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閒錄》

《燕閒錄》

《燕閒錄》是明代筆記小說,陸深撰。

基本信息

選文

杜詩:“風吹滄江樹,雨洗石壁來。”自是以實字作虛字用。樹,樹立之樹。晦翁以為誤字,欲更為“去”,對“來”字,恐未然。東坡有美堂詩云:“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祖此,但長公不若老杜之簡雅遠矣。
山西地寒。予六月初,巡五台,嶺頭澗底,層冰積雪皚皚,尚衣薄棉,再加一棉適可當。憲副陳汝止伯安兵備代州,為予言:“北上雁門更寒,雲中更寒;然暖木實產其間,此陰中陽也。”
水潤下,情也,性最上。故雨露自高降,而露又高;凡水失其情,則潰決之禍甚烈,性上故也。
聞喜之裴,自後漢裴輯而下,葬北倉村數裡間,凡五十二人,皆尚書、侍郎、國公、將相,亦宇內之罕有也。
六月廿三日,予以傷足臥分司承總司關會議救荒事。內申明弘治間,南科給事中羅鑒建言,部議舉行,每十里以上,積糧一萬五千石;遞至八百里以下,積糧一十九萬石;此外遞增者旌擢,遞減者黜罰。是或可行之蘇松等七府,亦為彌文耳。若山西則豈能奉行?山西州縣多在山谷之間,路逕崎嶇,搬運極難;加以地瘠天寒,據豐稔之歲,十里之間所收亦不滿一二萬,而先積一萬五千於官,則民無歲不飢矣。莫若約以十里之內,令其勤力耕種,每歲加收數千,官司增價,糴入倉中,以備救荒。庶幾民貪於利,而開墾日廣,則粟多而民自可給,乃是藏富之策。此勸農之官,不可以不設也。信乎立法者,以隨時變通為難。
戴石屏詩:“麥朝充食,松明夜當燈。”此是山西本色語。深山老松,心有油者如蠟,山西人多以代燭,謂之松明,頗不畏風。
一產而三,有至四者,皆陰氣盛,而母道壯也。
唐制,以《禮記》、《春秋》、《左氏傳》為大經,《詩》、《周禮》、《儀禮》為中經,《易》、《尚書》、《春秋公、榖傳》為小經。當是以簡帙繁簡為次第爾。
李勘字定臣,唐渤海王奉慈七世孫,好學,明六經,舉進士,就試禮部,吏唱名乃入,定臣恥之,遂隱居陽羨。常惡元白詩體纖艷,乃集詩人之類古斷為唐詩,以譏正其失,其識超卓!其集不傳於世,無由考觀。
陳後山有一帖與山谷云:“邇來起居何如?不至乏絕否?何以自存?有相恤者否?令子能慰意否?風土不甚惡否?平居與誰相從?有可與語否?仕者不相陵否?何以遣日?亦著書否?近有人傳謁金門詞,讀之爽然,便如侍語,不知此生亦能復相從如前日否?朱時發能復相濟否?”備盡謫居意味,讀之慨然。但謂仕者相陵,意尤可憐。仕本同類,豈其初心,一為人作鷹犬,亦何所不至。舒亶李定輩,果何人耶?又柳子厚與蕭思謙書云:“飾知求仕者,更言仆以悅鄉人之心,日為新奇,務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而仆輩坐益困辱,萬罪橫生。”其言益可憐矣。嗟乎!人之禍福,雖所自取,而世態所從來,非一日矣。
隨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撰。此印書之始,又在馮瀛王先矣。
東白先生張公元禎,以太常卿兼光學教,乙丑科庶吉士。先生天順庚辰進士,以道學名世。嘗為予言,自小子登朝,見士大夫凡三變:初登朝,見士大夫多講政事,遂有好政事意。蓋指李文達公輩也;再登朝,見士大夫多講文章,遂有好文章意。蓋指李文正公輩也。及今次登朝,見士大夫多講命,為之微笑。是時靳少卿貴字充道、徐侍讀穆字舜和,皆好推星,而翰林諸先生,每會晤間,皆喜談五星三命。故術士游京師者,多獲名利,亦一時之風尚也。予素不信其術,嘗有數說以辟之,同年間每以為拗。顧學士鼎臣字九和,素善此,以為汝不信,自不信,命自是有。范文正公有言:“士之進退,多言命運,而不言行業。明君在上,固當使人以行業而進。多言命運,是善惡不辨,而歸諸天地,豈國家之美事哉?”其論則正大矣。
序記之系銘詩,本於漢書諸贊。如蒯通等贊云:“昔子翬謀桓而魯隱危,欒書構卻而晉厲弒,豎牛奔伸叔孫卒邱,汩毀季昭公逐,費忌納女楚建走,宰嚭譖胥夫差喪,李園進妹春申斃,上官訴屈懷王執,趙高敗斯二世縊,伊戾坎盟宋座死,江充造蠱太子殺,息夫作奸東平誅。”若減去首一二字,分明一篇七言古詩,特少韻爾。若東方朔贊云:“首陽為拙,柱下為工。飽食安步,以仕易農。依隱玩世,詭時不逢。”則成韻語矣。

作者

陸深(1477—1544)初名榮,字子淵,號儼山,南直隸松江府上海(今上海)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十三年,卒於世宗嘉靖二十三年,年六十八歲。先祖世居華亭,曾祖德衡於明初入贅於上海浦東洋涇章姓人家,這是陸氏定居浦東之始。陸深少與徐禎卿相切磨,以文章有名。又善書,仿李邕、趙孟頫體。登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二甲第一,授編修,遭劉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誅,復職,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為太常卿,兼侍讀。世宗南巡,深掌行在翰林院印。進詹事府詹事。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敕葬於浦江東岸(今海興路56弄~162弄之間),今浦東陸家嘴即以其故宅和祖塋而得名。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