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

1937年8月19日鄒韜奮在上海創辦《抗戰》三日刊,為抗日救亡呼號。後因受上海租界當局的干擾,從9月9日第7號起至第28號曾易名為《抵抗》三日刊。11月23日第29號又恢復原名.第30期移至漢口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抗日戰爭期間的抗戰代表刊物——《抗戰》三日刊,是由鄒韜奮先生於1937年8月19日在上海創辦的,該刊由抗戰三日刊社發行,每三日發行一期,16開本,第1號為每份兩張,零售1分;第2號起改為每份3張,零售2分。從第7號起,由於受上海租界當局的壓制,曾被迫改名為《抵抗》,到第28號起,又恢復了《抗戰》。該刊在上海淪陷後從第30期遷往漢口,及至次年7月3日,《抗戰》三日刊共出版86期,隨即它與《全民》周刊合併為《全民抗戰》,後遷往重慶,到1941年2月被迫停刊。
馮玉祥在致鄒韜奮的信中稱讚《抗戰》“內容豐富切實,而眼光尤為正確遠大,誠為今日抗戰中之指針。”它由鄒韜奮主編,胡愈之、郭沫若、金仲華、張仲實、胡繩、茅盾、艾思奇等人都是《抗戰》三日刊撰稿人,其主要欄目有戰局一覽、時評、社評、前方與後方、戰時常識、新詩、隨筆、特載、戰地通訊、信箱、短簡等。《抗戰》三日刊問世後,銷量很快達到了30萬份,影響極大,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成為當年上海辦得最出色的刊物之一。

特色

貼合民眾需求的刊物欄目

《抗戰》中所設定的欄目可謂想民眾之所想,急民眾之所急,告國民之所需。為了能夠貼合民眾需求,適應抗戰與救亡運動的需要,《抗戰》設定了 “戰局一覽”、“時評”、“社評”等欄目。在那個時期,越是抓住人們日常關切的具體問題進行宣傳,就越容易為讀者所接受,為廣大民眾所喜愛,並能起到喚起民眾、鼓舞民眾、組織民眾的巨大作用。“戰局一覽”的創辦目的是讓廣大民眾認清戰爭形勢以全面配合抗戰,它由金仲華先生撰稿,為民眾報道近期各地區的戰爭形勢(時常附有地圖),因其重要性和急需性常位於每期首頁,拿到《抗戰》,讀者首先閱讀的通常是 “戰局一覽”,此欄目因解決了民眾最想了解的東西獲得讀者的一致好評。 “社評”、“時評”通常由韜奮先生親自撰稿,每期一篇或幾篇。這一篇篇針砭時弊的評論,語言簡潔,文筆犀利,針對廣大讀者最關心和最焦慮的社會問題發表意見,正可謂豎旗文壇,橫掃千軍,刺透反動派的肺肝,盡了大眾喉舌的光榮職責。
為更好地切合於當時讀者所注意所要解決的各種實際問題,與讀者進行交流聯繫,《抗戰》中設有“短簡”和“信箱”專欄。“短簡”專門為讀者來信中關於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疑難問題及困惑進行解釋和答覆,“信箱” 則引用讀者來信反映民眾的呼聲和生活狀況,共同討論民眾關切的問題。1938年5月26日出版的《抗戰三日刊》上登了兩封讀者來信,其中一封是一個叫石斧的河南青年學生寄來的,信中說:“我是《抗戰》三日刊的熱心讀者……得到了這些精神上的滋養,我慢慢地感覺到自己的身心於無形中健壯起來,對於國內國際的形勢和各種重要的問題有了比較正確的認識,對於抗戰前途有了勝利的信心……”從這封信,可以看出《抗戰》三日刊所設欄目是非常貼合當時的民眾需求的。《抗戰》中的這種視民眾需求為第一準則的欄目創辦原則在今天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順應時代要求的刊物內容
作為特定時期的特定刊物,《抗戰》的內容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它一方面以鞏固全國團結、提高民族意識、灌輸抗戰知識為目的,傳達、解釋政府的戰爭國策,剖析抗戰時期國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情勢 ;另一方面反映民間的疾苦、民眾抗戰的狀況,使政府能夠經常聽到人民的聲音,在領導抗戰上得到一些參考。它所有的文章都是緊緊圍繞“抗戰”這個主題,力求適合抗戰緊急時期的需要,開展文化抗戰工作。為發動各界團結抗日,該刊登載過朱德、彭德懷聯名發表的抗日通電,介紹陝北根據地的通訊,還先後發表過鄒韜奮的《政治準備的補救》、潘漢年的《全民抗戰中政治動員的基點》、胡繩的《抗戰時期的文化界》、葉劍英的《把敵人的後方變成前線》和胡子嬰的《怎樣動員全中國的婦女》等文章。為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抗戰》三日刊第32號上曾全文刊登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12月25日發出的《中國共產黨對時局宣言》(見圖4);為向民眾宣傳馬列主義,《抗戰》還發表過《孫中山與列寧》和《同情於中國民族解放戰爭的馬克思》等優秀文章;《抗戰》三日刊第37號《反映民意與抗戰前途》中韜奮先生曾提出在現有的政治機構中應有反映民意的機關的重要論斷 ;1938年1月13日,《抗戰》三日刊從第59號到72號連載了舒湮的《邊區實錄》,對陝甘寧邊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司法制度以及民眾運動等方面的情況作了系統報導;1938年6月期間,青年學生抗日氣氛高漲,《抗戰》三日刊收到多封讀者來信,詢問抗大及陝北公學招生情況,為鼓勵青年參加抗日,韜奮先生在《抗戰》三日刊的第八十六期,詳細公布了抗日軍政大學及陝北公學的招生簡章。這些刊物內容能夠順應時代潮流,積極宣傳抗日救亡,在抗戰時期動盪不安局勢下給廣大民眾正確的輿論引導,報導客群想知道的,在民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收效極大。很多人就是通過這些報導,對抗戰局勢有了全面了解,對共產黨有了正確認識,從而堅定地走上革命的道路。《抗戰》順應時代要求的刊物內容,為讀者提供了當時大眾讀者最需求的“精神食糧”。
融入主編抗戰救國思想
主編就是期刊的影子,有什麼樣的主編就會有什麼樣的刊物。韜奮先生是一個極其愛國的知識分子,看不得祖國受侵略,他所主編的《抗戰》當然也融入了他堅定的抗戰救國的愛國思想。以筆桿為武器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戰時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與獨特功能是不能忽視的,當時,中華民族外受侵略者壓迫,內受國民黨欺壓,抗日形勢非常嚴峻,國內極需一個文化武器給民眾做輿論指導。為發動民眾團結抗日,韜奮先生挺身而出,不畏種種阻撓創辦了《抗戰》,決心以《抗戰》這個喉舌武器喚醒民眾團結抗戰,以筆桿子指引給民眾正確的救國方向。關於出版《抗戰》三日刊的目的和意義,鄒韜奮先生在創刊號中曾鄭重宣布:“在這民族抗戰的緊急時期,本刊的任務,在一方面是要對直接間接和抗戰有關的國內和國際的形勢,作有系統的分析和報導,顯現其重要意義和相互間的關係;在又一方面,是要反映大眾在抗戰時期的迫切要求,並貢獻我們觀察討論所得的結果,以供國人的參考。”1944年7月鄒韜奮逝世後,周恩來在致其家屬的慰問信中曾說 :“在他的筆底,培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和團結。”在《抗戰》中鄒韜奮先生注重抗日救國言論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同時把握住文章文風的大眾化和內容的精彩性,以政論、述評和戰地通訊為主,圍繞鞏固全國團結、發動全民抗戰、爭取政治民主等問題作了大量報導。通過《抗戰》中這些由他編撰的文章,韜奮先生的愛國思想影響了一代的青年,在抗日救國的輿論前線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先生與世長辭,享年49歲。毛澤東同志親自為其題寫輓詞 :“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鄒韜奮先生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黨的革命事業和新聞出版事業,雖然沒有能看到革命勝利就抱憾離開人間,但是他的《抗戰》三日刊卻成為中國抗戰勝利中重要的奠基石。
從歷史的角度看,鄒韜奮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和平年代仍值得發揚,《抗戰》三日刊的經驗和特色更為今日期刊的編輯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

合訂本資料

《抗戰(三日刊)》(合訂本)《抗戰(三日刊)》(合訂本)

書籍作者:不詳

圖書出版社:上海書店影印

圖書品相:9.5成品相

庫 存 量:1 本

圖書售價:3900.00元

圖書類別:收藏類圖書

上書時間:2010-03-14

出版時間:1984-05 印刷時間:1984-05

開本:16開

裝訂:精裝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