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伶墓

劉伶墓

劉伶墓:嶧縣誌對劉伶有記載:他“嘗東遊蘭陵山水間”即在魯南一帶遊歷,因酣醉而死,死後便葬在今嶧城東北劉耀村(地屬棗莊市)。《嶧縣誌·古蹟考》載:“晉建威參軍劉伶墓,縣東北二十里。”元代於欽所撰地方志《齊乘》載:“伶墓所,今名劉曜,村旁半里許有劉伶台,其下為劉伶河,水混白類酒,土人相傳為伶釃酒處。”劉伶墓,又名劉伶故台,在嶧縣城東十餘里處,古代系嶧縣八大景之一墓前有碑。碑是明朝大學士賈中堂賈三近所撰寫碑文。正面是:晉建威參軍醉仙劉伶之墓,光祿寺郞賈夢龍(賈三近之父)、弟賈夢力立(賈三近之叔),兵部侍郞賈三近撰文;背面:馮氏郊園一里碑,埋著劉伶酒醉仙,醒也沒有人見,醉也沒人喚,悔不當初葬酒泉。滕州人王元賓書。碑毀在文革,當年紅衛兵毀墓之時,天突降大雨,墓外層坍塌,墓沒有遭到毀滅性。--馮劉耀本村的老人見證了當年的歷史。《晉書•列傳》記載: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西北)人。他雖“身長六尺”(一米五左右),卻有斗酒之量,且嗜酒如命,經常驅著鹿車,車上載著酒缸,走哪喝哪,還讓家人“和鍤相隨”,並吩咐家人,“我在那裡醉死,便在那裡埋我”。某年他來到古嶧縣東北,真就醉死在此。從而埋骨於此處寨山北麓。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棗莊市西王莊鄉劉耀村。劉伶台位於今楚州區城東鄉劉伶村,劉伶村即因劉伶台而得名。劉伶村面積1.33平方公里,處於黃河故道上,東距楚州城區中心7公里。清初,望社巨子阮晉作《劉伶台記》,稱“(故黃河)堤之兩岸,居人數十家,廬舍相比,酒帘搖盪,多以染織為業。堤之南一里許,蒼蔭茂密如雨蓋,數百柄簇擁攢擠,初疑其為松蔭狀,詢土人則櫻桃園也;堤之西,方塘百頃,菱芡交翻,芙蕖萬本,漁人弄篙,童子戲水。往來堤上者,紅白繚目,香風撲人,多為之小憩而不忍去;堤之後有古寺,寺之後有敞亭,亭之棟有小額曰:晉劉伶先生墓。亭中央供泥像二,左伯倫,右杜康……”沁園春(客山陽偕諸公游杜康莊劉伶台醉吟)醉面挾風,攜杜康酒,酹劉伶台。問漂母磯頭,韓侯安在,缽山池下,喬鵲曾回。孝說仲車,忠傳祖逖,忠孝如今亦可哀。清河口,但潮生潮落,帆去帆來。休呆。且飲三杯。莫枉教、東烏西兔催。更誰可百年,脫身不化,誰能五日,笑口長開。痛飲高歌,胡塗亂抹,快活斗山王秀才。今天下,曰利而已,何以平哉。(元代詩人王奕)[1]劉伶台祀西晉劉伶。劉伶字伯倫,沛人(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接近徐州沛縣),與嵇康、向秀、阮籍、阮鹹、山濤、王戎合稱“竹林七賢”。曾任建威參軍,崇尚老莊哲學,強調無為而治,被認為“無用”而罷職。性嗜酒,作《酒德頌》,常乘鹿車,隨意所之,使人攜酒荷鍤相從,謂曰:“死便埋我”!有時在屋中裸裎對客。實際上他是佯狂逃世,因為當時晉武帝司馬昭慣用殺戮來維護統治地位,“達人君子,無方寸容身之地……稍露其鋒芒,皆不能免”,劉伶既不願為其所用,又不願白白失去生命,所以就濫酒以保其終。雖然他最終死於酒,但死後,被世人奉為“酒仙”。長期以來,淮安城東鄉包括劉伶村一直是釀酒業中心,載入史志的品種有:綠豆酒、苦蒿、珍珠、臘黃、臘白、高爨(類京師梨花春,遠勝之)、妃醉、真一等。這裡建台供奉酒仙劉伶,並同祀酒聖杜康(中國造酒始祖),就不足為奇了。台下並築劉伶墓,台南有杜康橋,距台里許還有櫻桃園。櫻桃,當是造酒原料或配料。明代,“劉伶仙台”被列為“淮安八景”之一,卞榮、朱紱、陸遠等皆有詩記之。卞榮詩云:“名留《酒德頌》,夢逐古台空。泰華纖毫末,乾坤傲睨中。糟丘春草碧,醒石夕陽紅。一鍤今何在,長淮水自東”。又有唐代詩人陸龜蒙詠櫻桃園云:“佳人芳樹雜春蹊,花外煙蒙月漸低。幾度艷歌清欲轉,流鶯驚起不成棲”。此詩描寫櫻桃園春夜遊人歌舞留連之情景。明舉人張奕穎也有詩詠櫻桃園云:“櫻桃猶發昔年紅,春色芬芳古郡東。花里藏兵能退賊,至今人說楚王功”。此詩不僅描述櫻桃園春色,而且記錄了一個傳說,即南宋初年,金兵南侵,楚元王劉交顯靈櫻桃園,幫淮安人退賊的故事。看來,劉伶村古代還常常成為戰場。據地方志載,狀元沈坤抗倭時,曾大敗倭寇於櫻桃園。至於劉伶祠墓何以在淮安出現,這有兩種解釋,一是劉伶故鄉離淮安只有約300里,劉伶鹿車隨心所至,適在淮安因酒醉亡故,從人便荷鍤將其就地掩埋;二是北方的山陽在東晉時僑置淮安,原北方山陽的士族懷念故鄉風物,遂在遷居地複製以作紀念。劉伶的故鄉當時是否屬金鄉山陽(指山東金鄉一帶之山陽國),尚難考證,但“竹林七賢”在山陽的活動是有史實依據的,七人的文章多次提到“山陽”,向秀曾作《思舊賦》(又名《山陽賦》)懷念嵇康,有句雲“擠黃河以泛舟,經山陽之舊居”。看來,劉伶生前死後都和山陽有不解之緣。[2]一說:劉伶墓位於徐水縣城西10公里,遂城村西200米,張華村南300米處,墓南50米為徐大公路。相傳劉伶與張華相友善,不遠千里來張華村訪友,卒於此。此墓與張華墓相望。還有一說:劉伶墓位於獲嘉縣亢村鎮境內,墓外有石碑,上刻有劉伶畫像,相傳石碑立於明代。流傳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現存劉伶墓坐北朝南,封土直徑長約3米,高1米。據縣誌記載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安肅縣令謝昌言所重修,並建有酒德亭。酒德亭早年被毀,今碑記尚存,碑為大青石質地,高
103厘米,寬68厘米,厚19.5厘米。碑座長83厘米,寬56厘米,厚25厘米。碑首線刻二龍戲珠紋飾,正中楷書“萬古流芳”,碑陽楷書“重修劉伯倫墓重修酒德亭碑記”,碑文底下線刻睡蓮花瓣。碑陰上首線刻雲朵紋飾,正中楷書“碑陰題名”四字。鐫刻捐資者姓氏。1952年9月,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劉伶墓,地名,位於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堽城境內。相傳村西南角有劉伶墳一座,故村名取劉伶墓。在當地人口中留有“杜康造酒,劉伶醉”的說法。又有劉伶醉死三寧後,從自己的墳墓中爬出的傳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