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院

魯迅文學院

魯迅文學院是一所招收中青年作家、文學理論評論家、文學編輯家和文學翻譯家等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專業培訓機構,是中國作家協會直屬的局級事業單位。前身是由文化部和中國文聯共同創辦的中央文學研究所,成立於1950年;1954年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1958年停辦;1980年經批准恢復為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1984年正式定名為魯迅文學院。學院組織有大批國內第一流的作家、評論家、學者、教授參與教學。自2002年春季起,魯迅文學院將接受有關部門的委託和直接指導,創辦高級研討班。用若干年時間,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作家、文學理論家、文學評論家、文學編輯家和其他文學工作者。

基本信息

學院介紹

魯迅文學院魯迅文學院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丁玲等一批從延安來的革命作家,即向中央政府呈報了《創辦文學院建議書》。明確指出:“按文學藝術各部門來說,文學是一種基礎藝術,但我們有戲劇、音樂、美術各學院,恰恰缺少文學院,所以有創辦文學院之必要。”1950年,中央政府文化部即批文同意建立中央文學研究所。丁玲同志任所長,張天翼同志任副所長。
經過半年多籌備,1950年10月,中央文學研究所在鼓樓東大街103號一座四合院裡宣布成立。出席成立大會的有郭沫若、茅盾、周揚、沙可夫、李伯釗、李廣田等一批中國現代文學巨星。郭沫若稱是一個偉大事件,“在中國歷史是第一次”。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中央文學研究所的吸引下,郭沫若、胡喬木、周揚、茅盾、鄭振鐸、葉聖陶、老舍、曹禺、吳組緗、艾青、何其芳、張天翼、田間等一批卓越詩人、作家、理論家、教育家、戲劇家走上研究所的文學講台。一批優秀作家和作品,迅速脫穎而出。馬峰、西戎、胡正陳登科、唐達成、鄧友梅、瑪拉沁夫、張志民、苗得雨,以及《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紅色娘子軍》的作者梁信等使中國文壇變得多彩而活躍。作家梁斌,在這裡邊創作邊工作,寫完了《紅旗譜》。

歷史回顧

魯迅文學院歷屆主要負責人魯迅文學院歷屆主要負責人
魯迅文學院魯迅文學院
1954年,中央文學研究所改名中央文學講習所,歸屬中國作家協會。
1958年,因“丁、陳”問題,講習所被停辦。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文學復甦,文講所又開始恢復。但因沒有固定校舍,到處租房辦學。
1984年,文講所更名魯迅文學院,在朝陽區八里莊南里27號建立校舍。
在新時期的20年時間裡,又一批青年作家從魯迅文學院走上中國文壇,如蔣子龍、葉文玲、葉辛、陳國凱、王安憶、張抗抗、高洪波、竹林、鄧剛、趙本夫、朱蘇進、喬良、劉毅然、劉兆林、莫言、畢淑敏、余華、劉震雲、周大新、遲子建、陸天明、張平、周梅森何申范小青秦文君葉廣苓王旭峰等。
2001年,評選四部茅盾文學獎中,獲獎作者王安憶、張平、王旭峰,都曾是魯院學員。
2001年,在中宣部的關懷和支持下,魯院校舍進行了重新改建,添置了先進教學設施。首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2002年9月—2003年1月)受到普遍好評。主要作家有:關仁山、馬麗華、徐坤、談歌、柳建偉、孫惠芬、巴音博羅、竹雄偉、凌可新、張梅、紅柯、陳繼明、衣向東、金甌、戴來等。
2003年魯院舉辦了第二屆高級研討班(主編班)。
2004年3月—2004年7月又舉辦了第三屆高級研討班(中青年作家班)。主要作家邱華棟、張旻、程青、劉亮程、祝勇、趙光鴻、潘小平、徐劍、鮑玉學胡學文等。
2004年9月9日第四屆高級研討班(少數民族中青年作家班)開學,該班會集了全國24個民族的青年作家,他們在這裡學習、生活四個多月,將於2005年1月結業。魯迅文學院正在成為中國作協培養青年作家的基地。

2009年4月第十屆高級研討班,該班雲集了全國的54位中青年作家。主要作家有范穩、葛水平、丁天、顧堅、周篷樺、毛竹(東方竹子、竹子)、姜銀、周小影、周習、昌平等。

2010年12月22日,魯迅文學院建院60年座談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冰,中宣部副部長翟衛華出席座談會並講話。60年來,魯迅文學院舉辦的作家班、進修班、研究生班、研究班、高研班、網路班等總計67期,3300餘名作家曾來這裡深造。
2011年3月—7月第十五屆高級研討班,這次高研班雲集了當今文壇最活躍的作家,且年齡跨度最大,最大的學員和最小的學員相差約二十歲,整體創作方向最多樣,也是近年來來整體實力最強的一屆,主要作家有徐則臣、朱文穎、張楚、葉麗雋、邰筐、忻尚龍、鄭小驢等。

校園介紹

魯迅文學院魯迅文學院
魯迅文學院地處北京市東郊八里莊南里。進院門,道兩旁是兩個小小的園兒。南有月門,上書“文園”;北有“聚雅亭”,草圃中突兀一石,上鐫“風雅頌”,其布置素淡雅致,別有情趣。沿林道向南,一座兩層小樓,樓上辦公,樓下食堂及圖書館與院史展覽室。
院史展覽室不大,卻資料齊全,內容豐富。它展示了魯迅文學院(其前身為中央文學講習所)五十年來艱難而光輝的歷程。這是一條藝術長廊,從首任所長丁玲開始,幾乎所有的文學大師們都曾經來這裡授課。從這裡走出了數以千計的一代代作家。因而它也當之無愧地被稱作中國作家的搖籃。這裡陳列的作品雖然僅僅只是一部分,卻依舊琳琅滿目,足以讓人流連忘返。
北邊是一幢五層教學主樓。大廳褐色大理石牆前立著魯迅先生的銅像。上書“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的不朽名句。大廳兩側鑲嵌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大師們的浮雕頭像,左牆是郭沫若巴金曹禺、丁玲;右牆是茅盾、老舍艾青趙樹理。大樓有大教室、會議室可供教學研討之用,有電腦室可供上網查詢。大樓各層合計百個單間,陳設樸實而適用,並有書架可供存書,有寫字檯可供寫作。為進修作家提供了寫作的良好環境。

院系設定

高研班

魯迅文學院魯迅文學院
自2002年春季起,魯迅文學院將接受有關部門的委託和直接指導,創辦高級研討班。魯迅文學院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是一項實施培養新世紀文學人才的重點工程,高研班的作家培訓工作是當下中國文學建設工作中非常有特色的一個亮點。高研班的辦學宗旨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扶持、培養優秀中青年作家和其他文學工作者,造就中國文學的輝煌未來。通過舉辦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中國作協具體實踐黨在新時期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方針政策,體現出社會主義體制對於培養作家的優越性。
從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首屆高研班舉辦成功,之後每屆學期半年,學員由中國作協下屬的省級協會推薦,每個省級作協推薦一名有成就有潛質的中青年作家參加。

網路班

2009年7月15日,素有“作家搖籃”之稱的魯迅文學院“網路文學作家培訓班”在北京開班,包括唐家三少、任怨、秋遠航在內的等29名網路作家通過魯迅文學院和盛大文學的層層遴選,最終通過了中國作協黨組的審批,成為了首屆魯迅文學院“網路文學作家培訓班”的首批學員。

函授班

魯迅文學院是我國培養作家的文學殿堂。鄧友梅、蔣子龍、王安憶、莫言、張抗抗、劉震雲、余華、談歌、關仁山、徐坤、紅柯、柳建偉、蘆熙霖等作家都曾在此深造。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學事業,培養文學人才,在創作上給廣大文學愛好者,特別是業餘作者以切實有效的幫助,魯迅文學院曾經舉辦過函授班。

學制專業

學制一年。設小說、詩歌、歌詞、散文、傳記、報告文學、影視編劇等專業,各專業均分為甲、乙兩個班。
函授班已經停辦,只有高研班和網路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