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

《中國建設》

《中國建設》雜誌,1952年由宋慶齡創辦。創刊時為英文雙月刊,1955年起改為月刊。從1960年至1980年,先後有西班牙文版、法文版、阿文版、俄文版和葡萄牙文版創刊。1980年10月中文版創刊。外文版的讀者對象包括學生、教師、科技人員、醫務人員、新聞工作者、商人、職員、工人、家庭婦女等;中文版的讀者對象主要是華僑、、華裔、台灣及港澳同胞。《中國建設》以文字為主,圖文並茂,每期有16到24頁彩色圖片。內容涉及經濟建設、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文化藝術、體育衛生、少數民族、旅遊風光、文物考古以及中國的基本情況。開闢的主要欄目有:致讀者、讀者信箱、郵票、食譜、中文月課、兒童、歷史故事、中國物產、漫畫、新聞摘要等。中文版還另闢海峽兩邊、僑鄉音訊、錦繡河山、尋親訪友等欄目。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建設》《中國建設》

中國福利會出版的大型綜合性期刊。1952年 1月在北京創刊。月刊。宋慶齡主辦。先出英文版,後陸續增出西班牙、法、阿拉伯、德、葡萄牙文版及中文版。英文版16開本,每期72頁, 內彩色圖片16頁。在北京出版,主要向國外發行。中文版在香港印刷發行,英文北美版在洛杉磯印刷發行,阿拉伯文版在開羅印刷發行。該雜誌發行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期發行量 20 多萬份(1988)。

《中國建設》以報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人民生活的變化及有關中國的各方面背景知識,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為辦刊宗旨。英文版設有“致讀者” “讀者信箱” “文化”“體育”“中文月課”“歷史故事”“郵票”“食譜”等欄目。中文版還設有“海峽兩邊”“僑鄉音訊”“尋親訪友”“人物專訪”“學漢語”“物產”“風光旅遊”等專欄。各種文版除採用通稿外,還有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讀者需要的專稿,約占全刊篇幅的30~50%。該刊先後發表過宋慶齡撰寫的《 福利事業與世界和平 》、《真實報導的傳統》、《孫中山和他同中國共產黨的合作》等30多篇文章。還以中國建設雜誌社名義編輯出版用英、中等 7種文字印刷的《長城》叢書和《中國在發展中》、《今日神州》小叢書。

創辦

1950年3月,周恩來在北京召開的一次中央會議上,對宋慶齡說:“孫夫人,我近來經常在想,中國革命勝利了,現在轟轟烈烈進行建設。但是國外對中國知道不多,我們是否可以辦個英文雜誌,把中國建設的實情介紹給外國朋友,增進雙方友誼?你抗戰期間在香港辦過英文《保盟通訊》,很有經驗,不妨出出點子如何?”

宋慶齡聽了很高興地說:“我們兩人想到一處了,我也有這個打算。為了讓國外知道中國建設的實際情況,辦個英文刊物很有必要。”

周恩來笑著說:“你也有這個打算,那太好了。那么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吧,由中國福利基金會出面,經費如有困難,國家可以幫助。”

宋慶齡接受了周恩來的建議後,開始著手辦刊。1951年初,宋慶齡找到了剛回國的國際問題專家陳翰笙、具有國際宣傳經驗的老朋友金仲華以及國際著名記者愛潑斯坦,以其為主要籌備力量。另外,編委會還邀請了錢端升(著名政治學家)、李德全(衛生部長、愛國將領馮玉祥的遺孀)、劉鴻生(著名實業家)、吳貽芳(基督教界領袖人物、南京金陵女子大學校長)和吳耀宗(基督教界領袖人物)等。為辦好刊物奠定了堅實基礎。

宋慶齡親自確定了刊物的英文名字為“China Reconstructs”,原意是“中國重建”,中文則簡化為“中國建設”。

這個名字是有深刻意義的。因為,孫中山先生曾經辦過一個名為《建設》的刊物。《中國建設》這個名字不僅表明這個雜誌的主旨是報導新中國的建設,而且還藉以紀念孫中山先生。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52年1月,一本全新的刊物《中國建設》問世了。

風格

《中國建設》第一期雜誌誕生後,宋慶齡即給金仲華寫信說:“但願我們所做的以及今後要做的努力,將使我們的雜誌成為向世界介紹中國和增進和平的強有力的雜誌。”並對大家為出版創刊號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謝。但她又坦率地指出:“總的來說,我感到這本雜誌不夠生動。”“似乎對這本雜誌的用心和盡力還不夠”。“編輯方面有些老一套和保守。”她建議“內容充實,文章通俗”則應成為新刊物的寫作風格。

在宋慶齡與周總理的關懷指導下,《中國建設》逐漸在摸索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那就是面對國外廣大中間讀者,以人民團體刊物的身份出現,保持真實報導的傳統,善用事實說話,內容豐富多彩,文章通俗,圖文並茂,辦得生動有趣,有親切感,更好地反映了新中國的變化,以增強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與友誼。這一風格一直延續到今天。

改名

《中國建設》《中國建設》

文化大革命”結束,我們整個國家走進了一個新的時代。《中國建設》的刊名也變成了《今日中國》。

雜誌改名是宋慶齡的遺願。早在1953年,也就是雜誌創刊的第二年,國家的經濟恢復基本完成並開始有計畫的經濟建設時,鑒於原刊名的英文名字含有“重建”之意,已不太適合新的情況了,因此,她本人曾寫信給愛潑斯坦。信中說,“請給我們的雜誌想一個好的名字吧。”此事由於種種原因而拖了下來,以致在她生前未能如願。在即將進入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雜誌社徵求了各方意見,終於下決心易名,最後經文化部、新聞出版署批准,於1990年1月,易名為《今日中國》。名字改了,但雜誌仍執行周恩來和宋慶齡生前確定的編輯方針。

領導關懷

《今日中國》創刊以後,得到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與親切關懷。

周恩來總理親自製定了雜誌辦刊方針,並與宋慶齡一起確定首屆編委會成員名單。此後,每逢雜誌創辦新文版或舉辦創刊周年慶典,周恩來總理、陳毅元帥和宋慶齡等領導人都會題詞祝賀,或撰寫專文在雜誌刊發,並親臨雜誌社看望員工。

1958年,毛澤東主席在閱讀《中國建設》後肯定了雜誌的方向,認為“《中國建設》用事實說話,對外宣傳就是應該這樣做”。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也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對《今日中國》的讚賞。本刊名譽總編輯愛潑斯坦70壽辰時,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並表示祝賀。

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曾為雜誌親筆題詞“更好地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服務”,並在創刊50周年時發來賀信,還親切接見愛潑斯坦並祝其80壽誕。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也題詞祝賀。李瑞環的題詞是:“報導今日中國,發揮橋樑作用。”

現狀

《今日中國》的事業已有了很大的發展,雜誌由創刊時僅有的英文版,增加到現在的六個文版,它們是:英文版、西班牙文版、法文版、阿拉伯文版、德文版和中文版,而且所有的文版都上了網。英文版和中文版從2000年起,全面改版,充實了內容,並由黑白印刷改成了全彩印刷,在設計風格上,力求更加適合讀者的閱讀習慣。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