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鳴吾紀事》

《崔鳴吾紀事》

《崔鳴吾紀事》,(明)崔嘉祥撰,筆記小說。

基本信息

鹽官僻在東南海上,四封夷曠,萬井鱗次,無深山大澤之險,蒐藏猛鷙,肆爪牙角毒之害。故民亦不知有機護坎阱之術。乃嘉靖戊申,有虎從海上來,匿劉侍御墓草間數日,樵者見而駭走,聞於城中。城中人相率往觀者,無慮數百。相距步武,環立熟視,虎亦堅臥不動。眾方以為可狎也,拾瓦礫擲之。有陸堯者,擊虎中目。虎怒,奮呼而起,獨爪堯於稠人中,傷其胸腕,流血幾死。披靡奔竄,遺失鞋履,折足傷股者,不可勝計。虎遂東走海上。揭竿斬木以相逐者,日數十百人。虎亦失勢,窘迫赴海,浪涌不得前,返而登岸。倉皇以頭觸石,陷中為石所壓,進無可容,退不得出。有褚氏之仆,乘勢鞭之數十,虎亦狼狽,垂尾不動。褚意其已死,欲全而取之,利其皮也。舉杖轉石,虎從石隙中躍出,大吼,噬褚,擲地。兩脅骨如斬,須臾立死。眾踉蹌奔命,虎亦不顧,北走出境而丟,莫知所之。夫虎必有穴,穴必依山,山必險奧而後居。海上諸山,若秦駐、豐雅,皆畢瑣平坦,無叢林茂藪,曲隈深洞可窟,虎安從生?且其去來無可蹤跡,至於不妄傷人,傷必犯者,一時炰烋之氣,擇人而施,曾不遷及。輕擊之則爪,重擊之則噬,報施之平,曾不差爽。何以故哉!吾竊怪夫二人之擊虎者,視虎為何物,輕犯其鋒,以自貽之戚也。然則斯人之知,誠不若一戾獸之有覺矣。
海外諸夷無慮數十種,惟日本鴛悍,每為邊患。我朝建衛屯兵,設舟置堡,備亦詳矣。百八十年來,庶為無事。自四明革互市之司,三江斷舟楫之路,於是私通溢出者,釀禍於前;亡命逋播者,稔亂於後;巨豪猾孽,誘致夷人,侵掠郡邑,而鯨波數揚,氛塵四起矣。
  嘉靖癸丑夏四月二日,侯卒報:一海舟泊演武場北,去城可二三里。邑人以為漁船,相率觀之。城門洞開,漫不為備。時則海寧衛總戎王應麟揚兵北出梁莊,協總馬呈圖揚兵南出海寧,而居鹽者惟掌印指揮李元律、團操指揮王彥忠數人耳。王即率陸兵,逼其舟而鞫之。以木匣浮水,致書云:“吾日本人也。吾修舵,即返吾國,無相害也。”王揮兵而進,舟中人囂然,挾弓矢、刀刃起立,約可七八十人。其人禿髮,其聲鴂舌,其服紋布。矢不虛發,發輒斃人,眾始駭然矣。諜報南北二總,引兵來援。是夕天雨,我軍無律,星散棲於演武場左右,賊乘夜逸其半。厥明,我軍用火攻船,擒十餘人,燔死者二十餘人,火中脫走者又五六人,流至牛橋民家,為典史李茂民兵所殲。王應麟、王彥忠遂追其逸黨而去。
又明日,有流賊名八大王者四十餘人,自金山來,經乍浦、梁莊,過獨山,至白馬廟。督守梁莊指揮滿朝,引兵追之,戰死。報至協總馬呈圖,即檄指揮采煉、徐行健,兵次演武場以待。六日,軍方晨炊,賊突至,不及陣,而馬與采皆遇害,徐走免。賊遂過海鹽,逾澉浦,直抵海寧界。杭州把總陳善道率兵御之,兵潰而死。賊乃奪舟,浮錢塘,復入海。
夫以蕞爾逋寇,行掠海上千里,曾不少銼,而我兵動輒失利,可謂有備乎?若王所追逸賊,戰於痿婆橋,僅傷一二賊,至喪二十餘兵。遂繞吾鹽及平湖諸鄉,出乍浦,居海口天妃宮,適新至賊百餘與合,其勢愈熾。王不能御。時守巡參政潘公恩、僉事姜公廷頤,聞報來鎮吾邑。而提督軍務中丞王公,又檄參戎湯公克寬,率邳兵三百來援。湯大閱衛兵及湖兵,得千餘人,出攻乍浦賊。賊據高公山,湯兵鼓譟而登,賊皆就擒。湯入城撫其民,莫不歡呼踴躍,時四月二十五日也。厥明,又五舶泊鹽之新塘嘴。黎明登岸,抄掠東北城下民家。庠生馮大賓與父出走遇害,邑人哀之。是時民居稠密,閭閻富饒,瞬息間滿載而去,莫敢誰何。識者知,賊得志必大舉也。次日,湯參戎命把總王應麟守乍城,班師。吾邑守巡公郊迎,士民夾路觀之,歡聲震天地。
五月四日,賊果大舉,船凡三十有七,泊龍王塘。邑中人登城眺望,眾心皇皇,皆釜中魚也。參戎公即率兵由南門出,拒之。民間老稚遮道,呼號乞留,擁馬足不得前。湯遂登城為守計,每城垛一泒,軍民各一;五垛,監以邳兵;十垛,統以甲長;一鋪,督以千百戶;各門,守以衛揮使。藩臬大僚及鄉之縉紳先生、賓造秀士,又相與往來協贊,為士卒倡。而胥財用,給餉饋,轉輸不乏,則署印三府鄧公遷也。湯親冒矢石,往來巡督不已。賊之始至,先攻北門,次東門,矢集城上如雨。至暮,則四郊舉火,煙焰蔽空。吾城守益堅,梆鐸之聲,終宵弗撤。如是者五晝夜,賊乃揚帆而北,分其半由陸路趨乍甫。湯曰:“賊之水陸分道,無去志也。此行不攻乍浦,必還襲吾鹽。吾謹備之。”不逾日而乍城果陷,把總王應麟遁走,指揮姚弘、商霖僅以身免。賊入乍城,大掠而去。夫攻吾鹽也,五晝夜而愈堅;攻乍浦也,一晝夜而即陷。系所守可知矣。吾鹽百萬生靈,不為乍城之慘者,湯力也。厥後,湯坐玩寇下詔獄,而先達居要津者,曾無一人能以功過為湯準者。崎嶇坎坷,數年獲釋。
是歲冬,莆陽鄭公茂來宰吾邑,繕敵台,設南北關。都指揮張公代湯鎮守,復浚河隍,建土城以為之備。至於處軍餉,修戰具,樞機周悉,綜理精詳,控制吾鹽,為三吳屏障,則君大夫劉公愨之功,尤單明較著也。
明年甲寅夏四月六日,賊眾八百乘二舶抵龍王塘,登岸即燔其舟。襲東門不克,退而焚小東門及繞城民居數百家,而公私廬舍,一望赭然矣。時參戎盧公鏜鎮乍浦,帥師攻南沙賊,而括州義士劉大仲統坑兵五百,專守吾邑。盧見其能出死力,欲藉以立功,亦召之去。城中遂莫敢為敵。賊乃繞城而西,過璵城、半邏,徑趨郡城。郡守劉公,督坑湖等兵出戰,斬首二十餘級。賊復還宿半邏。盧參戎及丁總戎,僅聞報,自廣陳引兵來,晝夜兼程進,歷數百里而趨利。初八日,與賊遇於孟家堰,倉卒阻河為陣。時方麻麥蓊鬱,而伏從中起,我兵大潰,死者千餘人。指揮李元律、義士劉大仲,皆戰沒,而盧與丁以善泅走免。是夕,賊復至鹽。厥明,犯宋亭村,過澉浦,據石墩巡檢司。督府檄兵憲羅公拱辰、盧張二參將、都指揮周公應禎,帥兵屯海寧。是月二十日,戰於石礅,敗績,周馬蹶而死。至五月十八日,賊移輜重,奪舟入海,為統兵指揮劉隆、潘鼎、千戶晏繼芳等水兵擊敗,斬首二百級。余皆溺海死。
明年乙卯秋九月,松江流賊居陶宅鎮,指揮姚弘奉督府檄討之,不克而死。
又明年丙辰春正月,賊首徐海擁眾數萬,與柘林賊陳東合,遂分兵北掠淮陽、京口,南掠定海、慈谿,而海與東居柘林。總督軍務胡公宗憲,遣兵分屯平湖、海鹽間,相為倚角。指揮徐行健奉調,截守北王橋,與賊遇,力戰,死之。是年四月六日也。賊據柘林,為久駐計,列柵為城,開廠為室,延袖六七里。分道四出,掠其婦女、金帛、絲綿、粟米、牛羊而聚之,盤據不動。已而率眾侵峽石,越皂林,出烏鎮,大掠而西。時督學阮公鶚,新授提督之命,倉卒與賊遇於皂林,即退保桐鄉。而參將宗公禮、裨將霍公道貫,奉朝命討賊。適至,乃張左右翼於桐鄉城下,麾兵力戰,斬首數百。賊眾披靡,欲遁,偵知無援,縱兵奮擊,二將死之,遂攻桐鄉愈急。總督胡公亟還省城,檄諸路兵為援。乃設間諜,通諭使,而桐鄉圍解。乃與監督尚書趙公文華,謀遣辯士蔣洲、陳可願等,入海說王直,以眾降,得免罪拜爵。蓋直雖久在海島,未嘗親犯邊陲,自以罪或可原,首肯從命。遣養子毛海峰款塞,胡公待之以禮,復為假尚書報聘。直信之,遂來謁公,公執而誅之。又遣諜者說徐海,海亦執其黨葉麻、陳東等謝公,公每待之優渥。海遂無鬥志,得遷延數月,徐為之圖。於是諸酋疑海謀亂,公乘釁率兵三萬次子湖,阮公率兵二萬次海鹽、直隸,侍御周公如斗督永保兵駐金山,分道並進。七月二十九日,戰於柘林,斬首數百,溺海死者無算。海復集餘黨,據沈家莊,我兵圍之。八月八日,火攻而入,天風助順,列焰陣空,海窘迫沉河死,而其屬亦無噍類矣
夫自癸丑以來四五年間,城門盡閉,邑里蕭條,田野皆作戰場,廬舍半為煨燼,禍稔東南,憂貽西北,蓋亦甚劇矣。幸天威無敵,廟算有成,逋冠以次就擒,瘡痍復得安枕。思患豫防,可一日疏海上備哉!愚用是敬疏顛末,告海之司圉者。
海鹽東南邊邑,其地與海諸夷相望。祖宗來,建衛屯兵,備亦甚詳。而人情怠於因循,修備撤於元刂弛。自嘉靖癸丑,倭奴入寇,五六年間,殺傷官兵,抄掠鄉閭,受禍不淺。幸逋寇鋤誅,僅雲寧止。今之海防,亦視昔加備焉。試舉大者言之:國初海寧衛與澉浦、乍浦二守御所,皆統於備倭把總,而受節制於總督、都指揮。然以一總督統臨觀、松海、金盤、海寧四總,地方千餘里,不相應援。嘉靖丙辰,始因兵部題請,裁革總督,設參將二員,分鎮兩浙。而浙西道參將,則開府海鹽。仍敕備倭把總,以欽依行事。此將領沿革之制也。國初,浙東諸衛皆設戰船,獨海寧衛以沙淺,止於水路設哨船十隻,陸路設騎兵四十,南北分哨,與澉、乍二所聲援相應。然出海官軍,更番代易,殊無專任,不習水道,尋亦裁革,撤舟置堡。既又減去騎兵之半,則備益弛,而南北不相應接,寇至不知,倉皇失措。今督撫會議,于海洋間依山阻險,建三關,泊戰艦。一紮海鹽之秦駐山,一紮澉浦之黃道廟,一紮乍之唐家灣。而出海官軍,皆有專責,東西應援,以遏敵沖。此封守沿革之制也。夫參戎有專命,則事權一;關隘有專守,則藩籬固。封壤以內,有寧宇矣。然既有參將,又有欽總,事權不一。水兵虛數,利入私門,又名在實亡。久安長治之圖,又非愚所及知者。
嘉靖癸丑夏五月,東夷寇海鹽,時憲臬參戎擁兵,城守不可破,於是繞城鹵掠,屠戮甚慘。居民望風奔竄,父子夫婦相失,不相顧。有歸休司教孫肯堂氏,去城西里許而居,倉卒聞變,棄家而走。老不便步,趨其仆沈鸞負之行。道遇賊眾,將殺之。鸞泣曰:“寧殺我,無殺父。父老矣。吾不忍其臨年被戮也。惟將軍哀而赦。”叩頭流血,哀慟不已,請以身代。賊亦義而兩釋之,得免於難。是年冬,莆陽鄭公茂來宰是邑,為表其閭,導以金鼓旗幟,俾游於市,以彰厥義。夫死生利害之際,雖孝子不及庇其父,鸞以仆隸,能冒死不避,卒保其主,身名兩全,則古忠臣義士奚讓焉。且盜賊至無行,盜賊曰倭夷,尤至忍心也,且能以義感。天理在人心,不以之而盡泯。今人乃有親骨肉較輜銖、爭尺寸相忮害者,即亡論愧鸞之義,曾盜賊夷狄不若矣。悲夫!
飛鳥無情,然亦大有知覺。海寧衛使劉銳,忠信人也。致政家居日,有家奴名木者,善射,負弓弋鳧雁,靡不應弦而獲。一日,有鸛集資聖禪寺,木弋之,貫其左翮。鸛帶矢而翔,騰空盤鏇良久,竟集劉氏之庭,向銳悲鳴,如泣訴者。顧而視之,翼中流矢,血津津從羽毛間出,銳曰:“異哉!必木也。”詰之,首服。命拔其矢,縱之不去,伏於庭下。乃命木啖以魚鱔,十有餘日,創愈,向銳拜舞,翱翔去,莫知所之。夫此一鳥耳,胡然而識弋之為木,胡然而識木之有家主為銳,又胡然而識銳之不木若也。創則依人,愈則揚去。其來也似智,其去也似禮,即人類不是過,亦異矣。
嘉靖乙卯夏四月間,日出沒時,遙見日下有黑日數十,其光相盪,或開或合,歷歷可數。凡二十餘日而滅。時方海寇猖熾,見天垂異象,人心愈益駭惑,不知所措。有謝山人鰲者,精於占玩,語人曰:“第無恐,此不為民害,主大臣災,當有誅戮之應。”眾莫之信。居無何,有旨逮提督浙直軍務尚書張經、提督浙江軍務御史李天寵下詔獄,以玩寇論死。黑光磨盪,殺氣先征,第不知何以應在大臣。惜山人引而未發,亦莫有叩之而竟其說者。
嘉靖丙辰春,島夷入寇。寇退,予自嘉興歸。道經嘉之里仁鄉,有屍浮於中流。視之,則處子也。鬢髮方尺許,年可十六七。其衣袂間血津津溢,下裳盡裂,腹股刲剮,玉顏委謝,肢體殘敗,慘不忍言。詢諸鄉之人,莫悉所從來。蓋必遇賊之女,污之不可,驅之不從,甘委命者耳。彼父母兄弟,意其俘矣,寧知酷烈如是。又不然,舉家淪鬼錄矣。如有存焉,忍不以一杯土,覆此貞烈哉!因知世間高風勁節,湮沒無聞者甚多。有司歲所表揚,率富家巨姓,力足以夤緣者,輒濫恤典。而孤寒之人,竟與中流女以俱淪,悲夫!
嘉靖庚申夏五某日,予在嘉禾,寓一小樓,面水負街,倚窗而坐。忽聞空中有聲,如破竹然,若身居舟中,卒遇大風,而欹側再三,視水猶沸濤然。途中行人,亦多所顛仆。須臾而定。蓋地震也。不逾旬,民間所藏醯、醢、醞、釀諸物,悉變味色,不堪飲食,不悉其為何故。
隆慶戊辰春正月,民間相傳,上遣內官某選浙直美女入御。無問官吏軍民之家,敢有隱匿不赴選者,罪;鄰里知而不舉首者,同罪。於是,有女者急於求售,年資、長幼、家世、貴賤皆所不論。自京口至蘇、松、嘉、湖諸郡,旬日間,無分妍媸,婚配殆盡。卒亦莫知流言之所自。雲是舉也,受聘之女不及成禮而婚,在貧者亦稱便。至未嘗許聘者,往往配匪其倫,終身怨懟,悔靡及焉。愚民易惑,記此以發一笑。
隆慶已巳閏六月之望,颶風驟起,霖雨如注,天色慘黯,瓦石飛揚,偃禾折木。向暮,風愈烈,雨愈傾,頹垣倒屋聲,四郊相屬,終宵沸弗輟。及旦視之,河水漫溢,平於垠岸。味其水,則鹹。亟往登城而望,一浪滔天,莫辨河海。龍王廟、楊公祠並沿海民廬,漂沒殆盡。城不浸者,尋丈耳。土塘盡淪,石砌橫倒。其巨石有一二十人所不能舉者,或拔至沙間,或推入內地。水力雄勁至此,吾城不為壑,幸矣。已而壕塹間舉綱,得魚種種海產。波流畝澮,焦禾殺稼,秋望蕭然。詢諸故老,皆所未見。海之為患,識者竊嘗憂之。所恨堤海者,因陋就簡,莫有為百年計者耳。即此塘延袖十餘里,多所傾圮,而典史吳允龍樣塘獨存,此豈天造地設?舉事不盡其力,猶翳蕭葦捍沖流也。肉食者鄙,黎藿空抱其憂,亦何及哉!
《崔鳴吾紀事》《崔鳴吾紀事》

古人論日食,僉為陰陽失度,多主君臣、帝後及夷夏交侵之象。乃萬曆乙亥四月之朔,日有食之。既晝晦,群星朗朗有光如夜。自午盡未,昏黑不辨咫尺。人情大駭,僉謂所未經見。況正陽月朔,不應有是之變。及據欽天監文移,僅以七分報。不數日,人從徐州來者,言徐日食僅半,無晝晦星見事。又月余,人從京師來者,又復云云。豈天分南北乃爾耶?徐去楊無幾,殆非若京浙相距寥闊也。叩諸術家,莫識所謂。忽五月晦夜,浙之東西瀕海州縣,率遭潮溢之患。因感古人海潮應月之說,及張子所云,日月朔望,其精相感者,尤為信然。蓋日食者,月掩日也。自坎離列,而月有水象焉。月之有朔望,陰陽之交也。氣以交而盛,潮亦緣氣而大。故朔望前後,月行差疾,潮勢亦大。今海潮之變,起於朔之前晦之夜,實氣交勢長之會也,其為應月昭昭矣。夫日食惟浙特甚,潮溢惟浙受禍滋大,氣從類應,幾兆變先,理或然也。姑述管見,以俟達者。
海鹽孤城枕海,獨當潮汐之沖。自縣治而東不里許,即海矣。國初不惜數十萬金費,築塘捍之。二百年來,隨圯隨葺,全邑生靈,賴以奠安,且為三吳障,關係非小。自隆慶已巳之變,故老相傳,百年所未經見,相與駭愕。乃萬曆乙亥五月三十夜,卒遇風潮。一夕間,土石二塘圯盡,莫辨河海。膏腴之壤,悉變為黿鼉之窟。是夕,烈風怒濤,浙、直、閩、廣瀕海郡縣,靡不為災,而浙為甚。浙之海鹽,尤甚。今據海鹽一縣報災之數言之,溺死居民無主而官為之瘞者,三百二十人有奇。其為宗戚所收,或逐流而逝,葬於魚鱉之腹,官不聞者,又不知其幾。衝倒民房四千四百間有奇,淹沒田禾五千七百六十六頃有奇。狂瀾洶湧,邑里蕭條,奔竄何歸,謀生無計,吾民之不盡為魚者,幾何矣。竊謂天下事有不可以人力勝者,委諸天可也。有可以人力勝者,責諸人可也。使斯變也,盡塘而圯之則天也,非人也。圯之有不盡圯者,則天也,亦人也。今捍海石塘延袖十餘里,靡不傾圯,惟典史吳允龍所築,一變於巳已,再變於乙亥,巍然獨存,若天造地設,屹不可拔,茲非人為之一驗哉!憶昔巳已舉事,奉明旨,悉如吳允龍式修築。而當時用事者,泄泄不奉命,諉以財計莫措。而即所措置,又潛為此輩侵漁其間。是以僅僅補塞罅漏,識者逆知有今日矣,宜其禍不鏇踵也。前車後戒,可不懼哉!
萬物之生,得水而滋,惟苗為甚。人之養苗,自耕而耨而獲,未嘗一日可無水也。乙亥潮溢,溝澮皆鹹,故不可車水,而待澤於天。其雨澤所不周者,即不盡槁,僅僅半收耳。間有車水,而速其斃者,比比皆然。惟一老農,日車水而苗不槁,視他植且特稔,收息倍焉。予怪而問之,則曰:“鹹水非能斃苗也,人斃之也。鹹水非能稔苗也,人稔之也。夫鹹水之能焦禾殺稼也,疇不知之?今以久旱之苗,田文且龜裂矣,而況皓日之下,焦土之上,一旦沃以鹹水,譬猶久病之人,血氣虛耗,肌骨羸瘠,而妄意回陽之功,劫以烏附之劑,鮮不立斃矣。是苗之斃,斃以人也,非斃以水也。善養苗者,則不然。夫水之性鹹者,每重濁而下沉。淡者,每輕清而上浮。得雨則鹹者凝而下,蕩舟則鹹者溷而上。吾每乘微雨之後,輒車水以助天澤所不足,必使其盈且溢,可為持久計。又於夜分水靜,時時繼之,不使其涸。以故吾之田,自潮溢以來,未嘗一日而無水,水與雨相濟而濡,故嘗淡而不鹹,而苗亦嘗潤而獨稔。是苗之稔,稔以人也,非稔以水也。”予聞而大悟,乃知善濟變者,天不能災。善養物者,時不能厄。斯農也,有天巧焉,進乎技矣。孔子曰:“吾不如老農。”諒哉!
萬曆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壬午,彗星見於尾箕,長十餘丈,光蔽南斗,芒焰旗旆然,凡四十餘日而滅。占曰:“大臣憂,宮室災,又主兵喪之變,近則八十日而驗,遠則一年而驗。”又云:“已與亥合,則四月當應。”說者又謂:“彗星不過丈余,或數尺耳。此星色赤而特長,殆非彗孛,乃拖練星也。拖練,乃太白餘氣所化,形如白雲拖練之狀,指處大凶。近在半載,遠在三年。主盜賊起,庶民不寧。”觀象玩占云:“彗星犯斗,主爵祿臣憂,又主臣謀君、子謀父、弟謀兄,上下無禮,諸侯不道。近八十日,遠不出三年而應。或吳越兵起,或吳越大水,人民災。”其說紛紛不一。總之,星家術士之常談:天人之際,其幾甚微。天心仁愛人君,姑示譴告,俾之修省耳。若規規於事應,則天之威亦褻矣。聖王言人不言天,謂天道遠,人道邇也。
《春秋》書螟,志災也。螟,即今之蝗,而、而賊、而蟊亦其屬也。《爾雅》云:“螟食苗心,賊食葉,賊食節,蟊食根。”是四種皆為苗害,養苗者恆患苦之。萬曆戊寅秋七月,有蟲生苗上,細若蜉蝣、蟻子,千百為群。即不食根節,不傷心葉,而一經其啄,遂不秀實。雖螟、蟘、蝥、賊之禍,不是過。田氓呼為苗螢雲。說者謂,是年多澇,田間宿水浸積而生,而捕之不得,驅之不去,卒莫知所以治之之術。豈天災流行,特生物異,以為民害歟?
楊公諱瑄,字廷獻,豐城人。景泰五年進士。天順間為御史,論曹、石忤旨,坐死。會風變,從末減,戍遼東鐵嶺。赦還,復戍廣西南丹。二凶誅,釋歸。茂陵初,復升浙江按察副使,巡行海上,築捍海塘二千三百丈,尋升按察使。病革時,寮問候,諄諄,惟論築塘法,不及一私語。卒,祠海鹽。萬曆乙亥,潮溢塘圯,奉敕修築。時則水利僉憲晉江陳公詔,董其事。於海上入公祠,不揖,又背其像而坐。居無何,陳口咕咕誦公語云:“我堂官也。汝敢無禮,我將殺汝。”歸而病,遣官禱於祠,稍愈。會按院巡越,陳送至浙水上,復見公率甲士攻之,亟呼救。按院命都指揮某,以兵送歸公署,濱死者幾。巡撫為請,新其祠宇,大享於鹽,陳亦尋愈。夫鬼神之理亦微矣,往牒所傳,率有然者。公忠義天植,死且不朽,精爽常存,匪曰迂怪爾。
隆慶初,聞嘉禾朱氏遇仙事,予意為怪物所憑,未之信。萬曆壬午,會其人於鵡湖陸氏宅。詢其事甚悉,因紀其略云:朱生少溪,昔居郡城之洲東灣。父曲溪翁,為蒙師,生亦聚徒於隱真觀。忽一日,有偏女子翩然而來,招生。生隨往,出自東門,迤邐而南。不數里,天且就暝。又一女子持燈而待,諸塗相導引,入林麓間。蒼梧翠竹,環帶室廬,蓋幽人居也。入其室,則金碧瑩然,異香滿座。須臾,又兩女子引麗人出拜,設賓筵。珍羞羅列,極其豐潔,殆非人間常品。終席無一褻語,諄諄多古今典故,生亦不甚解,唯唯而已。食既,延入書室。縱觀典籍、圖繪、翰墨、珍玩畢,則相攜就寢,宛然世間男女。叩其所自,俯而不答,口誦一律,有“偷閒別卻諸仙侶,好向人間了宿緣”之句。居亡何,曰:“君行矣,明當早來。”頻行,又囑曰:“吾與君有夙契,故輕就君。君密之,亡泄也。”復命女子導行,有頃抵家,漏下已三鼓矣。父母妻子叩之,不答。厥明,亦然。又明日,亦然。而歡洽之情,日益繾綣,舉家疑之,而莫識所自。有間,王姓姨親適至。曲溪公以王少與相狎也,使訊之,則稍露其意。王曰:“謬矣,謬矣。此為鬼魅所迷也。”言之家人,謹守之,俾不得去。女子亦三日不至。已而復來,生復隨之行,則道路崎嶇,雷雨交作,女子曰:“為君泄此機,罰君度七里岡也。”既達,麗人怒曰:“薄行子何來!吾以心托子,而子何我負耶?”麾諸門牆之外,迅雷霪雨,凜不可居。生叩頭請罪,仍使女子送歸。道路間關,不克盡述。及抵家,則星月朗然。視其衣履,又未嘗濕也。自是,曲溪公防之愈密,出入必隨,不少寬縱。稍解,輒去中道而追之返者,至再。於是麗人忽自至,生若巫覡然,口誦其言曰:“君何負德乃爾?”因長吟一絕云:“恨滿塵寰不久留,雲軒獨馭上瀛洲。憐君一點塵心在,誓海盟山不到頭。”有頃,嘉禾士人相聚而聽者數十,乃命曲溪公執筆而書,問其居,曰:“天高地迥,海闊江深,山明水秀,是我蝸村。”問其名,曰:“草野相逢降玉台,來時有念下天台。山人一宿姻緣絕,解下安冠淚滿腮。”後人譯之,所謂蓬萊仙女也。他如“芝種丹田消白日,汞燒金鼎度清秋。長嘯一聲天地老,三千甲子半枰棋”之句,頗為士林所稱賞。當時聽者為致真假之辨,復吟一絕云:“我是雲丘散誕人,半生三見海揚塵。今來寄語誇毗子,何必勞勞問假真。”吟畢,拂衣去。且曰:“仙凡路隔,郎君自愛,吾從此逝矣,不復再游吳中矣。”一時兒童自六七歲以下者,有見其絳衣霓裳,在雲端拱揖者。後亦竟無他異。朱名堯封,少溪其別號,世平湖人。
萬曆丙子,澉川有張某兄弟者,嘗以廉值取其叔某之田。叔貧而無以為生也,亦時時乞貸不已。張患苦之,謀殺焉,而懼其子也。先以計延致其子於家,強之飲至醉,幽諸別室,殺而沉於河。即其夜,潛入其家,並叔嬸而縊之。其孫脫走,有親韓某者云:“去草不去根,春來且復生,奈何縱其遺孽,自貽戚哉!”亟往追而殺之,盡焚其廬舍,以匿其跡。里中人鹹不平,相與訟諸令,令曰:“若非坊總,而訐人不軌,是殆欲傾之也。”鞭而遣之。巳而坊總入首,令曰:“若為坊總,人有不軌,不先首實,而人首之。”亦朴焉。群情洶洶,論辯不已。乃拘張至,不服而笞之。俄而,有蛇從梁而下,墮几案前,忽化為三,繞張兄弟,而啜其血,擊之不去,亦不斃。令曰:“此必冤獄也,第往觀之。”至其地,則群議囂然稱冤,盡得其情狀。於是並其父子兄弟及與謀之人,盡致之辟。人情大快,而蛇亦莫知所之。夫殺人大罪也,況父子祖孫舉家而殲焉,罪滋大矣。矧所殺者同宗之人,叔若弟稱者哉!則尤大變也。含冤之鬼,死而不化,陰為變幻,以伸其所不平。夫亦天道、王法有所不容,而潛假是蛇以鳴冤耳。志此為戒。
萬曆初年,江陵當國,沙汰天下郡縣學生員,十去其四。而進學者,大邑不得過十五名。於是士人無階而進,與在學而懼汰者,相率輸粟入監。布政司兌銀給札,若列肆交易然。四季差官轉解,絡繹於道。其無力輸納者,少有詿誤,輒在汰中。有司亟奪恩典,收籍當差,不少寬假。而相國二子,相繼登第,士論囂然不平,僉相語曰:“相國其不恕矣。狀元及第,士人華選也,以私諸子。而孤寒之士,乃不得廁籍儒林哉!”噫!是殆未知微意所在矣。蓋自嘉隆之季,四郊多壘,海內虛耗。慶曆之間,虜酋內附,乞恩邀賞,動以億計,司農往往不給。而鬻爵賣官,大開旁徑,猶然不繼。相國乃為一切之法,以驅士人,而籠其財耳。不然,京師首善之地,太學育財之所,何郡邑之所不容,為太學之所茹納耶?豈郡邑之選士貴精,而獨濫觴於太學耶?豈鄉學固儲材之地,而國學乃罔利之藪耶?此其微意有在,不可不察也。
國家墾田有定額,比來狡偽萌起,避重就輕,互相影射,弊誠有之。然郡邑猶能禪補舊額,不虧上供之數,未甚厲民也。萬曆八年冬,言官建議,量田以清浮糧,蘇民困。於是,詔諭天下,墾田通行丈勘,計畝核實,當辦糧差。一時有司希奉風旨,務以額外增田為功,乃立扇長、圖長、弓正、計算、知因人役。先令民間自報原額若干,今丈出若干,或丈缺若干,編號插簽。然後各役到田,再三覆丈。每至一鄉,鳴鼓擊柝,號召業主。業主則簞食壺漿,蒲伏道左,承奉惟謹。而此輩猶然伸縮其間,水涯草塹,盡出虛弓;古冢荒塍,悉從實稅矣。至於田連阡陌者,其力足以行賄,其智足以營奸,移東就西,假彼托此,甚則有未嘗加弓之田。而圖扇人役,積尺積寸,皆營私窟。遂使數畝之家稅愈增而田愈窄矣。是欲清浮糧而浮糧愈多,欲蘇民困而民困彌甚也。此無他,立法不善之弊也。夫田間形勢,以四圍通水為一圩,而圩之大小不齊,不可以計畝限也。當每圩立一圩長,通計圩內田片若干,每片實田若干,某戶田若干,庶便稽查,可無隱漏。今各役先限田數,實起弊端。一圩之田,數人分丈。一人之役,數圩分量。互相推託弊孔百端,小民重困矣。立法不善,其弊至此。嗟乎!善生財者,豈在與民較錙銖乎?今直隸、山東頻海之地,荊、襄、唐、鄧沮洳之場,無慮萬頃,若設官開屯,數年即為腴產,歲入奚啻百萬。司計者不為劈畫其間,而區區與小民爭此尺寸,猶為經國長策哉!
兩浙沿海郡邑,各設衛所備倭,臨之四總,統之都司,制也。嘉靖間,海寇猖獗,虔劉邊陲,浙兵脆弱不敵。於是,召募客兵御之,事寧不能撤,乃分蒞邊郡,而大營團操於會城者,居多。坐食厲農,非一日矣。頃因江陵當國,裁省諸務,意在銷兵。而兩浙巡撫都御史吳善言,希奉風旨,圖銷之而未得其術。於是,議減其餉,復強售之錢。時錢法不行,兵已重困。又五月不給餉,軍士嗷嗷待哺,脫巾而求,眾心思亂。乃於萬曆十年二月晦日,渠首某某等刑白馬,祭禱設盟。厥明,三月朔,擁眾入院,執吳下營,席藁露坐,而數之曰:“朝廷養兵備警,必先飽其餉,而後責其出死力。我輩五月無糧,脫有寇至,安能使我枵腹操戈禦敵哉!”按院、鹽院二侍御聞變,急馳赴營,諭曰:“若等欲何為,而敢稱亂耶?”軍士厲聲曰:“我等迫於饑寒,而主帥不我恤,無以為生,故至此,非敢稱亂也。脫有二心,則帑藏之金,運司之積,奚啻億萬萬計,吾等一舉而浮海,誰復我禁耶?所以為此者,誠為一時饑寒謀,尤不欲背義而冒不赦之罪也,詎曰稱亂哉!”二侍御唯唯,即於布政司括銀數千兩貸之,仍榜揭吳罪,以安其心。明旦,軍士亦縛渠首二人待罪,二侍御釋之。並給五月糧,又預貸三月糧,而亂亦稍定。事聞,朝廷遣兵部侍郎張佳胤撫之。張入營,佯若無所建置,寬其轡策,亦厚遇首亂者。因循一年余,而中以他事,誅九人,眾始翕然聽命。夫兵聚之易,散之難,故有事不可輕募,事平不可輕銷。自古國家之變,多起於此。我國家二百年紀綱法度,一旦掃地至此。漸不可長,後將何極?及今不一振之,不知其終也已。
教讀丁士卿,越人也,流寓錢塘,尚氣節,好建言時事。嘉靖間,侍御龐惺庵公巡浙,丁上書言事,多所採納施行。及處置巡警夫役一事,會城民甚便。蓋巡警夫役,舊役編民。應役者終宵巡視,及旦回話,輒過午不得返生業。丁始建議出雇役銀,除優免外,量家貧富為三則,出銀給巡軍代之。十餘年間,民安其業。至是,有司盡取雇役銀,起巡警鋪,設柵巷木,而復役編民巡警。適宦家某被盜,有司罪責巡警夫役。丁竊不平,鳴於官,不從。乃走京師論之,又為顯宦所紿。歸,而有司不惟不為處,且捕之急。民間囂然,曰:“丁為吾儕得罪,不可不論救。”一呼而起者,數百人,有司佯為釋之,而潛中於按院。按院捕之彌急,民間復呼而起,圖救丁也。時則諸不逞之徒,效尤於亂兵故事,乘機縱火,燔二三宦家,逼逐司府官吏,沿門擄掠。薦紳巨室,靡不被其害者。此萬曆十年五月朔日事也。巡撫張公佳胤,倉卒聞變,盡拘其人,不分首從真偽戮之,間有誤及道路經行與遠方商人之偶在途者。事定奏聞,論功欽賞
陸生宇懷,少習蔡氏書,游邑庠,為博士弟子員,鬱抑不得志,遂以軒岐術,行於海鹽、平湖間。為人忠信謹厚,安貧守義,澹如也。萬曆癸未九月二十六日,得疾不起,至十月十三日卒。乃其外舅張月川氏入邑,寓曹姓者家,其弟出,遭生於道,見其冠履一新,翩然而來。相揖,與偕至曹見之。敘寒暄畢,諄諄,皆家人語。在坐五六人,亦與飲茶酬禮而罷。乃十月二日事。時則生臥床已六日矣。及卒,張往哭之。詢其終始,張大駭為異。夫鬼神示異,自古有然,若狐突之遇申生,雷塘之見陳主,王弼倚墓而談易,彭生豕立而人啼,往牒所傳,未盡誣也。乃生未歿而見異通都,白晝人群所聚,顯然神遊,尤曠古所未經見。
國家設科舉,以待懷才抱德之上,文衡主於內簾,而監司關防於外,郡守邑宰以供百執事役耳。糊名易書,三試而拔其尤以獻,其制至公,亦至善也。自弘正以來,始重甲科,限資格。而內簾試官,皆鄉科教職,名論既卑,外簾遂侵其權,濫觴於嘉隆之間,而內簾率為虛器矣。於是,士子相率以趨有司之門,私相要結;而好承奉者,又萃奔競之藪。及至臨場,而彌封、對讀交相關接,每一揭榜,皆其門生故友,而孤寒之士、直已守道者,無一與選矣。間有無因而預鹿鳴者,其座主必山鄉小縣,士風古樸,或不好奔競之有司,然亦千百之什一也。萬曆乙酉,又當鄉試之期。科道官交章論奏,下禮部議,準弘治甲子、嘉靖辛卯故事,特敕翰林等官知貢舉。而兩浙則孫太史繼皋、常給舍居敬,佐以新科教職。外簾有司,一無所與。二公亦欲力變文禮,敦尚實學,所取多平正典雅,不尚奇詭,間有特以論策高等甄錄者。於是老成積學之上,始得與選,而私門桃李盡皆擯棄。一時號稱得士雲。國家取士盛典,往往為營私之窟,甚非朝廷求賢雅意。而百年曠舉,乃見於今。予時以內艱不與試,而心竊為士類快之。若使此法著為定例,不惟可以公得人之選,而奔競之風可息,士習亦少變矣。
自古異端惑人,不過簧鼓其說,以亂吾道,未有緣佛姦淫,以致殺人之禍者。近有法王、佛師,談經說偈,以愚黔首,一倡百和,男女相雜而師事之,若以為維摩復出也。於是有受戒結緣之說,而淫風大行矣。萬曆間,佛子某聚徒於嘉禾之王店鎮,一婦人棄其夫,而師事之五六年,因而有娠。佛子懼無以自解也,詒之曰:“吾與若情昵至此,夫君久不相洽,一旦生育,將不貽笑吾黨?吾為若計,在神其術。謂若當白日升天,俾若先遁,吾從之,往他鄉,即永為好矣。”婦信之。為木龕,製法服,灌以松脂。萬曆乙酉冬十一月,大建道場,修齋誦經,送婦升天。一時男婦羅拜送佛者,以數百計。婦入龕,佛子亟閉之,可入而不可出。潛置火龕中,火發,延及松脂、衣服。佛子乃稱,婦口吐火自焚,仍用鐃鈸錚鼓,聲震天地,俾人不聞其哀痛聲。須臾焚死,以滅其跡。郡大夫聞其事,捕某,撲殺之,其從奔散。既托佛以宣淫,而又因奸以殺人,其陰騭酷烈乃至於此,即死有餘辜矣。書此為戒。
夫塵土之浮沙也,乘風則揚。北方地高,少雨土燥,而風力又勁,故多塵。江南卑濕無塵,惟夏冬久不雨,間有之,然非風不發也。萬曆丙戌二月杪日,積雨之後,天陰無風,近午空中蒸蒸若霧氣然,有頃而滾滾入室,塵積几案間,拂去復聚,不可揮灑。且也無處不到,即密室中,戶牖謹閉不啟,亦潛入之矣。是春多澇,土淖不生塵;是日無風,即塵不能揚。此何繇生我?夫天之所降,雨雪霜露已;地之所蒸,嵐煙瘴癘已。塵非天降地升也,即游氣紛擾,野馬氤氳,亦何所積而為塵?吁!亦異矣。
萬曆丁亥夏澇,蘇、松、嘉、湖多所淹沒,惟鹽官土高,僅可耕耘。忽於七月二十一日,颶風大作,霪雨如注,傾垣倒屋,無一家不被其害者。廨宇、學舍、城樓、敵台、神祠、佛殿、牌坊、華表一時圯壞者,十之七八。連抱古木,斬焉摧折,或拔而置之百步外。如此者,不可勝紀。平地水深數尺,海塘石砌盡頹。民間皇皇,莫知所措。憶自慶曆間,兩遭潮溢,其風力之勁,未有若斯之甚者。居無何,有自郡城來者,有自會城來者,有自蘇湖來者,以至雲間、越上諸所來者,無不云云。一日間,數千里內同此變異,禾稼盡損,歲亦大歉,是殆天意,非人力所能抗也。
萬曆戊子,自正月至四月,霪雨為災,河水漫溢,江淮浙直間,淼茫一壑,歲大無麥。先是,丁亥風變歲歉,至是以澇傷麥,遂至歉甚,米價騰踴,民不聊生。兼以大疫,死者相屬於道。有司不達事宜,強為限價遏糴之令。富室患之,擁米不售。饑民嗷嗷待哺,無從告糴者。朝廷詔解其禁,毋限毋遏,以順民俗,民頗便之,米稍稍出。有司復報大戶,勒其出粟,減價官糴,米愈不出,民益病焉。往年有詔,令民得輸粟贖過,存積備荒。有司利罰金之便,僅應故事。及詔發粟,倉廒空虛,靡可發者。即少有所發,又不得其術,輒為豪有力者得之,饑民曾不沾升斗之惠。已而四方商運踵至,又為牙儈射利者恐嚇而去。所在饑民,專仰給富室;而富室坐索高價,益擁米不出,價亦滋貴。米石價銀一兩六錢,麥石價銀八九錢。鬻產,產不賤不售;鬻妻女,妻女以口食貴不售。民間多茹糠秕、草木以充腹,飢而死者相籍。一鄉一邑之間,死者日以數百,河渠穢不可濯。秋則大旱,人情皇皇,焦禾殺稼,非有力者,則赭然稿矣。聞諸父老,嘉靖乙巳荒歉,米價如之,然當時止浙中數郡之厄,江淮間豐稔之處尚多,有司許其通融,米商輻輳駢集,所苦不過二三月,非若今歷夏秋半歲而未有救援之澤也。今京省諸所,荒者十居八九,而有司奉法失當,益稔民患。民之困疲,視嘉靖間,則又甚矣。夫積粟有令,遏糴有禁,賑恤有詔,朝廷軫念黎民之心,至優渥矣。所為未荒之備,既荒之救者,其法亦詳矣,而不免倉皇失措,坐視民之飢而死也,是誰之過歟?是誰之過歟?
葛山在海鹽縣治西南二十里,與豐山相望。其山卑猥,無可供遊覽,而地亦僻陋,人罕至焉。惟石獨堅白,與秦駐、豐雅諸山所產不同。萬曆丁亥秋大風,潮溢,海塘傾圯,大役斯興。建議者遂欲開盪此山,以供築海之役。於是設官,鳩工採石。明年已醜正月中,忽傳山有銀礦,翕然聚觀。然其銀星,砂石重,不滿分厘,煎之十無一二。有司以礦砂微薄,不欲開利孔,為民害,閉不以聞,並採石而禁之,事遂寢。因記之,以杜他年之妄覬者。

作者簡介

崔嘉祥,明代小說家,著有筆記體小說《崔鳴吾紀事》。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