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潮》

一九四四年一月一日,上海出現了一本叫《文潮》的文藝月刊, 它的主編是馬博良,發行者署名文潮社,社長鄭兆年。這本三十二開大小的月刊共出七期。

基本信息

簡介

《文潮》《文潮》

抗戰時期上海作為淪陷區,除出現《萬象》、《文藝春秋》等進步文藝刊物外,一時幾乎成了文化沙漠地帶。在一九四四年一月一日,上海出現了一本叫《文潮》的文藝月刊,倒也彌補了這方面的空缺。《文潮》的主編是馬博良,發行者署名文潮社,社長鄭兆年。這本三十二開大小的月刊共出七期。由於傳聞馬博良的父親與敵偽有關係,所以上海的一些進步文人很少為在這個刊物寫稿。馬博良組織了一些北方作者的稿子。

發表老舍文章

《文潮》《文潮》

5月1日,《文潮》月刊創刊,趙清閣為該刊編委,負責“撰稿和幫助介紹作家的文章”。39在創刊號上,開始重刊她與老舍在重慶共同創作的四幕話劇《金聲玉振》(又名《桃李春風》)。40本來是準備在該刊陸續連載的,但劇本刊出後反響強烈,不少讀者來信要求“一次刊出”,為此,主編張契渠只好暫停自己的作品《山城霧》,而將版面讓給《金聲玉振》。41《編輯後記》還特別介紹說:“老舍先生在出國前,曾允為本刊撰稿。不過因為旅程無定,恐怕趕不上,所以先將《金聲玉振》一劇交本刊發表。該劇一名《桃李春風》,系和趙清閣先生合作,曾在陪都上演月余,經教育部評選為三十二年度最優良劇本之一,描寫一位為教育而奮鬥到底的老教師。在尊師運動熱烈進行的今日,我們將它轉載在這裡,想來不無意義吧!” 42
1947年11月1日,《文潮》又以《村居》為題轉載了老舍的四首舊體詩。即《村居》、《中年》(其一、其二)和《端午》43。這四首舊體詩,前三首曾載《舊詩與貧血》一文,後一首曾載《鄉居雜記》一文。趙清閣將老舍兩篇文章中的舊體詩結合成一組來發表,藉此回憶她們在重慶北碚相居為鄰的生活,並以此來寄託對老舍的思念,這自然是一種最佳懷念方式。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五十多年後,有人竟然將老舍的舊體詩《村居》和老舍的另外一首舊體詩以《趙清閣詩五首》為題重新發表46,實在是令人遺憾!
與此同時,趙清閣在十分繁忙之中還親自將老舍的長篇小說《離婚》改編為同名電影文學劇本在《文潮》發表。47據改編"前言"說:"本劇是忠於原作的改編,宜於讀,而攝製電影稍嫌人多,景多,情節多,故攝製之腳本又刪改了些,與本劇略有不同。"48後來,中電三廠決定採用該劇本,為此,趙清閣和顧仲彝、張駿祥、白楊等應邀專程飛往北平,與中電三廠徐廠長聯繫拍攝事宜。49可惜,由於國內形勢發生變化,電影《離婚》未能拍攝。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文潮》《文潮》

此外,《文潮》還刊載過不少簡短的訊息,向讀者介紹了有關老舍的行蹤。如:“老舍已抵紐約。過華盛頓時,曾應華盛頓大學之請,舉行公開講演。極受當地歡迎。”50“曹禺與老舍於上月到好萊塢參觀華納,二十世紀兩電影公司拍片,頗受美國明星之歡迎。”“老舍於上月十二日在美國費城國際學生總會發表演說。並以英文撰劇本一種,在美上演。又應哈佛大學遠東歷史教授費正清博士及中文系主任比格斯大夫教授之約,參觀該大學雲。"“老舍之《離婚》已譯成英文本,將於六月間在紐約出版。”53“老舍原定本年三月返國,現因《駱駝祥子》攝製電影關係,已經美國國務院核准續居半年,至九月返國。”……這些訊息的來源,雖然並不能肯定全部出於趙清閣之手,然而有一點卻是眾所周知的:即趙清閣對老舍的行蹤尤為關注,她與老舍有直接的通信聯繫,有條件及時獲得老捨身處異國的更多訊息。
特別應該提及的是,《文潮》還曾力排眾議,為老舍關於“核子彈”問題的表態進行過辯護。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老舍與曹禺在美國時應邀出席一個科學家討論原子能的會議。當時,正值美國在比基尼島進行核子彈試驗的前夕,於是被問道:“應不應該將原子秘密向蘇聯公開?”由於老舍反對擴散原子武器屠殺和平人民,所以他回答說不應該將原子秘密告訴蘇聯。哪裡料到日後美國通訊社發表訊息時說老舍反蘇。
當時,美蘇兩國之間的競爭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蘇聯邀請郭沫若訪蘇在先,而美國邀請老舍與曹禺訪美在後,這種文化交流的背後,都包含著難以明言的競賽成分。而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政策是中蘇友好,反對核子彈試驗,為此,郭沫若、茅盾和田漢等都站在中共黨組織的立場上,寫文章嚴厲地抨擊美國的核子彈試驗,同時也尖刻地“批評”了老舍。57在國內主流媒體一面倒的形勢下,只有趙清閣站出來,利用《文潮》來為老舍辯解。她在《文潮》上刊載訊息說:“曹禺及老舍致函其國內友人稱:曹禺年內返國。老舍尚欲赴英倫。老舍並雲在美除被賽珍珠女士邀作文藝講演外,絕未作任何‘原子’講演,對國內謠傳表示不願聲辯,蓋自信謠傳終必不攻自破也。”文字雖然不長,但卻將事情真相明確地告訴了大家。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