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副鐫》

《晨報副鐫》,“五四”時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前身為北京《晨鐘報》和《晨報》第7版。1921年10月12日改版獨立發行,至1928年6月5日第2314號終刊。編者先後為孫伏園、劉勉己、丘景尼、江紹原、瞿菊農、徐志摩。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晨報副鐫》《晨報副鐫》

“五四”時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前身為北京《晨鐘報》和《晨報》第 7版。1921年10月12日改版獨立發行,至1928年6月5日第2314號終刊。編者先後為孫伏園、劉勉己、丘景尼、江紹原、瞿菊農徐志摩

簡介

先說《晨報》,這份報紙的前身是《晨鐘報》,1916年由梁啓超、湯化龍主辦創刊,是他們憲法研究會(即研究系)的機關報。1918年9月因抨擊段祺瑞遭封禁,3個月後改組為《晨報》重新出版。從《晨鐘報》到《晨報》,始終辟出第7版做副刊來容納文學創作,隨報贈送。1920年7月,晨報副刊由孫伏園主編時已聲名漸起,與京報副刊、民國日報副刊、時事新報副刊並稱四大副刊。1921年10月12日,第7版副刊改為四版單張單獨印行,始稱《晨報副鐫》,魯迅《阿Q正傳》即在此連載。不過,說起副鐫,那更多想到的還是徐志摩,他於1925年接編後將這分田地耕種到1928年。現在的教科書總是從新月社與《新月》雜誌來命名新月派,其實文學上的新月派應該從徐志摩時期的《晨報副鐫》算起,後來的《新月》雜誌無論是作者群體還是文章內容都太複雜。《晨報副刊》在孫伏園主編的時期,在報紙正張漸次失去進步作用的情況下,繼續致力於發展新文學,保持了它在思想界、文化界的廣泛影響。

名字由來

《晨報副刊》《晨報副刊》

孫伏園接替李大釗編輯《晨報》副刊,最初叫《晨報附鐫》,是他請魯迅起的,結果寫報頭的書法家寫成了《晨報副鐫》。後來,徐志摩接替孫伏園,改名為《晨報副刊》,“副刊”一詞方始確定下來。

主要內容

五四運動前後,《晨報副刊》是《新青年》之外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介紹俄國革命的主要陣地。李大釗參與工作,並撰寫文章。所出的“勞動節紀念”專號、“俄國革命紀念”專號,所辟的“馬克思研究”專欄,均為中國報刊之首舉。同時,也兼容並包地介紹過各種社會改良主義、修正主義的學說,表現出初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複雜狀況。隨著馬克思主義宣傳中心逐漸轉向上海,《晨報副刊》遂在魯迅支持下,把主要篇幅用來推進新文學了。
《晨報副刊》一向重視譯載近代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如托爾斯泰、歐文、莫泊桑、畢恩生、普希金、屠格涅夫、契訶夫、高爾基、芥川龍之介、陀思妥耶夫斯基、志賀直哉、菊池寬、史蒂文生、顯克維奇、都德、果戈理、法朗士等的小說,史特林堡、托爾斯泰、易卜生、契訶夫、莎士比亞、果戈理、羅曼·羅蘭等的劇本,莎士比亞、歌德、泰戈爾、波特萊爾、雪萊、惠特曼、王爾德等的詩。還介紹過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話。

重要文章

改革後的《晨報》第7版,轉載過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故鄉》,發表了《一件小事》。冰心發表小說初作《誰之罪》,接著是《斯人獨憔悴》、《莊鴻的姊姊》等,加之葉聖陶的《伊和他》、《阿鳳》、《一課》,以及徐玉諾、陳大悲等諸多創作作品的出現。形成所謂的“問題小說”。此外,刊載了朱自清、康白情、劉大白、周作人、胡適、瞿秋白、俞平伯、冰心、葉聖陶的新詩,又特別鼓勵蒐集整理民間歌謠。瞿秋白的“旅俄通訊”,周作人的雜文,孫伏園的遊記,顯示出散文的收穫。戲劇方面,包括對舊劇改革的討論,對外國戲劇的介紹,對新劇的述評,都占據相當的地位。劇本有陳大悲的《幽蘭女士》等。它們以民主思想為指導,反對封建,面向人生,展露出“五四”的時代風貌。

不同時期

孫伏園主編的時期

《晨報副刊》在孫伏園主編的時期,在報紙正張漸次失去進步作用的情況下,繼續致力於發展新文學,保持了它在思想界、文化界的廣泛影響。魯迅在這裡總計發表了50餘篇作品,包括小說《阿Q正傳》、《不周山》(後改名《補天》)和《肥皂》,以及雜文、學術論文和譯文。這時期的小說作者主要有冰心、徐玉諾、郁達夫、許欽文、廬隱、蹇先艾、黎錦明等。周作人的雜文已形成獨特風格,他在“自己的園地”專欄里最早寫出一批文藝評論文章。冰心連續發表《寄兒童世界小讀者》的篇什,其他的散文作家有郁達夫、瞿秋白、孫伏園、川島、馮文炳(廢名)、裴文中、錢玄同、江紹原、林玉堂(林語堂)等。汪靜之、馮雪峰、應修人等湖畔派的詩作,冰心的《繁星》、《春水》兩組小詩,都頗有影響。新詩人此外還有胡適、康白情、徐玉諾、俞平伯、周作人、王劍三(統照)、劉大白、孫席珍、焦菊隱、蹇先艾,而徐志摩的詩在《晨報副刊》上也日見其多。此時,陳大悲翻譯、撰寫了較多文章,發起非職業的愛美劇運動。陳大悲、熊佛西、蒲伯英的劇本,余上沅的《過去二十二戲劇名家及其代表傑作》的介紹,以及關於男女合演的討論,都推動著這場戲劇運動。從1923年6月1日到1925年 9月25日,王統照主編文學研究會在京刊物《文學旬刊》(見《文學周報》)也附在《晨報副刊》上出版。它與改革後的《小說月報》一道,促成了文學研究會作家群的形成,顯示出現實主義文學的特色。

徐志摩主編的時期

《晨報副刊》於1925年10月1日由徐志摩接編後,即呈現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傾向。“仇友赤白”問題(排俄聯俄與共產主義適否中國)的提出,標明它在政治上的倒退。關於“閒話”的爭論把矛頭指向魯迅等人。但在“五卅”慘案、“三·一八”事件上,仍基本上持進步態度。此時的寫作隊伍改由一部分文學研究會作家和後來被稱為新月派的作家組成。小說、散文的作者有王統照、彭家煌、焦菊隱、聞國新、尚鉞、李健吾、許傑、劉大傑、王希仁、凌叔華、徐志摩、廬隱、許躋青等。一部分人多以散漫感傷的筆致寫身邊瑣事,抒發青年知識者愛的苦悶。蹇先艾等善寫下層平民的疾苦。胡也頻、張天翼的早期作品具特異色調。沈從文從這裡登上文壇,詩文並重,創作力旺盛。詩歌作者主要有徐志摩、聞一多、於賡虞、朱湘、劉夢葦、朱大枬、饒孟侃等。1926年4月1日徐志摩用《晨報副刊》的篇幅創刊《詩鐫》(共11期),同年6月17日創刊《劇刊》(共15期),都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倡導新格律體詩,對新詩發展有促進作用。

社會影響

自《晨報》改革第 7版之後,上海的《民國日報》、《時事新報》相繼革新。是《晨報副刊》開了中國現代報紙副刊進行民主性改革的先河。在右翼或中間派報紙上辦好進步副刊,成為中國現代報刊史、文學史上特有的現象。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