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宮遺錄》

《元故宮遺錄》

《元故宮遺錄》是明代蕭洵編。

基本信息

簡介

《元故宮遺錄》《元故宮遺錄
《故宮遺錄》由明初江西吉安人蕭洵著,其生卒年不祥,明洪武時為工部郎中,後任浙江長興縣令,此書為他在洪武初年任職工部郎中時奉命拆毀元故宮的私人記錄。

元朝宮殿情況只散見於《綴耕錄》等幾種,但多屬零星記載,此書則全面敘述元故宮情況。雖然《日下舊聞考》一書曾說其中有些於諸書不合,但其仍是元明以來述元代宮殿最全面的一種。

原文

南麗正門內,曰千步廊,可七百步,建靈星門,門建蕭牆,周回可二十里,俗呼紅門闌馬牆。門內數(一作二)十步許有河,河上建白石橋三座,名周橋,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白石龍,擎戴水中甚壯。繞橋盡高柳,鬱郁萬株,遠與內城西宮海子相望。度橋可二百步,為崇天門,門分為五,總建闕樓其上。翼為迴廊,低連兩觀。觀(一無觀字)傍出為十字角樓,高下三級,兩傍各去午門百餘步,有掖門,皆崇高閣。內城廣可六七里,方布四隅,隅上皆建十字角樓。其左有門,為東華,右為西華。由午門內,可數十步,為大明門,仍旁建掖門,繞為長廡,中抱丹墀之半。左右有(一作為)文武樓,樓與廡相連,中為大明殿,殿基高可十(一作五)尺,前為殿陛,納為三級,繞置龍鳳白石闌。闌下(一作外)每楣(一作柱)壓以鰲頭,虛出闌外,四繞於殿。殿楹四向皆方柱,大可五六尺,飾以起花金龍雲。楹下皆白石龍雲,花頂高可四(一作三)尺。楹上分間,仰為鹿頂斗栱,攢頂中盤黃金雙龍。四面皆緣金紅瑣窗,間貼金鋪。中設山字(一作宇)玲瓏金紅屏台。台上置金龍床,兩旁有二毛皮伏虎,機動如生(一無上十二字)。殿右連為主廊,十二楹。四周金紅瑣窗連建。後宮廣可三十步,深入半之不顯(一作列)。楹架四壁立,至為高曠,通用絹素冒之,畫以龍鳳。中設金屏障,障後即寢宮,深止十尺,俗呼為弩頭殿。龍床品列為三,亦頗渾樸。殿前宮東西仍相向,為寢宮,中仍金紅小平床,上仰皆為實研龍骨,方槅綴以彩雲金龍鳳,通壁皆冒絹素,畫以金碧山水。壁間每有小雙扉,內貯裳衣。前皆金紅推窗,間貼金花,夾以(一作中實)玉版明花油紙。外籠黃油絹幕,至冬則代以油皮,內寢屏障,重覆帷幄,而裹以銀鼠,席地皆編細簟,上加紅黃厚氈,重覆茸單。至寢處床座,每用茵褥,必重數疊,然後上蓋納失失,再加金花貼薰異香,始邀臨幸。宮後連抱長廡,以通前門,前繞金紅闌檻,畫列花卉,以處妃嬪。而每院間,必建三東西向為床(一作繡榻),壁間亦用絹素冒之,畫以丹青。廡後橫亘長道,中為(一作以入)延春堂,丹墀皆植青松,即萬年枝也。門廡殿制,大略如前。甃地皆用濬州花版石甃之,磨以核桃,光彩若鏡。中置玉台床(一有“兩旁有毛皮伏虎,機發如生”句),前設金酒海四,列金紅小連(一作連床),其上為延春閣。梯級由東隅而升,長短凡三折而後登,雖至幽暗,闌楯皆塗黃金龍雲,冒以丹青絹素。上仰亦皆拱內攢(一作鹿)頂,中盤金龍,四周皆繞金珠瑣窗,窗外繞扣金紅闌乾,憑望至為雄傑。宮後仍為主廊,後宮、寢宮,大略如前。廊東有文思小殿,西有紫檀小殿,後東有玉德殿,殿楹栱皆貼白玉龍雲花片。中設白玉金花山字屏台,上置玉床。又東為宣文殿,旁有秘密堂。西有鹿頂小殿,前後散為便門,高下分引而入彩闌翠閣,間植花卉松檜,與別殿飛甍凡數座。又後為清寧宮,宮制大略亦如前。宮後引抱長廡,遠連延春宮,其中皆以處嬖倖也。外護金紅闌檻,各植花卉異石。又後重繞長廡,前(一作別)虛御道,再護雕闌,又以處嬪嬙也。又後為厚載門,上建高閣,環以飛橋,舞台於前回闌引翼。每幸閣上,天魔歌舞於台,繁吹導之,自飛橋而升,市人聞之,如在霄漢。台東百步有觀星台,台旁有雪柳萬株,甚雅。台西為內浴室,有小殿在前。由浴室西(一作而)出內城,臨海子。海廣可五六里,駕飛橋于海中。西渡半起瀛洲圓殿,繞為石城、圈門,散作洲島拱門,以便龍舟往來。由瀛洲殿後,北引長橋上萬歲山,高可數十丈,皆崇奇石,因形勢為岩岳。前拱石門三座,面直瀛洲,東臨太液池,西北皆俯瞰海子。由三門分道東西而升,下有故殿基,金主圍棋石台盤。山半有方壺殿,四通左右之路,幽芳翠草,紛紛與松檜茂樹蔭映上下,隱然仙島。少西為呂公洞,尤為幽邃。洞上數十步,為金露殿。由東而上為玉虹殿,殿前有石岩如屋。每設宴,必溫酒其中,更衣玉虹金露,交馳而繞層闌。登廣寒殿,殿皆線金朱瑣窗,綴以金鋪。內外有一十二楹,皆繞刻龍雲,塗以黃金。左右後三面,則用香木,鑿金為祥雲數千萬片,擁結於頂,仍盤金龍殿。有間玉金花玲瓏屏台,床四,列金紅連椅,前置螺甸酒卓,高架金酒海。窗外出為露台,繞以白石花闌。旁有鐵竿數丈,上置金葫蘆三,引鐵練以系之,乃金章宗所立,以鎮其下龍潭。憑闌四望空闊,前瞻瀛洲仙橋,與三宮台殿(一作樓觀),金碧流暉。後顧西山雲氣,與城闕翠華高下(一作縹緲獻翠),而海波迤回(一作塵回),天宇低沉,欲不謂之清虛之府不可也。山左數十步,萬柳中有浴室,前有小殿,由殿後左右而入,為室凡九,皆極明透,交為窟穴,至迷所出路。中穴有盤龍,左底仰首而吐吞。一丸於上,注以溫泉,九室交涌,香霧從龍口中出,奇巧莫辨。自瀛洲西度飛橋,上回闌,巡紅牆而西,則為明仁宮(一作殿)。沿海子,導金水河,步邃河,南行為西前苑。苑前有新殿,半臨邃河。河流引自瀛洲西邃地,而繞延華閣,閣後達於興聖宮,復邃地西折和嘶(一作禾廝,一作樂廝),後老宮而出抱前苑,復東下於海,約遠三四里。龍舟大者長可十丈,繞設紅彩闌,前起龍頭,機發,五竅皆通。余船三五,亦自奇巧。引挽游幸,或隱或出,已覺忘身,況論其他哉!新殿後有水晶二圓殿,起於水中,通用玻璃飾,日光回彩宛若水宮。中建長橋,遠引修衢,而入嘉禧殿。橋旁對立二石,高可二丈,闊止尺余,金彩光芒,利鋒如斷。度橋步萬花,入懿德殿,主廊寢宮亦如前制,乃建都之初基也。由殿後出掖門,皆叢林,中起小山,高五十丈,分東西。延緣而升,皆崇怪石,間植異木,雜以幽芳。自頂繞注飛泉,岩下穴為深洞,有飛龍噴雨其中。前有盤龍相向,舉首而吐流泉,泉聲夾道交走,泠然清爽。又一幽回,仿佛仙島。山上復為層台,回闌邃閣,高出空中,隱隱遙接廣寒殿。山後仍為寢宮,連長廡,廡後兩繞邃河,東流金水,亘長街,走東北。又繞紅牆,可二十步許,為光天門,仍辟左右掖門,而繞長廡。中為光天殿,殿後主廊如前,但廊後高起,為隆福宮。四壁冒以絹素,上下畫飛龍舞鳳,極為明曠,左右後三向,皆為寢宮,大略亦如前制。宮東有沉香殿,西有寶殿,長廡四抱,與別殿重闌曲折掩映,尚多莫名。又後為興聖宮,丹墀皆萬年枝,殿制比大明差小。殿東西分(一作殿後外)道為閣門出,繞白石龍鳳闌楯。闌楯上每柱皆飾翡翠,而置黃金鵬鳥獅座中,建小直殿,引金水繞其下,甃以白石。東西翼為仙橋,四起雕窗,中抱彩樓,皆為鳳翅飛檐。鹿頂層出,極盡巧奇,樓下東西起日月宮,金碧點綴,欲像扶桑滄海之勢。壁間來往多便門,出入有莫能窮。樓後有禮天台,高跨宮上,碧瓦飛甍,皆非常制,盼望上下無不流輝,不覺奪目,亦不知蓬瀛仙島,又果何似也。又少東有流杯亭,中有白石床如玉,臨流小座,散列數多。刻石為水獸潛躍,其旁塗以黃金。又皆親制水鳥浮杯,機動流轉,而行勸罰,必盡歡洽,宛然尚在目中。繞河沿流,金門翠屏,回闌小閣,多為鹿頂鳳翅重檐,往往於此臨幸,又不能悉數而窮其名,總引長廡以繞之。又少東出便門,步隧河上,入明仁殿,主廊、後宮亦如前制。宮後為延華閣,規制高爽,與延春閣相望,四向皆臨花苑。苑東為端本堂;上通冒青紵絲。又東有棕毛殿,皆用棕毛以代陶瓦。少西出掖門,為慈仁殿。又後苑中有金殿,殿楹窗扉皆裹以黃金,四外盡植牡丹百餘本,高可五尺。又西有翠殿,又有花亭氈(一作球)閣,環以綠牆獸闥,綠障魫窗,左右分布異卉幽芳,參差映帶。而玉床寶座時時如�流香,如見扇影,如聞歌聲,出外戶而若度雲宵,又何異人間天上也?金殿前有野果,名姑娘。外垂絳囊,中空。有桃子如丹珠,味甜酸可食,盈盈繞砌,與翠草同芳,亦自可愛。苑後重繞長廡,廡後出內牆,東連海子,以接厚載門。繞長廡中,皆宮娥所處之室,後宮約千餘人,掌以閹寺,給以日飯,又何盛也。庚申以荒淫久廢朝政,洪武元年,為諸將叛背,捐棄宗廟社稷,而逃走依西北。蓋立彼蒙古之國,逾年不為所容,思庇翁吉刺氏魯王所封之國以求生,即應昌府也。府有西江焉。庚申心知不可為已,因泣數行下。未幾,以痢疾崩。子愛猷識理達臘立,五日,我師奄至,愛猷識理達臘僅以身免。二後,愛猷識理達臘妻子,及三宮妃嬪、扈衛諸軍將帥、從官,悉俘以還,元氏遂滅。至是始驗指望兌生涯,死在西江月下雲。
故宮遺錄》者,錄元之故宮也。洪武元年滅元,命大臣毀元氏宮殿,廬陵工部郎蕭洵實從事焉,因而紀錄成帙,有松陵吳節為之序。予於萬曆三十六年間,得於吳門書攤上,字畫故暗不可句,因為校錄一過。三十八年庚戌,於金陵得張浙門墨本,為校正數十字,置之籙中。四十四年丙辰十一月,於金台,與劉元岳縱言,至於燕京往跡,一無可稽,聞有元耶律楚材《燕山志》及國初《北平志》,但耳其名,未目其文也。忽然憶有此書,因檢之奚囊,幸以自隨。兩人相與擊節,金台蕪滅,基構不存。耶律完顏二氏,經營亦落荒草,鐵木真氏,幸有茲編,稍不墮地。然庚申荒迷亡國,跡之令人悲悵,清寫一帙,以備修史採錄雲。時萬曆四十四年仲冬廿二日,呵凍書,是日大風,二十日四鼓,大內又火延禧殿,並記,清常道人趙琦美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