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周報》

《廣播周報》於1934年9月由國民黨中央廣播無線電台管理處創辦,不僅是我國第一份廣播節目報,也是現代出版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的廣播專業報刊。

基本信息

簡介

廣播周報(1934年-1947年合訂本)含創刊廣播周報(1934年-1947年合訂本)含創刊

《廣播周報》不僅是我國第一份廣播節目報,也是現代出版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的廣播專業報刊。1934年9月由國民黨中央廣播無線電台管理處創辦《廣播周報》不僅在報業史上地位獨特,而且其在業務與理論方面的探索也頗有建樹。
《廣播周報》前後共刊行14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34年9月創刊,1937年8月出至第150期後休刊;1939年1月1日於重慶復刊出版第151期,中間一度因“印刷經費的雙重困難”改為不定期刊,1941年4月出至第196期後,“因敵機轟炸,印刷困難”而再次休刊;1946年9月於南京復刊,期數另起,1948年12月出至第116期後終刊。經過不斷的發展,《廣播周報》最後已成為一份以預告、介紹廣播節目,披露廣播動態、幕後為主,兼有副刊的綜合型專業報刊。

《廣播周報》自誕生始,便以主流媒體的姿態出現——獨家刊登政要、名人、專家、學者的重要演講,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教育等重要領域;宣傳國民黨政府的各項重大政策和活動;發布“升學指導專刊”等具有指導意義的權威信息;“揭密”在時人眼裡頗為神秘的廣播圈內幕等等。《廣播周報》能夠表現出這種主流姿態並非得益於其自身的強大,而是得益於其“帶電作業”、善於借勢——依託遠比自身強勢的廣播媒體,通過廣播節目的觸角所及來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藉助廣播媒體廣泛、有力地干預社會生活之勢來對社會生活施加影響。既自覺地服務廣播媒體,“以提倡輔助我國廣播事業為目的”,又有意識地與廣播媒體、廣播從業人員保持交流、協作與互惠,有意識地對廣播領域豐富的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

辦報宗旨與內容設定

第一階段(初創期)

1934年9月於南京創刊——1937年8月出至第150期後休刊。

廣播周報 第十九期廣播周報 第十九期

這一階段的辦報宗旨可以刊發於《廣播周報》第9期的《二周年曆程之回憶及今後之期望》①一文中的第八條概括:文字宣傳則有無線電雜誌,於本年二月出版,繼有廣播周報,於九月出版,所以有志於斯學者,得以問津,並以鼓舞聽眾與會,灌輸科學常識,促進文化,博採歐美最新學說以靳日新等等。
這一階段的《廣播周報》宣傳、教化色彩濃厚,功能較為單一,即預告廣播節目、對電台各類播講稿進行記錄或預載。設有廣播節目預告、演講、國學叢談、無線電雜談、兒童教育、話劇、聽眾意見等欄目。其中,“演講”欄目多為政要、名人、專家、學者等在電台已播講過的演講辭,兒童教育電台播講稿之記錄或預載。“聽眾意見”意在反饋客群信息,反映讀者、聽眾的意見和要求。

第二階段(發展期)

1939年1月1日於重慶復刊出版第151期——1941年4月出至第196期後再次休刊。
這一階段的辦報宗旨可以《廣播周報》第188期的“編後”二則概括:今後本刊以介紹世界廣播理論,廣播動態為主要的特徵,由此我們可以供給國內廣播事業者之參考;關於國際、科學、兒童、婦女方面的稿件和雋永文學小補白,一仍舊貫。
這一階段的《廣播周報》開始有意識地反映國內外廣播事業發展狀況,介紹廣播理論,服務家庭生活,並增加了帶有副刊色彩的文藝性稿件。內容分為節目預告、論文、小品、補白四大版塊。“論文”收錄的均為演講辭,涉及範圍大體同第一階段的“演講”,不同的是更為注重刊載廣播專論,如《廣播的政治作用》、《世界廣播動態之一斑》;“小品”、“補白”版塊的部分欄目已帶有一定的副刊色彩。這一階段的欄目包括:家庭常識(內容涉及家庭交際、家庭衛生、生活竅門等等)、海外來鴻、國文教材、話劇、歌詠、兒童教育、廣播點滴(介紹廣播界動態)等等。這一階段還出現了經過策劃的專刊——第144期升學指導專刊。

第三階段(成熟期)

1946年9月於南京復刊,期數另起——1948年12月出至第116期後終刊。

廣播周報 復刊笫72期廣播周報 復刊笫72期

這一階段的辦報宗旨可以刊載於復刊第50期的《紀念復刊一周年》一文概括:我們這本刊物,以提倡輔助我國廣播事業為目的,內容和文體力求通俗,使任何階層的讀者都能閱讀。
一年來,我們對準了決定的目標——介紹“時代智識”、報導“青年讀者”而努力的,務使達到“治中學西術於一爐,揉聽眾讀者為一人”的理想。
在吸收讀者意見與參考中外各種期刊風格的基礎上,在不斷的摸索、嘗試與改革中,《廣播周報》的辦報宗旨、內容定位、讀者定位逐漸明確。這一階段的《廣播周報》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均已相當成熟:其外形類似今天廣播電視報所採用的“本兒報”形式,彩印銅版紙封面為一大幅照片,內容涉及廣播機構宣傳、中外時事、中外風景等等,這一時期的主要欄目有:節目預告;特稿專論時論、學術講話(專門刊發各電台播放過的各類重要演講);廣播文萃(選取各台精彩的廣播稿);特譯稿(介紹國外廣播事業發展狀況、重大時事等);前一周(上周新聞摘要);新聞線外(收錄海外新聞);點滴(帶有文摘性質);廣播信箱(無線電知識問答);其他欄目如廣播漫談、編者廣播、廣播通訊、音樂園地等等。這一時期的另一重要變化是於復刊第12期開創微波副刊。總之,這一階段的《廣播周報》內容日趨豐富,宣傳教化與休閒娛樂並重,專業化與延伸性兼得:
1、發揮“圈內優勢”,介紹業界動態與幕後故事。
復刊後的《廣播周報》開始有意識地發揮“圈內優勢”,對圈內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專門開闢了“廣播通訊”欄目,介紹廣播界的動態與幕後,如《廣播生活的內幕》(江西台播)、《石家莊電台的今昔談》(石家莊台播)、《參加“火燒倉庫”播出之後》⑩等;另外還大力介紹廣播從業人員的情況並配發照片,如本報記者潘啟元描寫中央電台幾位知名播音員的《廣播人物速描》、?輥?輯?訛廈門台播音員黃鼎峰所作《藝術圈內的生活——播音員自傳》,?輥?輰?訛就連連載於副刊的漫畫《播音皇后》亦是取材於播音員生活。
2、原創稿件日多。
復刊後的《廣播周報》開始本報原創的訊息、特寫、通訊等內容。如訊息《展覽會中的廣播客串》,記錄了福建廣播電台於工程博覽會中進行播音的情形;?輥?輱?訛特寫《酒井受鞫記》,記錄了日本戰犯收審之經過,並配發本報記者所攝照片;?輥?輲?訛本報通訊《崇禮歸來》,記錄了京滬中外記者崇禮視察團塞北之行。另外還出現了海外通訊:如本報紐約通訊《聯合國大廈的設計圖樣》、?輥?輴?訛巴黎通信《法國海軍學校》?輥??訛等。
3、強調新聞集納與休閒娛樂的微波副刊。
自復刊第12期起,真正意義上的副刊——微波副刊誕生。該副刊收錄了早先散見於其他版面的“五洲公園”、“千噓集”等欄目,另外設有漫畫、詩詞、小品文、散文、遊記、幽默、花邊新聞、小掌故、奇聞趣事等。
“五洲公園”、“千噓集” 欄目類似現代廣播電視報常採用的新聞集納的形式,前者側重於敘事,後者側重於短評,以復刊第19期為例,“五洲公園”欄目中編者以獨特的眼光將“上周舊聞”加以配置與提煉。?輥?輶?訛“五洲公園”、“千噓集” 欄目本質上都是對摘抄新聞進行深加工,直到今天,這仍是廣播電視報迴避時效性差、原創稿件少的弱點,突出觀點與組合上之獨特的一個有利方式。
由上可知,《廣播周報》發展至第三階段之時已由最初單純的節目預告、節目記錄演變為一份成熟的,以預告、介紹廣播節目,披露廣播動態、幕後為主,兼具副刊的綜合型專業報刊。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