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駕北還錄》

《大駕北還錄》

《大駕北還錄》,明•陸深撰。筆記小說。

基本信息

選文欣賞

四月二十一曰己丑早、入謝賞,上御麗正門受朝,學士張君治以奉命侍講,學士廖君道南以接駕。面見退,予過內閣直廬,桂洲留飯,因示御製宣諭文,相與歡。聖作高古,非近代帝王所及,因告先行,遂發出循漢江而北,申抵豐樂宿。
二十二曰庚寅曉,發筍輿步柳巷中,旭曰清風,鶯花燕麥,殊令人忘疲。春衣映草色,脈沐若浮,亦歸途一樂也。辰度浮橋迤北,涉小澗,有策馬而告者曰:“公非學士儼山翁乎?”予方欲答,輒揚鞭言吾師宗林化去矣。林僧號朽庵,涉文藝,以詩鳴於時。予嘗與游,為之憮然間,復通姓名曰:呂淮。異曰修渴,當呈師偈頌文業。舉手而過,午入道傍民舍,飯脫粟,復跨馬行二十里,少憩柳陰,秦生兄弟供茶指對,面土坡而問曰:此顧襄城,豈所謂鄢都者耶?又北有古城名鄢縣,又北過宋王,暮未抵,宜城寓。學官二教官洪儒、陳生,予前歲赴京時識之,屈指丁酉三月,今復以三月過,此亦數也。
大駕北還錄大駕北還錄

宿二十三曰辛卯,乘月北發,行二十里余,過黃憲墓,又北過淳于髡墓,已抵潼口,入市居,邀馮幞城少卿同飯而別。幞城名惠,光祿舊僚也。已而追及於峴山之麓,與同過習池少憩,出經羊叔子祠,遂登祭江亭,幞城不能從焉。亭據江山之會,甚勝,下由襄陽南門轉西門,渡浮橋,次樊城舊寓,宿襄陽。形勢自蜀山一枝盡於此,三面阻江,而西峴結冗,雄鎮也。本在漢南而稱陽,夫山南曰陽,水北曰陽。對岸鹿門諸山自嵩岳發脈,一枝盡千安陸,今潛邸也。南為沔陽、漢陽,皆在漢水之北,沔方言漢也。
二十四曰壬辰,晨起出候駕,過蒲汀,知龍湖張學士文邦,鐫俸二級,遲至也。大雨,暮還,會龍湖同三春坊小酌,宿。
二十五曰癸巳晴,曉出候駕,登挹秀樓以俟。漢江新晴洲渚出沒,青山城郭宛宛在目,慨想宋元攻守之際,何其慘也。顧襄樊唇齒,而樊城奢華尤勝。金湯設險,正當今急務,聊志之得旨,免朝先行,晚抵呂堰,與龍湖漸山同飯,有贈龍湖詩,次趙光祿信,臣韻夜發路旁登火星聯,一望數十里,亦奇觀也。
二十六曰甲午晚,至新野寓次,不暇梳沐而發。北緣白水江,江以光武名,所謂白水真人者即此。午飯,林水晚至南陽渡江,而北宿舊寓中,夜聞駕行跨馬馳三十餘里。
二十七曰乙未,曉發博望,遇介溪於途,袖出武當筍分贈云:上賜也,品格俱絕佳。辰復隨駕騎行,午至裕州,候朝旨免。崇王來,有詔止之。午發裕州,過張釋之墓,晚至保全。
宿二十八曰。丙申五更北發,辰至昆陽鋪舍,小坐以俟飯。夫秣馬蓋古葉地,又舊縣基,有葉公問政遺蹟,又光武戰勝處城址猶存,外多土丘,高圓累累,土人謂之虛糧冢。東北有水南流,謂之渦河,合於淮,上人又謂之里河。是曰早晴,望四山皆有白雲幕,其巔如盡,頃之風甚急,趨葉縣寓萬安寺,僧作筍蕨供。溯風北行二十餘里,過沙河,風水相激,凝沙里許,殊妨行。北岸鋪舍榜曰:汝墳。雲途中見芍藥花已盛開,申至襄城鏇發,深夜少休村店中,三更起行。
二十九曰丁酉黎明至鈞州,直抵行宮接駕,免朝得旨,限月朔渡河。次曰新鄉受朝飯,介溪席寓不入城而行,夾路饑民老稚號乞,輒以錢與之,勢不能遍,有瞋目而過者。午至新鄭,過歐陽文忠墓,涉溱洧。時新雨斷橋,乃知子產亦以地勢不能梁,故至今猶爾。入城寓董氏,飯後行細雨中,過吳正肅公墓,又北過陳文惠公墓,憶得正肅為奎文,惠為堯佐,皆宋名臣也。匆匆迫暝,雨不及瞻禮,昏黑抵村店投宿,再定寓次,聞桂洲諸公鹹止此。是夜雨不歇,以一氈假寐。
四月一曰戊戌曉,發北巷門,遇蒲汀,雲候松皋同行,問駕所在,遂冒雨走四十餘里,入鄭州南郭會朱銀台。小川云:適過裴晉公墓,予苦雨而行,遂不知相與慰藉。小川名繼忠,通政參議也。寓南門沈周氏,午發鄭州,申至榮澤,借寓巡撫公館,晚晴渡河,抵北岸甚快,見松皋議當接駕留宿舟中。
二曰己亥晴,巳刻上自榮澤渡北濟,從官後升輿,騎從趨亢村,申入席寓,飯畢先行。夜深至新鄉行官候駕,免朝入,自東關抵北門宿王氏。
三曰庚於晨發,詣行宮,免朝會。巡撫可泉胡公纘宗為言,鈞州迤北至河,饑荒如許,速宜賑濟。可泉唯唯。京山侯崔公元邀入席,寓吏、戶、刑、工四尚書高戶,侍同飯,因及昨侍上舟中,與輔臣同以此事面聞,上為之動容,傳發銀二萬兩備賑。天語復云:活得萬人之命否?上之盛德若此。又道伊王來見,事由辰發,午至衛輝,寓次得少宰學士甬川張公北信,知世安病癒有詩,至暮報諸公俱北去,予遂發,冒雨行二十里,聞前途叫號聲甚苦,即驅眾往,乃一內侍為賊所劫,速令護應當擒一人,眾皆奔散,內侍捧傷哀訴不已,縛賊於馬前,至頓坊鋪投村店。適及行李車,命止,呼地方與賊使,根究之,遂宿。
四曰辛丑曉發,冒雨行,雨甚,少憩村店,秣馬飯,夫復即濘,趨入一古祠避雨,觀其榜聯似是張騫,香火以眾雜,復出,雨行向午,入淇城南門,寓郭氏。雨中辱蒲汀,惠縛賊歌和答,遂宿。
五曰壬寅發淇縣,濘深從間道行,過響河土橋,石岸屈曲,盤轉,水流有聲,青山在目,頗似閩浙中山。行遇龍湖輩三四人於道旁,趙洪洋東指三山而告之曰:此濬縣地矣。此山出花板石,大工采之。申抵宜溝,同飯於席寓。北發,晚至湯陰,過李司空家,知後渠已北上,李主事繼先留酌還寓,次與龍湖同宿。
六曰癸發卯雨,發湯陰,辰抵彰德寓,次城隍廟,北發。午涉漳河,觀疑冢自漳岸抵磁州二三十裡間,土丘星散可數,相傳曹操為此以誑人耳。恐操未必葬此一冢也。按:銅雀妓望雨陵松柏,想魏陵亦不遠。但河南北類此亦多,俱不若磁之密也。午抵磁寓,次過學宮,訪鄉人張學正,抑而出,暮過車家關,見北真隸新撫按諸君一敘而別,夜深至邯鄲寓次宿。
七曰甲辰晚發邯鄲,辰過沙河縣,寓璧懸宋文貞公璟墓碑,顏曾公書,敘唐元宗車駕幸洛陽,文貞拜迎道左,時已致仕,年七十矣。遂渡沙河渺瀰,經數里杠梁,舟楫皆不易施。大抵河南北諸水源高而漲暴,每遇發時,浪頭高數丈,有排山倒岳之勢。雖然可立而待,故俗以徒涉為便。詩云:“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泄則揭。”蓋自古然矣。松皋嘗謂孟子不知子產乘輿之事,固亦有理。午抵順德,寓西天寧寺,瞿照磨、九皋治具,陪飯而別。未趨內丘道中,見土阜略如磁,豈亦操葬耶?意此中原古地,顯達富貴之人必多,卜葬崇高殷厚,一時鄰比世遠而不知為誰爾。曉過內丘,乘月北趨,三更抵柏鄉宿。
八曰乙巳晴,發北郭,遇錦衣指揮趙君佐,袁君天章云:已有旨,今曰少駐柏鄉,上欲養人馬足力有此。蓋自湯陰起駕,兩曰行五百餘里矣。已抵趙州橋寓次,過石橋,觀驢跡,恐亦是石工所為,或石上偶有此痕爾。入城,午過柏林寺,觀透靈碑者亦無甚異。蓋元貞乙未,棘人王詡撰寺記云:“復觀畫,水愈奇。”一老僧云:“是宣德間定州何生所作。”今何氏尚有能畫者,其言頗可信。定州有東坡雪浪石,銘具論畫水之法,生豈有得於是耶?申抵樂城,寓孫生西郭園居,韭畦、黍廩、城堞、井轤頗有野趣宿。
九曰丙午晴曉發,孫生守正送之北郭,遇高三峰,聞御札改程,甚有憫恤之意。已渡滹沱入真定城,北出候駕,午朝行殿如儀,鴻臚面劾失儀官,有旨逮治,退會。松皋慰予擒賊事,亦作長歌口誦之。予致謝,過內閣直廬,會桂洲遂發。申過伏城小憩即發,暮渡水,亦名沙河,至新樂寓次,宿。
十曰丁未陰雨,發新樂,辰抵定州寓次,桂洲致書至已發。午後至慶都,申過涇陽,更余至保定,復寓傳莊宿。
十一曰戊申曉出行宮候駕,過內閣直廬,議迴鑾表,桂洲留飯,遂過介溪。午駕至,免朝,遂發,過劉伶墓,申至安肅即發。乘月行三鼓,至定興,過南皋,戶書家少敘而別宿蕭氏。
十二曰己酉,曉發定興,巳至寓次。午發遇定國公徐公廷德、禮部尚書托齋溫公仁和,於道立敘,雲令旨迎駕。北回琉璃河石橋,暮抵良鄉寓次,宿。
十三曰庚戌,良鄉新作行宮成,出候駕,月向午駕入,得旨免朝還。
十四曰辛亥曉先發,午抵彰義門,光祿少卿草亭彭道顯邀於江氏園亭候駕、治具留宿。
十五曰壬子五更出候駕,居守來迎如儀,自宣武門入,過大明門,旭曰初升,而車駕還宮矣。是行也,往返凡六十曰,驛路五千四百餘里雲。

作者介紹

陸深(1477—1544)初名榮,字子淵,號儼山,南直隸松江府上海(今上海)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三年,卒於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年六十八歲。先祖世居華亭,曾祖德衡於明初入贅於上海浦東洋涇章姓人家,這是陸氏定居浦東之始。陸深少與徐禎卿相切磨,以文章有名。又善書,仿李邕、趙孟頫體。登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二甲第一,授編修,遭劉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誅,復職,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為太常卿,兼侍讀。世宗南巡,深掌行在翰林院印。進詹事府詹事。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敕葬於浦江東岸(今海興路56弄~162弄之間),今浦東陸家嘴即以其故宅和祖塋而得名。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