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記》

《雲南記》是現代著名詩人雷平陽的作品,作品主要收錄了作者近年來的主要詩歌。詩作包含了山水、密林、寺廟、蟲鳴、父親、墓地、疼痛和敬畏等等一些“關鍵字”。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雷平陽作者——雷平陽

《雲南記》收錄了作者近年來的主要詩歌作品。這些詩作包含了山水、密林、寺廟、蟲鳴、父親、墓地、疼痛和敬畏等等一些“關鍵字”。書中作者的寫作簡明練達、質樸有力。他的語言,具有石頭和土地的光澤;他的感情,隱忍、細膩並保持著事物原生態的品質。

詩歌文摘

奔喪途中
一個世界終於靜下。不再
端著架子:有的聲音的確醉人
耳朵卻已經失靈。滇東北的山野
處處都有絕處逢生的風景,那一雙眼睛
卻被掏空了。關閉了。土地
貧瘠或豐饒,已經多餘
那一個人,他的手腳,已經休息……
在360公里長的高速路上,我亦感到
有一個人,從我的身體
走了出去,空下來的地方,鐵絲上
掛著一件父親沒有收走的棉衣
寺廟
有沒有一個寺廟,只住一個人
讓我在那兒,心不在焉地度過一生
我會像貼地的青草,不關心枯榮
還會像棵松樹
從來都麻木不仁
我會把雲南大學的那座鐘樓
搬到那兒去,卸掉它的機關
不讓它,隔一會兒就催一次命
我一旦住到了那兒,就將永恆地
關閉,誰都找不到我了
自由、不安全感、焦慮
一律交給朋友。也許,他們會扼腕嘆息
一個情緒激越的人、內心矛盾的人
苦大仇深的人,從生活中走開
是多么的弔詭!可我再不關心這些
也決不會在某個深夜
踏著月光,摸下山來
我會安心地住在那兒
一個人的寺廟,擰緊水龍頭
決不能傳出滴水的聲音
深夜,奠邊府聽阿炳
有著慎密、精準、合身的計算
淚就是淚,水就是水,琴聲就是
琴聲。淚和水不是從弦上滲出
淚是人的淚,水是江河水
淚有具體的重量,水有確切的立方
琴聲,人知琴有聲,不知手亦
有聲,心亦有聲,淚亦有聲。水的聲
是阿炳體內的骨灰,被秋風吹起
又被月光吹回……今夜,在奠邊府
窗外就是江河,河床運送的水
不多,不少,每一個波浪,都像
統一定製的公共產品,有相同的商標
尺寸和外形。保質、定量、恆久
正從阿炳的弦上,源源不斷地
運往苦難王國的一個個超市

作者簡介

雷平陽,1966年秋生於雲南昭通。出版《雷平陽詩選》、《我的雲南血統》、《雲南黃昏的秩序》等作品。現居昆明。

部分目錄

卷一 藍
光輝
本能
德欽縣的天空下

曠野上
在孤鶴亭
離別詠
奔喪途中
寺廟
深夜,奠邊府聽阿炳
冬至
月亮記
晚風
菩薩
鐵路
浮華
隱痛
詞語
叮叮噹噹的身體
乘飛機去臨滄途中
自雲上的青草
田鼠的歌唱
昭通東晉霍氏墓壁畫
末日
離開
一個人
兩個人的戰爭
邊疆
偶感
在墳地上尋找故鄉
獅子山的桃花
月亮史
曼陀羅花徑
仿傑卓山民謠
易武山頂
昆明,西山道上
為一個拉祜老人守靈
楚雄小令
兒子的假想敵
用心
小引
翠湖上空的海鷗
惠民鄉日記
烏蒙道上
蜀山傳
信徒
不安的美
飛奴
火車開往暗處
個人前傳
卷二 流淌
怒江,怒江集
昭魯大河記
過怒江
江水流淌
穿著袈裟的江
工河
習傑卓密
冒公河上的沙
獅子山下
團隊精神的蟲叫
樹上旅館
翠湖三帖
密支那
密林中
梅里雪山
自鸛
下川壩的秋天
過雲南驛
辦公室里的雨林
廢墟上的雨林
大象
獅子山中
細蟲
高黎貢小景
一座木楞房的四周
大江東去帖
卷三 隱身術
基諾山上的禱辭
春風咒
一個基諾族人如是說
趕夜路去勐遮
鬼的兒子
窮人啃骨頭舞
木頭記
養貓記
獄中哺鼠記
礦山屠狗記
少年築牆記
生活
殺鱔記
青蚨記
山中迷路記
山中趕路記
牧羊記
屠麻記
……
卷四

評價

雷平陽《雲南記》中的詩作,有一部分是我在過去的閱讀中零散地讀過的;這次,我收到這部詩集後,用十餘天的時間斷續地讀完。合上這部詩集就感嘆“詩是經驗的生長”。當然,這個經驗是詩人的生命經驗和創作經驗。雖然,這本詩集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詩人生活所在地的“雲南經驗”,但我們不能因為一個詩人其詩作大量地使用了某一地域元素,就界定該詩人是只能寫某地域或有地域歸屬的詩人。雲南之地是詩人的生活之地,亦是生存之地;這個“雲南”與“山東”“河北”等地是詩人的生活、生存之地並無差異。至少“地域元素”、“雲南經驗”沒對我的閱讀構成什麼障礙。
在這本詩集中,我看到了詩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看到了詩人對日常生活謙卑的細膩體察與敏感;看到了客觀事物一旦出現在詩人筆下,就立刻是主觀的,就會顯示著詩人內心深處被重重遮蔽的隱秘。因此,我在讀《雲南記》中的每一首詩時,都會很輕易地被詩人帶入他真實的感情與真切的現實里。在我讀完《在墳場上尋找故鄉》時,曾啞言半晌。不是失語,而是突然面對闊大無邊的漠野和死寂的驚愕。詩中,詩人的聲音是那么的微弱,又是那么的堅定。這首短詩,讓我想到在這樣一個時代里該怎樣去做一個倖存者;該怎樣去發現一縷陽光、些許愉快以及堅定生存下去的決心。詩中的主體以個體形象“我”出現時,呈現著一種遺世獨立的孤絕的姿態,“我”與世界的關係既是疏離的也是對立的。“我”感受著外部世界的巨大敵意,甚至傷害,其內心裝著落寞、困頓與猶豫。他一方面表現出個體的抵抗,一方面表現出對生存條件的依賴,“撥開草叢,踉踉蹌蹌地尋找故鄉”。
我一直質疑“詩意的時代”這樣的說法。時代是當下的存在,是現實。現實中有真相、假相。時代是否有詩意,是人在現實生活里的精神狀態。雷平陽沒對時代引吭高歌,也沒有刻意對時代挖苦。雷平陽是個不屑於表現世俗樂趣的詩人,這也就注定了他必然要與現實生活對峙,他的詩歌創作不僅需要他有鮮明的立場還需要有文化道德。以他的《回鄉偶書》(一至五)為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良心負擔和歉疚感。這五節短詩看上去是敘家事,可稍一沉澱,就“賴城市所賜,很多人,都沒有扛住/無孔不入的降服,患上了梅毒和淋病,身體裡那本/邪惡的《傳播學》,令人不寒而慄”。
很多年以來,一直有人在討論詩歌的“純粹”與“現實”的問題,當然是在討論詩人的內心情感與外部世界的問題,詩人的生活是來在內心還是來自客觀事物?我至今還沒看到脫離現實而純粹的詩。當然,任何一首詩中所呈現的現實,也絕不是“完全的現實”,詩人手中的筆不是照相機。詩是主觀的,詩人先想像自己,再圍繞那個想像來營造一個與之相匹配的“現實”。雷平陽詩中的“現實”,都是他經歷的也是他營造的。
雷平陽在白描現實時,是湛然而透徹的,是帶著敏感體溫的柔和色調。他在使用修辭和意象時,又常常帶有冷峻而深刻的力量。他的長詩《春風咒》,就是一個代表。
我不能下定義一般地說雷平陽具有如何強大的超越性的想像力,但我可以說雷平陽具有整合文化的特殊才能,或者是讓感官和思想有力結合的才能。讀他的詩作,沒有任何“門檻”,簡樸的語言,慣常的事物及場景,看兩眼很容易就親切起來,而讀過幾行、幾節後,他的“感官”就把你帶到他思想的深邃處。然後,就是讀後的“反芻”。詩歌的力量往往就在這“反芻”里。
我對《雲南記》的反芻是:雷平陽是個嚴謹的詩人,其嚴謹表現在對他對語言和生活的倫理責任。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和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