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補遺》為明人筆記,明沈德符撰。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萬曆野獲編為明人筆記。三十卷,又有補遺四卷。明沈德符撰。德符字景倩﹐明浙江秀水(今嘉興)人,萬曆四十六年(1618)舉人。家世仕宦﹐隨父寓於京邸。同當時士大夫及故家遺老﹑中官勛戚多有交往。近搜博覽﹐博洽多聞﹐尤明於時事和朝章典故。功名不就回到家鄉秀水以後﹐將故所見聞﹐仿歐陽修《歸田錄》之體例﹐隨筆記錄。萬曆三十四至三十五年間撰成該書﹐三十卷﹐書名寓“野之所獲”之意﹐四十七年又編成《續編》十二卷。德符留心史事﹐頗具特識。該書記述起於明初﹐迄於萬曆末年﹐內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典故遺聞﹑階級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紛爭﹑民族關係﹑對外關係﹑山川風物﹑經史子集﹑工藝技術﹑釋道宗教﹑神仙鬼怪等諸多方面﹐尤詳於明朝典章制度和典故遺聞。所記大都博求本末﹐收其是而芟其偽﹐常者固加詳﹐而異者不加略﹐內容翔實﹐在明代筆記中堪稱上乘之作。為研究有明一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該書著成後﹐未即刊刻。後有明末刻大字本﹐流傳甚罕。清康熙間桐鄉錢枋﹐見朱彝尊舊抄本﹐即據以輯錄於《日下舊聞》中。然因其書事多猥雜﹐難以查考﹐又重新列門分部﹐事以類序。分為三十卷﹐目為列朝﹑宮闈﹑宗藩﹑公主﹑勛戚﹑內監﹑內閣﹑詞林﹑六部﹑科場﹑督撫﹑司道﹑府縣﹑畿輔﹑士人﹑外郡﹑釋道﹑土司﹑風俗﹑技藝等。德符五世孫沈振又搜輯諸家所藏﹐得二百三十餘條﹐編為八卷﹐後依錢枋體例﹐編成四卷附後。全書已失原書的本來面貌。清道光間有錢塘姚祖恩扶荔山房重刻本。未分門類的原刻本﹐則很難見到。通行本有1959年北京中華書局以姚氏刻本為底本出版的鉛印標點本。

作者簡介

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又字虎臣、景伯,明浙江秀水(今嘉興)人,萬曆四十六年(1618)中舉人。他的祖父、父親都是科舉出身,曾任職監司詞林,他自幼生長於北京,曾得以在國子監讀書。據說他聰敏好學,每天都要讀一寸厚的書籍。他的著作除本書外,還有《清權堂集》、《敝帚軒剩語》三卷、《顧曲雜言》一卷、《飛鳧語略》一卷,《秦璽始末》一卷。

由於家庭的原因,得以同當時的許多士大夫、故家遺老,朝廷顯貴,功勳之臣及皇親國戚有較多的交往,熟悉朝廷事務及許多宮廷內幕。尤其對時事和朝章典故十分了解和熟悉。

仕途無望後,作者回到家鄉秀水,開始憑記憶斷斷續續地寫作舊事,依照歐陽修《歸田錄》的體例,記錄在京城的所見所聞。

內容簡介

萬曆三十四年到三十五年間寫成了三十卷,由於書中所記載的多半是萬曆年間的事,加之作者功名不就僅是個秀才,寓“野之所獲”的意思,把這本書取名為《萬曆野獲錄》。萬曆四十六年又編成《續編》十二卷,與前三十卷合為一書。最初的刻本是明朝的大字刻本,每卷自起止,沒有分類。流傳並不廣泛。到了康熙二十五年,桐鄉人錢枋因為它不便查閱,就依據朱彝尊的舊鈔本,分類編排為三十卷,四十八門,另有《補遺》四卷。三十卷或以官,或以人,或以事,或以物,或以地域等,分類編排,用木活字刊刻發行。四十八門為列朝、宮闈、宗藩、公主、勛戚、內監、內閣、詞林、吏部、戶部、河漕、禮部、科場、兵部、刑部、工部、台省、言事、京職、曆法、禁衛、佞幸、督撫、司道、府縣、士人、山人、婦女、妓女、畿輔、外郡、風俗、技藝、評論、著述、詞曲、玩具、諧謔、嗤鄙、釋道、神仙、果報、征夢、鬼怪、礻幾祥、叛賊、土司、外國。其中列朝、內閣、詞林、禮部所占分量較重。但是,這個刻本有許多條目被遺漏了。

到了康熙三十八年,沈德符的第五世孫沈振,依據這個本子,又匯聚收集諸家藏本,一共蒐集到二百三十餘條,編成了八卷。後來,又根據錢枋的體例,把它編成四卷,附在書後。整本書經過後人一再加工,再也看不出原書的本來面目了。未分類的刻本已經很難見到了,現存的有道光年間錢塘人姚祖恩扶荔山房的,依據錢氏例編為四卷附刻於三十卷後的重刻本。今天流行的本子是1958年北京中華書局根據姚氏刻本出版的鉛印標點本。

該書的記述起於明初,迄於萬曆末年,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事件、典故遺聞、階級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紛爭、民族關係、對外關係、山川風物、經史子集、工藝技術、釋道宗教、神仙鬼怪等諸多方面,尤詳於明朝的典章制度和典故遺聞。書中所記大都博求本末,收其是而芟其偽,常者固加詳、而異者不加略,內容詳實,尤其是世宗、神宗兩朝的掌故,最為詳贍,在明代筆記中稱得上是上乘之作,是研究有明一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作者耳聞目睹的親身經歷,所以敘述有些史事較《明史》更為詳細,可以補充正史中的缺失錯誤。書中內容十分豐富,從錢枋所分的四十八門中,可以概見。在人物方面,涉及到皇帝后妃、宗室勛親、大監佞幸,內外朝臣、文人士女,山林隱逸、和尚道人。在記事方面,不僅有朝章典故、風土人情,也有文人雅軼、瑣聞遺事等等不一而足。

例如記述嘉靖年間張桂之的橫行霸道,霍文敏的陰險忌恨,徐文征的獻媚取寵,汪榮和、汪釒宏的邪諂;隆慶年間高文襄的驕縱恣肆;萬曆年間給事中王元翰貪戾,以及廢遼府、勘楚獄二事,玩翰的貪婪凶恨都有詳細完備的敘述。清代編修《明史》,有不少傳中所載的事實,其來源皆出於此書。

該書的取材也十分廣泛。在書的自序中,作者說:“餘生長京邸,孩時即聞朝家詩,家庭間又竊聆父祖緒言,因喜誦說之。比成童,適先人棄養,復從鄉邦先達剽竊一二雅談,或從隴畝老農,談說先輩典型及瑣言剩語,娓娓忘倦。”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收集素材的渠道不僅來源於祖父、父親的日常言談,來源與家庭相交往的朋友,而且還從家鄉的老人甚至隴畝老農那裡收集素材。所以,此書對正史少敘或不敘的社會見聞、民間情狀,大小統治者的卑劣行狀都有較多的記述。書中描述世風日下,邪諂滔天的情況非常具體,比如“為搏嚴土藩歡笑,光錄寺少卿白肇常至以粉墨塗面”;“江陵公臥病邸第,大小臣工莫不公醮私醮,竭誠祈禱。御史朱璉暑月馬上首頂香爐,暴赤日中,行部畿內,以禱祝奉齋。”

書中還提供了嘉靖、萬曆時期上至皇帝、首輔,下至按院、和尚、塾師、士兵淫風甚盛的普遍情況。成為研究當時出現的《金瓶梅》等小說、《東郭記》等戲劇的可貴的旁證資料。另外,書中關於道釋榮耀,妖妄之說盛行也有詳細記載。這些材料對於研究明代中葉以後神魔小說大量出現的原因也提供了背景材料。作者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議論,也都較為公允、客觀,並不片面。例如記述名列正史奸臣傳的嚴嵩,即寫了他貪殘橫恣的劣跡,也寫了他在家鄉做好事,受到鄉人的擁戴。而記述享有剛正盛譽的海瑞被彈劾之事,也寫出他不識時務,不近人情的一面。

作者在書中還對民歌、戲典、小說的演變及其創作的情況有一些記載和議論,也大多比較中肯穩妥。論述了民歌從宣德、成化年間的“鎖南枝”、“傍妝檯”、“山坡羊”三隻盛行於中原的曲目,到嘉靖時流行的“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怒”、“哭皇天”、“乾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紐絲”等,到萬曆時出現的“打棗兒”、“掛枝兒”的發展過程,提供了明代民歌發展的重要依據。

此書對於所記事件的考證也十分切事,足以徵信。例如第十三卷記載了明朝官員佩戴牙牌的情況:“唐宋士人腰帶之外,又懸魚袋,為金為銀,以別等威。本朝在京朝士,俱佩牙牌,然大小臣僚皆一色,惟刻官號別耳。如公、侯伯為‘勛’字號,駙馬則為‘親’字號,文臣則為‘文’字號,武臣則‘武’字號,伶官則‘樂’字號,惟內臣又別為式。其後工匠等官,雖非朝參官員,以出入內廷,難以稽考,乃制‘官’字號牌與之。”

評價影響

本書是研究明代歷史、民俗、文學藝術的重要筆記資料,深受古今學者的重視。

明末學者錢謙益曾高度評價該書,指出沈德符創為此書,有著超出該書價值之上的意義。他說:由於受明代復古派王世貞、李攀龍的影響,吳越學者迷戀古代典籍,相械不讀唐後書。而沈德符獨能對近世歷史發生興趣,近搜博覽,對兩宋以來的“史乘別集,故家舊事”,都能“敷陳其本末,疏通其端緒。”

後代對該書的評價很高,李慈銘在《愛禮廬日記》中集裡說:“綜核有明一代朝章國故及先輩佚事,議論平允,而考證切實,遠出《筆生》、《國榷》、《孤樹哀談》、《雙槐歲抄》諸書之上。考明事者以此為淵數焉”。

文化藝術版的點校者這樣評價:《萬曆野獲編》是一部有用的書。我在攻讀研究生時即翻揀此書,至今仍置於案頭,正因其對於實際研究中有用。沈氏書中曾論列“逢君之惡”與“逢相之惡”,聲言“逢君之惡其罪小,逢相之惡其罪大”,見其棄絕逢迎之志。然其書流行於身後,識者百計搜求,刻者一版再版,讀者歷四百年而益眾,是不逢之逢也。德符於九泉下知之,必也欣然!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