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

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

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城東北5公里橋兒溝,現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窯洞數十孔。屬1961年國務院頒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藝”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並對中國現代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稱為“新文藝聖殿”受到廣大遊客的注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
1938年2月,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倡議在延安成立一所以魯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藝術學院。3月,魯迅藝術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在延安北關雲梯山麓的文廟台一帶(今延安軍分區和延安機械廠一帶)開始上課。4月10日,舉行成立典禮。

魯藝院長康生,副院長趙毅敏沙可夫。院內設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從1938年8月起,增設文學系,以後又成立了一些研究室和實驗話劇團等。

1939年8月,魯藝遷至橋兒溝。11月18日,吳玉章任院長,周揚任副院長。

1940年5月,毛澤東題寫了“魯迅藝術文學院”的新校名和“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八字校訓。

1941年6月,魯藝確立正規學制,成立戲劇、音樂、文學、美術4個部。

1943年3月,魯藝奉命合併到延安大學,成為延安大學文藝學院。由延大副校長周揚兼任文藝學院院長。

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
1945年8月起,魯藝師生先後奉命陸續離開延安,前往華北和東北地區。11月,周揚率魯藝離開延安,到達河北張家口。1946年5月,在東北改稱魯藝文工總團,下設牡丹江、合江、松江、通化4個魯藝文工團。同年9月,魯藝一部分師生來到黑龍江佳木斯,成立東北大學文藝學院,肖軍任院長。延安魯藝工作到此結束。

魯藝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開辦的第一所培養各種高級和中級文化藝術人才的學院。魯藝先後編排上演了《白毛女》等歌劇,《兄妹開荒》等秧歌劇,《黃河大合唱》等音樂作品,並編輯出版了《文藝戰線》、《草葉》等文藝刊物,組織了多次有影響的美術作品展覽。魯藝是新中國文學藝術事業的基地和搖籃之一。據統計,從1938年3月至1945年11月,魯藝共畢業學員685人,其中文學系197人,戲劇系179人,音樂系162人,美術系147人。

建築布局

魯藝在橋兒溝舊址,即中共六屆六中全會舊址,已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舊址現存教堂一座,即魯藝禮堂。魯藝各系及工作人員住過的石窯洞52孔(包括2個過洞),瓦房15間。

“魯藝”校舍是利用原西班牙一神甫在橋兒溝修建的一座教堂和周圍的一些窯洞。也是當時延安惟一的地道的西式建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