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騎士

十字軍騎士

本書系波蘭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顯克微支的一部優秀歷史長篇小說。作品以14世紀末、15世紀初波蘭王后雅德維迦去世至格隆瓦爾德戰爭結束這段時期為歷史背景,主要敘述年輕的主人公茲皮希科為維護民族尊嚴,發誓要拔下十字軍騎士的頭目、驕模不可一世的里赫頓斯坦頭上的孔雀毛冠飾,後遭到十字軍種種迫害,幸虧心地善良的達奴莎姑娘及時挽救,他才得以擺脫厄運。故事述說十字軍騎士團的侵略罪行導致1410年的格隆瓦爾德大戰,描繪了波蘭人民和立陶宛人民在這場大戰中取得的歷史性輝煌勝利。

 

大概介紹

點擊查看大圖
本書系 波蘭著名 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顯克微支的一部優秀 歷史長篇小說。作品以14世紀末、15世紀初波蘭王后雅德 維迦去世至格隆瓦爾德戰爭結束這段時期為歷史 背景,主要敘述年輕的主人公茲皮希科為維護民族尊嚴,發誓要拔下十字軍騎士的頭目、驕模不可一世的里赫頓斯坦頭上的孔雀毛冠飾,後遭到十字軍種種迫害,幸虧心地善良的達奴莎姑娘及時挽救,他才得以擺脫厄運。故事述說 十字軍騎士團的侵略罪行導致1410年的格隆瓦爾德大戰,描繪了波蘭人民和立陶宛人民在這場大戰中取得的歷史性輝煌勝利。
棄義、野蠻襲擊瑪佐夫舍時死去的,尤侖德理所當然對十字軍騎士團懷著不共戴天的仇恨,他對騎士團的鬥爭是正義的。
簡介
本書是顯克維奇五部歷史小說的壓軸之作。作品以五彩繽紛的歷史畫面、曲折的情節和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描繪了波蘭歷史上波瀾壯闊的反侵略鬥爭。1399年,十字軍騎士團不斷騷擾波蘭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邊境小城堡的主人 尤蘭德和騎士馬奇科、茲貝什科叔侄面對國難,以“小人物”的身份投身於衛國戰爭之中,通過生活和苦難的磨練,最終使個人的成長和衛國戰爭的勝利成為現實。

內容介紹

《十字軍騎士》是波蘭作家亨利克·顯克維奇五部享譽世界的歷史小說中的最後一部,於一九○○年在華沙出版。這部作品以澎湃的愛國激情、五彩繽紛的歷史畫面、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峰迴路轉的奇妙布局、嚴絲合縫的結構、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和跌宕遒麗的文辭組成了一曲讚美力量和正義的頌歌。作品中反映的是波蘭歷史上一個比較強盛時期的反侵略鬥爭,通篇洋溢著波蘭作為歐洲泱泱大國的民族自豪感和面對頑敵的必勝信念,展示了一個具有千年文明史的偉大國家昔日的輝煌,弘揚了波蘭民族的錚錚鐵骨和浩浩雄風。它不僅圓了作家創作這部小說時身處外國奴役之下的波蘭人民一個強國夢,鼓舞他們去為復興祖國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而且也向世界證明:波蘭雖然自一七九五年被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第三次瓜分後就不再作為一個統一、獨立的國家而存在,但是波蘭人的心中仍然屹立著一個共同的祖國,正如他們的一首名曲中所唱的“只要我們活著,波蘭就沒有淪亡”,被列強瓜分的波蘭不僅“國破山河在”,而且“文採風流今尚存”。
亨·顯克維奇於一八四六年五月五日出生在波蘭俄占區的盧布林省伍科夫斯基縣。他的家庭雖然是個沒落的貴族之家,卻具有很深的愛國主義思想傳統。作家的父親曾參加過一八三○年抗俄的十一月起義,母親也是出自名門,而且受過很好的教育,知書達理,博學廣聞,收藏了大量波蘭歷代經典和世界文學名著。在母親的薰陶下,顯克維奇自幼就酷愛文學。一八五八年他到華沙上中學,三年後他父親經營的莊園破產,舉家遷居華沙,靠過去的積蓄維持生計,處境窘迫,使他不得不中途輟學去當家庭教師。一八六六年至一八七一年間他在華沙中央大學學過法律、醫學,後來轉到該校波蘭語言文學—歷史系,一邊學習,一邊給人當家庭教師,過的是半工半讀的清貧日子。是艱難時世和家庭環境磨礪了他的意志,孕育和錘鍊了他的創作才華,造就了一個馳名寰宇的文壇大師。
顯克維奇早在中學時代就寫過不少優美動人的短篇習作,縱筆成文,鋒芒初露。在大學學習期間他開始給報刊寫文學評論,同時進行小說創作。一八七二年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徒勞》問世,接著出版了他的中篇小說集《沃爾希瓦皮包里的幽默故事》和《來自大自然和生活》,自此他便以小說家和新聞記者的雙重身份立足於社會。一八七六年他作為《波蘭報》的記者赴美進行兩年多的採訪,回國途中又到過西歐的一些國家。美國和西歐之行不僅大大擴展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閱歷,而且逐漸形成了他的民主主義世界觀。作為記者,他為《波蘭報》撰寫了大量通訊報導,後來收集成《旅美書簡》。在此期間他還創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說。這時的顯克維奇風華正茂,從事小說創作已是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作品篇幅無論大小,俱臻絕妙,被譽為世界文學中短篇精品的“炭筆素描”。《為了麵包》、《音樂迷楊科》、《燈塔看守》、《酋長》、《奧爾索》等都是出自這個時期。從總的來看,這個時期的作品涉及的題材很廣,深入到波蘭和作者曾耳聞目睹的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些作品中,與顯克維奇的其他作品一樣,有痛苦的呼號,有憤怒的控訴,也有抗爭的吶喊,但從未有過對占領者的諂媚,也沒有發出過亡國者的絕望的哀鳴。百折不撓,寧死不屈,是顯克維奇作品內容的一大特色。
他自一八八三年五月開始,用了五年多的時間連續發表了三部長篇歷史小說:《火與劍》、《洪流》和《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這三部卷帙浩繁的巨著都以波蘭十七世紀歷史為題材。《火與劍》描寫了平定在當時作為波蘭貴族共和國領土組成部分的烏克蘭土地上貴族赫米爾尼茨基的叛亂,《洪流》和《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分別反映了波蘭抗擊瑞典和土耳其入侵的戰爭。由於作品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塑造前後連貫,統稱顯克維奇的三部曲。顯克維奇用他那枝生花妙筆縱橫馳騁,以一幅幅宏偉、壯闊的全景畫般的場面再現了波蘭那個時期的社會風貌,揭示了那些叱吒風雲的民族英雄和人民大眾為保衛祖國而血灑疆場、前仆後繼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他們彪炳千古的業績,證明了偉大的波蘭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一八九六年,顯克維奇又完成了反映古羅馬暴君尼祿覆滅的充滿異國情調的長篇歷史小說《你往何處去》,一九○五年他因這部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自一八九七年二月至一九○○年三月,作家在報刊上連載發表《十字軍騎士》。為寫作這部小說,他幾乎查閱了波蘭和歐洲各國現存有關十字軍騎士團的一切資料,深入鑽研了波蘭古代文獻,而且還特地去當年十字軍騎士團的都城馬耳博克作過一番實地考查,使小說中描繪的騎士團大本營真切具體,歷歷如所見。
《十字軍騎士》中涉及的歷史背景十分深遠。波蘭民族於公元十世紀中葉建立了封建國家,公元九六六年皮亞斯特王朝第四代君主按拉丁儀式接受了基督教。十二世紀初國家出現封建分裂割據局面。在波蘭的東北部、維斯瓦河和涅曼河之間,定居著信奉多神教的普魯士人,他們由於和波蘭人的宗教信仰不同,經常和波蘭北部馬佐夫舍公國的王公們發生戰爭。一二二六年馬佐夫舍王公康拉德決定引進十字軍東征時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德意志條頓騎士團,去征服普魯士,並將赫烏姆諾割讓給他們作為封地。騎士團征服普魯士人後,遷來德意志移民,在該地區推行日耳曼化的政策。一二三四年羅馬教皇宣布普魯士為騎士團私產。一二三七年條頓騎士團與駐在波羅的海東岸的持劍騎士團合併,組成了強大的十字軍騎士團國家,定都馬耳博克。騎士團國家得到德意志皇帝的支持,逐漸擺脫了馬佐夫舍王公的控制,而且不斷侵占波蘭領土,威脅著波蘭的安全,同時也占領了立陶宛的領土日姆茲,威脅著立陶宛的安全。一三二○年瓦迪斯瓦夫·沃凱泰克加冕為波蘭國王,在封建割據的基礎上建立了波蘭王國,一三五五年馬佐夫舍的王公們承認了波蘭國王的宗主權。一三七○年波蘭實現了與匈牙利王朝的聯合,因為當時波蘭皮亞斯特王朝的王統中斷,由匈牙利安茹王朝有波蘭王家血統的路易繼承波蘭王位。路易死後,他的幼女雅德薇嘉於一三八四年在克拉科夫加冕為波蘭國王。為了抗擊共同的敵人十字軍騎士團,立陶宛大公雅蓋沃決定與波蘭聯合,於一三八六年來到克拉科夫,按拉丁儀式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取名瓦迪斯瓦夫,同雅德薇嘉結為伉儷,並加冕為波蘭國王,稱瓦迪斯瓦夫二世(一三八六—一四三四)。這樣就形成了力量強大的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波蘭歷史上開始了雅蓋沃王朝統治時期。一四○九年春,在日姆茲爆發了反抗騎士團的大起義,得到雅蓋沃的堂弟立陶宛大公維托爾德的支持,至一四一○年七月十五日波蘭—立陶宛聯軍和騎士團在格倫瓦爾德進行決戰,騎士團幾乎全軍覆沒。
小說中集中描寫的是自一三九九年雅德薇嘉王后去世到一四一○年格倫瓦爾德戰役之間的十一年時間內,波蘭人民飽受騎士團侵略之苦和奮起反抗,直到取得最後勝利的歷程。作品的字裡行間貫穿了波蘭和立陶宛人民一百多年中反抗騎士團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使小說中的畫面既鮮明突出,又飽含著波瀾壯闊的歷史底蘊。
小說以尤蘭德一家慘遭騎士團殘害和馬奇科叔侄的種種經歷為主要線索,又設定了許多插曲和支線,交織成一個主次分明、脈絡清晰、相互關聯的結構網。作者的敘述錯落有致,流暢自然,情節的展開時而如蛟龍騰躍,江河奔涌,時而如清溪潺潺,充滿了詩情畫意。整部作品曲折生動,高潮迭起。這種嚴密的構思和布局為一個主題服務,那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十字軍騎士團是波蘭和立陶宛人民不共戴天的宿敵,消滅他們合乎天理,順乎人情。
作家用他慣有的極其犀利的文筆,用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和廣闊的背景速寫深刻地揭露了騎士團的貪婪、狡詐、兇殘、狠毒和背信棄義的行徑,他們即使在相對和平的時期也在邊境地區頻繁挑起戰爭,甚至襲擊和綁架有恩於騎士團的馬佐夫舍公國的王公,使尤蘭德痛失愛妻。後來他們又用陰謀詭計劫持了尤蘭德的愛女丹露霞,並把尤蘭德騙到他們的城堡,進行令人髮指的凌辱和折磨。尤蘭德父女受騎士團摧殘的事例非常典型,但決非個別現象,而是整個波蘭和立陶宛民族遭受騎士團侵害的縮影。自從騎士團進入波蘭以來,所到之處無不燒殺搶掠,留下一片焦土。騎士團城堡的路邊和大門前,到處是掛著無辜者屍體的絞刑架,邊境地區的波蘭人“晚上上床睡覺的時候,總不知道明天一覺醒來是否會被戴上鐐銬,是否會有把劍架到脖子上,或者屋頂上是否會著火”。是騎士團的瘋狂侵略逼得波蘭人忍無可忍,不得不進行一場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大戰爆發之前,作家做了許多鋪墊,渲染了一種“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格倫瓦爾德戰役更是寫得有聲有色,如飆發電舉,氣貫長虹。騎士團傾巢出動,且有羅馬教皇、德意志皇帝和各西方國家封建主的支持,兵多將廣,氣勢逼人,而波蘭—立陶宛聯軍則是正義之師,為保家衛國而敵愾同讎,鷹揚虎視風馳霆擊,終於把騎士團這樣不可一世的強敵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書中對格倫瓦爾德鏖戰的描繪是波蘭文學中少見的大氣磅礴、宏偉壯麗的戰爭畫面,它把小說的情節推向了高潮,充分顯示了波蘭人民赤心忠烈保江山的英雄本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