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

《大千》雜誌,流傳至今,全者甚少,也僅北京圖書館存有一套而已。筆者所見的為創刊號,藏於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

基本信息

簡介

《大千》雜誌是一本月刊,於1943年6月在桂林創刊。可惜的是,時間不長,總共只出版了六期。原因是國民黨政府對進步文藝實行扼殺政策,文網森嚴,再加上物價高漲,出版成本提高,資金枯竭,致使其於1944年11月被迫停刊。1946年7月,又在漢口復刊,那是後話。

歷史記載

抗日戰爭期間,在廣西桂林出版的刊物盛極一時,先後出版了二百餘種,其中文藝刊物即有《抗戰文藝》、《文藝雜誌》、《當代文藝》等二十五種,比當時的文化中心重慶出版的還要多。我最近所看到的是一種題名為《大千》的雜誌。“大千”為佛教中語,實為“大千世界”之省稱,即指廣大無邊的世界。唐柳宗元的《柳河東集》中《法華寺石門精室三十韻》中即有“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語。而編者意在“此不過為此大千世界中一小雜誌,小雜誌中之每一期,偶志鴻爪而已。”

主要人員

陳邇冬,這位詩人兼學者的總編輯,原名陳鍾瑤,筆名沈冬、冬郎、蘊庵、皇甫鼎,是廣西桂林人。他中學畢業後,即考入廣西大學,20世紀30年代開始創作新詩並從事話劇運動。1938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先後任桂林分會、重慶分會理事。陳還編過《戰時藝術》、《拾頁》詩刊、《風雨》月刊、《詩創作》、《桂林日報》副刊等。1949年赴北平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後主編《新民報》副刊,又曾任山西大學、山西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後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

期刊欣賞

在當時,由於戰爭局勢的發展,大批的文化人士來到桂林,除了在雜誌上緊密配合“抗戰建國”的需要外,還從提高民眾素質出發,積極介紹各種知識,滿足人民民眾的需要。同時,這些期刊也為在桂林或不在桂林的新老作家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這份32開的刊物,以登載散文、小說、詩詞為主,包括文史知識、風光介紹、民俗民風、劇本、作家評傳等。其專欄有“大千詩詞”、“風·雅·頌”、“異國情調”、“書報春秋”、“學生藝文觀摩會”。第一期上,有柳亞子的《雁山紀游一百韻》、熊佛西的《描寫聾、啞、瞎的劇本》、孟超的《野祭張曙》、柳亞子及朱蔭龍的《南明史編纂意見書》、符浩的《喑啞了歌喉》、祝秀俠《論劉備與曹操》等。後來為雜誌寫稿的還有黃炎培、焦菊隱、端木蕻良、秦牧等文化教育界的名家。如符浩曾任外交部副部長,熊佛西是著名劇作家,孟超不僅是詩人兼文學理論批評家,而且是《李慧娘》等劇的創作者,而祝秀俠就是寫《三國志人物新論》者。可見其時該刊的質量是很不錯的,不少文章都有學術價值。

期刊主題

該刊的發刊詞,是以“紙書紀月”為題而寫的,筆調頗為辛辣,其有雲刊物“不過於上下言,不高不卑;於左右前,不偏不倚。至於‘不移’,則尚未做到‘庸’字的功夫,殊不敢以此自況或者標榜”。“娘生下洒家,兩片唇,三寸舌,小時吃乳,大了吃飯,讀書念字、笑啼歌哭,喝茶飲酒,嚼糖吸菸、吃藥接吻,那一樁不乾過,寧獨多於言:這一枝筆雖無橫掃千軍之力,但以之代口,卻不許有纖毫絲繞其尖端的。洒家要說,要寫,除非變了啞巴,或者右手為硬刀或軟刀所截。”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而能發出如此之言論,還是須要一些勇氣的。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