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生活》

《讀書生活》是在共產黨領導的"左聯"和"社聯"的革命文化工作者的影響和推動下,由李公朴等愛國人士於20世紀30年代創辦的進步刊物.<讀書生活>中別具特色的欄目內容,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作用

基本信息

簡介

《讀書生活》《讀書生活》

1935年,李公僕上海創辦《讀書生活》半月刊,高士其在雜誌社認識了青年哲學家艾思奇,他開始深入思考中國社會落後貧窮的根源。在李公僕、艾思奇的熱情鼓勵下,高士其開始用自己僵直、顫抖的手,從事科普作品創作。他的第一篇科學小品細菌的衣食住行》發表在《讀書生活》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上,並第一次將原名“高仕錤”改為“高士其”,宣告:“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錢。”從此,高士其以全新的姿態,加入當時還是剛剛開始起步的科普創作行列,成為中國第一批科普作家之一,並為此奉獻了一生。

創辦背景

《讀書生活》.《讀書生活》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迅速占領東北三省,開始了變中國為日本殖民地的侵略活動。在這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刻,國民黨當局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在加緊對蘇區紅軍“圍剿”的同時,在國民黨統治區實施法西斯專政,殘酷鎮壓抗日民主運動,對進步文化也進行“圍剿”。不少愛國志士和愛國青年被捕、監禁和慘遭殺害。
李公朴和許多愛國民主人士一樣,在焦急、苦悶、彷徨中尋求著抗日救亡的道路。 他和高士其在南京籌辦《全球通訊社》,準備把歐美留學生聯合起來,報導各國新聞,但由於當局的種種限制,未能辦成。又與南京文化界知名人士發起組織中國國際合作協會,聯絡各國文化界人士,呼籲國際社會制止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參加上海廢止內戰大同盟成立大會,報告出席國際和平大會情況,呼籲停止內戰,團結禦敵。1932年春天,李公朴又在上海與鄒韜奮、胡愈之、戈公振、杜重遠、畢雲程等發動籌辦《生活日報》,國民黨政府百般刁難,出版後被迫停刊。“所以我當時有了新啟蒙運動的概念,而且預備做一點啟蒙工作的時候——團結全國各黨各派的力量,共赴國難,為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而奮鬥到底——也就是解決與自己有同樣痛苦——只有學習脫離生活的責任,為自己的主要目標之一了”,他在以後回憶剛回國時的思想時這樣寫道。他把注意力轉移到在外患內憂中身受其苦的社會底層的人民民眾,要“使他們能得到一點讀書機會,灌輸他們以種種常識,以增進其生活技能和對社會服務的效率。”

創辦《讀書生活》半月刊教育部副部長柳湜的毛筆函創辦《讀書生活》半月刊教育部副部長柳湜的毛筆函

1932年12日,在紀念《申報》創辦60周年時,李公朴經黃炎培介紹,參加上申報館工作。申報是國內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總經理史量才是上海新聞界的領袖和最大的報業資本家。“九·一八”事變後,《申報》從維護民族利益出發,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和呼聲,接連發表評論,聲討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抨擊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國民黨結束一黨專政、實行憲政,並積極支持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革命活動。在李公朴的倡導和籌劃下,史量才資助他創辦了旨在改變店員和青年學生痛苦的申報流通圖書館。
申報流通圖書館隸屬於申報館,購置各種進步的和社會生活中實用的書刊,面向上海廣大學徒、店員、工人、職員和青年學生。其內部設總務、編審、流通、讀者指導四部,李公朴任館長。尤其是讀者指導編著自學入門、讀書問答等指導刊物,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明示各學科的書目、研究方法和要籍提要,使讀者能有目的的有系統地按照需要開展讀書活動。
報館創辦流通圖書館,並面對社會廣大民眾,這是一個創舉。它在形式上雖與其它公立私立圖書館沒有多大區別,但在組織、內容和性質上有其顯殊特點。李公朴創辦的流通圖書館,是站在教育的立場上,用新教育觀點對讀者進行思想和業務知識教育,使圖書館“教育化”。同時流通圖書館不像學校和其它圖書館那樣,僅僅是研究和讀書的場所,而是使圖書館“學校化”了,不僅借書給人看,而且指導人讀書,幫助人讀書,告訴人在空前的國難時代,應該讀些什麼收,必須讀些什麼書。這“教育化”、“學校化”的工作,李公朴是通過讀者指導部與廣大讀者的聯繫來完成的。流通圖書館每天要收到四十五封讀者的來信,反映各自在思想、讀書、生活上的種種問題和“苦悶”,李公朴聘請艾思奇、廖庶謙、夏征農、柳湜等民主進步人士給予讀者解答,對來信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李公朴還在《申報》辟《讀書問答》欄目,每日給予公開答覆。
李公朴對社會和讀者負有強烈的使命和責任感。只有發現一個讀者一個月不來借書,圖書館就會寫信問他為什麼不來借書,在讀書、生活遇到了什麼困難。流通圖書館成了廣大讀者最知心的朋友。至1936年底李公朴被捕止,流通圖書館藏書由兩千多冊增加至三萬多冊,擁有讀者兩萬多人。
1933年前後,國民黨當局為了加緊推行獨裁賣國政策,對進步文化的“圍剿”達到了瘋狂的地步。他們唆使特務、流氓搗毀進步書店,搜捕殺害進步文化人士,禁止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著作和所有進步書籍出版。由史量才領導的《申報》,堅持抗日救國立場,爭取政治民主,反對專制主義,引起了蔣介石的不安和仇恨。 1934年11月,史量才在杭州調養胃病後返回上海,當車子行駛到浙江海鹽縣境內時,被戴笠布置的特務殺害。國民黨的文化特務也滲進了申報館內時。申報在高壓政策下被迫轉向,由黎烈文主編、經常登載魯迅、沈雁冰文章的副刊《自由談》和由李公朴主編的《讀書問答》欄目也不得不停刊。李公朴有計畫地從申報館撤退了進步文化人(不少是共產黨員),另創《讀書生活》半月刊,繼續普及文化知識,宣傳進步思想,從事救亡工作。1936年4月,由於積累的材料越來越多,正式創辦了《讀書生活》出版社。

主要內容

《讀書生活》的編輯和作者,基本是原來讀書指導部和《讀書問答》的原班人馬。《讀書生活》繼承原來的宗旨和風格,強調理論密切聯繫實際,強調學習讀書與社會生活的統一。指出只有在生活中的學習,才是帶有實踐性的學習;只有在學習中的生活,才是真正具備戰鬥性的生活。《讀書生活》創設了生活記述欄,公布了當時全國各地工人、農民、小店員、學生的生活情況,告訴讀者如何在逆境中學習、生活,解決他們的苦悶和痛苦。《讀書生活》還創造了“講義化”的新教育方法,經常刊登出版人們十分關心的系統講座,實現廣泛的社會教育。由於許多讀者的文化程度不高,李公朴對哲學、社會科學、政治經濟科學通俗化的道路。《讀書生活》還出版社了許多《問答》、《講話》、《常識》,如艾思奇的《哲學講話》、柳湜的《街頭講話》、曹伯韓的《民主講話》、高士其的《科學講話》,都是傳播馬列主義、普及社會科學知識的重要讀物。它出版的系列《社會常識讀本》,包括《帝國主義》、《婦女問題》、《讀書常識》、《讀報常識》等,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我國每部由郭大力、王亞南翻譯的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由《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李公朴本人,也在《讀書生活》上發表了許多抗日救亡的戰鬥檄文。《讀書生活》滿足了廣大人民民眾追求光明的需要,成為上海進步文化陣地中的堅強堡壘。

評價

《讀書生活》是在共產黨領導的“左聯”和“社聯”的革命文化工作者的影響和推動下,由李公朴等愛國人士於20世紀30年代創辦的進步刊物。《讀書生活》中別具特色的欄目內容,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作用,為今天的知識界提供了借鑑和啟迪。

創辦者李公僕資料

李公朴李公朴

李公僕(1902-1946),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傑出的社會教育家。1934年參與創辦《讀書生活》半月刊。在武漢參與合編《全民抗戰》雜誌,宣傳抗日救國。創辦北門書屋和北門出版社,出版、銷售進步文藝書刊,宣傳抗日救國和民主進步思想。1944年中國民主同盟在昆明成立雲南支部,當選為執行委員。1945年10月當選民盟中央執行委員。1946年2月10日,重慶各界舉行慶祝政協成立大會,被推為五人主席團成員。因反對國民黨的獨裁、內戰政策,同年7月11日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