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文》

《雜文》雜誌由上海民眾雜誌公司於1935年5月創刊,共出版三期。

基本信息

圖書資料

《質文》《質文》

書籍作者:不詳
圖書出版社:質文社
圖書品相:9成品相
庫 存 量:1 本
圖書售價:40.00元
圖書類別:舊期刊
圖書標籤:影印本 民國期刊 質文
上書時間:2009-06-03
出版時間:1936-11
開本:大32開 頁數:124頁
裝訂:平裝

簡介

《質文》《質文》

《雜文》雜誌由上海民眾雜誌公司於1935年5月創刊,共出版三期。自第1卷4期起改名為《質文》,由日本東京質文雜誌社出版,第2卷1期起改由上海質文社編印 共出版至2卷2期。

 

創辦之初

《質文》《質文》

《雜文》於1935年5月15日創刊,專載小品文和理論文章。《雜文》第1期在東京編輯,仍由上海雜誌公司出版發行。
《雜文》創刊後,陳章人、孟式鈞、魏猛克3人即與時在日本的郭沫若聯繫,告知《雜文》出版情況,希望郭沫若能給《雜文》寄稿。郭沫若聞之很高興,並應允為該刊寫稿。於是,《雜文》上便出現了郭沫若的小說、散文、論文。《雜文》第2期上發表有魯迅的《孔夫子與現代中國》一文。這是魯迅用日文發表在日本《改造》雜誌上的,《雜文》社的同人讀到後,便將其譯成中文在《雜文》上發表。《雜文》從第2期始即在東京印刷。故雜文社專門將此期《雜文》寄給了在上海的魯迅,並附信希望得到魯迅先生的指導和支持,同時亦希望先生能給《雜文》寄稿。

魯迅郭沫若為之寫稿

魯迅看到在國外有這樣一份左翼文學雜誌,亦很高興。當時上海反動當局對左翼出版物的迫害和壓制越來越厲害,左翼作家的作品很難發表。因此魯迅很重視這樣一個海外陣地。他在回信中表示盡力支持,答應一定寄文章。同時提醒《雜文》社同人“要注意策略,不要色彩過於鮮明,以致出不下去”。繼之,魯迅便寄上兩篇雜文《什麼是“諷刺”?》和《從幫忙到扯談》。
魯迅的兩篇雜文與郭沫若的一篇文章同時在《雜文》第3期刊出,這具有很大的象徵意義。魯迅看到後也很高興,他在給雜誌社的信中說:“郭先生能出來發表文章很好,但要設法避開反動當局的注意。這樣的時候,郭先生如能較長時間地出來發表文章,進行各種活動是非常重要的。”這封信以後轉到郭沫若手中,他很受感動,從此彌合了因革命文學論爭而與魯迅產生的裂隙。陸續給《雜文》寫稿的還有茅盾、田漢、曹禺等知名作家。由此給《雜文》增色頗多。1934年底,左聯盟員丘東平從上海抵東京。丘東平曾在上海任《太白》雜誌編輯,創作有《一個小孩的教養》、《紅花地的守御》和《多嘴的賽娥》等小說。他很快即成為東京左聯的負責人之一,同時還負責《東流》和《雜文》月刊的出版工作。

改名

但《雜文》還是引起了東京警視廳的注意,被認為有“宣傳共產”之嫌,受到警告。故當《雜文》出到第4期時,根據郭沫若提議,易名為《質文》。據林林介紹“《質文》每期都有郭沫若同志兩篇到三篇文章,體裁多樣,頁數比《雜文》多二倍。有小說,歷史小說,評論,書簡,回憶錄……”

郭沫若主編專欄

郭沫若還親自在《質文》雜誌主編一個專欄——《國防文學集談》,開頭登了他主持的座談會的發言,陳北鷗的座談記錄,接著是每個人的自述。自述以交卷先後排列,有任白戈、林林、邢桐華、蔡代石、張香山、臧雲遠、姚非廠(姚潛修)、魏猛克,最後是他本人的自述,即《我對國防文學的意見》一文。在他的自述里,答覆了林林的一個問題,即受帝國主義侵略的一百年來,為什麼不見有愛國文學作品出現?他是以文壇的商業化的理由來說明問題的。專欄結束,時間是1936年7月16日

出版叢書

林林《質文》撰稿人之一林林《質文》撰稿人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質文》社出版了一套文藝理論叢書,其中包括郭沫若翻譯的馬克思的《藝術作品的真實性》、林林翻譯的高爾基的《文學論》、辛人翻譯的吉爾波丁的《現實主義論》、邢桐華翻譯的紀德的《文化擁護》以及任白戈翻譯的西爾列爾的《科學的世界文學觀》等作品。這在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下,實在難能可貴。這些作品在當時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中,均被認為是指導性的論文。

1935年春,《雜文》雜誌社陳辛仁建議編一系列文藝理論方面的書,恰契約人們的意思,於是緊鑼密鼓進行編輯。郭沫若帶頭譯馬克思《藝術作品之真實性》,任白戈譯西爾列索的《科學的世界文學觀》,辛仁譯吉爾波丁的《現實主義論》、倍斯巴洛夫的《批評論》,張香山譯羅森達爾的《現實與典型》,魏猛克譯羅森達爾的《世界觀與創作手法》等。林林譯高爾基的《文學論》,依據的是東京科學出版社的版本,但該版本在出版審查時不少地方被打X X或刪節,好在我譯後,邢桐華拿蘇聯原書作對照,幫林林校正補充。邢桐華譯《文化擁護》,內容是巴黎國際作包括高爾基《論文化》、法國A.紀德《文化擁護》及其他兩位作家的講演稿。這套叢書翌年在上海光明書局出版,每冊定價二角。

出版特輯

1936年6月18日,高爾基逝世,《質文》編了紀念特輯,郭沫若帶頭寫了《人文界的日蝕》,白戈、桐華和林林也寫了紀念文章。

接著,同年10月19日,魯迅病逝,《質文》又編輯了追悼專輯。郭沫若當夜趕寫了以《民族的傑作》為題的文章,並代表質文社同人題詞哀輓。他把魯迅和高爾基相提並論,讚揚說:

“中國文學由先生而開闢出了一個新紀元,中國的近代文藝是以先生為真實意義的開山,這應該是億萬人的共同認識。” .

被國民黨打壓

《雜文》因為刊登了魯迅、茅盾的文章引起日本反動當局的注意,被勒令停刊。後來郭沫若提議改成《質文》繼續出版,但還是被盯上了。
有一回,林林前往一位盟員家裡,便衣警察跟蹤而來,桌上正好有一份《質文》,是高爾基逝世紀念專輯,封面是高爾基的木刻像。警察拿起雜誌,暗喜抓住了把柄,說你們宣傳列寧,搞赤化革命。林林冷靜地告訴他那不是列寧,而是高爾基。
警察惱羞成怒,聲稱這也要全部沒收。“當時衣櫥里藏著成百本新印的《質文》,捨不得讓他拿走,我就坦然地說:已經發行完了,沒有了,不信你搜吧。他看看我們的神色,信以為真,就拿起桌面上的那一本走了。”在《八八流金》里,林林這般寫道。
《質文》很快還是遭到了被禁的命運,郭沫若建議到上海繼續出版。由於林林有跟警察“過招”的經歷,被委派回上海執行編務。但只出了兩期,就被國民黨當局打壓了。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