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

《茶經》

《茶經》,中國第一部茶學專著。唐代陸羽(733年-804年)撰。書中論述了茶的性狀、品質、產地、採制和烹飲方法及用具等。《茶經》是世界最早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不僅是一部精闢的農學著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基本信息

《茶經》,中國第一部茶學專著。唐代陸羽(733年-804年)撰。書中論述了茶的性狀、品質、產地、採制和烹飲方法及用具等。《茶經》是世界最早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不僅是一部精闢的農學著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簡介

陸羽(733一804),

《茶經》茶經
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因著《茶經》而被譽為“茶聖”、“茶宗”、“茶祖”、“茶仙”、”茶神”。他出身於一個貧困的家庭。自幼好學,唐天寶十一年(752)出巴山,涉峽州,考察茶事,結識不少社會名流。22歲,陸羽潛心於茶事研究和著述。至乾元三年(760),開始隱居湖州苕溪一帶蒐集採茶、制茶、飲茶的資料,四年後,他根據32州調查資料,寫成《茶經》初稿。其後,在大量讀書,翻閱資料的基礎上,《茶經》才被修訂成書,出版於建中元年(780)。《茶經》的內容十分豐富,在七千餘字的著作中,凡栽茶、採茶、制茶、飲茶等各方面的事宜都寫到了。他寫工具和器皿的運用,不僅說明了技術問題,而且也說明了文化的演變和區別。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茶經》的問世,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其當時代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讚為茶業的開創之功。

概述

中國悠久的茶葉歷史為人類創造了,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茶史、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陸羽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葉專著--《茶經》。

《茶經》的誕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對唐代茶文化的一個歸納,同時又對以後茶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地推動作用。《茶經》全書共分3卷10節。上卷3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係,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係,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二之具"談有關採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製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採制方法。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採茶的要求,提出了適時採茶的理論。敘述了製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乾、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中卷1節:"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下卷6節:“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製,著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飲”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地所產茶之優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

主要內容

《茶經》全書共七千多字,共分3卷10節。

《茶經》《茶經》

上卷3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係,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係,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二之具”談有關採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製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採制方法。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採茶的要求,提出了適時採茶的理論。敘述了製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乾、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

中卷1節:“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

下卷6節:“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製,著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飲”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記述了唐代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藥方等。“八之出”評各地所產茶之優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採制茶葉,隨采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了然。

成書經過

《茶經》是陸羽在各大茶區觀察了茶葉的生長規律、觀察了茶農對茶葉的加工,進一步分析了茶葉的品質的優劣,並學習了民間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規律,此外陸羽還留心於民間茶具和茶器的製作,且製作出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陸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腳步遍及各大茶區。

誰教導陸羽寫《茶經》

《茶經》龍蓋寺(天門西塔寺)

陸羽在龍蓋寺時還不懂得煮茶。一是當時他年幼,二是智積禪師罰他服勞役,清理廁所,砌牆頭,放牛,沒有讓他煮茶。即使隨後到了李齊物、崔國輔兩位刺史身邊,由於衙門有專人司茶,他也不會接觸茶炊,他能寫出《茶經》,主要是到了杼山妙喜寺後,受到皎然的教導。緇素結交時,皎然已四十多歲,他已到過泰山嶗山嵩山、長沙、衡陽、桃源、鐃州、洪州以及蘇南各地、浙江天台、剡溪等處,他住宿過不少大廟,所以,他閱歷廣知識豐富,懂得僧侶飲茶寺院必須自置茶園,因此,當時妙喜寺在顧渚山置有茶園,這在皎然《顧渚行寄裴方舟》詩中有記載:“我有雲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鶗鳺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在這首詩里還提到紫筍茶,“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采之長太息”。從他的幾首長詩中,可以看到他有豐富的茶事知識。

陸羽在杼山妙喜寺寄宿了三、四年後,就閉門寫書,其中著有《茶經》三卷,皎然看後,在《飲茶歌送鄭容》一首詩中說陸羽的《茶經》空有其名不切實際。他不僅就此指出,而是讓陸羽深入茶山,研究茶葉栽培、管理、採制等茶事,《顧渚山記》就是陸羽考察後的記錄。自此以後,陸羽多次修改補充,使《茶經》逐漸完整。為了讓陸羽有個寫作環境,早日完成著作,皎然在大曆三年(768)造好了自己的苕溪草堂後,到處尋找陸羽回來安心定居。如果把皎然尋訪陸羽的多首詩仔細研究,不難看出皎然對陸羽的《茶經》注入了不少心血。

寫作地點

陸羽在顧渚山一帶寫《茶經》,在貢茶院監製紫筍茶。在寫《茶經》的過程中,還十分重視長興顧渚山紫筍茶。他將該地紫筍茶與別的茶種進行比較,說:“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紫筍一名遂由此而得。陸羽向常州太守李棲筠推薦紫筍茶為上品茶,可作貢茶入貢;常州大守以宜興茶貢額不足,遂令長(興)宜(興)共同交納入貢。後經朝廷規定。山陽(湖州所轄長興縣)山陰(常州所轄宜興縣)會集起來,一起入貢。每年立春後45日,吳(吳興,今湖州)、常(常州)兩州刺吏在宜、長兩縣交界的懸腳嶺境會亭相聚,有歌有舞,人們像過節日一樣。有白居易的詩為證:”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湖州刺史杜牧《題茶山》詩,歌頌:“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東吳地區的山水,首推顧渚秀麗;此山所出貢茶,自然優於他處,當為“瑞草”之冠。詩人還有一首《人茶山下題水口草市絕句》,直接寫到長興縣水口鄉,那是產、制紫筍茶的地方。

主要影響

《茶經》的誕生

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對唐代茶文化的一個歸納,同時又對以後茶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地推動作用。《茶經》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相關詞條

關於食品方面的書籍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一種文化,而中華美食則譽滿天下!讓我們品著美食,邊吃邊聊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