。” (2).梓榆的別名。《詩·秦風·晨風》“隰有六駁” 三國 吳 陸璣 疏:“駁馬,梓榆也。其樹皮青白駁犖,遙視似駁馬,故謂之駁馬。”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辯證》:“梓榆,南人謂之朴, 齊 魯 間人謂之駁馬。” (3).古代北方部族名。《新唐書·回鶻傳下》:“又有 駮馬 者,或曰 弊剌 ,曰 遏羅支 ,直 突厥 之北,距京師萬四千里……以馬耕田,馬色皆駮,因以名國雲。

《坤輿萬國全圖》上的曷刺國
【拼音】:bó mǎ
【釋義】:古代部落。地近北海(北冰洋)。氣候寒冷,積雪極深。天暖以人及馬挽犁種五穀。好漁獵,以魚、鹿、獺、貂、鼠等肉充飢。以皮為衣服。唐永徽中,遣使朝賀。就是後來曷刺國
《新唐書·回鶻下》載:“又有駁馬者,或曰弊剌,曰遏羅支,直突厥之北,距京師萬四千里。隨水草,然喜居山,勝兵三萬。地常積雪,木不雕。以馬耕田,馬色皆駁,因以名國雲。北極于海,雖畜馬而不乘,資湩酪以食。好與結骨戰,人貌多似結骨,而語不相通。皆劗發,樺皮帽。構木類井幹,覆樺為室。各有小君長,不能相臣也。’’《唐會要·卷一百》:“駁馬。其地近北海。在突厥北。去京師一萬四千里。經突厥大部落五所乃至。勝兵三萬。馬萬匹。地寒。至冬積雪。樹木不沒者一二尺。至雪消。逐陽坡。以馬耕種五穀。馬色並駁。故以為國號。其使雲去鬼國六十日行。其國人夜遊晝隱。眼鼻耳與中國人同。口在項上。土無米粟。噉鹿與蛇。
永徽二年十一月。朝貢使至。
“駁馬,其地近北海,去京萬四千里,經突厥大部落五所乃至焉。有兵三萬人,馬三十萬匹。其國以俟斤統領,與突厥不殊。有弓、箭、刀、槊、傍排,無宿衛隊仗,不行賞賜。其土境東西一月行,南北五十日行,土地嚴寒,每冬積雪,樹木不沒者才一二尺。至暖消,逐陽坡(浦波反),以馬及人挽犁種五榖,好漁獵,取魚鹿獺貂鼠等肉充食,以其皮為衣。少鐵器,用陶瓦釜及樺皮根為盤碗。隨水草居止,累木為井欄,樺皮蓋以為屋,土床草蓐,如氈而寢處之,草盡即移,居無定所。馬色並駁,故以名雲。其馬不乘,但取其乳酪充餐而已。與結骨數相侵伐,貌類結骨而言語不相通。唐永徽中遣使朝賀(突厥謂駁馬為曷刺,亦名曷刺國)。
鬼國在駁馬國西六十日行。其國人夜遊晝隱,身著渾剝鹿皮衣,眼鼻耳與中國人相同,口在項上,食用瓦器。土無米粟,啖鹿豕及蛇。
駁馬國南三十日行至突騎施,二十日行至鹽漠念咄六闕俟斤部落,又北八日行至可史檐部落。其駁馬、鹽漠並無牛羊雜畜。其婚姻嫁娶與突厥同。土多松、樺樹,每年稅貂獺青白二鼠皮以奉酋長。”——《文獻通考·卷348》
一種凶暴的猛獸,外型如馬,以虎豹為食..........馬的毛色混雜 ......... ...桓公乘馬,虎望之而伏。
桓公問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曰:“意者君乘駁馬而盤
恆,迎日而馳乎?”公曰:“然。”管子對曰:“此駁象也,駁食虎豹,故虎疑焉。”出自.......《管子 小問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