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

《文萃》

《文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上海出版的政治性周刊,民國34年(1945年)10月9日創刊,歷任主編有孟秋江、黎澍、陳子濤等人。

基本信息

概述

《文萃》《文萃》

《文萃》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國民黨統治區出版發行的時事政治性刊物。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創刊。周刊。黎澍陳子濤先後任主編。初期為文摘性刊物,主要選載重慶、成都、昆明等地報刊上的進步文章,也發表少量特約稿件。在延安《解放日報》(延安)和重慶《新華日報》受國民黨阻撓,不能發行到華東各大城市時,該刊以轉載上述兩報的文章為主要內容。1946年5月起,逐漸改變文摘刊物的性質,自行組稿。作者有郭沫若、茅盾、田漢、馬敘倫、宦鄉、鄧初民、胡繩(公孫求之)、姚溱(廠靜)等。辟有“中外文萃”“時事周評”“新聞集萃”“文萃信箱”等欄目,並刊登木刻和漫畫, 揭露國民黨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的行徑,反映民眾呼聲,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主張。原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1947年3月起,改由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領導。由於國民黨當局加緊迫害,從第23期起,以32開本《文萃叢刊》形式秘密發行。1947年7月,叢刊第10期準備發行時,編輯和工作人員陳子濤、駱何民、吳承德被捕,刊物被迫停刊。上海解放前夕,陳、駱、吳三人殉難,稱“文萃三烈士”。

宣傳作用

《文萃》《文萃》

民國36年(1947年)初,中共代表團被迫離滬後,刊物轉為秘密出版。自第二卷第二十三期起,由原16開本改為32開本的《文萃叢刊》,封面每期變換,以《論喝倒彩》、《台灣真相》、《新畜生頌》、《人權之歌》、《論紙老虎》等名稱加以偽裝。它正確地報導戰局,宣傳人民的勝利;也深入分析政治形勢,揭露國民黨的政治欺騙,揭露鎮壓台灣人民“二二八”起義的暴行,支持上海及各地人民反內戰的鬥爭。尤其重要的是在評論中傳達了毛澤東關於“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觀點和對世界矛盾獨創性的分析,對於幫助國民黨統治區人民掌握正確的理論,堅定人民革命必勝的信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萃三烈士

民國36年(1947年)7月,《文萃》編輯人員陳子濤吳承德駱何民3人被捕,刊物被迫停刊。《文萃叢刊》共出10期。陳、吳、駱三人在獄中堅貞不屈,上海解放前夕殉難,世稱“文萃三烈士”。
陳子濤(1920~1948),廣西玉林人,原名家禧,民國28年(1939年)冬考取桂林《廣西日報》任外勤記者;不久,加入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民國33年秋桂林淪陷後到四川,任成都《華西晚報》要聞編輯。抗戰勝利後,主編《拒檢》周刊,聯合成都新聞界,回響重慶雜誌界發起了拒絕國民黨當局新聞檢查制度的鬥爭。民國35年(1946年)6月《華西晚報》被封后到滬,同年10月參加《文萃》周刊編輯工作;民國36年(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秘密編印的《文萃叢刊》工作,負責約稿、編校。民國36年7月23日被國民黨逮捕,民國37年12月27日在南京遇難。
吳承德(1919~1949),筆名吳二南,江蘇蘇州人。民國27年(1938年)參加音樂家劉良模領導的基督教青年會抗日軍人服務部的活動,被派赴新四軍軍部教導隊短期學習,將實地見聞寫成通訊寄發《全民抗戰》。民國29年春夏期間在桂林國際新聞社擔任財會工作,並為《救亡日報》、國際新聞社撰稿。民國35年在滬擔任《文萃》周刊社經理。《文萃》被查封后,負責《文萃叢刊》的秘密發行工作。民國36年(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21日被國民黨當局逮捕,1949年5月9日在寧波遇難。
駱何民(1914~1948),江蘇江都人,民國16年(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從事革命活動,多次入獄,抗戰爆發才恢復自由。民國27年10月到長沙,任《國民日報》編輯;翌年任湖南《開明日報》編輯、總編輯;民國29年(1940年)12月該報被抄,他又一次被捕,第二年越獄逃往桂林,撰寫《新聞工作入門》;民國34年(1945年)7月在福州,因羊棗案再次被捕,翌年冬因病保釋,來滬入《文萃》周刊社工作,負責創辦“友益印刷廠”,秘密印刷《文萃叢刊》。民國36年(1947年)7月23 日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民國37年(1948年)12月27日在南京殉難。

評價

該刊看外像,樸素而單薄,是典型的簡樸期刊的代表之一。此刊不因單薄而使內容粗俗,多有大家之文章、時世之重聞。《文萃》更喜常有一些版畫、漫畫及音樂歌譜類的藝術作品刊登,無形中為其增添了許多豐富的食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和人民對藝術的所喜所求。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