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

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

1814年12月29日,卡斯爾雷勳爵獲悉哈登堡使用威脅語言,又取得普魯士備戰的情報,便草擬一份對抗普、俄的軍事同盟條約,由英、奧、法三國代表於1815年1月3日簽訂《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規定如締約國三方之一遭到來自一國或幾國的攻擊時,應互相援助,各提供15萬人的軍隊,並不得與敵方單獨媾和。

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

1814年12月29日,卡斯爾雷勳爵獲悉哈登堡使用威脅語言,又取得普魯士備戰的情報,便草擬一份對抗普、俄的軍事同盟條約,由三國代表於1815年1月3日簽訂《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規定如締約國三方之一遭到來自一國或幾國的攻擊時,應互相援助,各提供15萬人的軍隊,並不得與敵方單獨媾和。

背景

轟轟烈烈的拿破崙戰爭失敗後,歐洲列強在維也納召開了國際性會議。力圖消除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所造成的社會政治經濟變革,恢復歐洲封建秩序。毋庸置疑,法國面臨著瓜分豆剖的危險。但法國在此會上只是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被限止在1790年的疆界內”,避免了本土瓜分的厄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維也納會議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四國。沙俄的目標是把沙大公國變為俄屬的波蘭王國而由沙皇兼任國王。英國竭力保持從法國、荷蘭手中奪來的殖民地,維持歐洲均勢,以便處於仲裁者的地位。奧地利注意恢復在義大利北部的統治權,抑制沙俄,削弱普魯士,維護在德意志的優越地位。普魯士則謀求在薩克森和萊茵河流域擴大版圖。列強們為重新劃分歐洲政治地圖、瓜分海外殖民地而勾心鬥角,爭論不休。
法國外長塔列朗機警圓滑,多謀善變,利用各國間的矛盾,抓住一切有利時機改變法國不利處境,成為會議的活躍人物。他提出了“正統主義”原則,即承認革命前的法國和其他各封建君主國的正統王朝,恢復他們的統治權力,政治制度及所屬領土,實質是要恢復1789年以前歐洲存在的秩序。這一原則受到歐洲各封建君主的普遍歡迎,成為會議的旗幟。
在會議上,圍繞波蘭薩克森問題,英奧與俄普之間形成尖銳對立。俄國已占波蘭,英奧無可奈何,只好承認現實。但在薩克森問題上,奧地利堅決不讓步,考慮既已失去波蘭,再讓普魯士兼併薩克森,將使本國直接受到兩個強鄰的威逼。戰敗的法國既不願俄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更不願有一個強大的普魯士為它的近鄰。塔列朗揮動“正統主義”旗幟,站在英、奧一方,指責俄國不該占領不屬於它的領土華沙公國,反對普魯士對薩克森的領土要求。英、奧為增加對俄、普壓力,於1815年1月3日與法國簽訂《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規定如締約國三方之一遭到來自一國或幾國的攻占時,應互相援助,各提供15萬人的軍隊。隨後,在英、奧支持下,塔列朗被邀參加了四同盟國會議。密約迫使俄、普作了讓步,同時也使法國擺脫了國際孤立無援的被宰割地位。
參加維也納會議的歐洲各國大大小小的封建君主們,他們既不願失去已推翻的封建統治秩序,更不願因過份削弱法國而使某一國過於強大而稱霸歐洲,塔列朗抓住各封建君主的共同心理,靈活地提出了“正統主義”原則,滿足了各國封建主的“歐洲均勢”“恢復歐洲政治制度”的共同願望,分散了限制、宰割法國的注意力,渡過了法國領土瓜分豆剖的危機,為不久後法國重登歐洲強國之列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法國領土的完整,是法國外交的勝利,是審時度勢的塔列朗的成功外交。 

過程

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
歐洲第6次反法同盟打敗拿破崙一世後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1814年9月,歐洲15個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奧皇弗蘭茨一世(1792~1806在位)、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在位)在內,200多個公侯以及各國外交大臣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聚會(見彩圖出席維也納會議的各國代表(1814))。會議的目的名義上是重建歐洲和平、樹立歐洲均勢,實際上是戰勝國瓜分歐洲政治疆域和殖民地,復辟封建王朝,鎮壓民族民主運動。

與會大國的政策 會議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奧、普四同盟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目標是把華沙公國變為俄屬的波蘭王國而由他兼任國王。英國外交大臣卡斯爾雷勳爵R.斯圖亞特竭力保持從法國和荷蘭手中奪來的殖民地,在歐洲加強普、奧力量,抗衡法、俄,維持均勢,以便自己居於仲裁者的地位。奧地利宰相K.W.N.L.von梅特涅注意恢復奧國在義大利北部的統治權,抑制沙俄,削弱普魯士,維護奧國在德意志的優越地位。普魯士代表K.A.von哈登堡公爵力謀在薩克森和萊茵河流域擴大版圖。法國外交大臣C.-M.de塔列朗則要求以和俄、英、普、奧同等的地位參加重大問題談判,希圖利用它們之間的意見分歧,改善法國的處境。

1814年9月22日,四同盟國決議,一切事務由他們秘密商議決定,把法國排除在外。塔列朗提出抗議,要求召開全體會議,選出領導機構。他倡議“正統主義”,意即王位或領土除非經合法占有者放棄,不得任意變更,實質是要恢復1789年以前歐洲存在的秩序。這個意見深受諸小國歡迎。四同盟國為避免與會國指責把持會務,特設一個指導委員會,由簽署第一次巴黎和約(1856)的俄、英、普、奧、法、西、葡、瑞典8國代表組成,由梅特涅擔任主席。但分配領土的權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國手中。全體會議一再延期,直到《最後議定書》完成時,也未舉行過一次。

波蘭-薩克森問題 會議進行中,四國在波蘭-薩克森問題上發生尖銳矛盾。亞歷山大一世提出,華沙大公國與俄占波蘭領土合併,建立一個在俄國統治下的波蘭王國;為了補償普、奧兩國的損失,把薩克森王國的領土劃歸普魯士,讓奧地利恢復在義大利北部的統治。卡斯爾雷勳爵和梅特涅都感到俄國向西擴張是對歐洲均勢的一個威脅。梅特涅哈登堡秘密計議,如果普魯士能協同奧地利反對沙皇的波蘭計畫,他可以同意普魯士獲得薩克森。這個密謀雖受到卡斯爾雷讚許,但由於腓特烈·威廉三世順從沙皇意旨而遭到破壞。亞歷山大一世堅持自己的主張:波蘭歸俄,薩克森歸普。俄軍已占有波蘭西部,英、奧無可奈何,只好承認現實。但在薩克森問題上,奧地利堅決不讓,考慮既已失去波蘭部分。再讓普魯士兼併薩克森,就將使本國直接受到兩個強鄰的威逼。四同盟國之間爭吵不休,談判瀕於決裂。這時,塔列朗站在英、奧一邊,揚言均勢原則和正統主義都不容許把薩克森讓給普魯士。1814年12月29日,卡斯爾雷勳爵獲悉哈登堡使用威脅語言,又取得普魯士備戰的情報,便草擬一份對抗普、俄的軍事同盟條約,由英、奧、法三國代表於1815年1月3日簽訂《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規定如締約國三方之一遭到來自一國或幾國的攻擊時,應互相援助,各提供15萬人的軍隊,並不得與敵方單獨媾和。隨後,在英、奧的支持下,塔列

朗被邀參加了四同盟國會議。沙皇覺察英、奧、法三國簽訂密約,態度有了轉變,而且他已得到想在波蘭取得的一切,不打算為普魯士爭奪薩克森而同三大國交惡,願意接受英國的調停,結束有關薩克森的爭論。1815年2月上旬普、奧達成妥協。這場鬥爭的結果是:對曾屬於華沙大公國的波蘭領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國獲得絕大部分,波茲南地區併入普魯士,加里西亞留給奧地利,克拉科夫定為各瓜分國監護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薩克森北部歸普魯士,南部留給薩克森國王。普魯士還獲得萊茵河左岸的土地。

《最後議定書》拿破崙一世得知四同盟國由於意見分歧,爭吵不休的訊息,於1815年3月1日從厄爾巴島潛回法國,20日進入巴黎,重登帝位。會議一度中斷。英、俄、奧、普等國立即組織第7次反法聯盟,宣布拿破崙一世是歐洲的公敵,決心予以徹底擊潰。滑鐵盧戰役前夕,1815年6月9日,維也納會議指導委員會8個成員國的代表簽訂了由121條條款和17條單獨附帶條款構成的《最後議定書》,此後歐洲所有其他國家盡皆加入。該議定書任意宰割和兼併小國、弱國土地,以滿足強國的霸權要求,其主要內容是:①俄國奪得華沙大公國大部領土,波蘭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鄰地區組成一個共和國,並由俄、普、奧共同“保護”。俄國繼續占有前幾年取得的芬蘭比薩拉比亞。②英國在戰勝法國後繼續占有馬爾他、法國殖民地多巴哥聖露西亞模里西斯。另外,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開普、部分蓋亞那宏都拉斯也都成為英屬殖民地。英國還擁有對伊奧尼亞群島的保護權。③比利時與荷蘭組成為尼德蘭王國。瑞士定為永久中立的聯邦國家並由19增加到22州。撒丁王國收回薩瓦和尼斯,且兼併了熱那亞。④奧地利失去比利時而從義大利獲得倫巴第威尼斯作為補償。它還獲得提羅爾、薩爾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亞和達爾馬提亞。⑤普魯士獲得2/5的薩克森呂根島波美拉尼亞,又在西部取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地區。⑥德意志邦聯由34個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產生邦聯議會,由奧地利代表擔任議長。⑦瑞典將芬蘭讓給俄國而從丹麥取得挪威。丹麥把從瑞典得來的波美拉尼亞換取普魯士的勞恩堡。⑧繼法國之後,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義大利境內各邦的舊王朝復辟。羅馬教皇也恢復教皇領地。⑨會議解決了3個帶有普遍性的歐洲國際問題:訂立國際河流的航行規章,規定外交官員等級的劃分和各國關於禁止販賣黑人奴隸的宣言。會議代表們的指導思想是均勢原則、正統主義和補償原則等一些18世紀王朝外交的準則。他們無視各國人民由於法國革命所激起的民族意識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國的土地和人口當做政治交易中的籌碼。正如F.恩格斯所說,大大小小的帝王分配髒物和獎金、並商討能把革命前的形勢恢復到什麼程度。民族被買進和賣出,被分割和合併,只要完全符合統治者的利益和願望就行。會議以後30年間,歐洲君主專制國家極力維護維也納體系,而各國革命黨和自由主義者則力圖推翻條約下的現狀,革命和反動兩股勢力持續不斷地搏鬥,維也納會議僅僅建立了短暫的和平。

維也納會議

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維也納會議

維也納會議是從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間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一次歐洲列強的外交會議。這次維也納會議是由奧地利政治家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提議和組織的。其目的在於重畫拿破崙被戰敗後的歐洲政治地圖。

雖然拿破崙在會議期間重回法國但會議還是繼續進行。會議決議於滑鐵盧戰役前九天被簽署。技術上來說,維也納會議實際上從未召開,因為實際上沒有召開過任何真正的大會,所有討論都是在各個列強之間的非正式會晤中進行的。

會議討論了整個歐洲在拿破崙戰爭後的形狀的問題。唯一沒有討論的是與法國的和平問題,這個問題在會議召開前數月(1814年5月30日)就已經在巴黎和約中簽署了。

維也納會議-參加者

會上英國的代表一開始是外交秘書卡斯爾累子爵,1815年2月後是威靈頓公爵,最後一周中威靈頓離開去與拿破崙作戰,則由克蘭卡蒂伯爵代表。奧地利的代表是其外長梅特涅和他的副部長威森貝格伯爵。普魯士的代表是總理卡爾·奧古斯特·馮·哈登堡親王以及外交家和學者威廉·馮·洪堡法王路易十八的代表是塔里蘭。俄國的代表名義上是其外長卡爾·內色羅德,但實際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本人大多數時間在場。一開始四個戰勝國打算不讓法國參加他們的內部交涉,但塔列朗很巧妙地在會議的第一個星期將自己插入了他們的內部交談。

會議的大多數問題都是在這五個列強之間解決的。在一些問題中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的代表參加,在德國問題中漢諾瓦、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的代表參加。由於大多數代表在大多數時間裡無所事事,會議的東道主奧地利國王法蘭茲二世於是舉辦了許多娛樂活動來消遣這些代表。因此德利涅親王說:“大會不行動,大會在跳舞。”(leCongrèsnemarchepas;ildanse.)

滑鐵盧戰役

1815年3月,會議因拿破崙從厄爾巴島重返巴黎而中斷。在1815年3月20日拿破崙重返巴黎到同年6月28日路易十八復辟的百日王朝期間,維也納的代表們等待著戰爭的結果。

3月13日,拿破崙重返巴黎前六天,維也納會議將拿破崙定義為歹徒。四天后英、俄、奧、普四國聯盟組織了一支15萬人的軍隊來結束拿破崙的統治。

拿破崙一開始試圖與盟軍中的一方或對方談判讓他們不要入侵法國,但這個談判失敗後他知道他唯一的希望在於在盟軍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前首先攻擊盟軍。假如他能夠在援軍到達前消滅位於比利時的盟軍的話,他也許可以將英國逐出歐洲大陸,然後擊敗普魯士。他過去已經多次成功地使用過這個戰略了。

6月18日的滑鐵盧戰役粉碎了拿破崙的希望。獲勝的盟軍一直追擊到巴黎,路易十八再次復辟。拿破崙被流放到南大西洋上的聖赫倫那島上。

邊界變化波蘭-薩克森危機

在會議上爭執最大的問題是所謂的波蘭-薩克森危機。俄國和普魯士建議將此前被俄、普、奧瓜分的波蘭的大部分地區讓出來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王國亞歷山大一世則同時成為俄國國王與波蘭國王。作為補償普魯士應該獲得薩克森王國。他們認為,薩克森國王沒有及時參加反拿破崙的聯盟,因此他的王國不配繼續存在。但是奧地利、法國和英國反對這個計畫。在塔里蘭的安排下這三個國家於1815年1月3日締結了一個秘密條約,在必要的情況下聯合作戰來防止俄普計畫的成功。

雖然結盟的三個國家還沒有精力進行戰爭,俄國還是被這個威脅嚇倒了。最後五列強達成了一個協定。俄國獲得了拿破崙的華沙公國的大部分地區,但沒有獲得波茲南(波茲南公國)和克拉科夫。波茲南歸普魯士,克拉科夫成為一個自由城市。普魯士獲得薩克森40%的地區(後來成為薩克森省),薩克森剩下的地區依然交給其國王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

結果

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維也納秘密防禦同盟條約

會議最重要的結果是決定再次確定法國喪失它從1795年到1810年占領的地盤,這個決定實際上已經在巴黎和約里確定了。俄國(獲得了華沙公國)和普魯士(獲得了西發利亞地區和萊茵蘭)地盤增大。德意志從神聖羅馬帝國(1806年解散)的近300個領地和國家合併成了39個國家。這些國家在普魯士和奧地利的領導下組成德意志邦聯。

會議的代表也達成了許多其它領土更改的協定。挪威丹麥改為瑞典統治。奧地利獲得了義大利北部的倫巴第-威尼斯王國。許多其它義大利中北部也成為哈勃斯堡的領地。教宗的教宗國被恢復。皮德蒙特-薩丁尼亞在義大利半島上的領地被恢復,此外它還獲得了熱那亞共和國。在義大利南部拿破崙的妹夫若阿尚·繆拉本來被允許繼續做那不勒斯王國的國王,但百日王朝後波旁王朝的費迪南四世被復位。

荷蘭的領地擴大,它包括過去荷蘭的領地和荷蘭南部本來規奧地利管理的地盤。

此外還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地盤更改。漢諾瓦的地盤大大增大,它從普魯士獲得了東弗里士蘭,巴伐利亞的地盤也增大,它獲得了萊茵地區的普法爾茨和法蘭克尼亞。勞恩堡公國從漢諾瓦轉給了丹麥。瑞典占的波美拉尼亞被普魯士占領。瑞士也擴大了其領土,瑞士的中立再次被保障。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邊境城市奧利萬擦(Olivenza)被判為葡萄牙領地,但西班牙忽視了這個決定,這個地區繼續受西班牙控制。

英國從荷蘭和西班牙獲得了西印度群島的部分,還獲得了荷蘭的殖民地斯里蘭卡好望角,此外它還占據馬爾他和海利戈蘭。按巴黎和約英國對伊奧尼亞群島和塞席爾擁有保護權。

神聖同盟

神聖同盟並非維也納會議的直接內容,但與維也納會議相連。它是亞歷山大一世的產物,在這個同盟中多個歐洲君主同意維持基督教原則。雖然大多數會議上的政客嘲笑這個同盟,所有歐洲君主還是同意它。沒有參加這個同盟的有教宗庇護七世,他不肯與這么多新教徒參加這樣一個同盟,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他對基督教原則不感興趣,和英國國王喬治四世,他只有在議會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參加這樣一個同盟(但他以漢諾瓦國王的身份參加了這個同盟)。後來神聖同盟與歐洲的保守勢力,尤其是梅特涅的政策,連到了一起。

參加會議的國家還決定按會議決議第六款定期舉行會議:

為了保證目前條約的執行、鞏固各國之間的聯繫,以及維持目前四位君主之間的密切友好關係我們決定定期舉行會議……以達到維持各國富強和維持歐洲和平的目的。
這一條導致了一個歐洲協調會議系統的建立和後來許多會議的召開。其中最主要的會議有四個,分別為1818年的亞琛會議、1820年的特拉波會議、1821年的萊柏克會議以及1822年的凡羅拿會議

批評和贊同

維也納會議經常受到19世紀和現代歷史學家的批評。它忽略了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趨勢,在歐洲大陸建立了一個頑固的保守系統。事實上,英國輝格黨反對黨在會議結束時就已經提出了這些批評。維也納會議成為了通過壓制法國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主義和民權來換取和平和穩定的保守系統的一部分。

20世紀內也有許多歷史學家贊成會議中所取得的成就,他們認為這個會議的決定使得近一百年(從1818年到1914年)中沒有發生席捲整個歐洲的戰爭。在這些歷史學家中也包括亨利·基辛格,他的博士論文的內容就是維也納會議。
滑鐵盧戰前夕,1815年6月9日,維也納會議指導委員會8個成員國的代表簽訂了由121條條款和17條單獨附帶條款構成的《最後議定書》,此後歐洲所有其他國家盡皆加入。該議定書任意宰割和兼併小國、弱國土地,以滿足強國的霸權要求,其主要內容是:

俄國奪得華沙大公國大部領土,波蘭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鄰地區組成一個共和國,並由俄、普、奧共同“保護”。英國在戰勝法國後繼續占有馬耳他、法國殖民地多巴哥聖露西亞模里西斯。另外,錫蘭(今斯里蘭卡)以及開普、部分蓋亞那宏都拉斯也都成為英屬殖民地。英國還擁有對伊奧尼亞群島的保護權。
比利時與荷蘭組成為尼德蘭王國。瑞士定為永久中立的聯邦國家並由19州增加到22州。撒丁王國收回薩瓦和尼斯,且兼併了熱那亞。
奧地利失去比利時而從義大利獲得倫巴第和威尼斯作為補償。它還獲得蒂羅爾薩爾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亞達爾馬提亞
普魯士獲得2/5的薩克森、呂根島和波美拉尼亞,又在西部取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地區。
德意志邦聯由34個君主國和4個自由市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產生邦聯議會,由奧地利代表擔任議長。
瑞典將芬蘭讓給俄國而從丹麥取得挪威。丹麥把從瑞典得來的波美拉尼亞換取普魯士的勞恩堡
繼法國之後,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義大利境內各邦的舊王朝復辟羅馬教皇也恢復教皇領地。
會議解決了3個帶有普遍性的歐洲國際問題:訂立國際河流的航行規章,規定外交官員等級的劃分和各國關於禁止販賣黑人奴隸的宣言。會議以後,歐洲君主專制國家還建立了神聖同盟(HolyAlliance)和四國同盟(QuintupleAlliance),極力維護維也納體系,而各國革命黨和自由主義者則力圖推翻條約下的現狀,維也納會議僅僅建立了短暫的和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