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府雜錄》

《制府雜錄》

《制府雜錄》,明楊一清撰寫的筆記小說。

基本信息

選文賞析

制府雜錄明·楊一清初予致政家居,強長史晟書云:“先生之在位也,不患於難進而患於難退。今既得謝不患於無復起之日,而患其有復起之機。”比起廢西征,過西安,見之曰:“某不幸復起奈何?”晟曰:“朝廷以戎事起公,安得不出。但功成之後,宜早退以全晚節耳。”強汝南人,予提學時為真寧訓導,以文學見知。前所言非道義不及,此顧予西事甫定,鏇被召命屢辭不獲,愧負忠言。寧夏有沃饒之利,故稱樂土。自撫馭非人,橫徵暴斂,紛然雜出,軍始不堪命,逃亡接踵。見存者日益困敝,至逆瑾時極矣。上下交征,斂取財物,為脫禍計,盤糧科道所斂銀四千兩,鎮巡倍之。官軍俸廩芻糧,經年不得給千戶。何錦指揮周昂素梟雄,知人怨入骨,始懷異志,錦頗通文事,乃應武舉上京,見時政日非歸語,昂等曰:“可舉大事矣。”屬鎮巡俱更代太監李增總兵姜漢雖無大善,不至如前作虐。都御史安惟學自陝西布政擢巡撫,正德五年二月十九日,抵鎮安素嚴明。以藏廩空虛,軍政廢弛,乃與總兵約申嚴禁令,追征積年負欠屯糧,追補馬匹,被箠撻者多無完膚。大理少卿周東清查屯地,又復嚴急。錦、昂等遂激眾為亂,諸臣皆遇害四月五日也。寧夏奏事者,皆嘗被笞之人。遂楊言於朝,謂亂乃惟學、東所激而成。聽者不察。和出一口。後李、姜俱沾恤典,惟學既被蔭錄又以言者追奪之。且錦等蓄謀已非一歲,惟學蒞任未及兩月,況比並公務,比之朘削私用者有間矣。作惡者何人,而惟學乃代伊受禍,冤哉!蓋亂臣賊子必假藉事端,以為口實,故錦等必殺鎮巡奪其兵柄,而後可逞。是時惟學雖寬,亦不能免也。何錦之亂,鎮巡既被殺,副總兵楊英領兵在外,錦招之不肯入。其所部兵聞亂而潰,英僅以身遁。錦又紿游擊將軍仇鉞入城,而奪其兵。時陝西總兵曹雄,在固原聞變,即趨至境上,首遣都指揮黃正統游兵三千入靈州,以固士人之心。約會鄰境將官,刻期進討。又遣兵戍寧夏中衛及廣武營,以捍其所必攻密燒大壩卷埽之草,以攻其所必救。與靈州守備史鏞輩謀奪取河西之船,盡泊之東岸。錦聞而懼,領兵出守大壩,以防決河雄。乃議令史鏞潛通仇鉞書,謂河東大兵已集,以某日渡河,俾鉞為內應,鉞卒成大功顯名天下。而發蹤指示之功何可少哉,竟以締姻劉瑾得罪,身死家籍,良足悼已。功名之士,固自有幸不幸者存,而世之見利忘義,託身匪人者,亦可鑑也夫。曹雄長子謙,讀書善吟作。有機略揣度世事多曲中又樂為義舉。陝西故李參政侖孔主事琦家貧,其妻子不能存活,雄上疏,請恤其家以勸廉官從之。蓋出謙意。具其筆也。高御史胤先被逮□詔岳,貧無鐵兩之資。謙助之路費,令人送至京,又資給其家,類此者尚多。然英華太露,好惡太明,自恃其才智,頗輕世傲物,故人多忌之。雄通好劉瑾,初若避禍,然至締兒女姻則甚矣。謙慮不及此,不能力止之,卒以黨惡被收。乃為怨家所忌,箠死獄中,傷哉!予致仕家居時,廷議有見推者,謙以書來曰:“此何等時也,而先生可復出哉。宜致書所厚,切勿道及起用二字。”又曰:“近口陝西人才連茹而起,山川之不幸也。獨不留三五輩以為後地耶。彭濟物不見登用,天其有意於將來矣。”夫以謙之明於料人,忠以處人如此。而所以自料自處顧若是,不尤大可惜哉。靈州邊堡壁間有詩云:堪笑書生無勇略,演營習陣日紛紛。問之,乃總制才尚書所作。後聞諸邊將云:才公見予不操軍令及行營陣圖,笑曰:“此皆古本子,何足法?邊兵自能殺賊,
《制府雜錄》《制府雜錄》

若得驍勇將官,賊來驅之使戰,有進無退,何功不成?安用營陣為哉?”未幾聞虜在邊,檄陝西寧夏兩鎮總兵自興武營出塞,促之使前直搗賊營,而親率輕騎百餘人徐踵其後。賊數十騎自沙窩突出,百餘騎皆潰散,才中矢墜馬,身被數刃而死。出不兩逾時,竟以屍還興武,慟哉!予誠書生,不諳軍旅,嘗以古人行謹哨探止修戰備為法,每諭諸將曰:無事常如有事時,堤防有事,還如無事時鎮靜。又念武侯李靖,未嘗廢營陣,世無岳武穆,豈可恃野戰以為能哉。才之死固出不幸,而後之易其言輕進,貪功者,可以鑒矣。總督張公嘗語及地方事,輒斥瑾曰:“天下事被伊驅得如此。”時瑾焰方烈,張公與予初傾,蓋又左右多瑾腹心爪牙,予默不敢應。時貴近家人隨征者數十,張公每名給銀百兩,令買蔬肉及供馬匹食用。曰:“此外不許分毫侵擾軍民,犯者以軍法從事。”瑾侄男劉奎等二人後至,獨不賞。曰:“不愁伊無有也。”予曰:“彼亦參隨之數,難分彼此。若謂其有將聽其取受耶,乃笑而與之。”又欲將瑾盤糧招商諸事有所論列。予恐嫌隙遂成,密告之曰:“二公皆為帷幄腹心重臣,公今在外宜存形跡,不宜輕起釁端。”張公厲聲曰:“先生不知吾何畏彼哉?”予曰:“固然彼方在帝左右,公有言能保其必達乎?且扶蘇父子之親蒙恬之有功,卒墮趙高之手,不可不慮也。”張公首肯從之。後乃知瑾亦頗聞張言,將謀不利。幸其歸連不及有所為,卒除奸黨於呼吸間,然亦危矣。祖宗在天之靈,實默相之。主上之剛斷,又豈近代人主之可及哉。中國制御夷狄,惟火器量長。顧今所造槍炮,不能致遠,兼不善用,不能多中。近年虜人不甚畏之。惟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諸銃,力大而猛。然邊城久不用,予昔在定邊營教場取而試之。總兵張安輩皆懼謂恐傷人。予曰:“然則遂為長物耶,詢諸軍中必有能用者。”西安指揮楊宏應曰:“某曩在陝城教場見用此器越三日,花馬池下操,宏請先取二將軍試之。乃自裝藥舉火,卻立十餘步,以俟聲如迅雷遠及三百步,營中皆震懾,宏神色不慟。”予喜曰:“破大虜無逾此矣!”然以欽降者不敢輕用。及市鐵募工於固原鑄造如二將軍式,分發邊城營堡各數枚。俟賊大舉人寇攻城札營以此擊之,當不戰而退。自後陝城所在肄習用以為常。至是花馬池參將閆綱告予曰:“前歲達賊擁眾出城下,用公所發鐵銃擊之,所傷甚多,賊遂遁去。”又此器眾雲止可用之守城,予謂行營亦不可無。乃議令二騾駕一銃,凡用八騾,可駕四器。出御之時,置之中軍,遇有危急,劫營潰圍,不過數壯士之勞,而可當千萬夫之力矣。因思往年宣府張穆二游擊被虜圍之數重,經二三宿,使營中有此,豈至全軍覆沒哉?各邊演習營陣,止按舊規而行,不知變動。予謂地利有險易,賊勢有強弱,人馬有多寡,若不知活變,遇警安能濟用?乃參酌舊規,間出新意,令隨機應變。如沖三疊陣畢再沖鏇陣下,一條邊營畢變三才營,又變五行營,又合為四門斗底營,當分而分,當合而合,分而不缺,合而不亂,或人馬方行。驟報賊至,倉卒之間,就於腳下站立拒敵。務使彼此人馬相迎,盤鏇拒捺以決勝負。凡坐作進退應援追截悉視中軍旗鼓。指揮以類而推,隨意生髮,如下棋局局皆新。如此操演使人人知兵,初雖甚難,久則有益。今之下營布陣,或太稠密,或太空疏。太疏恐敵人乘隙而入;太密,則鏇轉之間人馬擠塞。賊來衝擊無所措其手足。乃教之按古兵法止則為營。行則為陣,陣中容陣,隊間容隊,營中有營,有正有奇,有常有變。布列有廣狹,迴轉離合,無相奪倫。部分有疏密,左右救援,不致淆亂。卒有外寇侵軼,堅整全備,莫可動搖。演陣下營,務使人人常存戒心。就如賊在目前,軍器什物,常防遺落,馬匹常防奔逸。母容外人得入,恐系奸人刺客。如一面受敵,三面皆當提防。敵來無懼色,敵去無惰容,久久慣熟,敵不過如此。妝塘夜不收□人務尋達人,達帽妝作真達賊形狀,若無真達衣,只翻穿皮襖,乘風拍馬,直衝營陣,腥臊難聞,聲勢兇惡,使我馬慣見,遇賊自然不驚。是不但習人,亦且習馬。其衝擊方向,悉聽管塘馬官臨期驅使,或東或西,或來或去,或沖其前,倏擊其後,使官軍應接不暇。以上皆予總務時軍令才尚書之見,嗤者以此知兵者,或以為然,姑識其概,以俟後之君子。將領三軍,司命安危所系,苟非其人,則急去之。在其位則不可忽且侮。予在制府,雖衛所庶僚平居,未嘗妄笞輕詈一人。有足重者必改容禮之;苟奸法乾紀則亦未嘗假貸故解任之後。遺愛恆多。才公嘗怪參將閻綱、游擊陳善、都指揮郭溯,不能殺賊。褫其衣冠,加之巾幗婦服,令週遊營陣。三人皆有時名,坐是諸將解體。出塞之役,心知其非,無一爭者。比聞其敗,各按兵不救,且甘心焉。是時變起倉卒,雖救無益。而人情向背可知已。法曰:兵無選鋒曰北。凡官軍一隊之中,勇怯能否,必須區別。若混為一途,非惟人心懈怠。兵勢不揚,且臨敵接戰,怯者先逃,民眾被其動搖,壯勇亦為所累。故選鋒為兵家第一義。然人才難得,捨短取長,皆有可用。大將之門,兼收並蓄,庶無遺才。予先年總制,通行各邊大小將官,各於該管衛所城堡官軍夜不收內,逐一試驗。揀選弓馬出眾,膂力兼人,有膽氣,有智略,四事兼備。或三事兼擅者,定為第一等。四者之中二事可取者為第二等。一事可取或二事粗可觀者為第三等。若四事俱無足取,但不系羸弱疾病者為第四等。其老弱幼小疾病者定為第五等。一等選備奇兵,二等三等選備正兵,四等專備守城、守堡、雜差撥用。第五等不堪之人,責令選勾精壯戶丁代補。騎射之外,各采所長。如善御兵車者,善放銃炮者,熟於弩彈、牌刀、骨朵者,善用鉤槍斧鉞鞭撾者,但一藝精熟,皆可備二等三等之選。此外,仍須廣詢博訪。有知天文善占候者;識地利山川道路遠近險易者;善書算者;攻巫醫者;自虜中來習知虜事者;善胡語者;腳健善走者;眼善瞭者;形影詭謫善窺探者;有雖無他長,賦性直戇決烈不顧生死者;以至百工技藝之人苟有一長,俱令開報。閱視無異,各造冊登籍。定與操習條約,立為賞罰規格,隨宜器使,各得其用。行之一年,自覺人心奮勵,精采一新後,予解任南歸,此事鏇廢。今部曲猶能道之,方圖舉行。而召命下矣,姑識之。古之善將兵者,不獨選人,亦兼選馬。蓋馬身首有大小,行步有疾遲,筋力有強弱,平居之際,先為選別出戰之時,量力馳用。庶幾人馬相當,戰功可立。若平時漫不挑選,用之徵戰,人強馬弱,人慾進而馬不前;馬強人弱,馬可前而人怯懼。雖有猛將,安能成功?予行令各將官,將所部馬隊官軍騎坐馬匹逐一慎選,精別等第,身力高大,馳驟迅疾者,選作第一等。身力雖小,頗能馳驟者,作第二等。身力雖大,行步遲鈍者,作第三等。若身首短小又不善行,及瘡瘸老瘦者,作第四等。一等二等專備騎征,三等以備雜差,四等責令易換。中間若有跳蕩超越之材,上山下坂,足力不倦,駐坡驀澗,如履坦途者;及有十分調良馴熟,群馬動而不嘶,金鼓喧而不驚者,亦要查出開報,以備將官遇急取用。今敢戰之兵,隨處皆有。練兵之將,子無一二。兵不練而強之應敵,其不敗者幸也。選兵之說已多,不能知不能行。而令其選別戰馬,其不呀然驚震然笑者,幾希矣。

作者簡介

楊一清(1454—1530)字應寧,號邃庵,別號石淙,漢族,南直隸鎮江府丹徒(今屬江蘇)人,祖籍雲南安寧。成化八年進士,曾任陝西按察副使兼督學。弘治十五年以南京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頭銜出任督理陝西馬政。後又三任三邊總制。歷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為官五十餘年,官至內閣首輔,號稱“出將入相,文德武功”,才華堪與唐代名相姚崇媲美。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