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譯文》

《譯文》,上海譯文出版社旗下的雜誌之一。《譯文》6年來以豐富的外國文學精華、信息及知識等內容,積攢下許多忠實的讀者。作為《外國文藝》的補充刊物,《譯文》在內容上與前者很相似,所以為重新調整辦好《外國文藝》這本老牌翻譯雜誌,出版社才決定將《譯文》停刊。因此,雖然《譯文》停刊只是出版社的內部決定,但這個決定讓許多忠實讀者大嘆遺憾。

基本信息

簡介

《譯文》《譯文》
主辦單位:世紀出版集團
主編:吳 洪
副 主 編:黃昱寧
總 策 劃:談瀛洲
編輯:龔 容 李玉瑤 王潔瓊
美術編輯:楊鍾瑋
中國刊號:CN31-1117/J
郵發代號:4-729

早在六十多年前,魯迅先生就創辦了一本同名的刊物。當時,魯迅先生對他的這本“小小的《譯文》”有這樣的說明:“原料沒有限制、門類也沒有固定”。如今出版的這本《譯文》,雖然同樣注重於給讀者提供“一點樂趣、一點益處”,但它看起來更年輕化時尚化,一切熱愛生活、讀書、思想、時尚的人都是我們的讀者

影響

自2001年創刊以來,在讀者中產生了巨大反響,《譯文》也充分考慮到這個群體休閒閱讀及文化充電的需要,在視野的選擇上也是十分駁雜的,雜誌定位在城市文化、城市文學方面,涵蓋廣泛,對各國文化現象及音樂、影視、旅遊、美術等各類文化現象都有所涉及。
它匯集了海內外一大批中青年名流學者和翻譯家,如董鼎山陸谷孫羅新璋錢滿素陳良廷等,特彆強調翻譯的嚴謹及行文的優雅,為讀者提供更新穎、更全面的文化信息。

特色

新版的《譯文》除了“譯”,還有“文”,不論是“譯”的選擇,還是“文”的點評,都體現了刊物“關注人文思想,追求格調人生”的辦刊宗旨。
刊物宗旨是“優美而有情趣的譯文與述,關注人文思想,追求格調人生,開拓心智的視野。”迫切地想把國外當代的、城市的文學、文化介紹給國內的讀者,因此竭誠歡迎同樣有志於此的志士同仁,尤其是年輕學者源源賜稿。

停刊

2008年11月16日,上海的《譯文》雜誌副主編黃昱寧對外宣布:《譯文》已經走到了盡頭。而作為國內知名的純文學期刊,《譯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從上世紀90年代以後,我國的純文學期刊紛紛遭遇停刊或轉型:嚴肅文學期刊《湖南文學》“變臉”為時尚雜誌《母語》,但仍然難逃停刊的命運;海南的《天涯》改變發行策略,走進書店銷售;我省的《延河》文學月刊更遭遇了從月發行13萬冊到現今月發行僅千餘冊的“大逆轉”。純文學期刊,究竟怎么了?
普遍慘澹經營

《延河》副主編姚逸仙在聽到《譯文》停刊的訊息後,第一句話便是“純文學期刊停刊現在已經太普遍了,誰停刊都不足為奇。”他甚至用“兔死狐悲”來形容自己此刻的心情。“中國純文學期刊發展的黃金時期是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延河》則在上世紀60年代就在全國擁有相當知名度,曾被稱為‘小《人民文學》’,在文學火熱的上世紀80年代更達到超過13萬冊的月發行量。那時的《延河》售價很低,但利潤能達到20%。可是現在呢?只能說慘澹經營!眼下,全國只有《小說月報》《小說選刊》《十月》《當代》《收穫》這幾本期刊可以做到月發行量超過5萬冊。”
而據記者了解,5萬冊的發行量只是一條“及格線”,在這條“及格線”以上的純文學期刊基本能夠保證“造血功能”,在這條線以下的就只能等待別人“獻血”了。
不僅發行量大為降低,《延河》的投稿量也減少到原來的十分之一。“上世紀80年代,我們每天要從傳達室往編輯部抬兩籮筐的投稿信。現在有了電子信箱,投稿途徑拓寬了,但稿子卻少了。”姚逸仙說。他認為,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當初的“全民文學”已經被現在的“全民網路”所代替,“在上世紀90年代,純文學期刊曾受到電視的衝擊;而當網路在21世紀進入家庭後,更加速了純文學期刊受衝擊的程度。網路的信息量豐富、方便閱讀,適應了人們現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緣何遭受冷落

曾擔任《小說評論》主編的著名評論家李星同樣認為,在勞動力、稿費、紙張都漲價的大背景下,純文學期刊卻不如其他時尚雜誌、影視雜誌那么容易吸引廣告,經營慘澹是必然。“純文學期刊正在當前的市場化經濟大潮中被‘邊緣化’‘乞丐化’。博取一些企業或經濟情況較好的文化單位的同情,勉強度日,正成為越來越多的純文學期刊所走的路。”李星無奈地說。
李星認為,造成純文學期刊被讀者冷落的原因在於,真正鑽研純文學的人很少去讀文學期刊,而是選擇經典名著,“讀純文學期刊的一般都是愛好文學的青年,但對於他們而言,售價10元左右的純文學期刊太貴了。”再加上現今接觸文學作品的渠道很多,讀純文學期刊早已不再是唯一的途徑,因此它被讀者冷落是有理由的。”
業內人士迷惘

在姚逸仙眼中,雖然當前純文學期刊遭遇停刊不足為奇,但這一現象背後仍有令他感到迷惘之處:“經濟發展了,我們還需要不需要文學?需要什麼樣的文學?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文學所處的地位和它所應該發揮的功能遠遠不相稱,這該如何解釋?”他認為,當代文學形式還在與經濟社會做著磨合,“並沒有找到完美的契合點。”
姚逸仙認為,雜誌社因為具有企業化的性質,很難把嚴肅文學作為事業去做,如果刊物不掙錢,那就不能繼續辦下去。而《延河》之所以還能“活下去”,在於《延河》雜誌社事業單位的屬性,可以依靠政府撥款來維持生存,儘管撥款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為了應對當前純文學期刊市場的不景氣,《延河》在內容、形式上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創新,力爭為文學愛好者保留一塊純文學的陣地。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