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星期刊》

民國25年(1936年)6月鄒韜奮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同年6月7日在香港籌辦《生活日報》,國民黨以《生活日報》未向國民黨登記擅自登報招股施加壓力,使該報未能出版。一月後改名《生活星期刊》遷滬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生活星期刊》《生活星期刊》

民國,普本,簡冊,鉛印本,16開,100-149面,

作者:鄒韜奮

出版社:生活星期刊社

出版時間: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一日出版。

開本:大16開裝訂:精裝共七本合訂。

創辦過程

《生活星期刊》第一卷第26號封面《生活星期刊》第一卷第26號封面

一九三六年六月,韜奮衝破重重困難,在香港創辦了《生活日報》及《生活日報星期增刊》。《生活日報星期增刊》雖然是《生活日報》星期日的增刊,但它內容則重於刊載關於“民族解放鬥爭的理論與技術,以至一般大眾文化的文字”,所以一般認為它是一個綜合的副刊。《生活日報星期增刊》共出版了28期,期間經過了兩度更名。

一九三六年六月七日,《生活日報星期增刊》在香港出版了第一卷第一號;由於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韜奮擬將《生活日報》遷往抗日救亡的中心上海,香港《生活日報》自動停刊,在籌備期間,《生活日報星期增刊》改名為《生活日報周刊》,繼續在香港出版;由於在上海籌備《生活日報》失敗,同年八月二十三日,《生活日報周刊》又更名為《生活星期刊》,遷往上海,出版了二十八期後,被國民黨當局查禁。

辦刊目的

《生活》《生活》

在《〈生活日報〉創刊詞》中,韜奮指出:“本報的兩大目的是努力促進民族解放,積極推廣大眾文化。這也從民眾的立場,反映全國民眾在現階段內最迫切需的要求。”《生活星期刊》作為《生活日報》的增刊、附刊、副刊,當然也以“努力促進民族解放,積極推廣大眾文化”為目的,正如韜奮在《〈生活日報〉的創辦經過和發展計畫》所論述的:“本報可以容納各種不同甚至相反的主張,但是不能離開抗敵救亡的大目標。此外,本報主要任務之一是提高大眾文化。所以本報以後要竭力注意學術版(就是一般所謂‘附刊’或‘報屁股’),儘量設法介紹各種新思想新知識,以提高大眾的文化水準。”中國當時最大的政治任務無疑是抗日救國,爭取中華民族的平等自由,避免亡國奴的慘禍。因而報刊的最大任務是合力促成全國抗敵救亡的實現。在《〈生活日報〉創刊詞》中,韜奮說,“……這是因為本報的產生正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最迫切的非常時期。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凡是中華民族裡面不願做奴隸的每一分子,都有他的對於民族應負的特殊任務,在輿論界服務的報人們同樣地也有著他們的特殊任務。”“因此在困難嚴重中,我們趕忙創辦了《生活日報》,想要盡我們的一點力量,推動民族解放運動的迅速發展,呼起民眾來共同奮鬥,把危殆萬分的國家搶救過來”。在論述為什麼要以“積極推廣大眾文化”作為目的之一時,韜奮說:“民族解放運動所爭取的是民族大眾的利益,所以必須喚起民眾,共同奮鬥,揭破漢奸理論的麻醉,制裁洋漢奸瘋狂的行為,灌輸抗敵救亡的知識,指示抗敵救亡的實踐。我們要民族解放運動獲得廣大鞏固的基礎,必須積極推廣大眾文化,使大眾集中力量對民族的內外敵人作無情的堅決的猛攻與掃除。”

欄目特點

《生活星期刊》它不但有傳統副刊意義上的詩歌、散文、小說、雜文等其它富有文藝性的小品文,還開闢了真正有新聞體例的時事拔萃、時論檢討、各地特約通訊、每周時事動態等欄目,並且將重大新聞事件軟化處理,創造出使新聞更加活潑、增加讀者興趣的插圖材料,以“時事連環畫”、“時事漫畫”和攝影圖片等形式出現。《生活星期刊》這種體例豐富、欄目眾多的特點,不但突破了傳統思想的文藝性、服務性對副刊發展的束縛,而且大大豐富了副刊新聞性的內涵。

《生活星期刊》欄目不斷推陳出新,突破傳統的副刊創辦模式,辟有社論、短評、論文、每周時事漫畫、每周時事連環畫、時事拔萃、家信、白話詩、信箱、徵文等欄目。

稿件要求

《生活星期刊》創辦人《生活星期刊》創辦人

在《我們需要的稿子》里,《生活星期刊》編輯室對稿子提出了以下要求: 《生活星期刊》的內容,在總的原則上,我們是想做到正確的反映一周內中國社會的全生活,不獨是記述各種各色的生活現象,還想做到科學是解釋這些現象,求出這複雜現象的底子是什麼,和它的發展線索,並在文化意義上,負起推動社會的前進的作用。在政治意義上,是用文化的特殊任務,達到聯合的救亡。所以我們需要的稿子,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的,只要中國社會確實存在有某一種事實,不論進步或落後,不論榮譽和恥辱,我們都可拿出來。至於談的方式呢?只要不妨害聯合救亡,只中大家態度誠懇,其他一切全讓大家自由,愛用什麼形式表現,盡可不拘小節。用文字、圖畫、音符、雕刻都無不可。但我們所要求的是表現的具體、精緻、真實、通俗,不是抽象的公式,無內容的爛調,高不可解的文字,流俗的形象。

……現在最需要的:A、對救亡有具體意見的討論;B、生活抗爭上發生的問題;C、求知和修養方面發生的問題;D、有具體內容的通訊;E、文學作品;F、幽默或娛樂小品;G、與時事發展及社會生活有關的諷刺漫畫和照片。 從以上的組文要求,可看出《生活星期刊》內容之廣泛真可謂無所不包。它既體現了文藝性(如文學作品、幽默或娛樂小品),又體現了服務性(如求知和修養方面發生的問題),但體現更多的是新聞性(如對救亡具體意見的討論、生活抗爭上發生的問題、通訊)。並且在些文藝性、服務性較明顯的作品裡也以一種較隱蔽的方式體現了新聞性。有當代學者認為副刊編輯要達到新聞性顯性體現與隱性體現的結合。顯性體現是指副刊作品直接以新聞事件、重大題材或背景寫作的文章、策劃的專版、版面等。隱性體現是指副刊的作品或版面、專版不是直接以新聞事件、重大典型題材或背景,而是反映時代精神或社會的變化,緊跟時代潮流,例如以小說、詩歌、各種專版/專刊的形式表現。《生活星期刊》很好地將新聞性顯性體現和隱性體現結合在了一起。

新聞性

《生活星期刊》《生活星期刊》

《生活星期刊》以顯性方式體現新聞性的欄目有論文、每周時事動態、時事連環畫、時事拔萃、各地特約通訊等。它們或以討論抗日救亡的重大理論問題為主旨,或直接揭露日寇侵華的事實,或反映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最迫切的非常時期全國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

例如“論文”欄目,它既刊登全國各方面以各種關於抗日救亡的意見,也刊登專家學者抗日救亡的學術討論,特別對建立民族統一戰線等有關抗日救亡的策略問題進行了持續深入的討論。又如“各地特約通訊”,《生活星期刊》在上海、南京、天津、北平、廣州、以至東京、紐約、倫敦、巴黎、莫斯科、柏林等重要地方,都約定了有豐富經驗的通訊員,經常提供各地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報告。這種報導方式是當時的新聞專電所不能比及的,它們材料廣泛,文字輕鬆,有敘述而兼分析,可以幫助讀者大眾明了許多實際的情形。又如“時事拔萃”欄目,它的宗旨是把國內外報章雜誌上的重要文字選來刊載,多為新鮮而多趣味的小訊息,切實際而又不枯燥,與每周的新聞能產生相互配合的作用,可之稱為“新聞之新聞”。韜奮批評當時的報刊提供“能夠使新聞更加活潑增加讀者興趣的插圖材料似乎嫌小一些”,因而《生活星期刊》創辦以後,設定了“時事連環畫”、“時事漫畫”等固定欄目,以漫畫的形式,運用誇張、諷刺的手法,辛辣地提示了日寇包藏禍心的醜惡嘴臉。

《生活星期刊》以隱性方式體現新聞性的欄目有信箱、隨筆、特載專刊、每月徵文等。它們大多採用詩歌、散文、小說、文藝評論等傳統的副刊的體裁形式。但是它們和文學雜誌上的純文學作品還是有較大的區別,它們的內容並不是信馬由韁,而是密切配合當時的形勢發展,反映國內民眾抗日救國的呼聲。這種非文學性的媒介文學、文化屬性,其實就是副刊的新聞屬性。這種對客觀事實後面所反映的精神現象的人文關懷就是副刊新聞性的具體表現。

評價

儘管《生活星期刊》存在的時間很短促,在整個報刊史上只算是“曇花一現”,但是它有堅定的人民立場,始終高舉抗日的旗幟,並在新聞業務上作了勇敢的革新,很好地將副刊的服務性、文藝性和新聞性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創造了獨具的特色,在現代中國報刊副刊史上有它一定的地位。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