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子期

伯牙子期

伯牙子期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俞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終生不再彈琴了。

基本信息

原文

伯牙子期伯牙子期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注釋 
絕:斷絕.
鼓:彈。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曰:說.
志在高山:心裡想到高山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峨峨:高
兮:語氣詞,相當於"啊"
洋洋:廣大
謂:認為
之:他
必: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就
善:擅長
念:想到

譯文

伯牙子期伯牙子期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說:“好啊!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鍾子期去世後,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課文資料

伯牙子期伯牙子期
此後,由於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箏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於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詩句連結

伯牙子期伯牙子期
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乾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懸一片心。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念知音!
伯牙不作鍾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絕弦已無聲。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風明月酒一樽。
伯牙介紹
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最擅長彈琴。
歷代文獻關於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於荀況的《勸學》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用誇張的手法極言其音樂演奏的生動美妙。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的老師是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

伯牙學琴

伯牙子期伯牙子期
學習了三年,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惱,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伯牙的老師成連知道了他的心思後,便對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至於音樂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帶你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你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
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一天,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成連對伯牙說:“你先在蓬萊山稍候,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說完,連成划船離開了。過了許多天,成連沒回來,伯牙很傷心。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湧,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伯牙不禁觸景生情,由感而發,仰天長嘆,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
俞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後來,俞伯牙成了一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不多。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個叫鍾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你彈一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讚嘆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讚道:“多么浩蕩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週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拜訪他。一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後世所傳誦。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悼念自己的知音鍾子期: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琴操》、《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已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湧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鍾子期介紹

伯牙子期伯牙子期
鍾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史載有一年,俞伯牙奉晉君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淒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書中記載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
鍾子期墓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並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1980年修復。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以石垣。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鍾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桿。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

思想感情

文章記敘了伯牙喜歡彈琴,鍾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不管伯牙彈奏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後,伯牙絕弦,終生不再彈。表明了“士為知己者死”的一種真知己的境界。

相關內容

伯牙子期伯牙子期
古時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伯牙絕弦,到底是因為懂他的人不在了,還是因為鍾子期不在了。
可是那個時候,鍾子期就是懂他的人。

寫作精華

寫出了他們之間的知己情誼,也寫出了知音難覓的情感。

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故事盪氣迴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鍾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憑藉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伯牙鼓琴,
“善哉”,太好了。“若”,好像。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讚嘆)道:“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
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如痴如醉,擊節稱妙):“好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鍾子期欣賞水平同樣高超。教學時,可通過反覆吟誦,體會鍾子期發自內心的讚嘆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時欣喜若狂的心情。讀了這個句子,我們對“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
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樂曲,只有通曉音律的鐘子期能真正聽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鍾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這才是知音啊!
③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破琴”,把琴摔碎。“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這裡指伯牙把鍾子期當做他的知音。“復”,再,重新。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鍾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
鍾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黯然神傷,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這是何等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千百年來,“知音”典故不但在華夏大地傳為美談,而且名揚海外。
(2)對詞語的理解。
伯牙絕弦:絕,斷絕。伯牙因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彈琴。比喻知己喪亡後,棄絕某種專長愛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教學建議

1.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習本文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要注意停頓恰當。如: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2.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於培養學生藉助注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建議採取以下步驟:
(1)學生嘗試讀文,根據讀文情況教師可示範讀文,指導學生恰當停頓,讀好兩個表示感嘆的語氣詞“哉、兮”,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2)課文讀通順後,請學生根據注釋、插圖並聯繫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教師加以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
3.了解課文內容後,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讀中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真摯友情,交流對“知音”的感受和體會。有條件的,可安排學生聆聽《高山流水》,欣賞渾厚、流暢的鏇律,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關於交友的名言佳句,體會人們對友情的珍視。
5.文言文的教學要注重自讀自悟。讀得充分,讀得入情,讀出文章的韻味。人文內涵只要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強行灌輸。

四、教學案例

1、揭題導入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2、整體讀文
(1)自由讀,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隨機點評,必要時教師範讀或帶讀,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3、初解絕弦
(1)理解文章的題目:“伯牙絕弦”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用大家熟悉的表達方式說,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
(2)文章還在哪裡提到了伯牙絕弦?這裡的“絕弦”意味著什麼,向世人宣告了什麼?(它意味著終身不再彈琴,向世人宣告了徹底地放棄彈琴。)
4、再解絕弦
(一)何為知音。
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學生研讀課文後交流。
預設的幾個教學生成點:
1).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於”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讚嘆之義。
(2).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換位體驗: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仿佛看到了什麼?於是你怎么讚嘆?
(3).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像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
(4).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么讚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於是你怎么讚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像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讚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6).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讚美嗎?他為什麼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
2.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讚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麼心情嗎?
3.那時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麼?他一定忍不住在心裡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麼?
4.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一定會對子期說什麼?
5.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6.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三)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5、深悟絕弦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讀課文。
(3).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麼?將你的想法寫下來。
6、回味絕弦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樂曲,請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教學設計: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育局教研室閆學)。

拓展閱讀

伯牙學琴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乾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裡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鬱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於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資料袋:俞伯牙、鍾子期相傳為春秋時代人,關於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均有記載,也流傳於民間。我國古詩常有提及,如,“借問人間愁寂意,波陽弦絕已無聲”“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而伯牙後為“知音”的引申義,即摯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