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莊村[山西省長治市沁縣故縣鎮下轄村]

牛莊村[山西省長治市沁縣故縣鎮下轄村]

山西省長治市沁縣故縣鎮下轄村的牛莊村有耕地1900畝,位於距沁縣故縣鎮北2.5公里處,全村170餘戶,523口人。曾先後榮獲市級文明村、衛生村和區級五好先進黨支部、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是牛莊外埠首批區級小康文明村。牛莊有三個自然村:牛莊、大南嶺、狼兒溝,牛莊位於故縣鎮北,是進入故縣鎮的北大門;大南嶺因位於牛莊南邊的一個土嶺上而得名,從事多種經營的農戶占總戶數的85%以上。積極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成立棉花協會,在會農民200人,科技示範戶占20%。

基本信息

簡介

明天順五年(1461年),北隋村隋佐明遷往牛氏遺址居住,因原村系牛氏所立,故稱牛家莊,後簡稱牛莊。位於該村的牛莊大集起源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
牛莊村位於牛莊鎮駐地,耕地1900畝,有440戶,1520人,黨員60人。2006年人均純收入4750元。曾先後榮獲市級文明村、衛生村和區級五好先進黨支部、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是牛莊外埠首批區級小康文明村。

景點介紹

牛莊村牛莊村
牛莊烈士祠位於牛莊村,1945年7月建成。是八路軍渤海軍區為紀念抗日烈士而建。烈士祠整體為土木磚石結構,四合院。院門是牌坊式門樓,門正方懸掛“浩氣長存”門匾,門樓頂上塑有抗日戰士站像。正廳是祠堂,分5間。東西寬30米,南北長50米,總面積1500平方米。祠堂內屹立10塊烈士紀念碑,上面刻有3914名抗日烈士英名,著名的有黑鐵山起義領導人、八路軍山東縱隊三支隊司令員馬耀南,清河軍分區副司令兼專署專員馬曉雲,清西獨立團參謀長韓子恆等。正堂正面牆上懸掛“氣壯山河”等3塊橫匾,東西牆上掛著“忠勇壯烈”“萬古流芳”匾額。西廂房9間,內有文字、圖片,介紹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跡。東廂房9間,為管理人員的宿舍等用房。南廳房陳列著介紹著名烈士事跡的文字、圖片,存放著當年渤海區黨政軍民敬送的輓聯、挽帳、匾額等55幅。
1995年,值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為紀念岳拙園烈士,區政府在牛莊烈士祠內修建岳拙園烈士紀念碑。2005年11月,牛莊烈士祠被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經濟發展

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培植主導產業。利用發展商貿經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從事多種經營的農戶占總戶數的85%以上。積極開展農民科技培訓,成立棉花協會,在會農民200人,科技示範戶占20%。通過產業調整,民眾收入有了較大提高,人均增收500多元。
實施村莊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資390餘萬元,完成村內路面硬化6條,3800米;投資85萬元,在兩條主幹街道兩側修建地下排水管道貌岸然3400米。投資16萬元,實施舊村改造,完善規劃,建新房50多戶。投資32萬元改造村內電網,安裝路燈20盞。成立了專職衛生保潔隊,實行垃圾定點堆放,定時保潔,在街道兩旁植樹8000餘株,實現了“五化”。同時,對自來水管道進行補充鋪設,入戶率達100%,全部實現正常用水。
改善生產條件,促進農民增收。投資30萬元改造荒鹼地500畝,修建橋涵閘12處,完善配套農田水利設施,改造中低產田400畝,為農業增收創造條件。投資52萬元完善集貿市場2處,方便了民眾經營和生活,全村經營業戶年產值達到5000萬元。

精神文明建設

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實施有線電視入戶工程,入戶率達88%。建起集黨員活動室、老年人之家、農民文化業餘學校、小康書屋等於一體的文化大院,完善配套設施,小康書屋藏書3000冊。成立子秧歌隊、扇子舞隊,義務為民眾演出,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編寫了書名為《牛家莊文化藝術志》的牛莊村百年文化藝術志(1900-2000年)。較為系統地記述了牛莊村自辛亥革命以來的文藝活動的興衰及發展史。全書共12萬字,印刷200多冊,得到了有關領導和單位的一致好評。《東營日報》、《魯中晨報》、《黃河口晚刊》等新聞媒體曾對此作過多次報導。

村史

系鎮政府駐地。原為牛姓建村,明代天順五年,北隋隋佐明遷來居住。原牛姓遷走村名未改,清嘉慶年間形成的大牲畜市場,遠近聞名。一九八八年,東營市、東營區投資二十二萬元,重新興建,使之更加繁榮。後隨著機械化耕作的發展,原用畜力耕作方式的淘汰,又建立成牛莊鎮最大的集貿市場。抗日戰爭時期,廣北縣政府在此建立了廣興布店,廣濟藥店,為及對敵人封鎖,搞好軍民供應,解決醫藥緊缺,為烈軍屬治病作出了重大貢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支部抓住了依城傍路的地理合成氨,大力發展副業。一九八零年中共東營區委授予雙文明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