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性

用來表示文化精神和心理結構的集合概念。指一個民族多數成員共有的、反覆起作用的文化精神、心理特質和性格特點。又稱民族性格。不過,國民性通常是以國家為單位考察國民特點時使用;民族性格則相對於人格概念。中國學者莊澤宣在《民族性與教育》(1938)一書中說,“民族性系一個民族中各個人相互影響所產生之通有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對個人深具壓迫敦促之勢力”。美國社會學家A.英克爾斯在《民族性格》(1969)一文中把民族性格定義為成年人中最頻繁出現的比較持續的人格特點或方式,並稱之為“眾趨人格”。

國民性

正文

 民族是一個結構體,由生物的、地理的、文化的和心理等要素構成。民族性格是各種心理要素的組合系列。構成民族的其他要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發展。這些要素主要有:①生物要素。如種族的血統、身體基準、人口的生殖和生長的能力等,它們是民族存在和延續的生理基礎,同時又影響民族心理功能的發揮和心理活動的特點。②地理要素。如疆域、氣候、地形、物產等。生物要素和地理要素是影響民族性格的天然因素。③文化要素。這是影響民族性格的社會因素。中國學者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一書中認為,文化是維繫民族統一而不破滅所必需的內在紐帶,是體現民族特點的東西,民族性格是根植於人的內心的文化模式
對中國人民族性格或國民性最早進行直接研究的,是美國傳教士A.H.史密斯。他於1894年出版《中國人的氣質》(或譯《中國人的性格》)一書,列舉了中國人愛面子、勤儉、保守、孝順、慈善等26種性格特點。中國近代學者梁啓超曾對中國人的國民性做過頗為深刻地研究。中國社會學家孫本文在《我國民族的特性與其他民族的比較》一文中,認為中國民族有重人倫、法自然、重中庸、求實際、尚情誼、崇德化6種特點,而這6種特點有優點也有缺點。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