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

庭瑞專家介紹到:精神分裂症是一組由於基因突變引發的大腦功能和精神活動方面的異常。臨床上往往表現為症狀各異的綜合徵,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以及精神活動的不協調。患者一般意識清楚,智慧型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過程中會出現認知功能的損害。病程一般遷延,呈反覆發作、加重或惡化,部分患者最終出現衰退和精神殘疾,但有的患者經過治療後可保持痊癒或基本痊癒狀態。

基本信息

簡介

基底神經節基底神經節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重性精神異常疾病。目前該病進入了分子(基因)水平的探索研究。據世界各國的資料和課題上表明,患者體內的遺傳系統大多存在遺傳(染色體上的某些基因片段存在缺陷、畸變、衝突),從而產生異常症狀和疾病。童年可有一些不合群、離群、衝動、多疑、嫉妒、無辜攻擊、狂妄等潛伏特點。青壯年發病明顯,如社交功能異常、勞動能力障礙、生活無序、不能自主或自理、民事活動能力差。世界上有很多學者把它列為人類遺傳病進行專題研究。

精神分裂症之主要特點:由基因缺陷引起的先症精神分裂病人可能會自發性產生幻覺,或者,旁人可以發現他們的表現受幻覺影響。遺傳雜合子病人大都存在半愚半智不良狀態,或社交和職業功能弱低、一些次要的症狀、沒有器質性腦病,像長期從事撿破爛為生的年輕人都可以接受診斷。

目前醫學技術還無法深入到基因系統解決疾病,以後的醫學可以從基因診斷(產前診斷)上對下一代進行預防。長效鎮靜劑會對患者的病情有所幫助。如利培酮、奧氮平、安坦、奮乃靜等。智商缺陷和精神缺陷都屬於大腦功能疾病。據了解,中國目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高達780萬。

病因

神經生物學因素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
①神經生化研究顯示,患者存在有多種神經遞質功能異常,主要涉及多巴胺、5-羥色胺、谷氨酸。中樞多巴胺水平增高,功能亢進,傳統抗精神病藥均為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受體的阻滯劑。中樞5-羥色胺水平異常,新型抗精神病藥除了對多巴胺受體有拮抗作用外,還對5-羥色胺受體有拮抗作用。中樞谷氨酸水平低下,功能不足。②神經解剖和神經影像學研究顯示,患者顳葉、額葉及邊緣系統存在腦組織萎縮,腦室擴大和溝回增寬。③母孕期病毒感染,圍產期併發症,幼年的不良應激和軀體疾病,與神經系統發育缺陷有關,在精神分裂症發病中有一定影響。

遺傳學因素

大樣本人群遺傳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患者親屬中的患病率高於一般人群數倍,血緣關係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遺傳學研究提示了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易感基因位。目前普遍認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基因遺傳,發病是由若干基因的疊加作用所致。

社會心理學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經濟狀況、病前性格等社會心理學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發病中可能起到了誘發和促進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末完全闡明,目前可以確定的一些影響因素,對疾病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目前較公認的觀點是,易感素質和外部不良因素通過內在生物學因素共同作用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疾病分類

按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根據占主導地位的臨床表現分為:偏執型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緊張型分裂症,單純型分裂症,末定型分裂症;根據所處疾病的病期和預後分為:精神分裂症後抑鬱,精神分裂症緩解期,精神分裂症殘留期,慢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衰退期。

預防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
精神衛生工作提出了“三級預防”的概念,一級預防是指從病因發病機理方面採取措施,預防疾病的發生,二級預防指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三級預防指預防復發和防止殘疾。
精神分裂症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理迄今尚未充分闡明,所以一級預防難以實施,在二級預防方面,國內外學者作了大量的工作,如診斷標準的統一,標準評定量表的使用,對疾病進行早期的心理社會幹預,使二級預防工作進展較快。

二級預防

在精神分裂症的一級預防尚未能實施以前,預防的重點應放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和預防復發上,因此要在社區建立精神病防治機構,在民眾中普及精神病防治知識,消除對精神病人歧視,不正確的看法,使病人能及早發現和早期得到治療,在返回社會後,要動員家庭和社會力量,為病人康復創造條件,在社區康復機構的指導和訓練下,在家庭的支持下,提高病人社會適應能力,減少心理應激,堅持服藥,避免復發,減輕殘疾,國內外的經驗均說明其重要性和可行性。
遺傳諮詢:遺傳素質是精神分裂症發生的因素之一,建議處於生育年齡的病人,在精神症狀明顯時,不宜生育子女,如雙方均患過精神分裂症,建議避免生育,調查資料表明:父母雙方均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子女罹患此病的幾率為39.2%,較父母一方為此病者的子女罹患此病的幾率(16.4%)高出1倍左右。
精神分裂症是遺傳素質和環境中生物學和社會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發生的,現有研究資料表明,母孕期病毒感染,圍生期的合併症,外傷以及幼年與雙親被迫分離的社會心理應激可對精神分裂症的發生均有一定影響,因此對高危人群的家庭及時進行諮詢,注意母孕期和分娩過程的保健,以及對其子女成長發育階段的心理健康發育環境,以減少胎兒發育成長環境中的生物學和心理應激因素十分重要。

三級預防

三級預防主要指康復,指利用儘可能取得的條件和時機採取綜合的手段,使患者達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復,精神分裂症病人復發率高,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儘量讓病人不復發或少復發,是重要的防治措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出院前的心理治療: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經住院治療大部分精神症狀消失後,自知力部分恢復,通過心理治療,幫助病人認識自己的精神症狀變化的情況,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教會病人一些防治疾病復發的方法。
2、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得到醫療性監護的保證及心理上的支持。
3、建立定期門診隨訪制度,指導患者服用適量的維持治療藥物,通過藥物治療預防復發,研究表明,維持服藥治療可以有效降低復發率。

4、提高全社會的心理衛生知識水平,可以從社區開始進行精神衛生知識的宣教工作,在有條件的社區建立日間工療站,為精神分裂症病人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幫助他們重返社會。

併發症

焦慮症

焦慮症焦慮症
由於疾病本身的特徵,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慢性遷延性疾病,病情容易反覆,每一次復發都有可能導致患者大腦的永久性損傷,認知功能進一步受損,社會功能進一步下降;對於患者家屬,復發意味著親人病情的惡化和多次強制性的住院治療,必須承擔更大的經濟負擔和情感壓力;對於醫務工作者,復發會增加治療的難度,以及最終預後的不理想,因此有效預防精神分裂症的復發已經成為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另外,患者對任何其它疾病都沒有特殊的免疫力,反之,由於精神症狀,生活自理能力差,罹患其它軀體疾病的機會增多,要指出的是:精神分裂症和其它軀體疾病在治療上存在著對抗性的矛盾,有以下幾種情況:
(1)精神分裂症並髮結核病:因為精神分裂症病人具有生活懶散,退縮,飲食不主動,孤獨少動等症狀,常導致營養狀況下降及機體抵抗力差,所以易並髮結核病,如肺結核及腸結核等,並發肺結核的處理方法是:首先請精神科醫師和結核科醫師會診,看看兩個病各自的嚴重程度如何,如精神分裂症病情已趨穩定,而肺結核正在活動期,應到結核病醫院住院治療,由精神科醫師提供精神科治療的具體方案;如果相反,則應到精神病醫院治療;如果兩種病都很重,則應由兩個科的醫師通過會診進行協商,當兩種病都很嚴重時,在治療上甚為棘手,且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如肺結核需要充分休息,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興奮躁動或受幻覺,妄想支配而到處亂跑,促使結核病惡化;嚴重的肺結核患者軀體衰弱,使精神病的治療用藥又受到很大限制,因此,這樣的病人一定要及時送醫院,由有經驗的醫師給予治療,目前我國較大的精神病醫院都設有結核病區,可收治這一類病人,在50年代以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結核患病率很高,而近20年來隨著精神科醫療水平的提高及精神醫學的發展,精神分裂症並發肺結核的患病率逐年下降。
(2)精神分裂症合併肝臟疾病:較完善的精神病醫院都設有收治結核,肝炎的傳染病區,當精神分裂症合併傳染性肝炎時,可到精神病醫院住院治療,要指出的是,精神分裂症與傳染性肝炎在治療上存在著很大矛盾,因為所有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物都是通過肝臟解毒的:在肝炎使肝功能下降或衰竭的基礎上,藥物會進一步增加肝臟負擔而使肝功能惡化;而不治療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興奮,打鬧同樣會促使肝功能衰竭,所以治療時須權衡利弊。
(3)精神分裂症合併心臟病:某些抗精神病藥物能加重心力衰竭;反之,心臟病可使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要視心功能情況而定,病人住院後_的治療方案應由有經驗的醫師制訂。
(4)精神分裂症合併其它疾病的處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如患闌尾炎等外科疾病,需到外科進行手術,必要時派精神科護士護理;患了口腔,耳鼻咽喉等疾病,需進行專科會診,由相關科治療,總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健康人一樣,可以罹患各種疾病,總的原則是看病人以哪種病為主,如果是以精神分裂症為主,合併的疾病很輕,就住在精神科病房;反之,則住所患疾病的病房,可請精神科醫生會診,提出必要的精神科治療方案及派精神科護理人員前去護理,目前我國大城市中設備條件較好的精神病醫院都配備了內,外,婦等軀體病門診。

臨床表現

精神分裂症的表現涉及多個方面,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表現,但每一位患者的表現僅是其中的個別症狀,並不是要具備所有的症狀。如何根據表現進行診斷,祥見疾病診斷。

早期症狀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
大部分病人屬慢性起病,工作的積極性和工作能力下降、學生學習成績下降,對人冷淡,與人疏遠,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對家人不知關心照顧,生活懶散,敏感多疑,性格改變等。部分病人可有失眠、頭痛、頭暈、無力、情緒不穩等不適感及神經症症狀。部分病例可急劇起病,臨床上多表現為突然興奮、衝動,言語凌亂,行為紊亂,片斷幻覺和妄想。

思維聯想障礙

表現為思維聯想過程缺乏連貫性和邏輯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徵性的症狀。
患者整段的談話或寫作內容缺乏邏輯性,敘述不很切題,不能圍繞談話的中心思想明確表達意義,與其交談有十分困難的感覺,使人感到迷惑不解(思維松馳)。語句之間缺乏聯繫,言語凌亂(思維破裂)。
患者在說話時聯想突然中斷,腦內一片空白,之後轉換為新的話題(思維中斷)。同時感到思維被抽走(思維被奪)。在腦中突然湧現一連串的聯想(思維雲集或強制性思維)。有時感到腦子裡的想法不是自己的,是外界強加的,是別人借自己的腦子思考問題(思維插入)。上述情況下患者伴有明顯不自主感,不受自己控制。
患者在思考時感到自己的思想同時變成了言語聲,自己和他人都能聽到(思維化聲)。自己的想法被擴散出去,所有人都知道(思維擴散)。
患者的邏輯推理過程離奇古怪,荒謬離奇(邏輯倒錯)。將一些普通的詞句、動作、符號賦予特殊的意義,除患者外旁人無法理解(病理性象徵性思維)。創造字、詞或符號,並賦予特殊的意義(語詞新作)。
慢性患者和以陰性症狀為主的患者,語量少,言語簡單,言語內容貧乏,缺乏主動言語(思維貧乏)。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構成了精神分裂症的陰性症狀群。

思維內容障礙

主要表現為妄想。妄想是一種病理性的歪曲信念,這種信念與客觀事實、所受教育水平、文化背景等不相符合,甚至荒謬離奇,但患者確堅信不疑,無法被說服,也不能親身的經歷加以糾正。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可出現各種妄想,部分病人妄想非常突出。在疾病初期,患者對某些明顯不合理的想法可能將信將疑,隨著病情的發展,與病態的信念融為一體,自己不能識別。
關係妄想、被害妄想是最多見的妄想,患者感到自己受到威脅,無根據地認為有人想陷害、破壞、謀害自己,進行跟蹤、監視等(被害妄想)。患者感到周圍發生的事都與自己有關,是針對自己的,認為周圍的人都在說他、議論他(關係妄想)。患者感到自己的思維、情感、行為及軀體運動受外人或外界某種力量控制,不受自己的控制(被動體驗,被控制感,影響妄想)。認為自己的想法和所做的事別人就都已知道(內心被洞悉感)。認為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生父母(非系統妄想)。堅信某異性對自己產生了愛情(鍾情妄想)。堅信愛人對自己不忠,另有外遇(嫉妒妄想)。無根據地誇大自己的能力、地位、財富(誇大妄想)。突然發生,與患者的經歷、現實環境無關的病理性信念(原發性妄想)。患者突然對正常的知覺體驗產生妄想(妄想知覺)。

幻覺

幻覺指在客觀現實中並不存在某種事物的情況下,患者卻感知到他的存在,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見症狀。
最常見的幻覺為幻聽,周圍沒有人說話,患者卻聽到有說話聲。以言語性幻聽多見,內容為評論性、爭論性、命令性或思維鳴響(患者想到什麼,就有一個聲音講出他所想的內容)是具有特徵性意義的幻聽,較持續存在的言語性幻聽也具有診斷價值。
其它類型的幻覺有視幻覺、觸幻覺、味幻覺、嗅幻覺、內臟幻覺等。

情感障礙

患者對周圍事物情感反應缺失,早期為細緻的情感缺失,如對親人的關心體貼(情感平淡),嚴重時對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漠不關心,對一般人都感到煩惱痛苦的事,患者無相應的情感反應(情感淡漠)。還可表現情感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無原因自笑,很難與患者進行情感溝通。上述症狀為精神分裂症特徵性症狀。

意志行為障礙

表現孤僻離群、被動退縮、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整日無所事事,生活懶散,無高級意向要求(意志減退),工作、學習、交往沒有興趣,能力明顯下降,社會功能受損。還可出現愚蠢、幼稚、怪異行為。
較輕時患者表現少語、少動,行為遲緩,嚴重時不吃、不喝、不語、不動,伴肌張力增高(緊張性木僵)。在木僵狀態時,可以突然出現興奮、衝動、行為雜亂(緊張性興奮)。緊張性木僵和緊張性興奮組成緊張症狀群緊。

自知力

自知力指對自己疾病和表現的認識能力。
患者對幻覺、怪異的想法和行為意識不到是病,患者不能認識到自己精神活動有問題,不能意識到自己的病態變化,否認有病,無自知力。

類型表現

1.偏執型以妄想為主要臨床表現,常常伴有幻覺。以敏感多疑、關係妄想、被害妄想多見。其次為影響、嫉妒等。絕大多數病人數種妄想同時存在。
2.青春型在青年期起病,表現興奮、話多、活動多,言語凌亂,行為怪異、雜亂、愚蠢、幼稚,思維、情感和行為不協調。
3.緊張型緊張性木僵和緊張性興奮,以緊張綜合症為主要臨床表現。
4.單純型以思維貧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會性退縮等陰性症狀為主要臨床相。起病隱襲,緩慢發展,病程至少二年,並逐漸趨向精神衰退。一般無幻覺妄想等陽性症狀。
5.末定型不符合以上四種類型,難以分型或為混合型式者。
6.其它如兒童或晚發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後抑鬱,或殘留型、慢性衰退型等。

檢查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
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合併症,如感染等,實驗室檢查顯示併發症的陽性結果。
自從提出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以來,已從多方面進行過腦形態學變化及某些有毒代謝物研究,尚未取得肯定結果,直至近二三十年,由於檢查技術的進步,發現了一些肯定的結果,腦影像學技術研究發現該病存在器質性基礎,過去的20年裡,影像學技術為人們了解活體腦的功能和結構提供了便利途徑,而關於精神分裂症腦部異常的研究主要涉及3個方面,第一,通過CT或MRI尋找使精神分裂症易感性升高的腦部損傷部位;第二,套用功能性影像學技術,如PET,SPECT,fMRI,觀察局部神經元活動情況,從而建立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與精神分裂症臨床特點之間的相互聯繫;第三,通過腦組織的分子結構圖像,明確神經元功能缺陷的病理過程的本質,如採用PET,SPECT觀察神經遞質受體,或用MRS檢測神經化學的變化。

結構性影像

精神分裂症的全腦體積縮小和腦室擴大是比較一致的觀點,而且灰質的體積縮小更為明顯,CT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腦室擴大而腦組織體積縮小,關於腦組織縮小的部位說法不一,有的認為在顳葉,特別是左側顳葉,有的認為存在普遍的體積縮小,而以額,顳和枕葉明顯,腦室擴大在疾病的早期就可被查出,與病前功能缺損,陰性症狀,治療效果差及認知功能缺損有關,與病程無明顯相關性,雖然CT異常具有臨床意義,但無診斷特異性,因為同樣的異常在AD和酒精中毒的患者中也可見到,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腦室擴大,而另一些具有活動性症狀的患者使用多巴胺阻斷劑療效良好,這些現象使Crow(1980)提出精神分裂症兩類病理過程的假說,這就是Ⅰ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Crow認為,陰性症狀與腦組織缺失和腦室擴大有關,但CT未提供這方面的證據,大多數研究顯示,腦室擴大與臨床的認知功能和神經心理學功能缺損有關,另一些學者試圖尋找特異的認知損害與腦組織缺失的定位關係,如Raine等(1992)發現,額葉體積縮小與神經心理測試中額葉功能檢查得分減少相關,以血漿高香草酸水平作為多巴胺能活性的指標,Breier等(1993)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藥物誘導的應激狀態下多巴胺能活性異常增高,並認為多巴胺能反應的幅度與額葉體積呈負相關。
MRI的優勢是能夠區分灰質和白質,能測出特別腦區結構的大小,使精神分裂症腦部結構異常的研究從大體結構異常,發展到研究特異區域的異常,然而,儘管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可能腦區較多,但肯定的區域較少,最早的MRI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選擇性的額葉,大腦總體積和顱內體積縮小,提示上述異常與神經發育不完善有關,而非日後的退行性改變。
關於額葉的變化是眾多研究的焦點之一,由於前額葉執行著較多的皮質功能,這些功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受損明顯,包括執行功能,抽象思維和工作記憶能力等,因此對這一部位的研究較多,近年來研究發現,慢性和首發患者中存在額葉萎縮,同時還有丘腦,杏仁核,海馬,基底核和顳葉萎縮,其中顳上回的體積縮小與幻聽有關,Andreasen是首次用MRI研究並報導額葉縮小的學者,以後有不少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如對前額葉皮質進行的研究結果提示,前額葉背外側皮質區面積與認知能力存在負相關,國內研究人員在對38例精神分裂症和34例對照組腦部MRI的研究中發現,精神分裂症的哈氏值,側腦室體部指數,第三腦室,左額葉腦溝,胼胝體前後徑及面積均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這提示精神分裂症存在側腦室,尤其是側腦室前角和第三腦室,左側額葉腦溝的擴大和胼胝體縮小,再一次表明額葉結構的改變在精神分裂症中的重要意義,該項研究還發現,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側腦室前角,第三腦室和左額葉腦溝大於Ⅰ型的患者,胼胝體前後徑和面積小於Ⅰ型,表明陰性症狀與腦萎縮有關,<30歲的患者與>30歲的患者相比,腦部結構異常無差異,由此提示早年的神經發育障礙可能是引起患者腦部異常及後來發生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顳葉-邊緣系統對精神活動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目前大量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這一部位也存在萎縮,體積減小約8%,以左側更明顯,此外,顳上回的變化與幻聽,思維障礙等陽性症狀的關係密切,很值得進一步研究。

功能性影像

SPECT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腦血流從前到後發生階梯性改變,最嚴重的損害發生在額葉,左側重於右側,患者幾乎每個感興趣區與其他任何一個感興趣區的血流灌注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性,而在正常人中只有特定區域之間存在相關性,這一結果提示,大腦各區域之間的互動關係在精神分裂症和正常人之間存在差異,可作為精神分裂症腦神經功能變化及失調的一種信號。
比較靜息和激活狀態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腦血流灌注,發現在靜息狀態時,患者背側前額葉皮質區血流量顯著減少,在激活狀態時,正常人該部位的血流灌注增加,而患者並沒有增加,未曾用藥治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靜息狀態下前額葉灌注高於正常人;在激活狀態下患者該部位灌注不會增加,而正常人則會顯著增加,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發病時就存在前額葉功能障礙,與結構性影像學的發現一致。
國內研究人員提出,精神分裂症腦血流灌注的異常主要在額葉,並與視覺誘發電位P300振幅的異常相吻合,因此可認為精神分裂症存在額葉整合功能異常,與其陰性症狀密切相關,對首發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認知激活前後的SPECT檢查,比較激活前後SPECT圖像變化的情況,結果為靜息狀態下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存在顳葉和額葉的灌注改變;激活時,陰性症狀為主的患者額,顳葉血流無明顯增加,而陽性症狀為主的患者上述部位血流灌注增加明顯高於陰性症狀為主者,症狀越輕,增加越明顯。
晚發和早發精神分裂症的圖像特點不盡相同,前者表現為雙側額葉和顳葉血流灌注下降,左半球與右半球的灌注比值下降,左顳葉血流灌注下降對判別患者和對照組最敏感,後者也表現為額葉的低灌注,左額更明顯,但顳葉血流灌注下降不明顯。
精神分裂症各症狀群的腦血流灌注特點研究表明,思維形式障礙及誇大妄想與雙側額葉及顳葉灌注正相關;妄想觀念,幻覺行為及猜疑與雙側額葉,扣帶回,左側顳葉和左側丘腦灌注負相關;陰性症狀中刻板思維與左額葉,左顳葉及左頂葉灌注負相關,經藥物治療及臨床症狀改善後,殘存的陽性症狀與腦局部血流灌注之間無相關性,而陰性症狀與雙側額葉,顳葉,扣帶回,基底核及後腦的灌注負相關。
以SPECT技術作為研究藥物作用機制的手段,該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抗精神病藥對局部腦血流灌注的影響及其與臨床療效關係,以及藥物治療前後特定部位的受體結合率的變化,血流灌注方面的研究結果不盡一致,從某種程度上提示抗精神病通過作用於特定的受體和神經遞質,而不是通過改變局部腦血流灌注起效,神經遞質方面的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D2受體密度指數高於正常人,且變異較大,服藥患者的配體結合率均下降,提示其D2受體占有率升高,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藥者紋狀體D2受體占有率較未服藥或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者高,發生錐體外系不良反應者占有率也較高,基礎狀態時患者和健康人D2受體利用度無差異,使用苯丙胺後患者的D2受體利用度明顯下降,而過度的多巴胺釋放與患者某些症狀的加重有關,從未用藥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藥3天后,基底核與額葉的配體結合率比值的變化與療效和錐體外系不良反應明顯相關:療效好,不良反應小的患者比值下降;而療效差,不良反應大的患者比值上升,這提示抗精神病藥會引起後一類患者基底核D2受體的上調。
PET能更清晰地觀察不同刺激下腦部的激活狀態,某些藥物對腦部的激活情況,特異性中樞部位的受體占有率,各相關部位的動態變化,以及藥物血濃度及臨床療效間的關係等,PET的受體研究結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5HT2受體並不減少,患者的錐體外系不良反應與D2受體占有率有關,後者是劑量依賴性的,且與患者的年齡有關。
精神分裂症的fMRI研究常與其認知缺陷症狀研究聯繫在一起,認知功能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認知缺陷症狀涉及多個領域,如記憶力,注意力,執行功能及整合功能等,不同學者針對上述不同認知缺陷設計使用了不同fMRI認知研究模式,其中,記憶力(尤其工作記憶)的fMRI研究最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記憶的fMRI研究結果並不一致,較多研究支持精神分裂症患者(包括高危後代)額葉背外側(DLFC)及頂葉後下部的激活低下,但也有一些相反的結論,得出額葉激活增加,此外,Fletcher等研究發現隨著言語性工作記憶容量的增加,對照組的DLFC激活增加,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上述部位的激活卻隨著容量的增加而減少;Stevens等和Barch等研究發現言語性工作記憶較非言語性工作記憶激活低下更明顯,可能反映精神分裂症患者言語性工作記憶的缺陷更明顯,至於治療前後的fMRI研究極少,Wexler等用系列單詞位置記憶測驗研究了認知訓練對認知功能的影響,8例病情穩定的患者接受為期10周的記憶訓練,發現認知訓練後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側額下回的激活較訓練前明顯增強;Wykes等用倒數n項測驗(n=2)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認知治療前後的變化,發現認知治療後精神分裂症患者與工作記憶有關的腦區(尤其額葉)激活明顯增加,國內劉登堂及江開達等也運用fMRI對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了研究,以倒背數字作業測驗作為刺激模式,倒背數字作業測驗主要測定被試者對語言材料信息的保持功能,同時有選擇性注意及執行控制的認知成分參與,研究發現,治療前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側DLFC(主要是左側額上回),左側額葉腹外側(VLFC)及左側頂葉後下部(左側頂上小葉及左側緣上回)的激活低下,這與上述已知有關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發病初期就存在工作記憶(主要是言語性工作記憶)缺陷,用利培酮或氯丙嗪治療2個月後複查fMRI,發現利培酮治療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側額上回及左側額下回的激活低下明顯改善,氯丙嗪治療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側額上回及左側額下回的激活低下也有改善,並且,利培酮組及氯丙嗪組在治療前後各腦區的變化並未發現明顯差異,進一步分析原因,這可能與本研究所取樣本均為以陽性症狀為主的首發精神分裂症有關,治療後兩組患者的陽性症狀均明顯改善,與陽性症狀有關的認知缺陷症狀亦改善,若進一步隨訪,兩組之間可能有差異。
(1)腦部靜息狀態的研究:對某類疾病患者靜息狀態下腦部功能的研究往往是作為這類疾病影像學研究的開始工作,產生的研究結果也多被用作基線數據,用於和其他非靜息狀態下的結果作比較。
精神分裂症患者靜息狀態下局部腦血流與健康對照組並無差異,所不同的是其額葉相對後部腦區而言活性並不增加,而在健康對照組中這一特性較明顯,特別在前額葉皮質區表現得更為突出,儘管有另一些研究並不支持這種結論,但據此提出的精神分裂症“低額葉功能”已成為至今為止有關精神分裂症的經典學說,此後,運用SPECT和PET技術也發現了相同的結果,特別是在前額葉和左側額葉皮質區,關於精神分裂症患者靜息研究的另一重要發現是基底核活性增加,這似乎是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後的繼發現象,與健康對照組服用單一劑量抗精神病藥物後殼核活性增加的現象相吻合。
對上述結果的解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難以確定被檢查對象在所謂“靜息狀態”下的認知活動情況,因為在“靜息狀態”下,患者依然存在的情感和認知活動因人而不同,這一不同則造成相應腦部區域的不同功能狀態,研究人員甚至已證實不同的“靜息狀態”下(閉眼,塞耳,閉眼並塞耳),健康人會表現出不同的腦部功能狀態,他們因此認為“靜息狀態”是一個不恰當的名稱,儘管如此,有關“靜息狀態”的研究還是提供了部分精神障礙腦功能缺損的依據,這為進一步研究這些疾病的特質提供了可做對照的基線,而如何使“靜息狀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靜息”,也已經是該領域內新的探索方向。
(2)認知激活狀態下腦功能的研究:採用認知激活任務,測量受試者在完成任務時的腦功能狀態是精神疾病研究中使用較多的影像學方法之一,為“線上”評估腦功能提供了途徑,如使用激活前額葉皮質區的認知任務對精神分裂症認知功能進行研究就是一個範例,這些認知任務包括持續作業試驗,威斯康星卡片分類試驗,瑞文漸進模型試驗和工作記憶試驗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完成上述作業時,前額葉激活水平較對照組低下,由於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的行為應答和反應水平均在較低水平,所以這類研究存在的問題是,無法肯定受試者在進行認知任務的同時腦部功能是否被“線上”成像,或“即時成像”,同時也無法確定前額葉激活水平低下是精神分裂症應答和反應水平低下的原因還是結果,為回答後一問題,研究人員設計了這樣的方案,即對有著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類似的低應答和反應模式的亨廷頓病(HD)的患者進行威斯康星卡片分類試驗,但HD患者未表現出低額葉激活水平,這至少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無法將低額葉激活水平簡單歸因於低應答水平。
用H215OPET技術檢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完成多級記憶任務時的前額葉皮質血流情況,當任務為回憶幾個單詞時,患者完成任務的情況和其前額葉的激活情況均與對照組相似;當要求回憶的單詞數量增加時,患者對任務的完成情況變差,且該臨床表現與患者的前額葉血流無法隨認知任務的負荷加重而相應增加有關,提示患者前額葉對認知任務的回響能力下降可能僅在患者無法完成認知任務的要求時才會顯現。
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額葉激活的異常因所採用的認知激活任務的特點不同而呈現不同情況,如患者在完成語詞流暢性任務時表現出前額葉低激活水平,而在完成語意決定任務時則不出現這一現象,儘管上述兩項任務均屬語詞加工任務,並都與前額葉激活有關,但前者的要求是根據提示產生辭彙,而後者要求對外部的刺激語彙進行分類,因此推測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額葉低激活水平與其內源性的合成能力缺陷有關。
(3)精神症狀的研究:
①症狀群與局部腦功能關係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3組較具特徵性的臨床症狀,即“陰性症狀”,“思維障礙”和“陽性症狀”(即幻覺和妄想),用PET檢查患者局部腦血流的方法,發現陰性症狀與前額葉血流呈負相關;思維障礙與扣帶回的功能相關;而幻覺與妄想與顳葉中部皮質區的血流相關。
如果將抑鬱症的症狀分為3組,採用相同的方法對抑鬱症進行研究後發現,其中的焦慮症狀與扣帶回後部和頂葉下部皮質區的血流正相關;精神運動性遲滯和抑鬱情緒與左背側前額葉和頂葉皮質區血流負相關;而認知功能則與左側前額葉中部皮質血流正相關,此外,還發現無論是單相還是雙相抑鬱,患者腹側皮質區相對胼胝體膝部有功能異常下降;而在雙相躁狂患者,則表現為該部分功能上升,這一現象提示該區域的功能狀況可能是情感狀態依賴性的,即隨情感狀態的變化而變化。
②症狀發作時的即刻腦功能研究: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比較相同疾病診斷的患者發生某一症狀的當時和不發生症狀時的腦部功能情況,是揭示症狀特質更為直接的方法,他們比較了有幻聽症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無幻聽症狀的患者的腦部功能,發現有幻聽症狀的患者顳葉外側部的代謝水平相對較低,而右下側額葉區的代謝相對較高,另有研究比較同一組患者在存在豐富幻聽時和幻聽症狀緩解後的腦功能,對有幻聽症狀的患者,要求其在聽見幻聽時移動其手指,試驗人員則在看見其手指移動的當時進行腦功能成像,結果發現成像當時有幻聽的患者左下額葉區的局部血流較無幻聽的患者升高,左側前扣帶回和顳葉皮質的血流也相對較高,其他研究人員重複上述試驗時,將移動手指的要求改為撳按鈕,結果提示幻聽與紋狀體,丘腦和顳葉中部皮質區的功能有關。
這些試驗均以“捕捉”症狀發生當時的腦功能變化為目的,但存在這樣的缺陷,即精神症狀常常是一種主觀體驗,試驗數據的質量將最終取決於患者報告其症狀的可信度和忠實度,而且,標記症狀發生的過程,如移動手指或撳按鈕這些動作本身也可能影響腦部的功能狀態。
對精神症狀進行橫向研究是指對出現於不同疾病中的同一類症狀進行研究,這一方法尤其適用於精神科,因為諸如妄想,抑鬱和幻覺常在不同的精神疾病中出現,一系列的研究比較了繼發於HD和帕金森病(PD)的抑鬱與神經影像功能的關聯,部分結果提示,雙側眶部,前額葉下部和前顳葉皮質區在兩組患者中均呈低代謝;也有部分研究支持伴抑鬱症狀的PD患者表現為雙側額葉中部和前扣帶回皮質區低代謝水平,儘管結果不同,但均提示抑鬱症狀本身可能獨立於其所伴發的疾病,與聯繫額葉,顳葉皮質和紋狀體神經通路的功能相關,這一神經通路的功能缺損將可能導致原發性抑鬱,或與基底核部位相關的其他疾病,此外,對伴有精神運動貧乏的精神分裂症和伴有精神運動性遲滯的抑鬱症進行比較研究後發現,這類症狀與左背側前額葉皮質區(DLPFC)的功能下降有關,而與其伴發於何種疾病無關,從上述研究可知,腦部存在著某些特定結構區或神經通路,一些精神症狀的發生可能與這些部位的功能有關,而與症狀發生於何種精神疾病無關。

神經受體影像學技術

精神分裂症是目前眾多精神障礙中神經遞質理論相對完善的一個,主要涉及多巴胺和5-HT兩大遞質系統,有關方面的分子影像學研究的重點也多集中於此,此類研究的主要設計模式可分兩類:一類稱為“臨床研究”,目的是了解精神疾病在神經遞質和受體等神經化學方面的異常,並進一步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另一類是“受體占位研究”,用於更好地了解藥物的作用機制和途徑。
中樞的多巴胺受體主要位於皮質和紋狀體,由於適合於皮質多巴胺受體的放射性配體的開發和研製較晚,因此關於紋狀體多巴胺受體方面的研究較多,臨床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症患者紋狀體的多巴胺D2受體密度高於正常對照組,使用安非它明以刺激多巴胺的釋放,釋放的高峰與安非它明所致的一過性精神症狀明顯相關,這一現象與患者以往是否使用過抗精神病藥無關;而且,上述現象僅在患者疾病加重時出現,在症狀緩解後消失,對於該現象最常見的解釋是患者的多巴胺釋放因安非它明的刺激而增加,另一解釋則是患者的D2受體對於多巴胺的親和力增加。
安非它明刺激試驗的缺陷在於突觸間隙多巴胺的變化是由於非生理性刺激引起的,而且試驗也未能提供有關突觸間隙多巴胺基線濃度的數據,使用A甲基旁酪氨酸(AMPT)以抑制多巴胺的合成,並通過配體與突觸後D2受體結合率的增加來評估抑制前突觸間隙多巴胺的基線水平及其與突觸後D2受體的結合率,由於上述配體與突觸後D2受體結合率增加現象僅出現於體內試驗,而未在體外試驗中出現,因此提示該現象與受體上調無關,而是由於內源性的多巴胺消耗和原本被多巴胺結合的D2受體重新被解離有關,由上述試驗證實,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發作期,其D2受體與多巴胺的結合率高於健康對照組,這與患者突觸間隙多巴胺水平較高的假說相吻合。
此外,使用特異放射性標記的配體對多巴脫羧酶和多巴胺轉運蛋白的研究也同樣證實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巴胺水平增高。
目前的“受體占位研究”主要用於對藥物的受體作用機制的研究及經典與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的比較研究,一般經典抗精神病藥的D2受體占有率為70%~89%,而氯氮平占有率為28%~63%,即使將前者的劑量加至臨床使用劑量的上限,後者則用臨床使用劑量的下限,它們各自的受體占有率仍維持在原來的範圍內,提示D2受體占有率與藥物劑量無關,而是藥物特性的一個指標,可用於區分經典與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然而對利培酮和奧氮平這兩類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的研究結果不支持這一說法,因為兩者的D2受體占有率均隨劑量的加大而升高。
關於5-HT的臨床研究目前尚無重大突破,原因是其配體的非特異性結合率高,標記/干擾率低,血漿內的游離物難以測量,腦內清除率低,受體占位研究結果表明,5-HT2A受體的拮抗作用是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區別於經典抗精神病藥的特徵,而,5-HT2A受體阻斷後所致臨床症狀的改善依然是今後研究的方向。

精神分裂症腦誘發電位的改變

(1)P300:國外對精神分裂症P300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發現:
①波幅下降,精神分裂症P300波幅明顯減低,可能是信息主動加工過程的障礙以及由於被動注意缺損的結果,最近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的高危兒童P300波幅減低,認為P300可作為一項發病前預測指標;
②潛伏期延長,有20%~30%分裂症患者P300潛伏期延長,超過2個標準差;且發現精神分裂症高危兒童P300潛伏期顯著縮短;
③P300分布於不同腦區,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在頭皮左中和後顳區活動缺損。
Olichney(1998)報導了P300波幅和發病年齡較晚的老年精神分裂症的關係,發現聽覺P300在發病年齡較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波幅下降,但發病年齡較晚的老年精神分裂症中未見有類似的改變,這項研究發現,發病年齡早和發病年齡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聽覺P300的N100和N200波幅沒有差別;而發病年齡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300波幅比正常值有極顯著下降,發病年齡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P300的波幅大多數均在正常值範圍內,這表明發病年齡較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更嚴重的信息加工缺陷。
Weir(1998)描述了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的P300潛伏期和地形圖分布,根據DSM-Ⅲ-R診斷標準,檢測19例右利手的陽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4例右利手的抑鬱症患者及31例正常人P300地形圖,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左側中央區顯著缺陷,而抑鬱症患者右側聽覺P300地形圖中有缺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潛伏期比正常人延長22ms,統計學分析有顯著性差別;而抑鬱症的潛伏期比正常人延長10ms,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別。
Buchsbaum等人認為N100波幅的升高或降低反映了調控大腦皮質感覺傳入通路的“閥門結構”開閉程度,N100的波幅隨著光刺激強度的增高而升高,N100波幅除了受到刺激強度的影響外,還受人格因素的影響,他們還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的N100~P200波幅下降;慢性精神分裂症的N100波幅改變與急性精神分裂症不同,前者升高,而後者降低,N100被認為與選擇性注意有關。
精神分裂症P300的P3波幅下降是國內外研究報導一致的發現,P300中靶P3波幅降低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屬性標誌之一,因為這一變異可見於緩解期的患者和部分高危人群。
(2)CNV:Ruiloba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CNV有以下改變:
①基本波形變異大,無規律性;
②最高峰電位下降,平均波幅下降,且發現幻聽,抑鬱,妄想等精神症狀患者,CNV波幅更低;
③CNV全程時間延長;
④操作反應測試的錯誤增加;E.指令刺激後負變化的時程(PINV)延長。
江開達等(1982)報導了76例精神分裂症CNV研究結果發現:
①波形特點:指令信號後負相期待波的形態不規則,穩定性差;
②CNV總時程延長,以PINV更明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CNV總時程延長至1612.9ms,而正常組僅為1154.6ms,差別非常顯著,慢性精神分裂症PINV潛伏期為677.2ms,正常組為220.2ms,差別非常顯著,同時,提出PINV超過400ms可作為精神分裂症臨床診斷的電生理參考指標之一;
③CNV的峰電位下降: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CNV峰電位均值分別為11.9±4.3μV,14.3±4.7μV,正常人組為16.7±4.9μV,差別非常顯著;
④指令信號前負變化面積縮小,指令信號後負變化面積增大;
⑤指令信號後按鍵反應的時間明顯延長,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明顯;
⑥CNV時程和波幅變化與精神分裂症患者臨床症狀緩解程度呈平行相關,急性患者經治療後精神症狀緩解,病情趨於穩定時,其CNV波形亦趨穩定,波幅升高,PINV潛伏期縮短(治療前535.4±380.2ms,治療後149.5±40.6ms),認為CNV峰電位和PINV時程可作為評定患者近期療效的一項客觀的參考指標。
(3)N400:吳良堂等(1995)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服藥組N400波形多不規則,波幅下降,甚至消失,潛伏期延長,N400的波幅下降,表明其在語意期待方面有缺陷,N400的潛伏期延長,提示信息過程的的延擱。
任岩等(1997)報導:精神分裂症患者能誘發出明顯的N400成分,在未服藥時,N400的波幅明顯低於正常人,波形也不同,在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維障礙等影響了大腦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對語意的非預期性差,對語意差異的辨認能力較低,語言信息處理能力不如正常人,造成N400異常。
侯沂(1993)對1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事件相關電位N400進行對照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N400潛伏期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延長,波幅降低,額區更加明顯,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語言發生機制及信息處理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
(4)MMN:精神分裂症患者在MMN實驗中發現波幅下降,Javitt(1993)報導1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波幅下降,MMN波幅與年齡,智商無顯著相關,波幅改變是精神疾病MMN研究頗為一致的結果。
(5)SEP:Shagass和Schwartz等報導,刺激100ms以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EP波幅大於正常人,慢性患者大於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Shagass將精神分裂症患者分為兩組:一是慢性組(包括慢性病程的未分化型,妄想型,單純型);二是“其他”組(包括緊張型,情感型,急性發作的精神分裂症),從C3,C4處記錄到的SEP發現,慢性組在N60處波幅特別高,這可能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個特徵,Shagass還報導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抑鬱症狀量表評分低,而簡明精神症狀量表評分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100ms內的SEP波幅比抑鬱症症狀量表評分高而簡明精神症狀量表評分低的分裂症患者為高,且變異小,另外,在體感刺激100ms以後的N130,P180,P280波,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的波幅低,且不規則。
江開達等(1996)報導精神分裂症患者SEF主波P2波幅為1.26±0.9μV,正常人為3.5±1.2μV,兩者有極顯著性差異,發現精神分裂症的SEP波形變異還表現在部分患者P1或P3波較P2主波大,另外,還發現無論是正常人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1,P3波的出現率均高於VEP,AEP,這可能與VEP,AEP傳導途徑的神經元換元次數及各種神經元的反應敏感度不同有關。
(6)AEP,VEP:Shagass複習有關文獻,發現精神分裂症AEP,VEP的主要改變歸納為:
①主波群(N1-P2-N2)變異明顯大於正常對照組;
②波幅降低;
③潛伏期縮短;
④後節律(300ms後)成分的活躍性低,表現P3波的各出現率低,幅度低;
⑤恢復功能改變,波幅恢復低於正常水平。
張明島1983年曾報導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AEP和VBP的變化,主要有以下發現:
①波形特點: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AEP,VEP波形變異較正常人組大,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更為明顯,主波群(N1-P2-N2)形態不規則,不穩定,同一患者在相同時間內兩輪實驗波形無一致性可循;
②波幅降低: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N1-P2平均波幅較正常人組下降25%~30%,P2-N2波幅下降30%~40%,P2波幅下降17.5%~37.5%,與正常對照組間均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③潛伏期:急性患者P2波潛伏期較正常人組短,而慢性患者P2潛伏期與正常人組比較差異不明顯。
Roth,Schlor通過對VEPN1和P2潛伏期研究發現,潛伏期前移與陽性症狀有關,而潛伏期延遲與情感淡漠等陰性症狀有關,Schwartz,Kopf分析了不同刺激強度VEP,比較了陰性,陽性症狀之間VEP潛伏期的差異,結果顯示,在低強度的刺激下,陽性症狀組的平均P2潛伏期顯著小於陰性症狀組,Crow曾提出陰性症狀代表著一種可能的器質性病變,它是由於大腦某區域的損害導致功能喪失。
(7)P50:王建軍等(2001)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組呈現兩種改變:C-P50波幅降低和T-P50抑制減弱(T-P50波幅和T/P比的顯著升高),即感覺門異常,他們還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P50與病程無關,從另一方面反映出該病的感覺門缺陷有其固有的物質基礎,不少研究者認為,精神分裂症的注意障礙可能屬於對注意的選擇和維持問題,這與中樞性抑制功能障礙有關。
Venables(1964)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由於不能有效地過濾刺激以至於被過多的刺激所“淹沒”,從而表現出分裂的症狀,Epstein等(1970)認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刺激輸入增多時缺乏對輸入信息的整合,並推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注意和知覺障礙是由感覺傳入的過濾或節制缺陷所致,因為這種缺陷會導致過度警覺和辨別困難,進一步的研究提示,中樞多巴胺功能亢進與條件反應P50波幅及潛伏期降低有關,去甲腎上腺素功能亢進與感覺門控缺陷有關。
5.精神分裂症影像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無論是結構性還是功能性影像學研究,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對精神分裂症的異質性缺乏足夠的重視,陽性型和陰性型,伴認知缺損和不伴認知缺損型,這些是人們已經知道的亞型,但一定還存在不知道的亞型,因此在進行任何研究時應該首先確定所要研究的亞型,以便使樣本純化而獲得可靠結論,另外,額葉的功能和結構缺損是精神分裂症最值得關注的影像學發現,但這似乎與陰性症狀的關係更加密切,至於陽性症狀,是否也有哪一個部位與之對應呢?額葉的問題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徵性表現還是狀態性指標?這些問題可在對症狀消失前後的患者腦部情況進行研究後了解,但至少目前答案仍是未知。
總之,精神分裂症不同亞型或症狀群與大腦不同區域rCBF的關係較為複雜,由於不同的研究者採用的研究方法不盡相同,故結果有一定的差異,需採用統一的標準及方法進行研究,以便闡明精神分裂症亞型或精神病理症狀與影像學指標變化之間的關係。

疾病危害

如未獲得及時治療,疾病症狀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患者日常學習、工作、生活能力受損,學生因學習能力下降而退學、休學,成人因工作能力受損而失去工作,對家人不知關心照顧,不能承擔家庭的責任。有的發展到精神衰退狀態,造成精神殘疾。有時受幻覺、妄想、邏輯障礙、情緒障礙等精神症狀的影響,患者可能出現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需要特別指出:精神分裂症得到及時、規範的治療,絕大部分症狀都可以緩解,可以避免發生不良的結局。

診斷鑑別

診斷

診斷診斷
與很多其他科疾病不同,由於精神分裂症目前病因未完全闡明,至今還沒有確切的實驗室檢查或者化驗結果支持臨床進行診斷,作為診斷依據。一些量表的評估和實驗室檢查,可作為醫生輔助診斷和確定嚴重程度參考,並可作為鑑別診斷的依據,不能作為確切的診斷依據。診斷的確定仍然要靠病史,結合精神症狀以及病程進展的規律。
如果沒有明顯原因,表現出上述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多方面障礙,精神活動自身內部及與外界環境不協調,持續一定的時間,對異常的表現沒有認識,要高度懷疑精神疾病的可能。
目前在臨床上常用的診斷分類標準: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精神疾病的國際分類法系統(ICD-10),美國分類法系統(DSM-Ⅳ)。
根據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診斷標準如下:

症狀標準

至少有下列2項,並非繼發於意識障礙、智慧型障礙、情感高漲或低落,單純型分裂症另規定:
1.反覆出現的言語性幻聽;
2.明顯的思維鬆弛、思維破裂、言語不連貫,或思維貧乏或思維內容貧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維中斷,或強制性思維;
4.被動、被控制,或被洞悉體驗;
5.原發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覺,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謬的妄想;
6.思維邏輯倒錯、病理性象徵性思維,或語詞新作;
7.情感倒錯,或明顯的情感淡漠;
8.緊張綜合徵、怪異行為,或愚蠢行為;
9.明顯的意志減退或缺乏。

嚴重標準

自知力障礙,並有社會功能嚴重受損或無法進行有效交談。

病程標準

符合症狀標準和嚴重標準至少已持續1個月(CCMD-3),單純型另有規定。

排除標準

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及精神活性物質和非成癮物質所致精神障礙。尚未緩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項中前述兩類疾病,應並列診斷。

鑑別診斷

具有典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例,按操作性診斷標準,診斷一般不困難,當症狀表現不典型,不明確時,需要與下列疾病鑑別。
1.神經衰弱部分精神分裂症病人,特別是以陰性症狀為早期表現者,早期可出現無力,遲鈍,完成工作困難,注意力不集中等類似神經衰弱症狀,但神經衰弱病人的自知力是完整的,病人完全了解自己病情變化和處境;有時還對自己的病情作出過重的估價,情感反應強烈,積極要求治療,早期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時雖可有自知力,但不完整,沒有相應的情感反應和迫切治療的要求,若仔細追溯病史,詳細了解病情,則可發現這些病人有興趣減少,情感遲鈍,行為孤僻或思維離奇等陰性症狀。
2.強迫性神經症部分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階段以強迫狀態為主,此時需要與強迫性神經症鑑別,精神分裂症強迫狀態具有內容離奇,荒謬和不可理解的特點,自知力一般不完整,病人擺脫強迫狀態的願望不強烈,為強迫症狀糾纏的痛苦體驗也不深刻,這些都與強迫性神經症不同,隨著病程的進展,情感反應日趨平淡,並在強迫性症狀的背景上,逐漸出現精神分裂症的特徵性症狀。
3.抑鬱症,抑鬱發作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狀中,按Hafner的資料,慢性起病的精神分裂症中,抑鬱情緒的累計患病率可高達80%,需要引起臨床的重視,以期早期發現,避免漏診,或診斷為神經衰弱。
4.躁狂症,躁狂發作急性起病並表現興奮躁動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外觀上可以與躁狂病人相似,兩者的情感反應以及與周圍的接觸明顯不同,躁狂症病人的情感活躍,生動,有感染力,情感表現,不論喜怒哀樂,均與思維內容相一致,與周圍環境協調配合,保留著與人情感上的交往,精神分裂症病人雖然活動增多,但病人與環境接觸不好,情感變化與環境也不配合,且動作較單調刻板。
5.反應性精神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在精神創傷直接影響下發病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疾病早期思維和情感障礙均可帶有濃厚的反應色彩,需要與創傷後應激障礙相鑑別,但精神分裂症隨著病情的發展,妄想的內容離精神因素愈來愈遠,日益脫離現實,在結構和邏輯推理上愈來愈荒謬,病人不主動暴露內心體驗和缺乏相應的情感反應,創傷後應激障礙病人的情感反應鮮明強烈,精神症狀隨著精神刺激的解除而逐漸減輕,消失。
6.偏執性精神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是一組疾病的總稱,其共同特點是以系統的妄想為主要臨床症狀,行為和情感反應與妄想觀念相一致,無精神衰退,智慧型保持良好,包括偏執狂,偏執性精神病或偏執狀態。
精神分裂症偏執型有時需要與偏執狂和偏執性精神病相鑑別,後兩者都是在不健全人格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而發生的,這類病人多具有特殊的性格缺陷,表現為主觀,固執,敏感,多疑,自尊心強,自我中心和自命不凡的特點,尤其在偏執狂更為突出,後者的妄想是在對事實片面評價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思維始終保持有條理和有邏輯,情感和行為與妄想相一致,無精神衰退是與精神分裂症不同,在鑑別上有重要意義。
7.軀體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在軀體因素誘發下起病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起病急,早期可出現意識障礙,定向錯誤,幻視等症狀,需要與症狀性精神病相鑑別,症狀性精神病雖可出現類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但這些症狀是在意識障礙的背景上出現的,幻覺以恐怖性幻視為主,且有晝輕夜重的波動性,當意識障礙減輕或消失時,病人與環境接觸良好,情感反應保存,沒有精神分裂症的特徵性症狀。
8.腦器質性精神病腦器質性精神病多具有智慧型障礙和神經系統陽性體徵,一般鑑別診斷不難,近年來散發性病毒性腦炎較多見,常以精神症狀為首發症狀,據報導,近半數病人早期階段未見神經系統體徵,因而容易造成誤診,常見的精神症狀有:木僵狀態,淡漠少語,精神運動性興奮,幻覺,視覺變形和妄想等,各地報導中誤診為精神分裂症的並不少見,這類病人如周密觀察,往往能及時發現病人有定向,記憶和注意障礙,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腦器質性損害症狀,可資鑑別,如果有腦電圖異常及腦脊液改變,則可作為診斷的重要依據。
癲癇朦朧狀態時可見到類似精神分裂症的思維障礙,如思維不連貫和被控制感等,根據病史以及癲癇病人特有的思維黏滯性和贅述,且情感反應保持良好,對治療合作等,鑑別診斷並不困難,此外,癲癇病人有特殊的腦電圖改變,也是鑑別的重要根據。
9.腦腫瘤因明顯精神症狀而收住精神病院的腦腫瘤病人約占住院病人的0.13%(上海),經手術,腦室造影或屍檢確診者19例(上海12例,北京安定醫院7例),發生部位以顳葉最常見,其次為顳葉深部和第三腦室後部,多因腫瘤生長在“靜區”,早期階段缺乏神經系統陽性體徵造成誤診,病人的精神症狀表現為:豐富的幻覺,妄想,木僵或抑鬱伴有自殺企圖,詳細檢查時,則可發現不同程度的記憶障礙和智慧型障礙,以及淡漠,呆滯等慢性腦器質性綜合徵,並可見嗜睡或亞急性意識模糊狀態,誤診病例均系以行為紊亂,多疑,性格改變為首發症狀者。
10.病態人格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可以假性病態人格的表現為其早期症狀,特別以青少年起病,病程進展緩慢者,容易誤診為病態人格,此時鑑別診斷必須詳細了解病人的生活經歷,在家庭,學校各方面的表現,以及個性發展經過,病態人格是個性發展的偏離,不是一個疾病的過程,在不順利的環境下個性缺陷可以更為明顯,屬量的變化。

治療

西醫治療

(一)治療
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中,抗精神病藥物起著重要作用。支持性心理治療,改善病人的社會生活環境以及為提高病人社會適應能力的康復措施,亦十分重要。一般在急性階段,以藥物治療為主。慢性階段,心理社會康復措施對預防復發和提高病人社會適應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抗精神病藥物,又稱神經阻滯劑,能有效地控制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狀,40多年來廣泛套用於臨床,明顯提高了精神症狀的緩解率和精神病患者的出院率。有作者統計近100項(AFLehman,1998)雙盲對照,發現抗精神病藥物能對50%~80%左右精神分裂症陽性症狀有明顯療效,而對照安慰劑僅5%~45%左右。
最常用的抗精神病藥物,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發現的有以氯丙嗪為代表的吩噻嗪類(Phenothiazine)藥物;繼之出現以氟哌啶醇為代表的丁醯苯類(Butyrophenone),以及以氯普噻噸(泰爾登)為代表的硫雜蒽類(Thioxanthene)藥物。按臨床作用特點,可分為低效價和高效價兩類。前者以氯丙嗪為代表,以鎮靜作用強、抗興奮和抗幻覺妄想作用明顯、錐體外系副作用較輕、但對心血管和肝功能影響較明顯為特點,治療劑量較大。第二類以氟哌啶醇、三氟拉嗪為代表。此類藥物的抗幻覺、妄想作用較突出,錐體外系副作用較嚴重,無鎮靜、抗興奮作用,對內臟功能的副作用較輕。此外又發現苯甲醯胺類(Benzamide)的舒必利(sulpiride)亦是有效的抗精神病藥物。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氯氮平有明顯鎮靜和抗精神病症狀的作用,而錐體外系副作用甚輕。其主要副作用是可出現粒細胞減少甚至缺乏的副作用。一度在國際上停止使用,但以後發現氯氮平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療效優於前幾類抗精神病藥物而又開始在臨床套用。但需要長期監測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尤其在治療早期。此外,氯氮平的發現引起了神經生化和精神藥理學界對5-HT拮抗作用在治療效果以及神經阻滯劑耐受性方面的關注(FleischnackerWW,1999)。
為減輕上述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出現了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如既作用於DA受體,又作用於5-HT受體的利培酮(Risperidone)以及與氯氮平化學結構類似,但沒有白細胞缺乏副作用的藥物奧氮平(Olanzapine),以及其他如佐替平(Zotepine)和奎硫平(Quetiapine)等。
藥物的選擇,應考慮到臨床症狀特點以及病人的軀體狀況特點。
(1)急性期系統藥物治療:首次發病或緩解後復發的病人,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力求系統和充分,以求得到較深的臨床緩解。一般療程為8~10周。常用抗精神病藥物的劑量如下:
①氯丙嗪:治療劑量一般為300~400mg/d。60歲以上老年人的治療劑量,一般為成人的1/2或1/3。
②奮乃靜:除鎮靜作用不如氯丙嗪外,其他同氯丙嗪。對心血管系統、肝臟和造血系統的副作用較氯丙嗪輕。適用於老年、軀體情況較差的患者。成人治療量40~60mg/d。
③三氟拉嗪:藥物不僅無鎮靜作用,相反有興奮、激活作用。有明顯抗幻覺妄想作用。對行為退縮、情感淡漠等症狀有一定療效。適用於精神分裂症偏執型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成人劑量20~30mg/d。
④氟哌啶醇:是丁醯苯類藥物。本藥能較迅速地控制精神運動性興奮,有抗幻覺妄想作用,對慢性症狀亦有一定療效。錐體外系副作用較明顯。成人治療劑量12~20mg/d。
⑤氟哌噻噸(三氟噻噸,復康素):本藥對陰性症狀效果較好。劑量10~20mg/d。日量在20mg以上時,易出現錐體外系副作用。對造血系統、肝、腎無毒性作用。起效較快,2周內見效。
⑥珠氯噻噸(氯噻噸,高抗素):本藥對妄想、幻覺以及興奮、衝動等行為障礙效果較好。每片10mg,治療劑量40~80mg/d。起效較快,1周可出現療效。
⑦氯氮平:因其有明顯抗精神病作用,而錐體外系副作用甚輕,而開始套用於臨床。其主要缺點是可出現粒細胞減少甚至缺乏的副作用,出現率約1%左右。需要定期檢測,治療開始2個月需每周1次,3個月後需每2周1次。一旦出現粒細胞減少,應立即停藥。國內外雙盲研究資料顯示,氯氮平對急性精神分裂症症狀療效與氯丙嗪等相等同,但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症療效優於氯丙嗪(MeltzerHY,1995)。國外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症6周雙盲、多中心協作資料(Kane,1988),發現氯氮平600mg/d的療效優於氯丙嗪1200mg/d,前者20%有效,後者為4%。常用治療劑量300~400mg/d。
⑧舒必利(Sulpiride):臨床總療效與氯丙嗪相接近,對控制幻覺、妄想、思維邏輯障礙有效外,對改善病人情緒、與周圍人接觸亦有治療作用。治療平均劑量600~800mg/d。
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現了第二代新型抗精神病藥物。這類藥物的藥理作用不僅限於D2受體,同時作用於5-HT2受體及其他受體。其特點是錐體外系副作用等明顯低於第一代。
⑨利培酮(維思通):是5-HT2/D2受體平衡拮抗劑。其主要優點是錐體外系副作用較輕,除對妄想等陽性症狀有效外,亦能改善陰性症狀。國內多中心研究發現,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症對陽性症狀及陰性症狀均有效,患者對該藥的耐受性及依從性也較好(顧牛范,1998)。成人治療劑量為3~4mg/d,個別可達6mg/d。
⑩奧氮平(奧蘭扎平):作用於D4、D3、D2受體及5-HT2、α2受體。較氯氮平的優點是無粒細胞缺乏的嚴重副作用,無錐體外系副作用。國內臨床研究發現,奧氮平對陽性、陰性症狀以及一般精神病態均有良好療效,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少(舒良,1999)。成人治療劑量為5~20mg/d。
⑪長效針劑:適用於有明顯精神症狀而拒絕服藥或有藏藥企圖的病人,以及處於鞏固療效、預防復發維持治療階段的病人。
治療劑量:屬於吩噻嗪類藥物的有癸氟奮乃靜(氟奮乃靜癸酸酯)12.5~25~50mg,每2~3周肌內注射一次;棕櫚酸哌泊塞嗪(哌泊噻嗪棕櫚酸酯),50~100mg,每3~4周肌注1次;屬於丁醯苯類的有癸氟哌啶醇(安度利可長效針劑)50~100mg肌注,每2~4周1次;五氟利多30~40mg口服,每周1次。少數病人可用至每周120mg。
此外,硫雜蒽類的長效針劑:癸氟哌噻噸(三氟噻噸癸酸酯,氟哌噻噸癸酸酯)每2周肌注20~40mg,對改善慢性症狀有效,且療效較快。癸酸珠氯噻醇(癸酸氯哌噻噸),每2周肌注200mg,對改善陽性和陰性症狀均有效。
維持治療:癸氟奮乃靜(氟癸酯)12.5~25mg,每4~6周肌注一次;棕櫚酸哌泊塞嗪(哌泊噻嗪棕櫚酸酯)50~100mg,每4~8周肌注1次;或癸氟哌啶醇50~100mg,每月肌注1次;或口服五氟利多10~20mg,每周1次。
藥物的劑量因人而異。一般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速度因個體對藥物的耐受情況和對藥物的敏感性而異。一般於10天至2周內加至治療劑量,一般在治療量4~6周內可控制急性精神分裂症症狀。
對有明顯自傷、傷人、興奮躁動病人,宜迅速控制興奮,防止病人發生意外。人工冬眠常溫治療(氯丙嗪和異丙嗪各50mg肌注,2次/d)或快速氟哌啶醇肌注治療(3~4次/d,每次5~10mg),與口服常規給藥相比,有療效短、顯效快、安全的優點。約50%病人在兩周內明顯改善精神症狀。氯丙嗪可引起低血壓副作用,老年血壓高者慎用。
(2)繼續治療和維持治療:
①繼續治療:在急性期精神症狀業已得到控制後,宜繼續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劑量持續1個月左右,以期使病情獲得進一步緩解。然後逐漸減量進行維持治療。
②維持治療:旨在減少復發或症狀波動而再住院。現有的雙盲研究資料表明藥物維持治療對預防本病的復發十分重要。Kane總結了21篇1970~1986年發表的雙盲和安慰劑對照的有關研究,證明採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維持治療對減少復發或再住院十分有價值。最近有一大宗臨床觀察,在急性症狀控制後的第1年,如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復發率20%~25%,服安慰劑者為55%。另有作者(Hegarty等)報導維持治療3年觀察,發現抗精神病藥物維持治療組在預防復發上較安慰劑組高2~3倍。長效製劑的療效和口服製劑無差異。間斷治療一出現症狀就加藥的效果,不如連續藥物治療。
維持治療的時間一般在症狀緩解後不少於2年。如病人系復發,維持治療的時間要求更長一些。這一階段的抗精神病藥物逐漸減量,以減至最小劑量而能維持良好的恢復狀態為標準。一般在3~6個月後逐漸減至治療量的1/2,如病情穩定,可繼續減量,減至治療量的1/4或1/5。如病人為第2次發作,藥物維持的時間更長一些。即使用較低劑量維持,定期複查,隨時調整劑量,可避免復發。
(3)劑量、療效和副作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中注意藥物副作用。對兒童、老年人和軀體疾病及腦損害者治療劑量要偏低。
當前傾向抗精神病藥物劑量不宜偏大。國內抗精神病藥物臨床療效、劑量與血藥濃度測定研究(舒良等)發現高劑量氟哌啶醇0.4mg/(kg·d)和低劑量0.15mg/(kg·d)臨床療效相同,但前者副作用大於後者。最近國外PET的研究資料表明抗精神病藥物的低劑量(如氟哌啶醇5mg)基底神經節D2受體80%被阻滯。
這種低劑量已能在大部分病人身上產生抗精神病的作用。劑量加大可能增加鎮靜作用,但這同時副作用相應增加,特別是錐體外系副作用及其有關處理較費事的遲發性多動症。故國外有作者建議為進一步控制興奮,可合併短期苯二氮卓類等藥物控制興奮。
從上表可以看出,200mg氯丙嗪,300mg硫利達嗪(甲硫達嗪),4mg氟哌啶醇,800mg舒必利可使基底神經節DA受體的75%~80%受體阻滯。
(4)合併治療:原則上應儘可能使用一種抗精神病藥物。有必要時,可將低效價和高效價神經阻滯劑合併使用,但宜以一種為主。抑鬱症狀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可見,可能來自疾病本身,或是心理反應。有報導奧氮平(Olanzapine)能減輕抑鬱症症狀。比較奧氮平(Olanzapine)(5~20mg/d)和氟哌啶醇(5~20mg/d)對精神分裂症症狀和抑鬱現象的療效,發現前者對抑鬱症狀的療效明顯高於後者,除部分系由於陽性、陰性症狀的改善,錐體外系反應消失外,部分是由於對情緒改善的直接作用(TollefsonGD,1998)。當抑鬱症狀嚴重時,可合併抗抑鬱藥物治療。
中藥銀杏葉提取物Ginkgo-biloba製劑(商品名舒血寧,每片40mg,含Ginkgo-biloba9.6mg),系抗氧化劑,對腦功能有改善記憶、延緩衰老的作用。北京醫科大學經臨床多中心對照研究驗證,發現合併原有抗精神病藥物,治療6~8周后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症狀。劑量銀杏葉提取物80~120mg,3次/d,療程8~12周(羅和春,1997)。其作用機制有待研究。
長期使用大劑量神經阻滯劑,易出現遲發性運動障礙,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療方法,應儘量避免其發生。故應:①儘可能用最低有效劑量,保持最佳效應;②避免用超大劑量;③儘可能少用抗膽鹼能藥物;④早期識別主要副作用,及時調整藥物種類或劑量;⑤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雙盲研究臨床驗證口服異丙嗪(非那根)25~50mg,3次/d,或肌注異丙嗪50mg,2次/d,數周可明顯減輕遲發性運動障礙症狀(楊旭東,1999;楊甫德,1998)。抗錐體外系副作用的藥物,如苯海索,宜在副作用出現後才合併使用。
2.當前抗精神病藥的新進展
(1)概述:自從20世紀50年代氯丙嗪問世以來,各國先後研製了多種抗精神病藥,為數成百上千,形成了好幾種類別和系列。但是,這些藥物對精神分裂症的療效,實際上都沒有超過氯丙嗪的水平,這種狀況直到出現了氯氮平以後才有所改觀。我國早在1970年就已經開始在臨床上廣泛套用氯氮平。從30年的套用經驗看來,可以認為此藥療效既好,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又少,而且它導致粒細胞缺乏的可能,實際上可以預防。對於這一成功經驗,雖然我國醫生自己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但卻著實震驚了各國精神科醫生和製藥業。為此,Sandoz藥廠特地資助Kane進行研究,把268例曾經套用多種抗精神病藥治療而未見療效的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用氯丙嗪,另一組用氯氮平治療。結果發現,氯丙嗪組只有4%好轉,而氯氮平組卻有37%見效,兩者相差懸殊。從此,美國FDA才給氯氮平的臨床套用“開禁”,但還是心有餘悸,規定在使用時必須留有餘地,要求每周驗血以防粒細胞缺乏的發生。正如我國臨床醫生的經驗一樣,各國醫生對氯氮平的療效讚嘆不已,但是對於那么多的限制和次數繁多的驗血,也實在感到不便。
與此同時,氯氮平的出現又澄清了另一個問題:錐體外系反應與抗精神病藥的療效並沒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錐體外系反應並不是治療所必需;氯氮平幾乎沒有錐體外系不良反應,而療效卻很好。另外,氯丙嗪等藥,尤其是舒必利,由於較多地持久地阻斷了多巴胺受體,從而大大增加催乳素水平,影響了正常的內分泌功能,導致性功能和月經的異常。氯氮平則不同,它與多巴胺受體結合不多,也不持久,在這方面的不良反應就明顯減少。
(2)新一代抗精神病藥:各國醫藥界紛紛研究氯氮平之所以療效較好、而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卻較少的原因,一般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或許可以作為研製新抗精神病藥的依據。
①氯氮平既能阻斷多巴胺D2受體,又能阻斷5-HT2受體:從這種理論看來,似乎作為理想的抗精神病藥,其阻斷5-HT2受體的作用應該越大越好,與5HT2/D2結合的比例應越高越好(即抑制常數的比例應該越小越好)。
表11所示都是與受體結合的抑制常數,數值越小,說明它與受體的親和力越大。氯氮平與D2的結合,只是氟哌啶醇的1/125,利培酮為氟哌啶醇的1/3,奧氮平則是1/11。由此可以看出利培酮的錐體外系不良反應仍較多的原因所在。在表10中,還可以看出氯氮平和奧氮平的抗膽鹼能不良反應及嗜睡作用較大,就因為它們與M及H1的結合,遠遠高於氟哌啶醇等藥,也高於利培酮。
②氯氮平較少結合多巴胺D2受體,較多結合多巴胺D4受體:如果這是氯氮平療效較好的關鍵所在,那么作為理想的新抗精神病藥,其與D4受體的結合應該越多越好,D4/D2結合的比例應越大越好(即抑制常數Ki的比例越小越好)。可以看到各種抗精神病藥的D4/D2抑制常數的比例,除了已被禁用的普拉平外,以氯氮平和奧氮平的數值最小,似乎可以說明問題。但是有人研製合成了專門與D4結合的藥物,卻對精神分裂症根本沒有治療效用。因此看來D4並不一定是關鍵所在。
③氯氮平的特點可能在於它能結合其他受體(如NMDA):若確是如此,尋找理想抗精神病藥就得另闢蹊徑。最近有人在研究谷氨酸與精神分裂症的關係,就是基於這一可能。
④氯氮平雖然結合D2,或許其亞型和效應並不相同:舒必利似乎就是如此,但其療效卻不盡如人意。舒必利的幾個同類藥物都因為不良反應等問題,最終未能進入臨床。看來這條途徑並不一定能夠如意。
在以上這些說法中,最為流行的是第1種。不少製藥集團就從這個理論出發,研製了多種新的抗精神病藥,例如奧氮平、利培酮、奎硫平、舍吲哚和齊拉西酮等(註:舍吲哚因致QT延長,已遭FDA禁用)。為了有別於氯丙嗪之類的經典抗精神病藥,往往把氯氮平和這些新藥一起統稱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歸納起來,其特點有3個:
A.很少或沒有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很少或沒有遲發性運動障礙。
B.對精神分裂症的陰性、陽性和認知症狀的療效都比較好。
C.不增加或很少增加催乳素。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已自成一族,由於它們的不良反應較少,療效較好,因此比較受患者歡迎。其用量已占總用藥量的相當大部分,在有些地方已超過一半以上。
(3)理想抗精神病藥:作為一種理想的抗精神病藥,應該有以下條件。
①安全:首先應該是安全,對於心、肝、腎等臟器沒有毒性。
②不良反應少:各種不良反應都應該比較少,最好沒有或很少有錐體外系不良反應;特別應該沒有不可逆的不良反應,如遲發性運動障礙。
③療效好:不論對於陽性、陰性,還是認知症狀,都應該有效。
④可以長期維持服藥以預防復發:藥物適合長期套用,並能通過維持服藥來有效地預防精神病的復發。
⑤服法簡單、方便:最好能夠一步到位,一下子就達到治療劑量,不必逐步調整。如果能有長效作用,就更理想。
⑥價廉物美:因為精神分裂症需要終身服藥,藥價是一個很實在的問題,不能簡單地把療效較好、生活質量較高、能夠及早恢復工作等作為藉口,套用所謂巨觀的衛生經濟學計算方法來掩蓋藥價昂貴的事實。
(4)抗精神病藥物的療效:抗精神病藥如能奏效,原有的精神分裂症症狀理應完全消失,而且患者應當恢復自知力,這才稱為“痊癒”。經典的抗精神病藥雖然相當有效,但畢竟仍有30%~40%的病例在用藥後未見顯效(症狀評分減少一半以上),而且即使有效,其中60%仍有較多殘留症狀。
著名的國際精神分裂症研究(IPSS)在9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細緻的調查,發現精神分裂症最多見的症狀是“缺乏自知力”,97%病例都有這種表現。至於在治療之後能否恢復自知力,似乎最有關係的因素可能是病程長短和症狀緩解是否充分,與抗精神病藥的種類也有一定關係。除此之外,精神分裂症的症狀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陽性症狀、陰性症狀、情感症狀和認知缺陷。
①對陽性症狀的療效:陽性症狀主要包括妄想、幻覺、怪異行為以及陽性思維形式障礙。前三者也就是所謂的“精神病性症狀”,後者是指除了思維中斷之外的思維形式障礙。已如前述,即使對於陽性症狀,經典抗精神病藥的效果也不夠理想。目前看來,還是氯氮平的療效最好,明顯優於氯丙嗪、奮乃靜或氟哌啶醇。但是是否所有新的抗精神病藥都是如此,目前還不敢定論。至於它們的療效是否優於氯氮平,更有待臨床驗證。
②對陰性症狀的療效:陰性症狀包括:
A.情感淡漠,也就是在情感的體驗和表達上都有所缺陷。
B.思維貧乏,以致言語的質和量都減少。
C.對環境和事物的興趣減退。
D.社交缺陷,往往趨於孤獨。
E.注意力難以集中。
雖然眼下時行用量表來對陰性症狀籠統地進行評定的方法,但實際上問題並非如此簡單。應該說,陰性症狀還有原發與繼發之分。原發性陰性症狀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本身所造成,也可稱為“缺陷綜合徵”(defectivesyndrome)。繼發性陰性症狀則可能出於以下幾種原因:其一,陽性症狀(如幻覺妄想)有可能引起類似陰性症狀的繼發性表現。例如患者幻聽豐富,就會對外界環境無動於衷,給人以情感淡漠的印象。隨著幻聽的減輕,這種“陰性症狀”也就會有所好轉。因此可以說,隨便哪一種抗精神病藥恐怕都會有這種功效。其二,精神分裂症的情感症狀(例如抑鬱)也有可能在量表上被誤評為情感淡漠。其三,抗精神病藥的錐體外系不良反應(例如面無表情、運動不能等)更有可能被評為“陰性症狀”。因此,在套用錐體外系不良反應較重的抗精神病藥時,往往會出現“越是治療,‘陰性症狀’越重”的現象。最後,還有一部分陰性症狀實際上是環境單調所造成。有些患者在離開醫院進入社區生活後,陰性症狀竟然明顯好轉,就是這個道理。總的說來,精神分裂症初發病例,只有10%顯示原發性陰性症狀。如果沒有得到較好的治療,原發性陰性症狀還會明顯增多。據統計,30%~60%的慢性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原發性陰性症狀。現有的抗精神病藥對原發性陰性症狀能否奏效,還是一個值得研究探討的問題。如今,有些報導認為氯氮平或一些新的抗精神病藥都有治療陰性症狀的功效,實際上很可能只是它們能夠消除陽性症狀,從而使原來陽性症狀所引起的類似陰性症狀那樣的繼發性表現有所好轉;而且它們較少引起錐體外系不良反應,所以“陰性症狀”評分較少,而不一定是真正地對原發性陰性症狀有效。
由此看來,對於這種宣傳介紹,必須予以慎重剖析和反覆驗證,不宜貿然輕信。
③對情感症狀的療效:大約30%精神分裂症病例伴有抑鬱或消極意圖(甚至自殺行為);有的與陽性症狀相伴發生,有的出現於陽性症狀緩解之後,後者往往稱為“精神病後抑鬱”。據統計,至少10%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自殺意圖或行為,當然也可能是由於幻聽等陽性症狀,其原因不一定是抑鬱。
對於精神分裂症所伴抑鬱,有必要進行仔細分析。如果它是精神分裂症本身症狀的一個部分,患者對於這種抑鬱症狀必然沒有自知力,也不要求予以治療糾正;對於這種抑鬱,抗精神病藥應該可以奏效。相反,如果患者對於自己的抑鬱情緒具有自知,而且迫切要求治療,那么,這種抑鬱很可能是藥物或心理反應所引起;可以採用的措施應該是:更換藥物品種,並用抗抑鬱藥,或者乾脆予以電休克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醫生遇到沒有自知力的抑鬱患者,感到難以診斷。如果說是抑鬱症,患者沒有自知力,覺得不夠典型;如果說是精神分裂症,又缺乏標準典型的症狀。於是往往就給予所謂“不標準的抗抑鬱藥”舒必利來進行治療。結果情況有所好轉,就此流傳出“舒必利可以治療抑鬱症”的說法。實際上,舒必利所治療的是“伴有抑鬱的精神分裂症”。就這樣,有的病例在服用舒必利半年或1年後,按抑鬱症的治療常規予以停藥,結果病情便急劇惡化,出現典型的幻覺妄想;這一點懇請臨床醫生注意和重視。
如今尚有傳說,某種新抗精神病藥可以治療抑鬱。實際上不少病例就在套用這些藥物以後、精神分裂症症狀得到明顯好轉的同時,出現了精神病後抑鬱。如果這些藥物真能治療抑鬱,那就不應該出現這種現象。因此,對於這種說法必須慎重對待,必須分清此“抑鬱”是精神分裂症症狀表現的一個成分,還是真正的抑鬱症。對於後者,恐怕還是套用抗抑鬱藥治療為妥。
④對認知缺陷的療效:認知功能是指從環境、過去經歷和其他方面獲得感知信息,並進行組織和加工利用的過程,一般是指記憶、思維、語言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以前總認為精神分裂症並不影響認知功能,因此不會殃及智慧型。其實不然,據張明園等調查,正常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測驗CASI總分為92.0,老年性痴呆為31.8,而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為60.5,說明精神分裂症確實會影響認知,影響智慧型。不少研究發現,即使是年輕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智慧型也較差。有人懷疑這是長期住院的單調生活所致,但是因其他疾病長期住院的患者卻沒有這種現象。由此看來,認知缺陷是精神分裂症本身症狀的一部分,尤其是慢性病例更顯嚴重。從現有資料看來,經典抗精神病藥並不能改善認知缺陷,而卻有可能因為藥物阻斷了多種受體,反而使之加重。此外,另有文獻報導抗膽鹼能藥(如苯海索)也會加重認知缺陷。至於氯氮平等新抗精神病藥是否真正能夠使之改善,還有待設計良好、不帶偏見的研究予以驗證和澄清。不少學者指出,對於那些由藥廠資助的研究結論,應該慎之又慎,切勿輕信。
根據前述那種“既阻滯D2又涉及5-HT2才能提高療效”的理論,應該說只有利培酮或奧氮平那樣的藥物,才具有可與氯氮平相媲美的療效。但是有些藥物,如五氟利多和氟哌啶醇,對於5-HT2並沒有顯著的阻斷作用,卻也有很好的效果,這又該如何解釋?看來,問題並非如此簡單,所謂的D2-5-HT平衡學說不見得就是真理。
此外,究竟該不該套用“靶症狀”這個概念?“某種藥物對某種‘靶症狀’特別有效”,這種說法有無根據?從理論上看來,如果某種症狀有它自己的特殊病理機制,而且又有能夠針對這種病理機制的藥物,那么才可以說這種症狀是該藥的“靶症狀”。精神分裂症有它自己的病理機制,或許就在D2,或許就在5-HT2,或許同時在於兩者,或許在於其他方面;但無論如何是一個統一的病理機制。正如大葉性肺炎是一種疾病,是一個整體;青黴素或頭孢類抗生素是針對病因的治療,止咳藥只是輔助藥物。醫師絕對不會、也不應該單用止咳藥來治療大葉性肺炎。也沒有哪一個內科醫師相信青黴素是針對高熱這個“靶症狀”的藥物,或者相信頭孢類抗生素是針對咳嗽這個“靶症狀”的藥物。在內科醫師眼裡,青黴素或頭孢類抗生素都是針對病因——肺炎鏈球菌的治療藥物。同樣地,治療精神分裂症,也不應該單用“專門治療幻聽”的藥物(如果有的話),正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樣。如果陽性或陰性症狀確實各自有其特殊的病理機制,那么或許能找到可以分別治療陽性或陰性症狀的特殊藥物,把它們中間的一個作為“靶症狀”。遺憾的是,目前還未能闡明陽性或陰性症狀各有什麼樣的特殊病理機制。如果陰性症狀確實是額葉功能減退,是額葉的多巴胺通路不暢,那么能夠選擇性地增加額葉多巴胺的藥物,就將是能夠針對陰性症狀這個“靶症狀”的特效藥物。很可惜,現有的抗精神病藥都具有同樣或類似的藥理機制。所以從理論上說,不可能存在各種不同的“靶症狀”。有的藥物如氯丙嗪或氯氮平,嗜睡副反應較大,所以在套用於興奮躁動病例時,似乎效果較為明顯;其實,沒有嗜睡副反應的氟哌啶醇,對興奮躁動病例同樣有效。所以,不應該把興奮躁動說成是氯氮平的“靶症狀”。按照同理,也沒有根據說某藥所針對的靶症狀是幻覺或妄想……也就因為如此,近年來已不提倡“靶症狀”的說法;這些新一代抗精神病藥,也不再強調各自能治療哪種靶症狀了。
基於同樣理由,目前在國際上很流行的“治療譜”的說法,也是不正確的概念。精神分裂症的陽性、陰性症狀,與細菌的陽性、陰性類別,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不應該混為一談,也不應該生搬硬套地借鑑過來隨便套用。現在很流行的說法是:“某某藥是廣譜藥,某某藥對陽性、陰性症狀都有效”,實際上與“靶症狀”是同樣的謬誤。其實,抗精神病藥與抗生素不一樣。抗生素有專治革蘭陽性菌的,有專治革蘭陰性菌的。如能兼治兩者的,稱為廣譜抗生素。抗精神病藥並非如此,從來沒有哪一種抗精神病藥是專治陰性症狀的,也沒有哪一個抗精神病藥是專治陽性症狀的;一般都是陽性症狀先奏效,然後陰性症狀才有所好轉。實際上,有經驗的精神科臨床醫師都知道:套用抗精神病藥治療精神分裂症,第1個見效的症狀是興奮躁動,其次是幻覺,然後是妄想、思維形式障礙,再後是情感淡漠,最後才是自知力的恢復。所以說,這實際上是一個見效的“層次”問題。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在治療之初,各種藥的效果都不相上下。但是後來,有的藥(如氯丙嗪、奮乃靜或氟哌啶醇)見效的層次較淺,也就是說,到了一定程度,就停滯不前,再也沒有進展了。有的藥能使幻覺減少,但就是無法徹底消除,更談不上自知力的恢復。利培酮的效用與氟哌啶醇也相類似。相比之下,似乎奧氮平和氯氮平的療效層次比較深,治療比較徹底。
(5)抗精神病藥物的安全及不良反應問題:抗精神病藥往往與不少受體有親和力,因此除了藥物的治療作用以外,還具有不少不良反應。氯丙嗪就有很多副作用,其中有的並不一定有壞處,甚至還有一些治療意義。例如氯丙嗪的鎮靜催眠作用,對於急性興奮躁動患者還是有益的;但是對於已經緩解的病例,就成了不受歡迎的不良反應了。此外,氯丙嗪對心血管、血壓和肝功能,都有不良影響,也曾導致猝死。但是,氯丙嗪的療效還比較好,錐體外系反應也不算嚴重,於是這些缺點便被掩蓋了過去;實際上,長期服用氯丙嗪所產生的問題相當嚴重。與之相比,氟哌啶醇的不良反應並不太多,但是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太嚴重,就很難為醫師和患者所歡迎。
①藥物的心臟安全性:作為一種治療疾病的藥物,首要的當然是安全。有些藥物對心臟有毒性,會影響心室內傳導功能,就有可能顯示出心電圖QT間期延長。輕的會發生頭昏、心悸或昏厥,重的會導致室性心動過速,甚至猝死。QT間期的長短往往受到心率影響,心率快時QT短,心率慢時QT長,所以在判斷QT是否正常時,必須考慮心率這個因素,應該按心率予以校正,校正後的QT稱為QTc。校正QT的公式有兩個:Bazett公式[QTc=QT/(RR)1/2]比較常用,但心率較快時,QTc值過大,不夠準確。Fridericia公式[QTc=QT/(RR)1/3]比較可靠,受心率影響較小。正常QTc應在500ms以下,否則便會出現室性心律異常。此外,如果原來QTc正常,在用藥後QTc延長60ms以上,也有可能出現室性心律異常。
以硫利噠嗪(甲硫達嗪)用藥後QTc的延長最多。口服氟哌啶醇影響較小,而靜脈注射氟哌啶醇卻有2%病例的QTc達500ms以上,也就是說2%病例有出現室性心律異常的可能。壽廷多的QTc延長也較多,而且有4.0%病例達500ms以上,所以被FDA禁用。齊拉西酮因有多達1.2%病例的QTc達500ms以上,因此FDA推遲了幾年才勉強批准在臨床套用,但規定必須在說明書上用黑體字表明有引起心臟不良反應的可能,請用藥者注意。FDA也曾規定硫利噠嗪必須用黑色藥盒以示危險性。在所有各種抗精神病藥中,只有奧氮平的QTc延長值最小,也沒有QTc達500ms以上的病例。從Pfizer公司為申報齊拉西酮所做的比較公正可靠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奧氮平是對QTc影響最小的藥物。在該研究中,用藥後出現QTc延長60ms以上的有齊拉西酮和硫利噠嗪;用藥後出現QTc延長75ms以上的只有硫利噠嗪。看來,目前不會引起心臟不良反應的抗精神病藥只有奧氮平。
②藥物的錐體外系副反應和遲發性運動障礙:照理說,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的錐體外系副反應應該比較少。但利培酮的錐體外系副反應與所用劑量大小有關,一般說,達到4mg/d這個最低治療劑量時,就有可能出現輕重不等的錐體外系副反應,當然程度比氟哌啶醇輕得多。與之相比,奧氮平和奎硫平的錐體外系副反應明顯較少。少數病例在服用奧氮平後會出現輕度靜坐不能,而少見明顯的帕金森綜合徵。
經典抗精神病藥引起遲發性運動障礙(TD)的可能較大。據國內多所精神病院調查,住院患者的TD患病率在9%以上。北京有報導稱,停藥2周后出現TD的竟有30%~50%。如果增大抗精神病藥的劑量,就可以或多或少掩蓋TD的表現,所以各醫院調查的患病率可以相差很大。就臨床報導看來,氯氮平所引起的TD極為罕見,只是個別的1、2例而已。臨床上至今未見奧氮平引起TD的報導,但利培酮引起TD的報導已有不少。奎硫平和齊拉西酮的套用例數尚少,有待總結。
為什麼有些新的抗精神病藥(如奧氮平和氯氮平)的療效較好而錐體外系副反應較少?以前總以為是由於藥物既作用於D2受體,又作用於5-HT2受體,也就是所謂的雙受體平衡學說。現在看來並非如此,同樣是作用於這兩種受體的利培酮就有錐體外系副反應。Seeman等通過PET研究發現,藥物(如利培酮或奧氮平)對5-HT2受體的占有率都在95%以上,而對D2受體的占有率卻明顯有所差別。這說明不論療效也好,錐體外系副反應也好,與5-HT2並沒有什麼明顯關係。他們通過實驗,提出所謂“快解離”理論,認為奧氮平和氯氮平等第3代抗精神病藥,與D2受體的結合快,解離也快。在氟哌啶醇與D2受體結合解離1次的時間裡,奧氮平或氯氮平可以結合離解100次以上。這就使得內源性的多巴胺有機會發揮它的正常生理作用,因而藥物的錐體外系副反應就明顯較少。
③藥物與催乳素升高的關係:在抗精神病藥中,能使催乳素升高的,首推利培酮,其次是舒必利,第三是氟哌啶醇。有研究報導了用藥後的催乳素血濃度值:利培酮為45~80ng/ml,氟哌啶醇為17ng/ml,而奧氮平只有1~4ng/ml,相差甚遠[這裡沒有列入舒必利的數據(因美國未批准套用舒必利),其實它的作用在利培酮與氟哌啶醇之間]。套用利培酮或舒必利的病例,往往會出現月經不調,甚至閉經。閉經日久的話,可致子宮內膜萎縮,以至絕育。此外,催乳素持久升高,還會引起性冷淡、陽痿、乳房肥大、泌乳和骨質疏鬆。因為催乳素持久升高,會導致雌激素降低,由此繼發情緒抑鬱和心血管疾病等可能。看來,這個問題值得重視,應該儘量避免這種不良反應。
④藥物與肥胖的關係:早在套用氯丙嗪的年代,就已經注意到抗精神病藥會導致體重增加,甚至肥胖。其實,不僅是抗精神病藥,其他精神藥物大多都會使體重增加。表16顯示這些藥物增加體重的可能,分為0~4共5個等級。Allison等作了一項研究,比較了套用各種抗精神病藥10周后的體重增加情況。
研究發現,體質指數(BMI)較低(也就是說原先較瘦,體重不夠標準)的,在服藥後體重增加較多,原先較胖的,就增加較少。還有,到服藥第39周后,體重往往趨於穩定,不再增加。藥物劑量的大小與體重增加程度無關,與血糖水平也沒有直接關係。有研究發現,在服用奧氮平的同時,並用西咪替丁每天600mg,可以明顯減少體重增加,而又不增加額外的不良反應。或許這是兩者在H1受體處相互拮抗的結果。
⑤藥物與糖尿病的關係:在一般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是5%~7.8%,而且正在日漸增多。很早以前就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常人高2~4倍。這究竟是疾病本身的關係,還是抗精神病藥使然,很難確定;看來以後者可能較大。在所有各種抗精神病藥中,以服用經典抗精神病藥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最高,而新一代抗精神病藥則以氯氮平的影響較多,其他品種則不相上下。總之,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但也不該就此因噎廢食,完全可以在套用抗精神病藥的同時,適當地處理好糖尿病的問題。
⑥藥物引致強迫症狀:以前在臨床上也曾遇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強迫症狀,但是始終沒有搞清楚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近年開始澄清,有些抗精神病藥有時會誘發強迫症,可以稱之為藥源性強迫症狀。國內外的調查都發現,在服用氯氮平的病例中,多達5%~10%會出現輕重不等的強迫症狀,而在減量或停藥後便見減輕或消失。經典抗精神病藥也偶有這種情況,但畢竟比較少見。目前已有報導,在服用利培酮或奧氮平的患者中也有少數出現強迫症狀的情況。看來,凡是能阻斷5-HT2受體的抗精神病藥都有可能出現這個問題,只是例數多寡、程度輕重而已。
⑦其他不良反應:在經典抗精神病藥中,氯丙嗪的嗜睡副反應比氟哌啶醇或奮乃靜為重。在新一代抗精神病藥中,氯氮平的鎮靜、嗜睡副作用最為嚴重。對於興奮躁動的患者,氯氮平的這個作用固然有益;但在病情好轉之後,嗜睡或睏倦就成了影響生活和工作的麻煩問題。奧氮平的嗜睡副反應比利培酮重,但比氯氮平輕得多:服用治療量時有助於急性患者的睡眠;減至維持量(每天5mg)後,嗜睡比較少見。
誘發癲癇的問題,以氯丙嗪和氯氮平較為多見,新一代抗精神病藥僅偶見報導。惡性症狀群(NMS)可見於經典抗精神病藥和氯氮平,最近也已見到利培酮發生此症的報導。
氯氮平的粒細胞缺乏問題,仍然是一個大問題。定期檢查血象是一個比較好的預防方法。我國臨床醫生總結多年經驗,發現絕大多數白細胞減少或粒細胞缺乏都發生在開始服藥的半年到1年之內。所以,如果能在半年內定期驗血,1年內適當地驗幾次血,一旦發現白細胞有減少趨勢,立即停藥,應該能夠有效地預防粒細胞缺乏的發生。在套用新藥利培酮和奧氮平的病例中,也有出現白細胞減少的,但尚無發生粒細胞缺乏的報導。
流涎是氯氮平特有的不良反應,較難解決。它與劑量大小有關,可以用適當調整劑量的方法來使之改善。其他新藥都沒有這個缺點。
一過性ALT升高,也是套用抗精神病藥時,常會遇到的問題。國內曾進行過不少研究,發現以氯丙嗪最為嚴重。在長期套用氯丙嗪的患者中,幾乎一半會有ALT升高,甚至出現其他肝功能變化的情況。其餘各種藥物都有2%~10%ALT升高的可能,在統計學沒有顯著差別。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作大樣本長時期的隨訪研究。
總之,在避免不良反應方面,新一代抗精神病藥似乎比經典抗精神病藥進了一步,但還遠未達到理想的程度,尚需進一步研究探索。
(6)長期服藥預防復發的問題:臨床經驗說明,如能長期維持服藥,一般都能夠有效地預防疾病的復發。但是這些新藥都沒有長效作用;據說有些藥已有長效製劑,但國內尚未上市。
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套用長效抗精神病藥五氟利多每周40~140mg,靜坐不能等不良反應很嚴重,所以很不成功。實際上五氟利多雖然是老藥,只要用量適當,每周不超過20mg,效果可以較好,而且沒有嗜睡、體重增加,或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長期服用,可以預防復發,值得推廣。如果改變服法為隔天口服5mg,不良反應更少。
3.心理治療和心理社會康復
精神分裂症的發生是在易感素質和環境中的不良影響、生活中的應激因素相互作用下發生,心理應激在引起疾病的復發中的作用尤為明顯。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了解與發病有關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應激,了解病人在病情好轉階段對疾病的態度、顧慮,協助病人解除家庭生活中的急慢性應激,並給予支持性的心理治療十分重要。
心理社會康復在住院條件下應予以重視:重視病人在住院時的社會生活,開展有組織的文娛、工療活動,關心病人和社會、家庭的聯繫等等。病人返回社會前應重視對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的訓練,對病人的家庭進行心理教育,以提高病人的應對技能,改善病人家庭環境中的人際關係。這些措施對減少精神分裂症社會生活中的應激、減少復發、促進病人的心理和社會康復起到積極的作用。
國內外的調查資料均表明,家庭成員對病人的不正確態度,生活中的不良心理應激均可影響病人的病情預後或導致復發。如全國12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學調查資料,對176個病程5年以上的慢性病例,用多重逐步回歸的方法,分析18個可能影響社區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預後的因素,發現家庭照顧占首位,回歸係數值最大,其次是復發次數和治療情況。英國Leff等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研究表明,家庭情感氣氛對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和復發有重要影響,如來自家庭成員的過分的批評、敵視態度等情感表達過分(high-expressedemotion)等不利於病人的康復。對病人家庭的心理教育(familypsycho-education)或對病人進行社交技能訓練等干預措施,可減少來自家庭社會生活中的不良應激、減低復發率。隨訪研究資料表明,與出院後單獨用藥物治療鞏固療效組比較,心理干預措施可使生活在情感過分表達家庭的病人,第1年內的復發率從40%下降至20%,第2年隨訪觀察,說明這種心理干預仍起作用。
在當前精神病的防治工作模式從醫院轉向社區,以期促使慢性精神病人及早返回社會,以利於精神病人的心理社會康復。
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社會心理康復協會(WAPR)1990年以來在我國上海、山東萊陽、遼寧瀋陽等地舉辦講習班,以推廣在社區對精神病人家庭進行心理社會康復為目的。根據對上海虹口區的2個街道120例精神分裂症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60例,前者家庭和患者均接受干預措施,進行家庭心理教育,介紹精神病的科學知識、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行為訓練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在上述3種治療中的重要作用。初步結果,經6個月工作後,可以看出干預組在病人精神病表現、社會功能水平方面較對照組有較明顯或一定程度的改善,說明家庭干預起到良好的效果。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1991年開始的全國238個地區(120萬慢性精神病人)開展精神病社區防治工作方案。在單位和家庭支持下,為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建立監護制度,在社區建立開放性、綜合性的康復機構,為慢性精神病人進行防治康復,取得了可喜的初步效果。對試點地區的調查資料表明,參加康復活動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經2年訓練後,其殘疾程度有明顯減輕,復發率和肇事率與2年前相比,均有明顯下降。說明社會心理康復的重要性(張維熙,1999)。
(二)預後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經過有間斷髮作和持續兩類。前者精神症狀急劇出現一段時間後,間隔以緩解期。部分病人發作一次緩解後終生不發作。持續性病程者病程遷延呈慢性,其中部分病人可出現精神衰退。
1.病程經過與預後一般起病較急、有明顯誘因、病前性格無明顯缺陷、家族遺傳史不明顯、病程為間斷髮作者預後較好。如能早期發現及治療,多數可獲得滿意療效,症狀可及時控制。
克雷丕林將早發性痴呆作為疾病單元提出時,對本病的預後是悲觀的,認為只有13%的病人沒有衰退。E.Bleuler(1941)提出精神分裂症的概念的含義比早發性痴呆較為廣泛。作者對500例初次發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發病15年後的隨訪觀察,發現病人的轉歸有痊癒、輕度缺陷、明顯缺陷和痴呆4類,每類均約占1/4左右,並提出衰退的出現與病程經過的性質密切有關。起病緩慢的病人大多數出現衰退,周期性病程者出現衰退只是少數。Langfeldt(1937)提出了精神分裂症樣精神病的概念與過程性精神分裂症相區別。對這兩種病人的隨訪觀察,發現急性精神分裂症、病前性格不是分裂性、對社會適應良好、精神症狀在明顯誘因下發生的一組病人,與過程性精神分裂症相反,預後良好。110例為Langfeldt診斷為典型的精神分裂症,只1人痊癒,4人明顯進步;44例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樣精神病者,88%預後良好(隨訪時間5~15年)。
北京醫科大學對82名社區精神分裂症病人,平均病程為20年者,進行病程和結局相關因素的分析,採用標準化的評定工具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發現在18個因素中,影響結局的主要相關因素為:精神病發作次數、持續治療、自殺行為、陰性症狀、家屬經濟狀況和總的疾病發展趨勢。對上述因素進一步用通徑分析(PathAnalysis)分析影響結局主要因素之間的關係,發現直接作用因素為:陰性症狀的嚴重程度和總的疾病發展趨勢(梁建輝,1998)。資料提示,遷延性的病程和陰性症狀影響本病的結局。
2.社會文化、社會心理因素和預後精神分裂症的2年及5年的跨文化國際協作表明,開發中國家(印度、奈及利亞)病人的預後較已開發國家(英國等)為好,推測可能受家庭背景、患者與家屬往來、職業、社會經濟文化等因素影響(Sartorius,1977;Jablensky,1992)。國內12個地區協作調查資料(1982),發現精神分裂症病人預後與家庭經濟水平和家庭成員對病人的態度有關。上等經濟水平家庭中的病人,預後良好者占52%,下等經濟水平者占23.4%。這種相關見於城鄉兩組病人,而城市更為明顯。在10年後,即1993年對上述7個地區精神分裂症的調查資料,城鄉精神分裂症患病率的分布及與家庭經濟水平關係與1982年相同。
3.預後與治療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抗精神病藥物的廣泛套用,臨床緩解率有明顯提高。
Mayer-Gross1932年報導對294例本病患者隨訪16年的資料,35%社會緩解,5%病仍重,60%仍住院或死亡。Morrison(1974)對某精神病院1934~1944年10年間所有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病人進行隨訪,發現僅17%病人恢復正常。國內資料:上海精神病防治院(1978)對1957~1959年出院的1200例進行了出院20年的隨訪,臨床痊癒者25%,顯著好轉者33%,兩者合計58%;北醫精神病院對1950~1969年出院精神病人120例,隨訪年限10~24年的資料:臨床痊癒者占29.2%,顯著好轉者為25.8%,兩者合計55%。。
國際上歐洲瑞士M.Bleuler在Bargbolzli醫院對208例23年的隨訪,康復和明顯進步者達66%,Eiompi和Muller在瑞士Lausanna對289名病人平均37年的隨訪的研究資料中,預後良好者占49%,美國Harding等(1987)在Vermont對269名病人22~59年的隨訪,預後良好者占68%。
Hegarty等(HegartyJD,1994)對1895~1992年西方有關精神分裂癥結局,有入組診斷標準的320篇論文,共51,800名患者的資料進行薈萃分析。發現40.2%的病人在平均隨訪時間5、6年(1~40年)預後較好。但在1895~1925年,缺乏特殊治療方法,預後較好者僅27.6%(SE=3.3%);1930年出現休克療法,預後有進步,預後良好者為34.9%(SE=3.1%),這一趨勢繼續發展。在1958~1985年,預後良好者達48.5%(SE=1.7%),與1895~1955年相比,差別非常顯著(t=5.7,df=292,P<0.0001)。作者認為可能與現代抗精神病藥物問世有關。為了解我國社區精神分裂症長期結局,按WHO提供的方法及評定工具(如PSE-9,DAS,生活經歷表LCS,陰性症狀評定表SANS,總體評分表BRS等),對1982年12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中8個地區的城市樣本89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進行隨訪。直接隨訪到58例。在症狀總體功能和社會缺陷總體功能評定中,分別有28例(48%)結局好和較好者,作者認為可能與近年來普遍使用精神藥物有關。

中醫治療

對於精神分裂症的中醫療法:
1、氣滯血瘀型
精神分裂症中醫診斷標準:
①舌質紫或瘀暗;
②少苔,舌下脈曲張瘀血;
③脈澀或弦。
中草藥選新制柴胡湯。中成藥選血府逐瘀口服液。單方驗方選地龍。其他療法有電針、拔罐、按摩、推拿、藥浴、雷射等。本型與偏執型大致相符。
2、痰火內擾型
精神分裂症中醫診斷標準:
①舌質紅或絳;
②舌苔黃厚或黃膩;
③脈滑數有力。
精神分裂症中醫治療:中草藥選解郁化痰湯。中成藥選礞石滾痰丸。單方驗方選瓜蒂。其他療法有電針、過梁針、挑治、刮痧等。
取穴方一:頭兩側(相當於太陽穴)、肘彎處(相當於曲澤穴)。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上述部位各點刺1針(點刺出血),約流出紫黑血100毫升。隔15日左右再刺1次。
主治:精神分裂症。一般因驚嚇所致,證見到處亂跑、嚎叫、啼哭或傻笑、唱歌等。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2次即可痊癒。
附記:引自《江西中醫藥》(2)1984。
取穴方二:分2組。一為人中、內關、太沖、十宣;二為風府、大椎、陶道、豐隆。
方法:1組穴用捏緊放血法。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點刺放血,體壯、證重者出血宜多。體弱、證輕者宜少。2組穴用刺血加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放血,針後拔火罐,以吸拔出血各5-10毫升為主。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主治:精神分裂症(狂證)。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1-2次即可見效,連治2-3療程即愈。
取穴方三:分4組。即背正中線(督脈)各旁開1.4厘米處(雙側)相當於2、3胸椎間和3、4胸椎間為第1組;4、5胸椎間和5、6胸椎間為第2組;6、7胸椎間和7、8胸椎間為第3組;8、9胸椎間和9、10胸椎間為第4組。
方法:用割治加拔罐。按第1-4組順序,每次取1組。按先下後上,先左後右進行割拔。消毒後,用手術刀橫割穴位1.5厘米長,深達真皮下(約0.2-0.3厘米)。割後立即在刀口處連續用閃火法拔罐2次,每次6-8分鐘。第1次拔出血液約10-30毫升為宜,第2次少量出血或不出血。去罐後將雲南白藥撤在刀口上,敷料封蓋。每隔2周1次,割完4組為1療程,中病即止,不必全割拔。
主治:精神病(精神分裂症)。
效果:治療精神病162例,痊癒127例(占78%),顯效24例(占15%),進步5例(占30%),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6%。
附記:引自《河南中醫》(6)1984。禁忌:
①對出血性素質,嚴重心臟病、高熱、局部水腫、急性感染及孕婦等均禁用此法。
②此法不適用於腦疝、腦炎、腦外傷、中毒和豬囊蟲病等引起的患者。
取穴方四:曲澤、陽交、太沖、足三里。
方法:用點刺放血法。用三棱針在所選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絡點刺放血,首次宜多(約總出血量15-30毫升),以後遞減。體壯宜多,體弱宜少。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精神分裂症(狂證)。
效果:多年使用,療效較為滿意。
附記:待病情控制後,可改為每周1次,直至痊癒。若同時配合藥物外治,效果尤佳。方用礞石滾痰丸15克,大黃、赤芍各30克,三棱、莪術各60克,其研細末。每取藥末15-30克,以蜂蜜適量調和成膏狀,敷於臍孔中,外以紗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本方適用於周期性精神病。

護理

精神分裂症對症護理

1、有自殺危險的病人禁止住單人房間。安置於重病室,有專人巡視、護理。做好心理護理,加強與病人心理的溝通。了解其病態的內心體驗,掌握病情動態變化,同時要了解病人出現自殺行為的規律。一般在凌晨、清晨、午睡或工作忙亂時及病人抑鬱情緒突然好轉時容易發生意外。這些時間護士要提高警惕,加強責任心,密切觀察,杜絕意外事件發生。做好安全檢查工作,嚴格檢查病人攜帶的物品,防止病人留存各種銳器、長繩類物品,確保住院期間的安全。
針對病人傷害他人行為的護理問題,採取限制病人活動範圍。根據症狀輕重分別隔離於興奮室,設專人巡視護理等措施。同時幫助病人建立社會中能接受的行為模式,指導病人了解自己出現的病態思維,學會控制情緒的變化。教會病人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以非暴力行為方式處理問題,提高病人與周圍人及親屬建立良好關係和遵守社會規範行為的能力。
護理人員在護理病人過程中,要耐心、和藹、不激惹、不刺激病人,對病人在妄想狀態下出現的過激行為不能遷就要及時疏導和阻止。
2、針對病人不安心住院逃離醫院行為的問題,護理人員要做到心中有數,重點交班。平時要加強巡視,病人活動範圍要在護士視線範圍之內,同時要經常與病人溝通,了解病人心理反應及逃離醫院的想法,及時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幫助病人正確對待住院的現實和認識治療的意義。
嚴格檢查病人攜帶的物品,嚴禁銳器、刀片、鐵絲、錢幣等帶入病房,以避免病人用這類物品作為逃離醫院的工具而發生意外。
隨手鎖好各種門,經常檢查門窗及環境設施,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及維修。鼓勵病人參加集體活動,使病人心情愉快,消除恐懼、顧慮和不安。對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儘量解決,不能解決的要做好解釋工作,避免用簡單生硬的語言刺激病人,爭取消除病人不安心住院逃跑的想法。
3、病人對疾病無自知力,不承認有病,不接受治療護理。主要問題是拒絕注射針劑,拒絕口服抗精神病藥物。護理中首先採取與病人語言交流的方式,態度要和藹、耐心、語言要誠懇,爭取得到病人的信任。用蔬泄的方式讓病人儘量談出自己的想法,並給予解釋、勸慰和正確的指導。同時用肯定的語氣告訴病人,他有些思維方式與常人是有距離的,在藥物的治療下可以逐漸縮短與常人思維方式的距離,堅持治療可以達到正常的思維方式,用這種勸說的方法爭取得到病人對治療護理的配合。如採用的是藥物治療,須在病人服藥後認真檢查病人的口腔,確保藥物服下。
其次是在解釋勸說無效時,採用強迫病人接受治療的方式,儘量以注射治療為主可確保治療到位,必須口服藥物時要將藥物研碎幫助病人服下。
4、仔細觀察病人幻聽的種類、內容,及時疏導病人因幻覺引起的情緒變化,阻止病人在幻覺支配下產生相應的行為。
5、由於精神狀態異常,病人體驗到孤獨並感到處於受他人威脅的狀態,不易溝通,不能與他人正常相處。護理中要關心病人,根據病情制定生活計畫,安置病人住大房間,指導病人學會關心他人,掌握與他人相處的方法,鼓勵並要求病人參加集體活動,逐漸恢復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消除緊張、疑慮。

精神分裂症日常護理

1、正確用藥:病人一般都思想不能集中,也不會記得按時服藥。家屬們要督促患者及時定量用藥,在醫生的指導下完成日常治療,如發現病情嚴重跡象,要送醫診治。
2、營造環境:家庭要有一個和諧溫馨的環境,氛圍輕鬆,不要讓病人感覺緊張與焦慮,另外在小事上不要與病人發生爭執,儘量多陪伴他們,與其交談,尊重並理解病人,鼓勵他們自己處理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樹立康覆信心。
3、照顧起居:對於患者們的護理自然離不開精心的生活照顧,主要是飲食與起居方面,清潔衛生,幫他們準備每日食物,並督促患者進行合理適當的運動,多安排一些社交活動,利於康復。

飲食保健

日常保健

1、精神分裂症應該控制高熱量飲食。精神分裂症病人習慣於高熱量飲食。有研究表明,隨意攝入熱量比限制攝入熱量增加了腦細胞的氧化損害,損害學習和記憶,加上精神分裂症病人傾向不鍛鍊,故易感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即使不服抗精神病藥也是如此,故精神分裂症病人宜控制高熱量攝入。
2、木僵、違拗者應勸食,必要時給鼻飼流食,如奶類、豆漿、稀飯、果汁、菜汁等。並在床頭備好適量飯菜,以備無人在場時,起床食用。
3、飲食應注意烹調方法,色、香、味、形,以增進食慾。
4、被害妄想拒食者,除勸食外,應提供密閉包裝食品,有條件的可讓家屬提供符合口味的飲食。但應按醫囑調配,達到合理供應。
5、抗精神病藥物大都通過改善病情,而增進食慾。有的病人不知饑飽,一次進食量較多,因此,飲食應定時、定量,按食譜供應。
6、多食綠色蔬菜及新鮮水果,以補充足量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7、精神分裂症不宜飲酒。酒精增加谷氨酸能,谷氨酸是興奮性神經遞質,引起氧化應激,產生自由基,引起神經氧化損害。精神分裂症不宜吸菸。吸菸增加去甲腎上腺素能,去甲腎上腺素能增加軀體代謝,後者增加自由基水平,自由基引起神經元脂質過氧化,破壞神經元,抑制神經遞質傳導。忌辛辣及刺激性飲食,禁茶、咖啡等。

食療保健

(僅供參考,具體需要詢問醫生)
1、紫河車1個,洗淨後煮湯服用。適用於久病體虛、神志恍惚者。
2、豬肝1隻,洗淨,腔內放入金戒指1枚,用線縫好,加水適量,煮沸出湯,重新加水燉爛,取出戒指,喝湯吃肚,分次服食。適用於躁狂不安、惱怒多言者。
3、黑木耳30克,用水浸泡發開,加豆腐300克,核桃7個(去皮),用水燉熟,連湯服食。適用於形瘦面紅、五心煩熱、大便乾結者。
4、石菖蒲10克,豬心1個,切開洗淨,加水適量,放燉盅內隔水燉熟,加精鹽調味,飲湯食豬心。適用於情感淡漠、目瞪如愚、傻笑自語者。
以上食物都非常適合患者對病症的日常調理,精神分裂症食療法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不可完全代替藥物治療。此外需要提醒的是,無論是食療方還是藥物治療都要因人而異,需要向醫生了解詳細。
精神分裂症食療保健(僅供參考,具體需要詢問醫生)
1、紫河車1個,洗淨後煮湯服用。適用於久病體虛、神志恍惚者。
2、豬肝1隻,洗淨,腔內放入金戒指1枚,用線縫好,加水適量,煮沸出湯,重新加水燉爛,取出戒指,喝湯吃肚,分次服食。適用於躁狂不安、惱怒多言者。
3、黑木耳30克,用水浸泡發開,加豆腐300克,核桃7個(去皮),用水燉熟,連湯服食。適用於形瘦面紅、五心煩熱、大便乾結者。
4、石菖蒲10克,豬心1個,切開洗淨,加水適量,放燉盅內隔水燉熟,加精鹽調味,飲湯食豬心。適用於情感淡漠、目瞪如愚、傻笑自語者。

專家提示

不要輕信除根治療

①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複雜,尚末完全闡明,目前可以確定的一些影響因素,對疾病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因此,目前的醫學治療水平只能對症治療,達不到對因治療即除根治療;②精神分裂症有各種表現形式,患者可有一次發作或發作間歇期正常,不是在哪裡獲得了除根治療;③實際上,我們日常有許多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對症治療,不是除根治療。不要因為疾病不能除根而驚慌失措;④慢性病,求治心切可以理解,但切忌有病亂投醫,終止正規治療。

正確認識精神科藥物

許多家屬和患者認為精神科藥物能把人吃傻了或會有一些嚴重不良反應,而不接受精神科藥物治療,造成延誤治療。實際上,疾病造成的損害遠超過精神科藥物,定期門診治療,進行藥物調整,選擇合適的藥物,可以避免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正確認識精神疾病

①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希望自己得病,無論是什麼病。但是,得病是自然現象,我們無法選擇不得病或得什麼病,我們無法迴避;②每一個人在遇到重大或嚴重的疾病時,自己和親屬都要經歷幾個心理階段:吃驚、驚慌、不知所措;緊張害怕、否認;將信將疑、四處就醫;內疚、自責及責備、遺憾及懊悔,伴隨焦慮、抑鬱、自卑、悲觀;恐懼、害怕;最後,形成各種慢性適應、接受和面對;③實際上,我們身體的各系統都可能出現問題,都可能出現疾病。心理或精神也是一樣,是我們身體非常重要的系統,同樣也會出現問題,也會出現疾病,是迴避不了的;④遭遇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大可不必驚慌失措、悲觀,我們醫學科技的迅速發展,帶來了疾病治療的迅速發展,只要我們積極面對,絕大多數預後都挺好,治療方式既不複雜也不難。即使一時難治,只要不放棄,患者、家屬、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和治療聯盟,共同應對疾病,系統接受正規治療,都會有好轉,甚至達到治癒;⑤我們許多患者和家屬,在面對疾病、戰勝疾病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收穫了很好的結果。我們的許多患者康復後,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學習、生活。

精神分裂症症狀學

盤點常見的遺傳病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科學家們成功的把基因和疾病聯繫在一起。人們可以預先通過基因篩查來預測可能罹患的遺傳病。比如,GOOGLE公司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就在其妻子的23andme生物技術公司通過測序發現自己可能在未來患帕金森氏綜合症,他積極通過各種方式來預防疾病的發生並投入巨資進行相關的研究。但如同一把雙刃劍,基因篩查也使一些攜帶突變基因的人在社會各個方面受到歧視,讓我們來關注一下遺傳疾病吧!
黑棘皮症| 短趾症|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白化病| 苯丙酮尿症| 紅綠色盲| 抗維生素D佝僂病|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脊柱裂| 先天性聾啞| 蠶豆病 |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 亨廷頓氏病| 老年性痴呆症| 精神分裂症| 脆性X綜合徵 | 原發性高血壓| WILSON 氏病| 成人多囊腎病| 馬凡綜合徵 | 侏儒綜合徵| 視網膜色素變性| 糖原貯積症| 神經鞘脂貯積症| 黏多糖貯積症 | 半乳糖血症| 白癜風| 性反轉綜合徵| WILMS 瘤| 視網膜母細胞瘤| 成骨不全病| 自毀容貌症| 家族性多發性結腸息肉病| 強直性脊柱炎| 假肥大性肌營養不良| 牛皮癬| 多囊腎| 脆骨病| 神經纖維瘤| 上瞼下垂| 類風濕性關節炎| 癲癇| 先天性心臟病| 高膽固醇血症| 唇裂| 齶裂| 魚鱗症| 多指| 著色性乾皮病| 腓肌萎縮症| 並指| 畸形足| 青光眼| 全身自化| 結腸息肉症| 先天聾啞| 原發性小睪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