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博一家》

《蒂博一家》

《蒂博一家》為羅歇•馬丁•杜伽爾於1920年開始構思和寫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可以看做是作者創作生涯重要代表作之一,該書用樸素自然的寫實手法再現歷史和生活真實,用多角度的敘述方法來講述故事,對話寫得十分出色。1937年羅歇•馬丁•杜伽爾因該小說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基本信息

《蒂博一家》《蒂博一家》
《蒂博一家》為羅歇•馬丁•杜伽爾於1920年開始構思和寫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可以看做是作者創作生涯重要代表作之一,該書用樸素自然的寫實手法再現歷史和生活真實,用多角度的敘述方法來講述故事對話寫得十分出色。1937年羅歇•馬丁•杜伽爾因該小說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簡介

《蒂博一家》《蒂博一家》
《蒂博一家》一共8卷,包括《灰色筆記本》、《教養院》、《美麗的季節》、《診斷》、《索萊麗娜》、《父親之死》、《一九一四年之夏》、《尾聲》。馬丁•杜伽爾把大部分時間都傾注於他的巨著《蒂博一家》。該作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各種類型的不同人物,像畫廊的畫像一樣羅列其間。它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人民的心理,分析各種社會矛盾,表現各階層法國人的生活。作品特徵具有現代形態。這小說被稱作“長河小說”。第一冊:包括《灰色筆記本》、《教養院》、《美好的季節》等三卷。

《蒂博一家》分《灰色筆記本》(1922)、《教養院》(1922)、《美好的季節》(1923)、《診斷》(1928)、《小妹妹》(1928)、《父親的死》(1929)、《一九一四年夏天》(1936)和《結尾》(1940)八卷。小說寫的是兩代人三個主人公的悲劇性命運。父親蒂博先生是個生活在過去的時代和價值觀念中的舊式人物,他執拗地拒絕改變業已形成的信念,因而和自己的兩個兒子有了很深的代溝,從而使自己深陷於難以解脫的孤獨之中。大兒子安托萬是個有才幹、有毅力的年輕醫生,結果卻在前線中了毒氣致殘,退伍回家。最後他失去了自信心,覺得自己生活的世界行將瓦解,自己的奮鬥目標已不可能實現,於是在三十七歲的時候,便因無法忍受痛苦的折磨而自殺身亡。小兒子雅克生來就是這個家庭的叛逆者,他堅決否定一切因循守舊的傳統價值觀念,渴望以自己的良知和真誠的信念開闢新的生活,是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他曾多次憤而離家出走,積極參加反戰活動,可是最後竟意外地被法國士兵誤當成德國間諜而槍殺。蒂博父子的悲劇既是這個家庭的悲劇,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法國社會乃至西歐社會的悲劇。小說的重點不在於表達作家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而是以巨大的心靈創痛再現歷史,不僅展示了大戰前後法國社會各階層的動向和心態,而且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國際上反戰鬥爭的複雜情勢。這一切都具有一定的歷史認識價值。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日,馬丁•杜加爾因心臟病突發在寓所逝世。

作者簡介

《蒂博一家》羅傑•馬丁•杜•加爾
羅傑•馬丁•杜•加爾(RogerMartinduGard,1881年3月23日—1958年8月22日),法國小說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發表了兩篇小說:《成功》(1910年)、《讓•巴洛瓦》(1913年)。1916年回到巴黎,從事戲劇活動。1920年春天開始醞釀長篇巨著《蒂博一家》從1922年開始寫作,直到1940年全部完成。1937年以《蒂伯—家》獲諾貝爾文學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崛起的新一代作家中,馬丁•杜加爾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他的獲獎主要是由於他花了二十年時間創作的系列長篇小說《蒂博一家》中“所描繪的人的衝突及當代生活中某些基本方面的藝術力量和真實性”。

一九一年,馬丁•杜加爾自費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變化》,全書分《願望》、《實現》和《生活》三部分,寫了一個夢想當作家的青年因不夠刻苦最終一事無成的故事。小說中對文學問題雖有不少見解,但因不夠生動而未獲成功。一九一三年,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讓•巴魯瓦》問世,全書分《生活的情趣》、《播種者》和《精神失常》三部分。

作品譯者

《蒂博一家》鄭克魯
已經年過古稀的鄭克魯,依然神清氣爽,思維活躍。上世紀60年代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跟隨作家、文學翻譯家李健吾讀完碩士,“我從李先生這裡獲得的最大的財富,就是從扎紮實實的材料中求取真知。所以我特別注重蒐集材料。”讀書時他的主要愛好是巴爾扎克、斯丹達爾等古典作家,40多年過去,鄭克魯的文字和學術生涯覆蓋小說翻譯、詩歌翻譯、文學史寫作、教程編纂等多個領域,涉及對象也延伸到了加繆、波伏瓦這些20世紀的法國文學大家。“翻譯《第二性》讓我更了解女人了。”鄭克魯說。這位涉獵廣博而多產的學者,總是有興趣挑戰新領域。

鄭克魯有個特別之處,讓眾多同輩的同行稱羨不已:他是使用電腦比較早的人。很多翻譯家一輩子手寫,有些人還發動老伴一起參與創作,有做事認真謹慎的,一部《巴黎聖母院》前後修改、謄抄三四遍。對此,鄭克魯有些自得:“我用電腦,比很多人都早。”

《蒂博一家》是193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羅歇•馬丹•杜•伽爾一生心血的結晶,近100萬字的七卷本長河小說。對於經常需要塗塗改改的翻譯工作而言,那些浩瀚的大部頭究竟是怎么做出來的?鄭克魯對此輕描淡寫:“我嘛,我很少修改,都是深思熟慮、打好腹稿以後直接寫下來的。”

他由此博得了“快手”之名。《蒂博一家》第一卷分成四冊,鄭克魯於1981年前完成第一冊的翻譯,兩年後出版,五年內出齊四卷,全部一次完工,沒有重複謄寫過一遍。這部一路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現實主義巨著作為左派“進步作品”,在法國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許多人推崇,前蘇聯也曾全文翻譯出版,故而被“文革”剛結束時的國內學界認為是最重要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然而鄭克魯開始翻譯之時,它的聲譽卻已經衰落。故而讀完過全文的中國人,數量遠不如篇幅相當的《靜靜的頓河》和《約翰•克里斯朵夫》。

“這部書的前面幾卷還是很出色的,而當作者寫到“一戰”時,開始出現了現代派寫法,我就不很喜歡了。”鄭克魯承認,他更習慣稍傳統一些的文學寫法,而且他也說,儘管看起來一氣呵成,“但這本大書,仍然耗掉了我五六年的工夫,很累。”

人物形象

《蒂博一家》《蒂博一家》
這部小說里的主要人物是同一個家庭的三個成員:父親和兩個兒子。父親一直停留在後面不顯著的地方。他的被動角色是用特殊的藝術手法表現出來的。這個被動角色的作用是重要的、有分量的。兩個兒子和作品中許許多多次要人物則是以戲劇性手法表現的。在故事裡沒有得到任何預先的解釋,這些人物就出現在眼前,像活著那樣地行動著、說著話。作者詳細全面地給描繪了背景。讀者必須迅速地把握住他所看見和所聽見的一切,因為生命的節奏不論在哪兒都在隨心所欲地和不規則地跳動著。作者極其完美的工具:對主人公思想的分析,在這方面大大幫助了讀者。它極其有說服力地表達了作者對於產生人類自覺行動的內心幽暗深處的洞察力。而且,馬丁•杜加爾並沒有停留在這裡。他指出,思想、感情意志在變成言辭和行為之前,還能發生變化。有時,一些外在原因,例如習慣、虛榮心,甚至僅僅一個笨拙的舉止,便足以改變態度和個性。馬丁•杜加爾對靈魂的動力作用所作的既精細又大膽的考察,顯然是他在刻畫人的性格的藝術方面作出的最獨特而且最重要的貢獻。從審美觀點看來,這並不總是優點,因為分析的結果如果和故事似乎沒什麼關係,那么,分析便會顯得累贅。

在描寫父親的性格時,也使用了這種內省法,不過這次不那么複雜。父親的個性,在小說開始時就已輪廓鮮明和完全形成了,因為他是屬於過去的。眼前的事件不再能影響他。

他是中產階級上層的一個成員。他認識自己的地位責任,是教會的忠實僕人和社會的慷慨施主,他善於提供謹慎的忠告。其實,他是屬於比他自己時代更早的那一代人,也就是法國七月王朝那一代人;所以他才會和下一代人,尤其是他的兒子們,不止一次地發生衝突。但是這種衝突很少形成舌戰,因為老人非常了解自己的身份,不願參加爭論。所以,青年和老一代對抗的永恆主題,在這裡沒有予以著重處理。

作品價值

從描寫事件的廣度以及反映現實的來說,《蒂博一家》是一部傑作。作品中人物的悲劇緊密地與歷史相連,通過人物的個人悲劇深刻地提示了當時人的衝突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很多基本問題,這就構成了諾貝爾文學獎金評獎委員會所評價作品的藝術力量和真實性,使這部巨著有很強的認識價值。”

作品評價

《蒂博一家》《蒂博一家》
法國十九世紀大作家福樓拜說過:“傑作就象厚皮巨獸一樣,整個的儀態是沉靜安詳的。”這是傳統現實主義的美學標準之一,強調的是含蓄,是深刻;在沉靜的外表底下,包含著逼人的氣勢。加繆曾經引用福樓拜的這句話來讚美馬丁.杜.加爾的《蒂博一家》。在這整個儀態的沉靜安詳中,有史家的公允,哲學家的冷靜,心理學家的細緻,當然,還有藝術家從深厚的人道主義出發的良心。

馬丁•杜加爾的《蒂博一家》可以和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及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等其他長篇小說媲美,它進一步擴展了自傳體小說和家族小說的寫法,從家庭著手著重再現現實社會,以其歷史文獻式的真實記錄,曲折感人的戲劇性情節,精細的心理描寫和對人生社會的深刻思考,反映了法國乃至整個西歐在二十世紀初的變遷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社會的深刻影響。

除上述作品外,馬丁•杜加爾還寫過觸及當時諱莫如深的亂倫問題的小說《非洲秘聞》(1931),反映法國農村生活的諷刺小品《古老的法蘭西》(1933)以及作者因年老體衰未能最後完成的長篇小說《穆莫爾上校的回憶》。杜加爾對戲劇創作也有濃厚的興趣,曾發表過反映農村生活的笑劇《勒魯老爹的遺囑》(1914)和《大肚子》(1924),還有描寫性壓抑的劇本《沉默寡言的人》(1932)等,但都沒有引起什麼反響。在戲劇創作上,他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

諾貝爾文學獎一九三七年度的獲獎者羅傑•馬丁•杜加爾把他的大部分精力用來創作一部以《蒂博一家》(1922—1940)命名的系列長篇小說。這部小說,無論就其浩瀚的卷帙或其廣闊的內容來說,都可稱得上是一部鴻篇巨製。小說通過一整個畫廊的人物,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十年法國所關心的知識界思潮及問題的分析,再現了現代的法國生活。其人物畫廊的豐富性和分析的全面性已達到了小說主題所容許的最大限度。這部作品因而採取了一種屬於時代的獨特形式,這種形式在它的發源國被稱為“長河小說”。

這個名詞指的是一種相對來說不太注意結構的敘述方式,它像一條貫穿廣闊田野的河流,蜿蜒而下,把途中所見一切都反映出來。這類小說的實質,無論就其主要方面還是細節方面,都在於反映的準確性而不在於各部分之間和諧的均衡;它沒有固定的形式。河流從容地徘徊流連,有時,極其偶然地,有一股暗流打擾了河流表面的平靜。

機器的速度推動著生活的節奏,使它達到了狂亂的地步。因此,人們會奇怪,在這種時代,小說這種最流行的文學形式,竟然會向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並且反而變得更為流行。不過,如果說小說提供給的是一個使人得到滿足的幻想世界,也許還可以用心理學名詞來解釋這種現象,說它是對日常生活挫折的詩意補償。然而,小說費了如此大量的時間去探索和強調的,卻正是使人心碎的痛苦現實。

總之,小說和它廣闊無邊的內容實質就這樣存在著,使讀者提高了對全部生活固有的不可避免的悲劇因素的認識,從而獲得一定的安慰。它擺出一副英雄姿態,大口吞服下一劑劑現實的藥水,鼓勵去快樂地忍受無論多么大的痛苦。讀者的審美要求可以在作品孤立的片段中得到滿足。在這些片段里,內容更加濃縮,因此更能喚醒讀者的種種感情。在《蒂博一家》中就有不少這樣的片段。

相關詞條

世界名著2

世界名著可以是我們認識不同的人生,遇到不同的靈魂,看清人類的優點和弱點,品味優美的文字,感受頂級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