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歷史》

《吃的歷史》

《吃的歷史》,在歷史的大背景下,講述“吃”的含蘊。本書以中華美食文化為線索,按照我國朝代順序,細說這一時期出現了哪些外來食品,產生了哪些我們每天須臾不可離的傳世食品,以及它們產生的背景、機緣、傳說、掌故和趣聞。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本書以中華美食文化為線索,按照我國朝代順序,細說這一時期出現了哪些外來食品,產生了哪些我們每天須臾不可離的傳世食品,以及它們產生的背景、機緣、傳說、掌故和趣聞。食、色,性也。食品不僅是人們生活著的必要條件,也是最能引起人們興趣的東西。試問天下之人,誰不愛吃呢?

作者介紹

李春光,北京作家協會會員,1944年生。山東鄄城人。1969年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曾做過翻譯、人事幹部、勞動人事部處長,勞動部外事司副司長兼國際勞工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勞動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國際勞工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研究員。
作者曾著有《中國名家用人之道》、《外國名家用人之道》、《海外著名企業家成功之道》、《中國勞動史話》、《中國人事史話》、《馬文瑞傳——在勞動部長任上》等10多本書;主編了《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概況》、《醫療保險管理全書》和《中國勞動保障事業與構建和諧社會》等書近10本。此外,還在《中國社會保障》等月刊設有專欄。

內容摘要

先秦
先秦是個漫長的歷史時期。除了傳說中的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鍊石補天、有巢氏發明住所、燧人氏教人熟食,僅從炎、黃二帝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也幾近三千年之久。其間,主要分為炎黃時期、堯舜禹時期、夏商周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
炎黃時期
傳說中的炎黃時期相當於新石器中期,也就是父系社會部落聯盟時代。當時,社會上已有相當多的人口,專靠採集和狩獵已經難以維持生計,不得不另找新的食物資源。居住在陝西岐山姜水一帶的部落首領炎帝,為了不讓其部民挨餓,便開始採集各種各樣的植物果實種子及其根、莖、葉,一一親口品嘗,看哪些東西好吃,哪些不好吃,哪些有毒,哪些無毒,哪些能解毒,並詳細記錄下來,教部民食用。在此期間,炎帝發現人們隨意扔在地上的瓜子和果核到第二年竟會生根發芽,長出新的瓜蔓和果樹,便萌生了培育植物的念頭。後來,他又發現植物的生長與天氣有關:天氣暖和的時候,植物便發芽長葉,開花結果;而天氣寒冷的時候,植物便落葉枯萎。他還發現有些植物喜歡生長在於燥的土壤里,而另一些植物卻喜歡潮濕的土壤。於是,炎帝創製了宋、耜、犁、鐮等農具,教部民們因地制宜地種植植物,屆時收穫。《易·繫辭下》就此描寫道:炎帝“斫木為耜(音sl),揉木為耒(音lei),末糧,耒(米長)(音zhang)之利,以教天下”。從此,原始的農業生產有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方法,炎帝本人也由此而被譽為“神農氏”。《白虎通義·號》中也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號之神農也。”與此同時,生活在陝西橋山一帶也有一個大部落。其首領黃帝基於同樣的原因,也在教其部落成員馴養家畜家禽,種植五穀等等。

編輯推薦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蘊藏著我們先人留下的許多寶貴遺產。遵照“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認真發掘、研究、利用這些瑰寶,將對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人們的創新意識,光大我國豐富的飲食文化傳統,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於食品方面的書籍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一種文化,而中華美食則譽滿天下!讓我們品著美食,邊吃邊聊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