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溫柔的廚娘》

《我這溫柔的廚娘》是虹影旅行世界邊吃邊做的的第一本美食書,她的美食美文自成一家。眾人所知虹影作為作家身份,少有人知,除了寫作,她是一個技藝高超的美食家,她對美食的態度更是淡定。一句話,虹影符合一個老饕的標準:能吃,會吃,懂得品味,還會做,把簡單的食物做出一派活色生香。

基本信息

本書介紹

1
西比爾姑娘周歲,來了許多朋友慶賀。有一個節目,就是按習俗讓她抓周。把她放在舊英國地毯上,面前擺了書、筆、錢幣、手機、相機、玩具等。當我把一個勺子放上去時,她毫不猶豫地拿起勺子,再也不放手。在場人的都笑了,說她愛吃,長大後肯定是做菜的好手。她從四個月大吃輔食始,便喜歡我做的骨頭雞湯下的麵條、各式菜泥、各式水果乾果調的飲料。什麼都愛嘗試,且嘴奇挑,阿姨做的單調無味的菜一入口,便吐出來。如此小娃娃,就能從食物上找到靠近母親之途。
收入這本書的美食文章,大多是西比爾姑娘出生前後寫的,那段時間為了小生命,專心致志於吃,回憶自然跟吃相關。童年時,我第一次和媽媽一起做醬辣椒,辣得淚水橫流。但就那番辣,讓我嘗到難受之後的快感,後來發現所有真正意義上的快感都來自於阻礙。西比爾姑娘近日到重慶給外婆上墳,晚上參加我與朋友們的聚會,我給她一桌菜中唯一沒放辣椒的藕片吃,結果她咀嚼了一下,便放聲大哭。原來做這個菜用了炒完尖椒雞丁的鍋,鍋洗了後仍帶幾分辣。真是,不等到教她可切辣椒粒的年紀,她的美食記憶,便已從辣開始,漸漸認識這個龐大的世界。

作者介紹

虹影,中國女性主義作家的代言人之一,美食家。生於重慶。曾在北京魯迅文學院、上海復旦大學讀書。著有長篇小說《K》、《飢餓的女兒》、《上海王》、《上海之死》等。幾部長篇小說被譯成25種文字在歐美、以色列、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出版。長篇小說《飢餓的女兒》曾獲台灣1997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被中國權威媒體評為2000年十大人氣作家之一。2005年獲義大利羅馬文學獎。

編輯推薦

我這溫柔的廚娘》中國十大女作家之首虹影,CCTV傳授美食精神和秘訣
中國十大美食家之一虹影,旅行世界嘗遍人間美食經
一個脂粉陣里的英雄,一位刁鑽苛刻的美食家,
一個中國最具爭議的先鋒作家,一位文字與食物的魔術師
一個極端的女權主義者,一位溫柔的美廚娘
只因她曾是“飢餓的女兒”,對美食天然成性;只因她寫作也做菜,寫遙遠滄桑的記憶,做隨性想像的美食;只因她是虹影,只是這一次她是不寫作的虹影。

書評

在每個舌頭的記憶里,總有一樣美食讓它念念不忘,魂牽夢繞,直到不期然重逢的那一瞬間,金風玉露,靈光乍現,便勝卻了人間無數。
美食家虹影的舌頭無疑是任性的,絕不將就。她能嘗出菜里是不是放了味素,對我等生活粗獷的人而言,真真是嘆為仙人。她又一直只對溫柔妥協?,在特別濃烈的酸酸辣辣麵前無條件投降,對人的愛,對食物的愛,是那么柔軟。
轉來轉去吃人間美味,對每一道菜真心相對,永遠不離棄對美食的想像力,能吃,會品,善評,還會做,對飯桌上的每一個人細心關照,是一個不折不扣厲害而溫柔的小女子,作家和美廚娘——這是我跟虹影一起吃了兩頓飯後的印象。從此,我想,大概此生都不會忘記這個美妙的女子吧!
世界上本沒有好吃的東西,是好吃的人創造了好吃的東西。流浪世界的川妹子虹影,從小在大雜院大廚房裡各家的鍋爐邊長大。家家生活都不寬裕,如何在有限範圍里吃出好菜來,家家都費了腦筋。小小的虹影開眼看著,充滿了驚奇——“西瓜吃完後,不捨得扔掉,把皮與芯間的部分切出來,放上鹽,拌著辣椒大蒜醬油,真是又脆又香,可口之極。飯有鍋巴,放些水,和蘿蔔葉子一燜,那蘿蔔葉子香和米粒完全可進入紅樓大觀園。逢著生日必做豆花,要磨黃豆,在豆漿上點出可愛的花來。剩下的豆渣,不會扔掉。紗布包起來煮熟,炒豆渣泡菜,香味不亞豆花。豆渣太多,吃不完,分一小半做豆渣餅,加一點麵粉,放一點蔥花,擱一點兒菜油和鹽,大鐵鍋里,烙得兩面黃澄澄,脆皮,柔軟芯,真是世上美味。”
在這一群把簡單食物做到極致的鄰里中間長大,使虹影對美食的記憶和眷念渾然天成,在後來到處流浪的途中,逕自累積成了天賦異稟,無論川菜西菜,從來不看菜譜,只要眼睛看過舌尖嘗過心中留過,佐以想像力、愛和激情,她總能把食物做出一派活色生香來,令吃過的人久久被誘惑而不能忘懷。
她從來沒做過相同的菜。對她而言,做菜就像是變魔術,隨心所欲,獨一無二。一如她的文字,簡單,乾淨,靈巧,忽閃忽露如變戲法般令人驚喜不斷。當虹影特立獨行的文字遇上天馬行空的虹氏美食,那就是天雷勾動了地火,時光都忘了流轉,只是沉浸在這位溫柔美廚娘筆下美食的魔咒里,舌尖舒捲,美味化開,五官通靈,神遊太虛了。
如果你愛一個人,就送他一本《我這溫柔的廚娘》,因為那裡是美食與文字的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就送他一本《我這溫柔的廚娘》,因為一旦踏入虹影的食色領地,他將永世不得超生。

文摘

對西餐最早的印象是在重慶,和一幫朋友去心心咖啡店。母親說過這是抗戰時孔二小姐經常光顧的地方。母親的第一個丈夫袍哥頭子也曾在這兒顯派,前呼後擁,招搖過市。母親提起這個地方,臉上表情很複雜。
我是這種人,吃過的餐館,差的好的都不會忘,中等沒特色的,就當沒去過。心心咖啡館的羅宋湯牛排做得不差,都說那廚師的父親就是當年給孔二小姐做羅宋湯的,這道湯讓我對西餐產生了興趣。
八十年代在北京,有朋友請我到莫斯科餐廳吃飯,那道羅宋湯讓我倒胃口,西紅柿放得太晚,土豆也燉得不爛,奶油似有怪味,我嘗了一口,就想吐,看看朋友關注的臉,止住了,抱歉地說自己身體有些不適。想想八十年代的北京,別說西餐不對勁,中餐地道的也不多,那時若想在京城吃上頓舒服的飯菜,選涮羊肉和烤鴨絕對不會錯。
九十年代初在蘇聯轉飛機時,我肚子餓極,看見一家日本餐館,就進去要了一碗麵。本來狼吞虎咽,突然聞到空氣里有股鮮美之香,抬頭四下望去,原來是一家俄國餐館,不錯,就是羅宋湯。麵條在我嘴裡變得如同麻繩,後悔走錯了門。付了賬單,我走過去隔著玻璃窗一瞧,真是一家不錯的店,湯是湯,肉是肉,而且服務員都是超級美婦人,挺著*房,頭上系了頭巾,熱情地招待著客人。
在倫敦有一位美廚娘兼好作家黃寶蓮,我上她家吃過好多次西餐,但是真正征服我的是她做的羅宋湯。她在廚房裡如蜻蜓點水:一會兒拿出紅蘿蔔,一會兒拿出牛肉,西紅柿又紅又大。我們說著讀過的一本書,回憶認識的一個人,在遙遠的東方,那個叫南丫島的地方,在自家門前一棵樹上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她寫過這個從前鄰居的故事,那是小說,是藝術,在活生生的現實里,敘述這個敢決定自己命運的人時,我發現死也有自身的美。寶蓮在用筆和聲音講這個人,這個人其實又活了兩次,活得都非常精彩。

關於食品方面的書籍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一種文化,而中華美食則譽滿天下!讓我們品著美食,邊吃邊聊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