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是一條台灣東海岸的公路,屬於台九線的一段。北方起點是宜蘭縣蘇澳鎮,南方終點則是花蓮縣花蓮市,全長118公里,大致依海岸線修築。在日治時倡議修築原先清代之北路為臨海道路,1932年5月通車,於二戰後改名蘇花公路,後並持續新建隧道及拓寬為柏油路面,1990年10月25日改為雙向通車。

歷史沿革

清朝時期

(圖)蘇花公路蘇花公路

蘇花公路歷史可追溯到清朝的同光年間,並且與清代名臣沈葆楨有關。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灣,被高山族人誤殺為藉口,發動了侵台戰爭。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台辦理海防及對日本交涉撤兵等事宜。
沈葆楨到達台灣後為使政令通達全省,打通台灣東西之間的聯絡道路,同治十三年,他調集十三營兵力,分北、中、南三路,修築橫貫中央山脈的三條越嶺道。北路由台灣道夏獻綸與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率兵丁1300人、料匠200人費時兩年開闢出一條“平路一丈,山蹊六尺”的臨海道路,就是現在被稱為“蘇花古道”的道路。北路開通前的南北交通貿易主要靠海路,陸路則僅為原住民遷徙踏出的山間小路。北路因沿著海灘和峭壁開通,非常狹窄曲折,能容兵卒一隊行軍。加之該路修築後不時受到原住民襲擾,又因首尾相距較遠、難於設防,落石塌方,維護不易等諸多問題,最終到清末“蘇花古道”東澳以南路段逐步荒廢。

日本統治時期

1896年,日本使用武力占據台灣後,為了討伐原住民亦修築了一條從蘇澳至花蓮的臨海道路——蘇花臨海道,這就是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日本人修築的“蘇花公路”,約為清代羅大春等人修筑北路的三分之二,但路線幾乎沒有重疊,因此清代的“蘇花古道”被徹底廢棄。日本人為防止原住民襲擊,沿路設定7個警駐所。蘇花臨海道1916年開始到1923年完工,其間經多次整修拓寬,路寬為12台尺,費時7年,不久就因天災受損。

1925年,為了使此路能通行車輛,從蘇澳到太魯閣口之間,鋪設沙礫路面,部分路段鋪設兩道混凝土,供車輛行駛。太魯閣口到花蓮港間則大幅拓寬,使用沙礫鋪路,寬14米。沿線計有大型橋樑9座,隧道14處,全長約120公里,蘇花臨海道1932年全面完工。修建完成的蘇花臨海道,公路的彎道最小半徑則僅有15米,相當險峻。蘇花臨海道給當地帶來的一個影響就是,風光險峻的太魯閣峽谷,逐漸被世人所知,後又被評為台灣八景之一,來此觀光的遊客日益增多。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蘇花臨海道開通以後,“蘇花古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對於鹽與酒等日常用品實行管制,於是許多民眾利用蘇花古道運送私鹽、酒等到外地買賣,當地居民形象地將“蘇花古道”稱為“酒保路”。

二戰後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党進入台灣,將日人留下的“蘇花臨海道”改名為“蘇花公路”,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改善與拓寬,逐步形成現今的規模。國民黨政府對於蘇花公路的修築,主要表現在修築了大量的隧道,如1947年修建了粉鳥林隧道(即烏石鼻隧道),1950年修建了舊和平隧道,1956年修建了崇德隧道,1971年在舊和平隧道附近,修建了“新”和平隧道,1972年修建了和中隧道等等,大大提高了蘇花公路的通行能力和通行安全。
蘇花公路因為險峻異常,最窄路面僅有3.5米,彎道最小半徑則僅有15米,一直實現交通管制,從1932年起只能單向通行。隨著台灣經濟不斷發展,蘇花公路也在不斷進行拓寬。為此對新開鑿隧道高和寬的要求越來越高,隧道外的路基也由5.5米拓寬為7.5米。1990年,蘇花公路最終實現全線解除行車管制,實行雙向通行。

路線地名

宜蘭縣蘇澳鎮:

蘇花公路蘇花公路

(蘇澳市區)白米橋104.726k→炮台山(左叉路台2線蘇南公路往南方澳)→五公里→七公里(猴猴坑)→九宮裡(112K)→正道橋(113k,海拔約300-350米,蘇花公路臨海最高點)→烏岩角觀景台(114.2K,蘇花公路安魂碑)→大坑橋(116k,大崩塌區)→慶安堂(117K,開路先鋒爺)[112K-116K為豪雨嚴重崩塌處]→東澳橋118k(以下至南澳橋,蘇花公路西側屬南澳鄉、東側屬蘇澳鎮)→南澳鄉東嶽村/蘇澳鎮東澳里119.866k→新澳隧道(長1162m,海拔約250米,以東有舊道往烏石鼻)→大灣→南澳鄉南澳村/蘇澳鎮南強里130.7k→南澳橋
宜蘭縣南澳鄉:
南澳橋→武塔→澳尾橋→南溪→魯基岳夫(日治時期為著名停車場,海拔約230米,Rukiyoh,旁有萼溫斷崖)→觀音(Go-on,又名高峰,海拔約224米)→觀音石146.930k→鼓音→谷風橋→漢本車站(半分Hanbun/百里分、白來分,蘇花公路中間點)→澳花隧道(原名漢本隧道,長488m)→澳花村路口→大濁水橋155.520k(花蓮宜蘭縣界)
花蓮縣秀林鄉:
大濁水橋155.520k→和平村157.620k(克尼布Knibu/克來寶Kinebo)→和中(姑姑子Gugutsu)→和平隧道(長839m)→和中隧道(長370m)→和仁隧道(長783m)→和仁166.684k(卡那崗Kanagan)→卡南橋167.123k→和仁臨海短隧道(長28m,168k,太魯閣國家公園界碑、清水斷崖北端)→仁清隧道(長200m,海拔約70米)→和清隧道(長315m)→大清水(吳錦文段長紀念碑)→大清水隧道(長521m)→13號隧道(長632m)→錦文隧道(長406m)→小清水(匯源)→匯德隧道(長1500m,蘇花公路最長隧道,其外靠海處有舊清水隧道,長513m,封閉)→崇德觀景台→崇德隧道(長325m)→德惠橋(177k,清水斷崖南端,蘇花公路進入花蓮平地之始)→板下→崇德村179.130k(達吉利/得其黎/立霧Takkiri)→太魯閣大橋北端(右叉路為蘇花公路舊線,往錦文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花蓮縣新城鄉:
興田(太魯閣大橋南端,接台八線中橫公路)→新城村185.100k→順安村→南三棧189.100k(縣道193叉路,往七星潭)→加灣(景美)→康樂→北埔196.300k(新城鄉公所)→花蓮機場→嘉里(加里宛)→嘉興→東華大學美侖校區(前花蓮教育大學)
花蓮縣花蓮市:
花蓮市界→府前路→花蓮縣政府(花蓮新市區)→美侖溪/中正橋→中正路(花蓮舊市區)→花蓮郵局前205.280k(中正中山路口,蘇花公路原終點)→中正中華路口(花蓮酒廠,右叉路中華路台九丙線,花東縱谷公路舊線,往鯉魚潭)→吉安溪(花蓮市界)
花蓮縣吉安鄉:
花蓮市界→仁里(中正路一段)→南埔207.200k(蘇花公路新終點,左叉路台11線往花東海岸公路)

替代道路

由宜蘭台7線(北橫公路)後接台7甲線(中橫支線)達梨山後台8線(中橫公路)後達花蓮新城接台9線。

主要景點

清水斷崖

蘇花公路清水斷崖蘇花公路清水斷崖

蘇花公路沿線最著名的景點是清水斷崖,主要界於崇德到和仁之間,約有十數公里。斷崖峰頂之清水山海拔2407米,斷崖之北端台九線168公里處為今日太魯閣國家公園北界。“清水斷崖”於日治時期曾經由日日新報社讀者票選為台灣十二勝之一,戰後也曾被台灣省政府列為台灣八景之一。

紀念碑

遭難碑:在東澳的烏岩角附近,有一廟稱“慶安堂”,又名“開路先鋒爺”,原刻“遭難碑”,立於1917年12月。紀念日治至光復後開闢蘇花公路而不幸殉職的12位日籍與台籍工作人員。
大南澳抵達紀念碑:此碑為清代提督羅大春所立,位在南澳往朝陽漁港的叉路上(蘇澳鎮朝陽里)。
莎韻之鐘紀念碑:位在南澳鄉武塔路段,距武塔車站不遠處。
觀音石:位在觀音一號橋的觀音石上,有一台灣省公路局於84年9月立的碑文,記載巨石在1993年3月墜落,入土二點五米。觀音石位在第二觀音橋畔,命名來由應參照49年5月觀音瀑的原始由來,石上繪有觀世音菩薩像供人膜拜。
殉職碑:位在大清水服務站北側清水橋畔,原碑立於1922年11月,是紀念日治時期不幸殉職的51位築路工人,現存為後續修建。
吳故段長錦文殉職紀念碑:位在大清水服務站北側清水橋畔,紀念1950年6月7日殉難於清水斷崖的前省公路局花蓮工務段首任段長吳錦文先生。
故丁監工員培俊殉職紀念碑:位在和仁隧道外的蘇花公路舊道上,紀念1973年,殉難於清水斷崖的前省公路局丁培俊先生。
蘇花公路安魂碑:位於台9線114.2公里處,紀念2010年遊覽車墜海事故。詳見2010年蘇花公路遊覽車事故

太魯閣國家公園

蘇花公路沿途最美麗的景點就是太魯閣國家公園,這座公園以峽谷和斷崖為特色,園內高山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太魯閣“TAROKO”,取自台灣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意思是“偉大的山脈”,在這座偉大的山脈中居住著太魯閣人信奉的彩虹神靈。太魯閣成為國家公園,始於1986年,整座公園東起清水,西迄合歡西峰,南及奇萊山主峰,北至南湖大山,包含了花蓮、南投、台中三個縣。園內以太魯閣峽谷、立霧溪流域,及中橫公路東段沿線為主體,並且涵蓋南湖中央尖連峰、奇萊連峰、合歡山群、太魯閣大山、清水斷崖、三棧溪流域。

觀音亭

1993年3月,蘇花公路彎道改善工程時,巨大觀音石由上高邊坡墜落原第二觀音舊橋頭北引道入土2.5米,可謂一大奇蹟,公路局及地方善心人士,因地名為觀音之緣,於觀音石上恭刻觀世音菩薩乙尊,暨興建觀音亭及蓮花池各乙座。

九曲十八彎

蘇花公路北段從宜蘭縣蘇澳鎮至南澳鄉,這段公路的曲折迂迴被稱為“九曲十八彎”。在公路的106.4公里處有一片開闊避車道,是眺望蘇澳港全景的絕佳位置。

死亡公路

“死亡公路”之說,最早和台灣“交通部公路總局”公布的幾組數據有關:從1997年至2008年5月1日期間,在蘇花公路發生的交通事故共造成1046人死亡,13488人受傷;自2002年至2009年,蘇花公路僅因大小塌方而致道路單向或雙向中斷受阻的次數便多達202次。即便沒有強颱風和暴雨侵襲時,蘇花公路也因沿途多處山峰,而這些山體大多以土石結構為主,不時會發生塌方或滑坡,造成人員傷亡。於是,“死亡公路”之名開始不脛而走。

意外事件

1972年,大華工專師生在畢業旅行途經蘇花公路時,遊覽車被落石擊中墜下山谷,造成18人死,19人失蹤。
2010年10月21日,受超強颱風鮎魚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吹襲影響,蘇花公路112.8公里至116.1公里之間路段發生七處大坍方。據台灣公路總局表示,這是通車78年來最嚴重的坍方事件。這次的意外造成一人死亡,造成25人失蹤,包括21名來自廣東珠海的旅行團員,一名中國籍領隊田園,一名台灣籍遊覽車駕駛蔡智明,以及兩名銀色小貨車3690-HA失聯,車上有夫婦許枝容、林金珠。
2012年8月3日,受颱風蘇拉影響,蘇花公路再度坍方中斷,受災的路段換成崇德至南澳,是蘇花公路開通以來最嚴重的大坍方,也是繼前年超強颱風鮎魚以來最嚴重的坍方意外;臨近蘇花公路的北迴線鐵路也受到颱風影響,南澳-崇德間路段中斷,3日午後搶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