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崛》

中國伊斯蘭教月刊。1933年創刊於南京。由南京中央政治學校附設的蒙藏班(後改為蒙藏學校)回族青年學生創辦。

基本信息

概述

突崛》,中國伊斯蘭教月刊。1933年創刊於南京。由南京中央政治學校附設的蒙藏班(後改為蒙藏學校)回族青年學生創辦。初由穆建業任主編,後由馬俊榮、馬裕恆、高文遠等相繼主持。1944年在重慶停刊,共出版發行10卷,發行量約1000~1500份。經費除有關方面資助外,還靠自籌。在發刊詞中對刊名作了說明:“吾中華民族宜如何突破此危機,以突崛於險象環生的境遇中”。
宗旨是:“喚醒中國回民,闡揚回教教義,倡導回民教育,聯絡回教民族。”該刊登載有回族社會經濟調查及學術文化論著。從第7卷第6期開始,在“調查專欄”載有《中國清真寺寺址調查表》、《中國務省市回族調查索引》及關於各地穆斯林的採訪記或概況。
該刊登載的論著還有關於歷史事件、人物的研究,關於伊斯蘭教育的探討,以及關於國外伊斯蘭教的介紹等。曾連載過寧夏伊赫瓦尼派著名學者虎嵩山的《伊斯蘭教拜功之理》等。該刊還辟有“穆斯林瞭望台”,專門反映國內外伊斯蘭教動態,“文藝專欄”連載過托爾斯泰的小說《高加索的囚徒》等。抗日戰爭時期,該刊先後發表《敬告華北回族同胞》、《告回族青年》、《抗戰期突崛之使命》等文章,號召華北教胞對日寇的侵略要“辨明是非”,“效命於國家,盡忠於宗教”;號召穆斯林青年奮起抗戰,“與敵人作殊死鬥爭,還我河山,救亡圖存”。還發表專論,反對投降,揭露日偽妄圖建立所謂“回回國”的陰謀。

背景

《突崛》是在南京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附設蒙藏班學習的回族青年創辦的一個刊物。整整經過了10年的歷程。那時同校的漢族學生朱慶、韓寶善、張元彬、秦萬春、鄧欽義等,曾組織“新青海社”,出刊《新青海》月刊。本來創辦《新青海》的目的,在於介紹青海的歷史和現狀,以促進青海的建設事業。可是在刊物上發表的言論,則側重於反對當時青海的回族統治者,這個月刊也就成為他們反對馬家政權的輿論工具。由於歷史和社會的原因,則囿於狹隘的民族意識,辦起了一個以發表回族言論為中心的《突崛》月刊,在創刊號上提出了“喚醒中國回民,闡揚回教教義,倡導回民教育,聯絡回教民族”的主張,也無可諱言地含有對《新青海》月刊反馬言論的抵制。

抗日戰爭的發展過程,也是《突崛》的發展過程。當時中華民族正處在生死關頭。日本帝國主義者為實現其滅亡中國的企圖,利用回族和漢族在歷史上的隔閡,到處進行分裂中華民族的罪惡活動。《突崛》在偉大時代的激勵下,針對這一現實,首先對回族中極少數人為虎作倀,公然叫囂組織“回回國”的叛逆分子提出了嚴正的揭露和批判,著重指出:“凡我回族,萬勿背叛祖國,遺臭萬年。”恰巧也正在這個時候,潛藏在北平的日本特務分子川村狂堂,於1934年秋,竟投函《突崛》月刊,說什麼“如果貴刊需要資金,我當竭力協助。”企圖把《突崛》收買過去,為日本帝國主義服務。我們看了這封包藏禍心的信件,無不氣憤填膺,一致認為,《突崛》是回族人民的輿論陣地,抗日救國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神聖天職。決定置之不理,從而粉碎了川村狂堂引誘回族“獨立自治”的陰謀。天下事無獨有偶,這時北平也出現了“中國回教總聯會”馬良等投敵救國的回族分子,《突崛》即嚴正警告他“勿做‘回奸’,自找死路”,並在評論中闡明:“回族人民要顧全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中華民族的生存和出路,就是中國伊斯蘭教的生存和出路。在當前抗日救國的艱苦時期,只有全民團結一致,奮起抗日,才能起死回生,走上光明燦爛的前途。”這對當時是振聾啟聵,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內容

《突崛》三卷六期中還為了及時揭露當時流行的大漢族主義,闡述了“民國肇造,五族共和,凡屬中華民國之民,皆享有平等待遇之權。”也正因為當時在大漢族主義的思想支配下,不斷出現歧視和侮蔑回族及其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暗流,各大城市的侮教案件此狀彼起,導致了回、漢民族間矛盾的擴大化。《突崛》在二卷、四卷中對河南鄭縣《華北日報》、上海“北新書局”、《南華日報》的傷教案件都作出嚴正的申斥。並在三卷中揭露,有些地方官吏,對回民教育不但不倡之,反加以牽制,蓄意宣傳民族同化,企圖消滅回族原有的文化歷史及其民族意識,以為如此便可促成民族統一的錯誤政策。《突崛》在三卷評論中指出:“只片面強調一個民族的力量,而期‘同化’另一民族,……殊不知回族亦有文化,豈數千年所不能同化的民族,一朝便能‘同化’!
另外,《突崛》對當時政府要人戴傳賢等不顧國難,竟在杭州舉辦“時輪金剛法會”一事,提出了“目下國難嚴重,而朝野名流尚有如此閒情逸緻,讀‘商女不知亡國恨’之句,令人感慨如何”的評論。

影響

不可否認,《突崛》在當時抗日洪流的激盪下,雖有其積極的因素,同時也有其陰暗的一面。由於在狹隘民族主義思想的支配下,對當時寧夏、青海回族封建軍閥的吹捧,也陷入了反革命宣傳的罪惡深淵而不能自拔。至於《突崛》的命名,發刊詞中曾作了說明:“吾中華民族宜如何突破此危機,以崛突於此險象環生的境遇中,‘突崛’兩字的接聯語,別無它意。”

狀況

1933年至1944年,每年出版十二期為1卷,共出10卷。創刊於南京,之後隨著學校的遷移,由南京遷往湖南芷江,又由芷江遷至重慶。其間因路途奔波,未能按期出版,以致有時兩期或三期合刊。五卷十二期起至十卷,在重慶出刊,發印量僅1000至1500份。抗戰勝利後,蒙藏學校改組為邊疆學校,遷返南京,這時《突崛》成員已畢業返里,這個刊物也就此結束。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