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亞歷史劇中最成功、最受歡迎的一部,被看成莎士比亞歷史劇的代表作。這部作品的主要內容是反映亨利四世和他的王子們與反叛的諸侯貴族進行殊死鬥爭的過程。莎士比亞突破傳統歷史劇多條線索交織發展的網狀結構,採用了兩條線索平行發展的結構——以亨利四世為代表的宮廷生活線索和以福斯塔夫為代表的市井生活線索。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亨利四世》《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上、下篇(1597)是莎士比亞歷史劇的代表作,描寫亨利四世在位時期,青年王子亨利(即位後叫亨利五世)的活動。劇本一方面通過描寫亨利王子平定北方大貴族的叛亂來表現統一王權對封建割據勢力的勝利;另一方面描寫王子同福斯塔夫一夥人始而交往,終於斷絕關係的過程,來表示一個英明君主的成長。這兩部戲加上《亨利五世》,集中表現亨利五世一生中的兩件大事:即位前平定國內叛亂和即位後對德作戰。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莎士比亞寫出了一個理想君主的基本品質和成長過程。劇中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亞筆下最出名的喜劇人物之一,就出身說,他是一個破落的封建貴族——爵士,在他身上帶有濃厚的封建寄生生活的特點:好酒貪杯,縱情聲色。他是軍人,卻缺少一個封建騎士的榮譽觀念和勇敢。同時,他生活在從封建社會向近代市民社會過渡的時期,他沒有新興市民階級的進取心,卻染上了他們的愉快樂觀和自我享受,他利用拍馬、吹牛、逗笑、取樂來謀取生活。莎士比亞通過一系列難忘的喜劇場面,塑造出這樣一個從封建社會向市民社會過渡時期的寄生者的典型。

作者簡介

《亨利四世》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beare1564~1616)英國著名戲劇家和詩人。出生於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曾在當地文法學校學習。13歲時家道中落輟學經商,約1586年前往倫敦。先在劇院門前為貴族顧客看馬,後逐漸成為劇院的雜役、演員、劇作家和股東。1597年在家鄉購置了房產,一生的最後幾年在家鄉度過。

莎士比亞是16世紀後半葉到17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作家(本•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他共寫有37部戲劇,154首14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1592~1593)和《魯克麗絲受辱記》。馬克思稱莎士比亞為“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之一”。恩格斯盛讚其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情節的生動性、豐富性。莎氏的作品幾乎被翻譯成世界各種文字。1919年後被介紹到中國,現已有中文的《莎士比亞全集》。

作品背景

《亨利四世》《亨利四世》插圖
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社會正處於伊莉莎白女王統治盛世之末,已取得統治的新興資產階級不願意封建勢力捲土重來,所以期望國家和平統一。同時,女王日益衰老,也把王位繼承權問題擺上議事日程。這便產生了借鑑歷史經驗的需求,為歷史劇的繁榮提供了重要契機;人民民眾對歷史劇的興趣則是歷史劇產生的土壤。這些現實因素無疑激發了劇作家的創作熱情,為具有人文主義思想意識的莎士比亞編寫歷史劇提供了導向性主題。其二,當時產生了大量的歷史著作,尤其是16世紀80年代出現的霍林西德編年史。這些著作為莎士比亞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歷史素材。綜觀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其中涉及的歷史時期,上限始於1199年,下限止於1547年,橫跨近350年英國歷史,展現了英國曲折反覆、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

主題思想

《亨利四世》《亨利四世》插圖
莎士比亞早期的歷史劇取材於十三世紀初到十五世紀末的英國史實,鮮明地表達出人文主義的政治歷史觀點:反對封建諸侯割據,擁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劇中揭露了封建家族之間的糾紛(如《亨利六世》中的約克家族與蘭開斯托家族)和諸侯叛亂(如《亨利四世》中的北方大貴族)對於國家統一的危害,用以說明國家統一的必要性。與此同時,莎士比亞還通過不同類型的封建君主的形象對比來說明這一觀點。他一方面對亨利六世的軟弱無能,對外戰爭失利,對內引起諸侯叛亂和農民起義,對理查二世的奢侈放縱、不負責任和理查三世的暴虐無道、失盡民心都進行了揭露和譴責;另一方面又在《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中,著重塑造了一個符合資產階級要求的“理想”君王(亨利五世)的形象,寫他從當太子到登基後,內平諸侯叛亂,外勝強敵法國,法令嚴明,接近人民的事跡。
在他的優秀歷史劇中,莎士比亞通過豐富生動的情節、眾多的人物和廣闊的場面,再現出十四、五世紀的英國歷史和當時各種社會力量之間的衝突。他塑造出許多人物,從國王、貴族到士兵農民,其中不少具有鮮明的個性,有的還成為文學史上有名的典型。《理查三世》(1592)是他早期歷史劇中的一部傑作。全劇描寫十五世紀末英國國王理查三世的暴行,通過對他一生的介紹,指出暴虐無道、失去人心是他滅亡的原因,表達了對封建暴君的譴責。這個劇不僅主題突出,情節生動,而且在人物的塑造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理查三世是莎士比亞的早期歷史劇中最為成功的一個暴君形象,他只問目的不擇手段,也不管對象,無論是骨肉還是親信,只要阻礙他登上王位,他都要剷除盡淨。在塑造這一暴君形象時,莎士比亞抓住理查三世野心勃勃、陰險狠毒而又言行不一、口蜜腹劍的性格特點,利用獨白、旁白等手法,把情節圍繞著理查三世的一系列陰謀活動展開,從而大道情節集中、性格突出的效果。

幕後花絮

《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封面
這部戲大部分是虛構的,體現了皮蘭德婁二元論的兩種定義:兩種經過偽裝的形式相互作用,現實與虛構並非簡單地對立,而是在同一虛構中相互抵消,在主觀虛構中毀滅自我。《亨利四世》的主人公,虛構自己是德國君主,同時又強迫別人相信這個虛構。實際上他是自欺欺人地迫使別人去掩飾另外—個事實:瑪蒂爾黛和貝爾克雷迪之間令他痛苦的關係。當精神病醫生、一對情人和弗利達,以及生活本身,迫使他暴露自己的秘密後,被揭穿的虛構情境則成為一場悲劇,主人公撲向貝爾克雷迪,後來他又使自己—直沉溺於虛構的情境之中。導演以現代手法重現了原作,並創造性地採用啟發式手法,攝影機在大廳里、走廊里和哥德式風格的城堡樓梯上移動。導演抓住了“亨利四世”那驚訝的目光,以及一對情人和一個孤獨並經過偽裝的失望者慌亂迷惘的動作。傑出演員馬斯特洛亞尼表現出“亨利四世”的沉穩、成熟和富有智慧,並且不露表演痕跡。也有人認為本片是對原著的侮辱,損害了原著的風采。

劇情評價

《亨利四世》《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具有明顯的弗洛伊德氣質:一個青年紳士在一次遊行中被暗算,摔下馬從而喪失了正常人的意志。他把自己當作八百年前的德國皇帝亨利四世,並且遵循著亨利四世的模式生活。十二年後他醒來,想再回復到原來的生活,現實已經不再允許……

紊亂的人物關係,莫名的劇情邏輯。劇本中每個人物都在神神叨叨,不知所云。首先出場的四名樞密顧問,故作神秘。他們有屬於自己真正的名字,卻要去扮演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從他們的對白中,帶給人的所有信息是——亨利四世是個瘋子,一個臆症、妄想、人格分裂、健忘等多種精神疾病集於一身的瘋子。然後登場的是醫生和貴族:侯爵狄•諾里是“亨利四世”的外甥,芙麗達是他的未婚妻,瑪蒂爾黛侯爵夫人是芙麗達的母親,男爵貝克萊迪則是瑪蒂爾黛目前的丈夫。然後是精神病醫生捷諾尼——他是特地前來為“亨利四世”治病的。弄清這些人的關係是十分有用的。因為這些人中間,隱藏著亨利四世變成為什麼會變成瘋子的關鍵。

劇本採用的是戲中戲的結構,皮蘭德婁藉助歷史劇的手法,將複雜的劇情融入其中。由於亨利四世活的精神世界停留在八百年前的歷史劇里,醫生必須要以還原現場的刺激解開亨利四世心中的結,於是請所有人一起來為亨利四世演上一出歷史劇。然而在這過程,原本正常的貴族和醫生卻被亨利四世反問到啞口無言——亨利四世早就結束了瘋癲,然而他卻拒絕自己正常,不願回歸這個對他來說已經不再正常的現實世界。

就像人會選擇性地忘記一些生命中不愉快的記憶一樣,亨利四世的自我在墜馬的十二年後恢復,然而他始終用自身的超我意志控制著,讓它與現實世界隔離開來,從而使得所有人都以為他仍舊是一個停留在亨利四世時代的瘋子。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自我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如果把本我看作一種本能的話,亨利四世的意識深處其實帶著那種對於回歸現實的渴望。在他墜馬之前,他是一個貴族,並且與年輕的瑪蒂爾黛侯爵夫人有著男女間的愛情。瑪蒂爾黛侯爵夫人在劇中也是一個沉湎於過去的角色,事實上,他們兩個人物的身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瑪蒂爾黛侯爵夫人不斷地想從女兒芙麗達身上找回自己青春的影子,正因為她對自己年輕的歲月有著太多留戀。甚至可以這樣說,她還是喜歡著亨利四世,因此她渴望回到過去,回到那自己曾經年輕無憂的時光里。但她是現實,她清楚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她嫁給貝克萊迪,面對現實去了。女兒芙麗達身上帶著她年輕時候的影子,這讓她想起已經流逝掉的青春,她不滿,甚至憤怒,以至於對所有人的都抱著清一色的憎惡態度。她與亨利四世最大的不同,並不是她敢於面對現實,她也不願意這樣做,卻無能為力。她認識到無奈的現實,所以妥協,而非面對。她的自我判斷出她在現實生活中唯一的選擇,她走上這條路,這是屬於她的一種自我保護。

《亨利四世》《亨利四世》
而亨利四世的自我是排斥這個現實的。他在二十年前的集會上被人暗算墜馬(當他恢復正常之後意識到這是貝克萊迪的行為)他沒有報復和追究而是選擇自我封閉——值得研究的是他為自己設定的人物身份,亨利四世(劇本中有交待是由於他在集會上要扮演亨利四世,所以在墜馬後意識也停留在了那刻,但事實恐怕並非那么簡單的)通過歷史可以知道,德意志國王亨利四世並非一個雄才大略之人,在歷史上也沒有什麼輝煌的戰果,可他有最讓人稱道的一點,便是他與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間圍繞主教敘任權展開的激烈鬥爭。眾所周知,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是一種信仰權利的集中,教皇掌控著民眾精神意志的人。亨利四世反對教皇,不信任教會的承諾,這也是他本人希望掌控自我的表現。他不願接受現實,不僅因為十二年後的現實與他仍停留的意識相差太多,而且他更是因為害怕,害怕一旦自己進入這樣的一個現實世界中,他的本我就會迷失,那樣的話,他無法掌控自己,無法主宰自己的精神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亨利四世是個極端嚮往自由的人。也正是因為他這種對自由的極端嚮往,成了捆綁住他手腳的鎖鏈。害怕對自我失去掌控力而寧願把自己束綁起來,完全沉溺在自己虛構的精神境界中不願自拔,亨利四世的自我在十二年後他醒來的那一刻已經完全迷失掉了。

劇本中的人物用一種不合邏輯的荒誕去表現他們對現實的懷疑與否定,在沒有戲劇性的事件、曲折婉轉的情節,甚至連結局也一樣不置可否……然而再去第二遍第三邊繼續把《亨利四世》看下來的時候,皮蘭德婁的《亨利四世》仍是一部怪誕劇,可已經成了一部徹頭徹尾用怪誕劇講述的悲劇。

這便是在《亨利四世》中所看到的是人類面對生存條件的荒誕所產生的恐懼感。他們在傳達此一信息時,常故意不採取合乎邏輯的結構和明智的理性去闡釋人類處境的不合理性與荒誕性。在皮蘭德婁的怪誕劇中,往往全部是這樣迷失掉自我的人。他們可憐、無助,精神世界如同一片幻影,看似觸手可及,又無法真實掌握。他們的人生也始終處在一種不能自己把握住命運的無力感中。這樣的人介於瘋狂和清醒之間,沒有辦法用瘋狂還是清醒去定義他們。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悲劇的根源。皮蘭德婁執著於對人類精神深處的挖掘,從《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開始,他一直在苦苦追尋人究竟想要的精神世界。在他看來,現實是可怕的,動亂、變幻莫測。人在其中很容易失去自我,只能逃避、封閉,乃至戴上面具。皮蘭德婁藉助怪誕﹑離奇的情節表明社會生活中充斥著迷亂、荒唐,人只能給“自我“戴上種種“假面”逃遁於虛幻的現實之中,而最終仍然無法找到一席得以安葬靈魂的地方。

世界名著2

世界名著可以是我們認識不同的人生,遇到不同的靈魂,看清人類的優點和弱點,品味優美的文字,感受頂級文學。

國內外戲劇書籍盤點(一)

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本任務主要盤點國內外著名的戲劇書籍。
《羅佐夫戲劇選》
《阿爾布卓夫戲劇選》
《萬比洛夫戲劇集》
《奧德茨劇作選》
《畢德曼和縱火犯》
《奧本海默案件》
《竇巴茲》
《女僕的兒子》
《戲劇卷》
《戲劇選(恰佩克選集)》
《卡爾德隆戲劇選》
《中鋒在黎明前死去》
《偉大的牽線人》
《正面與反面》
《紀念碑》
《遠去的花園》
《家有嬌妻》
《看管人》
《皮蘭德婁:戲劇二種》
《動物園的故事》
《加西亞·洛爾卡戲劇選集》
《血的婚禮》
《梅特林克戲劇選》
《繆塞戲劇選》
《貴族夫人的夢》
《奧爾菲》
《西恩·奧凱西傳》
《我敲門——童年生活的回憶》
《他們來了》
《迪倫馬特喜劇選》
《薩特戲劇選》
《布萊希特戲劇選》
《歐美現代派作品選》
《克魯奇科夫斯激戲劇集》
《外國現代派作品選》
《比昂遜戲劇集》
《哥爾多尼戲劇集》
《雲使·沙恭達羅》
《高爾基劇作集》
《易卜生戲劇選》
《機器與人》
《等待老左》
《民眾與人》
《外國劇作選》
《歌德戲劇集》
《死無葬身之地》
《騎馬下海的人》
《挑戰的手套》
《紅房間》
《久保榮戲劇集》
《花的智慧》
《侵犯》
《奧凱西戲劇選》
《地獄·神秘日記抄》
《瘋人辯護詞》
《毛猿》
《熱鐵皮屋頂上的貓》
《奧尼爾劇作選》
《天邊外》
《尋找自我》
《西方現代戲劇譯作》
《蕭伯納戲劇選》
《鬼魂奏鳴曲》
《沉鍾》
《有產者》
《青鳥》
《小泥車》
《阿里斯托芬喜劇集》
《歐里庇得斯悲劇集》
《美國夢》
《四川好人》
《玻璃動物園》
《群鼠》
《根》
《亨利四世》
《等待戈多》

莎士比亞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