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周報》

《紅旗周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瑞金時期創辦的機關報,1931年3月9日在上海創刊。

基本信息

簡介

《紅旗周報》(1931.3.9~1934.3.1)

1931年3月9日,《紅旗周報》創刊號1931年3月9日,《紅旗周報》創刊號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四份機關報。1931年3月9日,在上海創刊。
《紅旗周報》是由《紅旗日報》改名而來,並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和江蘇省委機關報”恢復為“中共中央機關報”。
《紅旗周報》在創刊號上發表了《中國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法令草案》、《擊破國民党進攻紅軍的新計畫》和《本報編者給讀者的信》。
《紅旗周報》,1933年8月第59期開始改為半月刊,1934年3月1日終刊。共出版了64期,另有附刊13期。
《紅旗周報》第1~9期,為8開版;第10~64期為32開版。
在反動派白色恐怖的嚴酷環境下,《紅旗周報》不能公開出版發行。從第10期開始,《紅旗周報》改為32開版。為了掩護其真實面目,封面常以“實業周報”、“佛學研究”等假封面出現。

發展史

1931年2月,張聞天從莫斯科回國抵達上海。不久,接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後又成為臨時政治局主要成員之一。他根

《紅旗周報》第61期的假封面《紅旗周報》第61期的假封面

據開展革命宣傳的需要,及時對黨報工作進行了調整。同年3月9日,他主編的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周報》在滬問世。
《紅旗周報》的前身是《紅旗》、《紅旗日報》。《紅旗》創刊於1928年11月20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開始為周刊,第24期起改成三日刊;1930年8月15日,《紅旗》與中共江蘇省委主辦的《上海報》合併,出版《紅旗日報》,仍為中共中央機關報。《紅旗日報》從多方面宣傳黨的方針和政策,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問世不滿一個月發行數即達1.2萬份以上;後因印刷所連續遭到反動派破壞,該報難以正常出版。就是在此情況下,張聞天果斷地決定將《紅旗日報》停刊,改出秘密發行的《紅旗周報》。
張聞天在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期間,出版《紅旗周報》為其重要任務之一。當時,為保證《紅旗周報》按期出版,曾在上海東百老匯路(今東大名路)1180號設立專門的秘密印刷所。這是幢臨街的單開間三層樓房,底層開有“萃豐祥”煙雜店作為掩護,二樓是工作人員臥室,三樓是印刷工場。在印刷工場裡,安放著排字架和圓盤印刷機,由於地板和牆壁都以棉毯等物隔音,開印時不會傳出較大聲音。每次印完的《紅旗周報》,均以煙雜店送貨的名義傳遞到有關聯絡地點。
《紅旗周報》第1至9期,以報紙形式出版;第10期起,以書的形式偽裝封面掩護髮行,先後使用過《實業周報》、《時代周報》、《摩登周報》、《佛學研究》、《平民》等16種偽裝封面;第59期起,又改為《紅旗》半月刊。其間還曾出版附刊13期。《紅旗周報》主要刊登中共中央的工作報告、決議、政策、通電、宣言等,轉載共產國際的檔案,報導蘇聯和各國共產黨的訊息,反映國內外政治形勢發展狀況,指導全黨工作的開展。所辟“蓬蓬勃勃的中國蘇維埃運動”專欄,發表了大量通訊,介紹革命根據地各方面情況。如張聞天在1932年7月10日署名“洛甫”發表的《蘇維埃政府怎樣為糧食問題的解決而鬥爭》,是綜合幾個大的蘇區檔案和報告中的典型材料撰成的,生動闡述了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能夠不斷發展的充分依據。
在白色恐怖下,張聞天不得不多次變換寓所。如在1932年,他大部分時間居住於上海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平和里27號;到11月,轉移到坐落於跑馬廳西南側的“摩律斯新村”(今人民公園附近的重北公寓)。當時,張聞天除了埋頭工作,還撰寫了許多文章,如他署名“歌特”在《鬥爭》第30、31期上發表的《文藝戰線上的關門主義》、《論我們的宣傳鼓動工作》,是30年代我黨在文藝和宣傳方面較早提出反“左”的文獻。
1933年1月,張聞天隨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進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紅旗周報》堅持辦到1934年3月1日,共出版64期。

張聞天介紹

張聞天(1900—1976),原名“應皋”(也作“蔭皋”),字“聞天”,取《詩經》中“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之意。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張聞天曾在短期內當過黨的總負責人(亦稱總書記),遵義會議後三年多存在著“洛(張

張聞天張聞天

聞天當時筆名為洛甫)毛合作”的領導體制。不過這位被譽為“紅色教授”的學者型人物,一向願意鑽研理論而不長於具體事務,曾三次主動“讓賢”,被傳為佳話。

張聞天1900年8月30日出生在江蘇省南匯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的殷實農戶家庭,曾就讀於上海市南匯區惠南鎮國小,17歲時入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現河海大學)。1919年,他參加了五四運動,隨後在報刊上公開介紹《共產黨宣言》中的“十條綱領”,可以說是在中國最早宣傳馬列主義的先驅者之一。

同年,他在上海入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科,翌年7月去日本東京學習,1922年夏又自費留美勤工儉學,一年多後回國。1925年6月初,張聞天在上海入黨,10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後入紅色教授學院學習和工作。他取俄文名字“伊思美洛夫”,從此即用譯音“洛夫”、“洛甫”為筆名。因他在理論研究上高於留蘇的其他人,王明等教條主義者大力拉他,而張聞天因缺乏國內實際工作經驗,一時也對他們的主張表示贊同。1931年初,他回到上海任中宣部部長,後任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主席(相當於總理)等職。

張聞天通過實踐,認清了“左”的錯誤危害,在1935年的遵義會議上大力支持毛澤東領導紅軍。會上,張聞天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隨後又替代博古負總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三十年代末期以後,他主要分管黨的宣傳教育。延安整風時,他檢查了過去的教條主義傾向,要求到實際工作中鍛鍊。

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他仍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卻主動到東北去,曾任東北局組織部長、省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後,他轉入外交領域,歷任中國駐蘇聯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長、“八大”的政治局候補委員。

在1959年7月廬山會議上,由於他直言“大躍進”以來“左”的錯誤,被錯誤地定為“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反黨集團”成員,撤職後任中國科學院哲社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文化大革命”中遭極“左”勢力迫害,他被監護審查並遣送到廣東肇慶。因毛澤東對他還有過好的評語,晚年他在生活上得到些照顧。最後,他以張普(意思即普通人)的名字被安置在江蘇無錫,1976年7月1日病逝。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