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市

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設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 200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7﹒9億元,比上年增長16﹒1%。 200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9.4億元,增長16.6%。

縣情概況

長垣,土地面積1051平方公里,耕地86萬畝,轄10鎮、4鄉、4個辦事處,人口80萬,是“中國廚師之鄉”、 “中國防腐蝕之都”、“中國起重機械之鄉”、“國家綠色農業發展示範區”、“國家級衛生縣城”。
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開展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長垣縣成為河南省十個省直管縣試點縣之一。

自然地理

氣候特點

長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季節性降水差異較大,春季多風少雨,夏季多雨較熱,秋季氣候涼爽,冬季較冷少雪。土層深厚,土質較好,農用價值較高,礦產資源相對貧乏。

地形地貌

長垣為黃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境內無山,地勢平坦低洼,海拔57.3-69.7米之間,黃河大堤連線太行堤呈東北--西南走向貫穿全境,將全縣自然分為兩部分:堤東為黃河灘區,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堤西黃河沖積平原,區內地勢平坦,少有緩坡。

社會事業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中等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城市路網已形成“五縱五橫、兩環”格局,城區道路總長達到105公里,擁有日供水3萬噸水廠一座,投資1.7億元的燃氣管網工程、投資8000多萬元的污水處理廠、投資3000多萬元的垃圾處理廠正在建設之中。有大型綜合性商場11處,城區商業營業面積近300萬平方米。已建成高中檔住宅小區20多處,住宅面積近500萬平方米。有二級甲等醫院2所。有高職高專院校1所(長垣烹飪職業技術學院),省級示範性高中1所,市級重點高中1所,城區在校生達到4萬多人。城區街道綠化率達到100%,人行道鋪裝率達到95%,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城區建成區面積已達到20平方公里,人口17萬,城鎮化率達到32%。
全縣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改善,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各項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800多公里,實現了村村通油(水泥)路。農村中國小校全部達到“普九”標準以上,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全面改造了鄉級衛生院,建成鄉級中心衛生院18所,標準化村級衛生室200所,近61萬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線電視、寬頻、固定電話入戶率分別達到30%、10%、85%。
“十一五”期間,我們將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和自主創新為主戰略,強化工業主導地位,提升壯大優勢產業,協調推進新農村建設、城鎮建設、產業聚集區建設三位一體系統工程,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著力打造創新長垣、效益長垣、開放長垣、魅力長垣、和諧長垣。力爭到“十一五”末,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5億元以上,城鎮化率達到45%以上,把該縣建設成為國家起重機械製造中心、醫療器械生產基地,成為經濟發達、社會和諧、文化先進、環境優美的中部經濟強縣,實現撤縣建市。

交通運輸

新(鄉)菏(澤)鐵路橫貫東西,長(垣)東(明)黃河大橋成為河南與山東的重要樞紐,省道308線與213線和建設中的大廣(大慶至廣州)與濟東(濟源至東明)高速公路在長垣境內十字交叉,形成巨大的交通優勢。
長垣市城鄉公路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的渣油路到80年代末的柏油路,通車總里程僅有80餘公里。1992年,全市實現了鄉鄉通油路。1998年全縣通車總里程達630公里。2001年以來,我市借省市加快公路建設的東風,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迅速掀起公路建設高潮,大力實施城鄉道路升級改造和村村通工程。
截止2005年底,我市公路通車裡程已達1005.5公里,其中省道70.8公里,縣道68.9公里,鄉道172.7公里,村道693.1公里,實現了縣到鄉、鄉到鄉全部通上了三級以上油路,近73%的行政村通了油路,基本上形成了以高速、幹線相連,布局合理的全縣公路網路。公路建設的加快發展,有力地促進了運輸生產力的蓬勃發展,全縣現有營運貨車734輛,計2422個噸位,其中特種運輸車輛57輛,危險品運輸車輛10輛,貨櫃車輛10輛,普通貨車657輛;農用運輸車35輛,計38個噸位;營運拖拉機343輛,計696個噸位;農用三輪車787輛,計393個噸位,年貨運量224萬噸,貨運周轉量15618萬噸公里。全市共有營運客車(含計程車)744輛,計7430個座位,其中長途客車192輛,城鄉客車152輛,轎的計程車160輛,面的計程車240輛,摩的三輪車150輛,年客運量160萬人,客運周轉量12800萬人公里。

長垣縣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長垣烹飪

長垣烹飪,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舉世聞名。它源於春秋,成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更輝煌於現代。早在11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宮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間菜五大體系,主要工藝以炸、熘、煎、炒、蒸、煮、烙、烤為主。在漫長的烹飪歷史上獨樹一幟,以廚師眾多、技藝精湛著稱於世,名廚大師之多,居全國之冠。據統計,目前長垣從事烹飪工作的專業廚師達2.3萬人,其中國外1000餘人,遍及46個國家和地區。有國家級烹飪大師4人,省級烹飪大師16人。年實現勞務收入億元以上,烹飪業已經成為長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2003年2月,時任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張世堯為長垣題寫了“中國烹飪博大精深,廚鄉長垣盡展風采”的頌詞。2003年中國烹飪協會正式發文命名長垣為首家“中國廚師之鄉”,並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授牌儀式。 長垣自古就有尚廚之風,民間早有“長垣村婦,賽國之廚”之俗語。自明清有史記載以來,長垣廚師之眾更是到極致。許多的王府侯爵、官僚商賈、文人學士大都喜歡選用長垣廚師司廚。明萬曆31年,長垣有人口13130戶,幾乎家家都有在外從廚和學藝之人。清光緒年間,長垣人口30萬左右,其中在外事廚者近達25000人。有文記載的光緒皇帝的御廚王蓬州,慈禧太后的麵點師李成文,清官大內御膳房廚師牛清連,宣統皇帝的御廚宋登科,黎元洪的專廚趙進業,袁世凱的專廚翟河田、付長山,李鴻章的專廚陳發科,鹿仲麟的專廚王宗武,民國時期張學良的專廚喬久祿,馮玉祥的專廚王錫雲,閆錫山的專廚左保德,韓復榘的專廚王景雲,杜月笙的家廚李瑞聚,熱河督軍司令薑桂題的專廚王景春,毅軍司令米振標的專廚尹進才等,均是長垣人。解放以後,政通人和,長垣廚師的地位與國同榮,廚師廚藝如魚得水。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董必武、彭德懷、許世友、羅瑞卿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都選用長垣廚師作專廚或臨時司廚服務。長垣籍廚師中的傑出代表、原北京釣魚台國賓館首任總廚師長候瑞軒,被譽為當代“國寶級”烹飪大師,從藝60餘載,先後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三代國家領導人服務。無數次地為國家領導人設計、製作國宴酒會,還接待過西哈努克、伊莉沙白二世女皇、柯林頓、葉爾欽、明仁天皇、卡斯楚等數百位外國元首。他傳奇的廚藝生涯,成就的輝煌業績,已被載入《世界名人大典》。“長垣廚師遍天下,刀勺聲里多名家。色香味形皆入化,贏得中外古今夸”,就是對“中國廚師之鄉——長垣”的真實寫照。 長垣被譽為“廚師之鄉”。

歷史沿革

長垣市境內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遺址,大崗、宜丘、蘇墳等 龍山文化遺址,可以證明六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勞動生息。 長垣,西周時屬衛國。春秋時期,衛國於長垣之地同時置蒲邑(今長垣縣城)、匡邑。匡城遺址在今長垣市區西南10公里的張寨鄉孔莊村一帶,舊名為匡主。著名的匡人圍孔,就發生在此地。
戰國時期,衛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併,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牆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時有一道長牆,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於防水,或用於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根據楊寬所著的《戰國史》載:“魏在沿黃河地區還有圓錢(無郭)流通,鑄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長垣(今河南省長垣市東北)等城。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瞏一釿’。當時鑄錢多用於地名,可見當時的防垣很長,故稱長垣,而首垣則為防垣之首,長垣名由此而來,清代以前陳牆村還稱為牆裡村,至今還有以牆命名的村莊。圍魏救趙就發生於此,史稱桂陵之戰
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設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與長羅候國。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東漢至長垣候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置長羅候國。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長羅候國廢。三國時屬魏,隸兗州陳留國。 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占據河南,置兗州於滑台,轄長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將長垣併入外黃(今杞縣東北,蘭考東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長垣縣,仍屬東郡。東魏、北齊時隸不變。從戰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餘年,縣冶皆在今陳牆村。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縣治於婦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於韋城(在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廢匡城縣併入長垣,皆屬東郡。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長垣縣又併入匡城縣。五代時,後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後唐改為匡城縣,屬汴州;後晉匡城仍屬之;後漢、後州不變,以至於宋。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為鶴丘縣。大中詳符二年(1009)年復改為長垣縣。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陽武東流,為避水患,於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於苗寨鄉柳冢一帶。
元初,曾改縣為保保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柳冢一帶。
明屬大名府開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蒲城鎮,即今縣治所在地。
清屬直隸省大名府。民國18年改隸屬河北省,長垣屬之。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日偽、抗日民主政府並存。1941年,中共領導的行署第四專署決定將長垣縣河東部分北部劃歸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1943年,又決定將長垣西北部劃歸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同時,劃長(垣)、滑、濮(陽)、東(明)四縣邊區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銷,歸長垣縣人民政府,縣政府在佘家、丁欒一帶辦公。1947年解放長垣城。1947年春,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 1949年長垣縣屬新建的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併入河南省,長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改屬新鄉專區;1955年2月,劃歸安陽專區;1958年4月,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又屬新鄉專區;1961年12月,安陽專區恢復,長垣又復歸安陽;1983年,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1986年3月劃歸新鄉市。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開展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長垣為河南省十個省直管縣試點縣之一,成為省政府直管縣。
改革開放後,長垣人自力更生,努力奮鬥,緊跟國家政策變化與時代要求,在摸索與先進中獲得了加大的經濟進步,並形成特殊的“長垣模式”。但縣域內,城鄉貧富差距巨大,有待改善!

行政區劃

長垣市轄4個街道、10個鎮、4個鄉:蒲西街道蒲東街道南蒲街道蒲北街道丁欒鎮樊相鎮魏莊鎮惱里鎮常村鎮趙堤鎮蘆崗鄉孟崗鎮、苗寨鎮、方里鄉武邱鄉佘家鄉張三寨鎮、滿村鎮。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蒲西街道轄20個村委會

崔莊村、菜北村、王莊村、胡莊村、菜南村、曹屯村、荊崗屯西村、漏粉莊 村、荊崗屯東村、西關村、小大張村、玉皇廟村、太子屯村、宋莊村、楊寨村、大張村、侯屯村、雲寨村、米屯村、孫小張村

蒲東街道轄30個村委會

東街村、南街村、西街村、北街村、北關村、中心街村、東關村、南關村、岳莊村、呂樓村、五里舖村、頓莊村、姚占村、孔場村、楊莊村柴堤村、蘇寨村、王樓村七里莊村、八里張村五里屯村、郭寨村、徐樓村丹廟村賈寨村、羅鎮屯村、小崗村、單寨村、學堂崗村林莊村

南蒲街道轄36個村委會

張占村西郭莊村龐相如村黃相如村梨園村郜坡村後寺谷村前寺谷村甄莊村木崗村翟占村朱莊村、雨淋頭村、何占村、瓦棚村、夾堤村魯山村、闊占村、凡屯村、杜村、莊科村、高店村、棗科村、邵占村、趙店村、喬堤村金占村木掀店村南孔莊村、陶行村、牛店村、司坡村東郭莊村、趙莊村、王堤村、小張村。

蒲北街道轄24個村委會

趙滑棗村、前楊樓村、西梨園村、殷莊村呂陣村、高占村、杜樓村、聶店村、北堆村、南堆村、小務口村、楊滑棗村、琉璃廟村、徐屯村、張屯村、段屯村史莊村朱滑棗村、王莊村、邢固屯村邢固堤村董占村程莊村、閆占村。

丁欒鎮轄34個村委會

丁西村、丁東村、丁南村丁北村、浮邱店村、止胡占村、楊莊村、田莊村、馬盤池村、羅章占村、尚占村、王師村、中劉村、西劉村、後馬村、王占村、段莊村、東角城村西角城村前吳莊村、後吳莊村、上官村、韓占村、朱官橋村、薛官橋村、大沙邱村、劉沙邱村、楊沙邱村、杜沙邱村、曹沙邱村、史莊村、前馬村官路西村、官路東村、打蘭占村。鎮政府駐丁西村。

樊相鎮轄35個村委會

樊東村、馮占村、胡莊村、谷占村、孫占村、小屯村、白占村、秦莊村、韓占村、蔡口村、上官村、邢張莊村、於莊村、梁廟村、樊西村、北樊相村、樊北村、樊南村、北成功村、連輔村、酒占村、高廟村、李莊村、八里井村青崗村、張莊村、王辛店村、吳屯村、大碾村、留村、張辛店村韓屯村李辛店村、八黑馬村、董辛店村。

魏莊鎮轄46個村委會

魏莊村、任占村、花園村、張莊村、王了村、韓了牆村、東了東村、東了西村、馬房村、董占村、王莊村、鄭堤村、周莊村、信占村、王占村邢口村付堤村、付占村、華占村、合陽村、西楊莊村、大車西村、大車東村、梁占村、李莊村、總管村、孟占村、丁占村、楊樓村、後劉口村、前劉口村、侯占村、王劉村、岳占村、茅蘆店村戚寺村、孫堂村、大留寺村、東董占莊村、高占村、陳占村、後參木村、前參木村、毛參木村、林參木村、盧參木村。

惱里鎮轄28個村委會

惱里村、鹼場村、西辛莊村、東辛莊村、周村口村、武占村、馮占村、小岸村、楊莊莊村、烏崗村、胡占村、蔡占村、小辛莊村、小馬占村、高章士村、前文戶村、鄭辛莊村、後文戶村、大馬占村、左占村、西沙村、東沙村武樓村六里莊村東油村、西油村、吳占村、龍相村。

常村鎮轄40個村委會

常西村、馬東村馬西村、馬南村、前大郭村、後大郭村、賀莊村、呂莊村、新建村、小郭村、東劉莊村、柳橋村、唐家莊村朱占村、李占村、王占村、常東村、韋莊村、岳劉莊村、前孫東村、後孫東村、牛河村、司河村、高村、營里村、郝占村、辛興村、寧莊村、石橋村、羅莊村、小堤西村、大堤西村馬北村、大前村、大後村、劉唐村、小屯村、侯唐村、韓莊村、油坊占村。

趙堤鎮轄30個村委會

桑元村、中桑元村、後桑元村、河裡韓村、聚村、馬坡村、大寨村、小寨村、後劉村、李村、白莊村、東趙堤村、前小渠村、後小渠村、瓦屋占村、黃崗村、西趙堤村、新東村、新西村、東馬村、東岸下村、李家村尚占村鮑家村、孫莊村、楊莊村、大浪口村前馮家村、東朱家村、宋莊村。

蘆崗鄉轄41個村委會

蘆崗村西陳村、王蘆崗村、馮樓村、官路張村、馬占村、習禮王村、雙廟村三青觀村楊橋村、劉此占村、韓廟村、小辛莊村、姬占村、白河村、李占村、杜店村、東河集村、喬占村滑店村、漿李村、關公劉村、東小青村、中小青村西小青村張占村王辛莊村、大付占村、周營村、姜莊村、劉堂村、金占村、韓占莊村、鄭占村程占村、王占莊村、尚占村、楊占村、崔占村、程莊村、七古柳村

孟崗鎮轄35個村委會

孟崗村、李戶占村、郜樓村、邱村、十五里河村、田莊村、步占村、焦占村、紙房村、趙莊村、佰玉村、香里張村、侯石頭村張小占村尚小占村六里莊村、田石頭村、二郎廟村、九棘村、西陳村、孔村、葦元村、大王莊村楊占村馮灣村、張莊村、孫占村、埝南村、野占村、王占村、石頭莊村、王石頭村、九北村、北陳村、付樓村。

苗寨鎮轄37個村委會

苗占村、前李拐村、後李拐村、閆莊村、張占村、安占村、林占村、文占村、前宋莊村、後宋莊村、占村、梁占村、墳台村、韓占村、小街村、許占村、南嶽村、東廟村、辛莊村、武占村、西關村、九崗村、馬也莊村、杜占村、楊樓村、東於林村、西於林村、何呂村、高莊村、位占村、西舊城村、蘇舊城村、西柳中村、東柳中村、賈莊村、胡口村、東舊城村。

方里鄉轄28個村委會

方南村、翟町村、葛堂村、王莊村、雷店村、邢占村、翟占地村、方東村方西村郭占村、張莊村、三娘占村、董營村、呂莊村、前瓦村後瓦村、王占村、鐵爐村、蘇莊村、黃村邵占村西李村、周莊村、陳莊村、新樓村、文莊村、劉莊村、戶固村

武邱鄉轄36個村委會

武邱村灘邱村、卓占村、紙房村、敬占村、前師村、後師村、頓家村、清城村、河自村、羅圈村、羅占村、陳占村、三義村、尚占村、牛莊村於占村南嘴村灰池村紅門村勾家村三合村、張莊村、毛莊村何店村、小渠村、西角村、鮑占村、北嘴村、新生村、黃占村、羅家村、曹店村、常里村、趙莊村、馬占村。

佘家鄉轄48個村委會

佘西村、楊板村、南王莊村、高店村、佘東村朱口村、後佘村鍾家村、北關村、苗找村、武找村、南關村、東張村、牛莊村、西郝村佘南村趙家村、西黃村、東黃村、各占村、前樓村、東邵二占村河裡高村、北邵二占村、車占村、王莊村、邵二占村、陳莊村、王岸下村東連莊村、佘新莊村、翟家村高岸下村郭岸下村西連莊村金岸下村西韓板村寺門村、太平莊村、西邵二占村、東關村、新起占村西張村、黃莊村、西莊村、韓板村、陳板村、東郝村。

張三寨鎮轄28個村委會:

張東村、張北村、張西村、張南村、臨河村、新寨村、馬安和村、崔安和村、陳安和村、虎頭占村、皮東村、肖官橋村、草坡村、橫堤村李官橋村、焦官橋村、小屋村、河道村、官橋營村、韓占村、西角城村、張卜寨村、大東村、大西村、大前村、皮北村、皮西村、皮前村。

滿村鎮轄23個村委會

後滿村、吳坡村、唐窪村、毛莊村、三官廟村、新莊村、李莊村、雙廟村、鄧東村、鄧北村、曹呂村、大楊樓村、蘇呂村、鄧西村、前牆村、陳牆村、前滿村、東梨園村、小呂村、呂村寺村、馮牆村、宜邱村、周宜邱村。鎮政府駐後滿村。

文物古蹟

學堂崗聖廟
位於長垣市城北5公里的蒲東區學堂崗村東,197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 名勝志 》載:“昔孔子聘列國與四弟子(子路、曾晰、冉有、公西華 ) 弦誦於此,故曰學堂崗”。後人在崗上建廟,以作紀念。該廟始建於漢,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有: 欞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現存杏壇亭、杏壇亭、杏壇碑亭和明、清碑刻六通。

經濟概況

長垣市地處中原,東臨黃河,居鄭州新鄉濮陽開封菏澤城市群中心。全縣國土面積1051平方公里,耕地86萬畝,人口80萬,轄1個省級工業園區、6鎮8鄉4個辦事處、599個行政村,是國家糧食生產基地縣和綠色農業示範區,是中國中部經濟百強縣和國家級衛生縣城。 長垣縣因“縣有防垣”而得名。是“中國廚師之鄉”、“中國防腐蝕之都”、“中國起重機械之鄉”
全縣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現已形成起重機械、醫療器械、建築、防腐、烹飪、綠色食品、苗木花卉七大特色產業,起重機械、醫療器械、商貿輕工、新城工業四個產業聚集區正在建設之中。
2004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7﹒9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4億元,增長7﹒4%;第二產業增加值18﹒2億元,增長24﹒9%;第三產業增加值18﹒3億元,增長13﹒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4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億元,增長15﹒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4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51元。
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縣限額以上企業實現利潤5077萬元,增長40%;起重行業完成銷售收入32億元,醫用衛材行業完成20億元。起重機械工業園區一期工程建成,入園企業達95個。全年投資千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80個,其中亞泰公司彩印生產線、宏遠公司起重機擴建生產線等21個項目竣工投產,衛華集團年產2﹒9萬噸貨櫃起重機、飄安集團年產9000噸EPA新型醫用衛材等投資超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全年發放醫療補助金1100萬元。加大社會保障工作力度,發放“低保”金558萬元,“兩金”發放率達到10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積極開展扶貧救困工作,開倉借糧76萬公斤,發放各種救災資金598萬元,動員社會捐款17萬元,較好地解決了受災民眾的生產和基本生活需求。中國小布局調整全面推進,超額完成了中國小D級危房改造任務,新建中國小校舍面積8﹒3萬平方米。全年申報科技項目20個,其中列入國家級項目2個;推廣轉化科技成果20項,申報專利23項。
衛華起重機有限公司入選中國機械行業500強2004年8月,長垣縣魏莊鎮龍頭企業———河南省衛華起重機有限公司入選中國機械行業500強,排名第478位,是河南省起重行業惟一入選的企業。
200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9.4億元,增長16.6%。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8.2億元、52.6億元、38.6億元,分別增長5.4%、27.6%、9.2%。財政收入4億元,增長2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8億元,增長23.3%。扣除物價因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5元,增長13.1%;農民人均純收入5965元,增長18.7%。各項存款餘額97.2億元,較年初增長26.1%;各項貸款餘額56.2億元,較年初增長10.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2.7億元,增長38.6%。全年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176個,完成投資41.6億元。再次躋身“中國中部經濟百強縣”。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7.8億元,增長35%;實現利潤9.5億元,增長39%。工業跨越工程取得良好開端,9家市定企業全年實施項目23個,完成投資13億元。優勢產業實力進一步壯大,起重產業集群入選“中國產業集群品牌50強”,“衛華”商標和“飄安”牌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衛華牌起重機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組織申報專利252件,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8項,被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百強縣”。規模以上企業達到65家,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30家,其中超20億元的1家,超10億元的2家。起重機械產業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增長28.2%;醫療器械及衛生材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增長16.7%。實施“質量興縣、工業強縣、科技創新”戰略,深入開展“企業管理年”活動,培育上市後備企業6家,其中克瑞集團已進入上市輔導期。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家、新技術產品7項。組織申報國家級科技項目3項。被評為河南省智慧財產權優勢區域縣。
全縣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現已形成起重機械、醫療器械、建築、防腐、烹飪、綠色食品、苗木花卉七大特色產業,起重機械、醫療器械、商貿輕工、新城工業四個產業聚集區正在建設之中。

起重機械行業

擁有整機生產企業199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48家,衛華集團年銷售收入達到65.4億元。國家級職業技能鑑定所1個,省級技術研發中心1個。配套生產企業800餘家,4萬多人從業,產品達10大系列200多個型號,正向大噸位、智慧型化、系列化方向發展,50噸以下起重機銷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部分企業產品已成功打開國際市場,出口東南亞、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年實現銷售收入78億元。2006年,該縣承辦了“中國重機協會橋式起重機分會全體會員大會”和“河南長垣起重裝備產業集群發展研討會”。

醫療器械行業

擁有79家生產企業,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2家,飄安集團年銷售收入達到11億元。從業人員3萬多人,產品達到30多個系列、600多個品種,正向高分子生物製品、Ⅲ類醫療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方向發展,年銷售產值35億元。

防腐業

擁有國家一級資質企業37家,二級資質企業14家,施工範圍遍布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並走出國門,打入沙特、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業人員8萬餘人。2005年11月份,第三屆國際防腐蝕控制大會在我縣召開。

建築業

擁有40多家企業,其中,房屋建築總承包一級企業2家,勞務分包一級企業4家,房屋建築總承包二級企業4家,水利水電總承包二級企業3家,公路、電力安裝、起重設備安裝等建設安裝企業17家,從業人員7萬多人。該縣新蒲建築安裝工程公司等企業作為主要施工單位承建了國家大劇院、奧運主場館“鳥巢”工程等重點國家工程的建設,並獲得國家建築工程質量最高獎項“魯班獎”。

烹飪業

全市有專業廚師2.3萬人,其中,在國外從廚者200多人。現已建成全省規模最大、教學設施最先進的河南省博大烹飪學校,每年可培養廚師、酒店管理等專業人才3000多人。2004年9月,我縣成功舉辦了中國(長垣)廚師之鄉國際美食節活動。以長垣烹飪文化為主題的大型電視連續劇《大長垣》正在熱播之中。

綠色食品和苗木花卉產業

全市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獲得國家認證面積66萬畝,其中苗木花卉基地2萬畝,紅提葡萄1.3萬畝。涉農龍頭企業68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長遠集團),省級龍頭企業3家(飄安、金鑫、大方)。經國家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產品52個。億隆農林生態園被命名為“河南省高科技林業示範園區”,宏力萬畝紅提葡萄園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特色紅提葡萄種植基地”。2003年4月份,聯合國亞太地區綠色食品市場通道建設研討會在我縣召開。

起重工業園區

長垣市起重工業園區是河南省發改委於2002年11月批准設立的特色工業園區,是河南唯一一家國家級民營科技園區。目前,完成基礎設施投資5.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建成區面積10平方公里,修建道路65公里,建成變電站4座,鋪設各種管線265公里,實現了排供水、強弱電、天然氣等“九通一平”和亮化綠化,入駐生產性企業221家,商戶900多家,其中,資產超億元的企業8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14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就業人員4萬人。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70億元。

醫療器械工業園區

是經新鄉市批准設立的市級工業園區。目前,園區已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5億元,建成道路10.7公里、35千伏變電站一座,鋪設各類管網18.2公里。已入駐企業56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2家,就業人員3萬多人,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正在委託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和河南大學修編完善醫療器械產業集聚區10平方公里總體規劃;聘請國內知名專家編制醫療器械產業集聚區建設規劃和醫療器械產業發展規劃。

商貿輕工集中發展區

規劃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包括金貝山商貿城、蒲東家具城、勞保全全用品市場、輕工製造區4部分。已建成商業面積42萬平方米,金貝山商貿城、蒲東家具城、勞保全全用品市場已建成投用,輕工製造標準化廠房區正在建設之中。現已入駐商戶1100多戶、生產企業6家。

新城工業集中發展區

已建成12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完成投資17億元,建成道路88.8公里。入駐企業72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5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20.8億元。

省部檔案

河南省委印發了豫發2011【7】號檔案
經中央編委批准,確定鞏義、永城、鄧州、汝州、固始、 新蔡、 鹿邑、 蘭考、 長垣、 滑縣變10個縣(市)為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省直管縣體制改革是新時期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調整省、市、縣關係的重要嘗試,有利於減少中間層,實行扁平化管理,形成科學高效的政府組織架構,有利於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能效,提升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水平。
按照省委檔案要求,省直管縣體改革試點的關鍵是試點縣(市)享受省轄市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除了黨委、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用幹部管理許可權暫維持現狀外,其他均賦於省轄市管理許可權。
包括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規劃等重要規劃和年度計畫,可直接報省審批、核准或備案;試點縣的統計數據直接身省對口上報;在財政管理體制上,將進一步完善管理辦法,財政管理體制調整後,國家和省新出台政策需要省轄市對試點縣(市)配套的資金,由省財政承擔;鼓勵和支持我市按照省直管體制改革的要求,統籌協調推進公共服務體制、文化體制、醫療衛生體制、行政審批制度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等相關改革,重點是推進大部門體制改革,綜合設定機構,完善運行機制,提高人員素質和工作效率,方便服務民眾;同時,省政府各部門在制定規劃,安排項目、分配指標和配套資金等方面,將我市與省轄市統籌考慮,相關改革試點優先在試點縣(市)安排。這也完全破解擴權縣(市)有些許可權未真正下放,有些政策未真正落實的難題。
6月1日之後我省將按照18+10的模式運行,省委省政府將十個試點縣市和省轄市同等看待, 試點縣市行政級別目前暫時維持不變,今後將對發展比較好的試點縣市提升為副廳級級別!!
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開展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工作。
除四個縣級市外,以下6個省直管縣試點單位,撤縣建市。
固始縣變更為蓼城市
新蔡縣變更為新蔡市
鹿邑縣變更為鹿邑市。
蘭考縣變更為蘭考市
長垣縣變更為長垣市。
滑縣變更為滑州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