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李耳載》

《原李耳載》

《原李耳載》是明代李中馥寫的一部筆記體小說。

基本信息

簡介

原李耳載》,主要記載的是順治十一年事。

目錄

糧徵本色兩賢異用忠臣紀烈袁公始末尋親誠感理奪巡方不樂多金指窖止貪為師白寃袁薛相知死孝死忠義俠擒賊才德不符心許身殉憐才豪舉謙吉明徵三公三異論人四騐家傳五異青蠅不玷兩公冰鑑恃才昏鑑井中心史百錢大夫有志竟成樹上解元會場失火名卷錯悞闈慘異兆

選文

○糧徵本色

太原太守黃公洽中,存心愛民,欲更所轄二十八州縣徵糧舊例。謂糧因地起,地中出粟,本色是徵,正也。軍糈曰糧,義取養兵,本色是給,亦正也。易以折色,糧之名失矣。在納糧者有銀尚可,無則必以粟易銀。在領糧者有粟尚可,無則必以銀易粟。是折色一行,並糧之實失矣。至羨銀之侵收,大戶之消累,批解之搭架,種種弊害,苦毒民間,莫此為甚。復徵本色,則農免於糶,軍免於糴,官清火耗,解省添搭,便民未有過於此者。乃會集在省鄉先生議之,諸公齊聲稱頌,此從兵民兩便起見,真可為美意良法,堪垂永久。獨餘外祖從淮上監差復命回籍,與於會,曰:「事係重大,還宜詳酌。愚以本色之廢、折色之行久矣,唯久則安。銀有紋潮,粟有美惡,秤有輕重,量有盈縮,其必須人監視也同;銀收用櫃,粟收用,櫃司大戶,厫司倉給,其必須人存貯也同;銀賠添搭,粟賠折欠,鞘累夫役,載累車輛,其必須人運載也同。其中苦累,本色更甚於折色。至車輛必從鄉中籤報,鄉至縣計羈遲五日,縣至府計羈遲十日,即如太原一邑,本色近四萬石,計用車一萬輛,每輛費以五錢計,則已五千兩矣。此猶約略言之也。如給散於軍,即領尚可;倘以粟色留難,或不願得粟,孰得而強之?百姓受累,更有難於言者。總之,銀之用活,粟之用滯,此軍國大計,望再詳酌之。」黃公勿聽,竟詳三院批允本色。時各州縣已春收矣,檄行改造本色團簿舉行,民間紛紛稱不便。蓋收納折色,設櫃在縣大門內,銀苟足色,何從刁難?等有星位,末由勒掯,本分火耗外無他需索也。及收本色,借老倉暫貯,唯倉給主之,借騐粟美惡,賄通則中粟為上粟,不賄則上粟亦中粟。納者累日不得歸,升斗之戶交費且逾於粟直。此交收時之不便民矣。簽報車牛則有告,賄免不肯報者告,畏勢不敢報者告,雖報而言有牛無車、有車無牛者,互相訐訟不已。此起解又不便民矣。至省,則上司倉給又以縣倉給為可噬,亦借騐粟美惡苛求,照各都里作一常規,如意方收。下車,則又以抵換侵尅,苛責車戶,亦必納錢方收。此解納時又不但不便民矣。於是給軍,果終月不領,以至終季。黃公不得已,懇司道傳諭營弁,仍執前例不可。後催領稍急,遂譁然鼓譟。黃公出示,言本色只此一次。覆雲一領便成常例,終不可。是歲秋冬雨雪過多,雖加鋪苫,粟已朽蠹若干。黃公不得已,檄所屬仍造車載回,以易折色。民益大擾,詛怨沸騰。三院亦不得已會劾,得旨下禠職。臨行嘆曰:「今而知侍御馬公以忠言誨我也。」黃公居官端介,此舉志在利民,特拘牽古法耳。外祖馬姓,諱朝陽,字鳳鳴,別號岐崗,歷官陝西左布政使,加從一品俸。

○兩賢異用

萬曆庚子,各省遣中貴一人抽稅,名督稅府,橫甚。魏公允貞前為給諫,因糾張江陵奪情,廷杖幾斃。後撫晉,惡中貴虐民,遂與巡方趙公議,欲共擊焉。趙公名文炳,有聲台中,魏公料必同心,而趙公辭甚緩,云:「官家正任此輩,若擊之,不惟不勝,適為彼堅其信也。俟彼自斃為得。」魏公訝之,意其差滿在邇,計在脫卸耳。後稅府議驛遞用馬牌,魏公檄各驛勿應付,趙公則令應之。魏公初疑脫卸,今直信為阿從。不知趙公密行兩路之通京者固關與紫荊關,俱不許一人飛度。始自臨汾,即記某日稅府遣人從某路發,兩路過關,驛遞厚其支應。既畢,盡搜公私書札稿揭,並內外交際儀物,與大璫囑託密函,兩路搜獲,錮之密室。稅府見所遣不返,雖疑之,終不知其故。維時兩路已將所獲一切飛報矣,趙公見內有若干可動聖怒者,以為擊彼正在此時。一日,傳陽曲令備大刑百副,快手百人,晚堂訪究大憝聽用。即傳柬往督稅府,一吏一門子隨止,以大內囑託私書、禮帖扃貯匣內,使吏攜之,其兩路驛遞密揭,吏不與聞也。稅璫迎至賓舘,趙公云:「既託深交,事當有密議,非無益公者。」遂延入內。令屏左右,言朝廷視督稅比巡方更重,不應如此罔上行私。璫尚支吾曲掩,趙公云:「諸弊諸贜,久寄庫中,見照原書謄稿在匣。」使吏一一示之。未半,而璫跪伏請命矣。趙公曰:「此難中止。」璫跪請不已。公徐曰:「或姑爾爾,庶可少全。」璫無不聽命。遂傳快手百名,將爪牙百人從督稅府中拽出,士民觀者如堵。先是撫署諜者,已將按院拜稅府報聞,魏公正沉吟間,諜復報,即詣趙公遜謝,曰:「賢者固不可測。智勇擊奸,非惟愧不能及,抑愧不能相知也。」趙公遂重責百人,發司李錄供,依律遣戍,將賂內二千餘金分恤各府貧宗。閱三月,稅璫自求內旨撤回,督稅府遂為閒署。吁!兩公俱賢者,始若相異,終自相同,而趙公之作用,更為深密矣。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