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寤言》

《病榻寤言》是明代陸樹聲撰寫的中醫珍本。

基本信息

病榻寤言》[明]陸樹聲著,上海三聯書店出版1990年12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陸樹聲,字與吉,別號平泉。華亭(今江蘇松江)人,卒年九十七,諡文定。《明史》卷216有“傳”載:“家世務農,樹聲少力田,暇即讀書,舉嘉靖二十年會試第一,歷官太常卿,常南京祭酒事,嚴敕學規,著條教以勵諸生。神宗初累拜禮部尚書。初,樹聲屢辭,朝命中外高其風節,遇要職,必首舉樹聲,唯恐其不至。張居正當國,以得樹聲為重用,後進禮先竭之,樹聲相對穆然,意若不甚接者,居正失望去。一日,以公事指政府見席稍偏,熟視不就坐,居正趣為正席,其介介如此。”樹聲其性恬退,通籍六十餘年,居官未及一紀。撰有《平泉題跋》、《汲古叢語》、《病榻寤言》、《耄余雜識》、《長水日抄》、《陸學士雜著》、《陸文定公書》等。

選文賞析

余臥病榻間,冥心攝息,或瞥然起念,意有所得,欲言囁嚅,時復假寐,頃焉得寤,蹶然起坐,憑几捉筆,造次疾書,雖語無倫次,其於生死之故,養生之旨,間亦億中,存之以自觀省,曰寤言者,以其得之寤寐也。
壬辰秋,余臥病兩月,一切世慮,芒無縈眭,追思此身未生之前,與此身已盡之後,何者為我?乃知是身非實,一聚之形,氣至則生,氣反歸空。生理無常,而一空常在,故曰:生者死之根,必至之期,達生知命者,委順以待之耳。先儒曰:透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余曰:透得生死關,此是大休歇。
昔人有言曰: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夫人之生也,自少而得壯,自壯而得老,其得也,以時至而得也。然至壯則失少矣,至老則失壯矣,其失也,以順而失也。故鳥之遡風也,魚之泝流也,皆逆也。陰陽家之沙水取逆者,迎生氣也。易乾下坤上之為泰,外坎內離之為既濟。養生家之取坎填離,返老復丁者,皆取逆也。易曰:生生之謂易。又曰:易逆數也,陽上陰下,而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先於陽,正不測之神也。
人之有生也,則有生計。自一歲至十歲以上,為身計;二十至三十以上,為家計;三十至四十以上,為子孫計;五十至六十以上,為老計,六十至七十以上,為死計。中間營營擾擾,或追憶其既往,逆料其將來,外則苦其身以事勞攮;內則苦其心以密思慮。用以為周身之防,善後之策者,總之曰:勞生。然或計未周而生先盡,慮未及而形難留,譬之夸父逐日,務奔騖而不止,臧榖求羊,多歧路而終亡。
死生者,天地之定製,人理之必至。定於稟氣受形之初,不以貴賤愛惡有所增損,故曰,賢愚同盡。然而顏跖之辨,大椿之於朝菌,玉石俱焚,薰蕕同臭,而其辨不可紊也。故有死而不朽,沒世而名無稱。與草木同腐者,非所論於生死之同也。故曰,至人以萬世為箕裘,蜉蝣以旦暮為大年。蠛蠓以塑天為一世,
夫生人之初,陰陽和會,絪縕凝結,資血氣以為榮衛,故血陰而氣陽,陽旺乃生陰血,方其少壯,則氣盛而血華,及其老也,氣餒而血衰,發白膚皺,是其征也,加之以五欲交攻,二火焚和。易云: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膏油所以繼火於無窮,人當暮齒,則壯膏既盡,衰燼漸微,譬之春楊絛枝,柔可綰結,至秋枯瘁,脆若拉朽,木液竭而生理盡矣,故養生者以惜精氣為本。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而大戒存焉。故有以肥甘為酖毒,袵席為畏途者。戒於所易溺也,砒霜之於甘露也。美惡不同,用之而生死立異。然謂甘露可以殺人,砒霜亦能活命。夫旨酒美色,沉湎荒淫,以伐命戕生。此非以甘露殺人者乎?良藥苦口,而利於衛生,忠言逆耳,而籍以寡過,此非以砒霜活命者乎?故曰:甚美者惡亦稱,美好者溺性亡生之尤物。世知惡之為惡矣,抑有察於美之果得為美乎?
倪文節公云:貧賤之人,一無所有,及臨命終時,脫一厭字;富貴之人,無所不有,及臨命終時,帶一戀字。夫脫一厭字,如釋重負;帶一戀字,如擔枷鎖/。又曰:富貴貧賤,所處不同,至三者緊要處則一。一曰:老病死。以愚觀之,則富貴者之於斯三者,反不若貧賤者之無繫纍也。向子平曰:我已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生不如死耳,然就是以觀,則生不如死亦可知矣。
緩步可以當車,晚食可以當肉。史記顏顏斶之言也,論曰:謂顏氏之子可謂巧於處貧,漢楊王孫遣命贏葬,其嘗曰:死者終生之化,而物歸者也。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返其真也。又曰: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離形,各歸其真,焉用久。即其言似非中道,然亦不可謂巧於處生死者乎?唐裴炎之序猩猩也,曰:予之酒,兼予之屐,醉酒穿屐,則擒而刺血,隨所問而得。否則寧死,含血不與,夫身死矣,而猶靳於血,獸之愚若此,人靈於物,而其愚有類似者。今夫財色名利之溺人也,其若猩猩之於酒乎?爵賞祿位之羈人也,其若猩猩之於屐乎?饕餮致禍、重利忘身之死而無悔者,其猩猩之寧死含血乎?乾之內一陽交與坤而為坎,坎為水;坤之內一陽交與乾而為離,離為火。乾坤交而為水火,水火凝合而生人。坎離者天地之用,故人之受形於天地也,先天之氣具水火,而後天之養生也。不能一日無水火,南離而北坎,心居上而腎居下,心腎交為水火既濟。故曰,水火合則生,水火離則病,水火絕則死。
紀昌學飛沖之射,視小如大,視微知著。不易於物,而物為我轉。造父學泰豆氏之御,不以目視,不以策驅。得之於手,而應之於心。孔周挾含光之劍,視之不可見,運之不知有其所觸也。經物而不覺,學道者之於養生也。墮肢體,黜聰明,存其精於何思何慮若有若亡之間,沖兮若虛,神妙合而入無間。亦若此,若三子者之習於技不同,而得之神解則一,是亦可謂技而進於道矣。
神依形則生,神離形則死。故形骸者,神之宅舍。形骸屬陰,而元神屬陽。陰以實為質,陽以虛為用。心者虛靈之府,神明之舍。心定則神凝,心虛則神守。玉皇印經解云:子在心內運黃庭,晝夜存之得長生。黃言中,廷言虛。故養生家有曰:心死則神活,曰心死者,則虛之聞也。又曰:未死而學死,當生而無生,曰無生者,學死而忘生之謂也。如曰:忘氣以養形,忘形以養神矣。而又曰:忘神以養虛,蓋虛之所藏者深矣。
夫養生者,視身為太重,則憂患易入。而憂患因以傷生。吾故曰:養生者戒於傷生,然而世有以養傷生者矣。老子曰:我有大患,惟我有身,我若無身,我則何患?山谷老曰:眾生身同太虛,煩惱何處安腳?夫既身同太虛,而視身若無,則憂患不能入。是能齊生死而處之一矣。故曰:夭壽不貳。然又曰:修身以俟,則又非漫然無當。而虛生浪死者矣。此正先儒所謂養。則付命於天道,則成於己。養生者所宜體此。
楊朱之友季梁有疾,其子三致醫,其一矯氏之醫曰:病在有生之後,欲攻其漸,季梁曰:眾醫也。其一俞氏之醫曰:病在未生之前,其甚弗可已也,季梁曰:良醫也。其一盧氏之醫曰:病出於稟生未形之先,齊生死而一之也。季梁曰:神醫也。遣之而疾瘳。夫季梁之疾,三致醫而疾瘳,余也齋居三月,內達於生死,而疾自愈,若季梁則猶有外之心也。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