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莊村

孔莊村

孔莊村,位於河南省鄧州市桑莊鎮。耕地5900畝,人口3100人。農產品主要為小麥、芝麻、玉米等。

基本信息

河南省鄧州市桑莊鎮孔莊村

該村位於桑莊鎮西南8公里屬與小楊營鄉、構林鎮、龍堰鄉交界,總人口3100人(2009年),耕地5900

鄧州市桑莊鎮孔莊村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畝,包括:孔莊、前孔莊、郭橋、竇樓、王營(也叫 小王營)、楊堂、姜營 7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54名黨員,黨小組4個,支部委員3人。兩委一隊共16人,其中治保會4人,民調會6人,治安巡邏隊6人,信息員13人。村委會深入貫徹鎮政府綜合治委創建“平安鄉鎮的”的方針,狠抓基層綜治建設,搞好“空心村”治理,創建“平安新村”。刁北一分乾渠穿境面過。農產品主要為小麥、芝麻、玉米等。
該村羅卷戲被確立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在中央七套《鄉村採風》欄目播出。
1988年秋,中央電視台和河南電視台分別以《最後的劇團》為題,拍攝了羅卷劇團演職員的生活和演出的電視節目,引起一股羅卷戲研究熱。全國各地不少專家、教授和戲曲、音樂學院(校)的研究生,紛紛深入鄧州孔莊村羅卷戲劇團調查研究,都確認羅卷戲是古老而稀有的民間傳統劇種,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及傳承歷史,在其他地方戲曲中也不多見。發掘、搶救和保護羅卷戲,將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羅卷戲俗稱喇叭戲,是由羅戲和卷戲這兩個中州大地的古老劇種合併而成,羅戲和卷戲能融為一體的原因之一,是其唱調多同是宮調式,間或有徵調式,音域在中音3到高音1之間。 其唱腔粗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戲曲音樂風格。羅卷戲的傳統劇目有三、四百出,多以反映歷史故事的“袍帶戲”居多,也有少量的以民間生活故事為內容的小戲。隨著羅卷戲走向衰落,大部分劇目已經失傳,目前知名的只有幾十齣。有關專家認
鄧州孔莊村羅卷戲團演出劇照鄧州孔莊村羅卷戲團演出劇照
為,羅卷戲是百戲之祖,羅戲源於儺或儺戲, 卷戲源於道士所演唱的經文 。鄧州羅卷戲是羅卷戲的流傳而不是起源,據鄧州市志記載,清雍正年間,羅卷戲傳入鄧州,民國十八到民國三十二年間,鄧州羅卷戲班到豫東豫北演出,曾唱紅整箇中原大地,所到之處,萬人空巷。民間曾傳:“羅卷戲到村里,女人不燒湯,男人不下地。”然而,如今的年輕人不願意學演羅卷戲,傳承斷代,後繼乏人。在鄧州,年齡最小的傳人也已經30多歲和近年來其他稀有劇種一樣,這門戲劇的活化石面臨劇目失傳的困境,正在漸漸退出舞台。據了解,羅卷戲這一藝苑奇葩正瀕臨消亡的邊緣現全國僅存鄧州孔莊村一個羅卷戲班,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及傳承歷史閃耀著傳統文化的光芒,已被確定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搶救和保護這一稀有劇種,2008年5月24日~27日,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戲曲採風》欄目組來到該村,全面拍攝鑼眷戲的發展脈絡、藝術特徵、生存現狀及對鑼眷戲的保護和傳承等。

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大河道鄉莊村

地理位置

河北省曲周縣管轄,位於曲周縣、肥鄉縣、永年縣,三縣交界。交通方便雞肥公路南北貫穿村內,南安公路橫貫東西。

人口

全村孔姓占99%

特產

小麥、玉米、棉花(優質棉產區),小雜糧等

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大河道鄉孔莊村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孔村鎮孔莊村

地理位置: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孔村鎮北孔莊村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孔村鎮北孔莊村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孔莊村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孔莊村。

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孔莊村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孔氏家譜

孔氏後人現在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賜孔氏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後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訥先後襲封衍聖公。這樣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為十個字,即: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後清代為避帝諱,將弘改為宏,胤改為衍)。:明天啟年間,這十個字已不夠用,由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胤植(孔蔭植)奏準。後續二十個字即:“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輩是“欽”字輩。因此,不少孔氏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這並非是孔氏傳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作為孔氏後裔行輩的順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3],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中國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世系
卌七世祖 黃帝軒轅氏
卌六世祖 少昊金天氏(玄囂)
卌五世祖 蟜極
卌四世祖 帝嚳高辛氏
卌三世祖 契
卌二世祖 昭明
卌一世祖 相土
四十世祖 昌若
卅九世祖 曹圉
卅八世祖 冥
卅七世祖 振(王亥) 王恆
卅六世祖 上甲微
卅五世祖 報乙
卅四世祖 報丙
卅三世祖 報丁
卅二世祖 主壬
卅一世祖 主癸
三十世祖 商王成湯(太乙)
廿九世祖 太丁 商王外丙 商王仲壬
廿八世祖 商王太甲(太宗)
廿七世祖 商王沃丁 商王太庚
廿六世祖 商王小甲 商王雍己 商王太戊(中宗)
廿五世祖 商王仲丁 商王外壬 商王河亶甲
廿四世祖 商王祖乙
廿三世祖 商王祖辛 商王沃甲
廿二世祖 商王祖丁 商王南庚
廿一世祖 商王陽甲 商王盤庚 商王小辛 商王小乙
廿一世祖 商王武丁(高宗)
二十世祖 商王祖庚 商王祖甲
十九世祖 商王廩辛
十八世祖 商王康丁
十七世祖 商王武乙
十六世祖 商王文丁
十五世祖 商王帝乙
十四世祖 商王帝辛(紂) 微子 微仲衍
十三世祖 宋公稽
十二世祖 宋丁公
十一世祖 宋閔公共
十世祖 弗父何
九世祖 宋父周
八世祖 世子勝
七世祖 正考父
六世祖 孔父嘉
五世祖 木金父
高祖 祁父
曾祖 防叔
祖父 伯夏
父 叔梁紇
孔子
子 孔鯉
孫 孔伋
曾孫 孔白
玄孫 孔求
六代孫 孔箕
七代孫 孔穿
八代孫 孔謙
九代孫 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
十代孫 孔忠
十一代孫 孔武
十二代孫 孔延年
十三代孫 孔霸,漢元帝封為“褒成侯”,賜食邑八百戶。
十四代孫 孔福,漢成帝綏和元年封為“殷紹嘉侯”
十五代孫 孔房,褒成侯
十六代孫 孔均,褒成侯
十七代孫 孔志,褒成侯
十八代孫 孔損,褒亭侯
十九代孫 孔曜,奉聖亭侯
二十代孫 孔完、孔贊,褒成侯
二十一代孫 孔羨宗聖侯
二十二代孫 孔震,奉聖亭侯
二十三代孫 孔嶷,奉聖亭侯
二十四代孫 孔撫,奉聖亭侯
二十五代孫 孔懿,奉聖亭侯
二十六代孫 孔鮮,奉聖亭侯
二十七代孫 孔乘,崇聖大夫
二十八代孫 孔靈珍,崇聖侯
二十九代孫 孔文泰,崇聖侯
三十代孫 孔渠,崇聖侯
三十一代孫 孔長孫,恭聖侯
三十二代孫 孔嗣悊,紹聖侯
三十三代孫 孔德倫,褒聖侯
三十四代孫 孔崇基,褒聖侯
三十五代孫 孔璲之,褒聖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
三十六代孫 孔萱,文宣公
三十七代孫 孔齊卿,文宣公
三十八代孫 孔惟晊,文宣公
三十九代孫 孔策,文宣公
四十代孫 孔振,文宣公
四十一代孫 孔昭儉,文宣公
四十二代孫 孔光嗣,泗水主簿
四十三代孫 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四十四代孫 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
四十五代孫 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歷代衍聖公:
第46代衍聖公 孔聖佑,文宣公兼知縣事孔宗願,宋仁宗改稱孔子嫡長孫為衍聖公,
第47代衍聖公 孔若虛、孔若愚、孔若蒙
第48代衍聖公 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聖公 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聖公 孔拂、孔摠、孔晉、孔拯
第51代衍聖公 孔元用、孔元孝、孔文遠(南宗)、孔元措、孔元紘
第52代衍聖公 孔之厚、孔之全、孔萬春、孔之周
第53代衍聖公 孔浣、孔治、孔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聖公 孔思晦、孔思誠、孔思許(南宗)
第55代衍聖公 孔克堅、孔克忠(南宗)
第56代衍聖公 孔希學、孔希路(南宗)
第57代衍聖公 孔訥、孔議(南宗)
第58代衍聖公 孔公鑒、孔公誠(南宗)
第59代衍聖公 孔彥縉、孔彥繩(南宗)
第60代衍聖公 孔承慶、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聖公 孔宏緒孔宏泰(字永實)、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聖公 孔聞韶)、孔聞音(南宗)
第63代衍聖公 孔貞乾、孔貞寧)、孔貞運(南宗)
第64代衍聖公 孔尚賢、孔尚乾(南宗)
第65代衍聖公 孔衍植、孔衍楨(南宗)
第66代衍聖公 孔興燮、孔興(南宗)
第67代衍聖公 孔毓圻、孔毓垣(南宗)
第68代衍聖公 孔傳鐸、孔傳錦(南宗)
第69代衍聖公 孔繼濩、孔繼濤(南宗)
第70代衍聖公 孔廣棨)、孔廣杓(南宗)
第71代衍聖公 孔昭煥)、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聖公 孔憲培、孔憲坤(南宗)
第73代衍聖公 孔慶鎔孔慶儀(南宗)
第74代衍聖公 孔繁灝、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聖公 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聖公 孔令貽(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時承襲衍聖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於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
第77代衍聖公 孔德成(1920年—2008年),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總統明令,承襲衍聖公爵位。1935年,國民政府改封號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孫家鼐孫女孫琪芳女士。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孔德成隨其遷往台灣,復建台北家廟,歷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考試院院長”、“總統府資政”,兼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開設商周青銅彝器、三禮綜合研究、金文等課程。長女維鄂,子維益(卒)、維寧,長孫垂長。

孔氏後人

孔子後人繁衍,有名的後人包括:
第10代西漢孔藂(?-前171),早年追隨漢高祖碭山起義,屢立戰功,曾官左司馬、將軍、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領軍軍夾擊項羽楚兵,大勝。次年六月被封為蓼侯。卒謚“夷”。
第11代西漢孔臧,孔藂之子。漢文帝時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數年,著書十篇,賦二十四篇。
第11代西漢孔安國
第14代西漢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隨父孔霸徙居長安,通經學,年未二十即舉為議郎。後舉方正,入朝任諫大夫。漢成帝即位,舉為博士,遷大將軍,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封為千戶。漢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師,稱病辭職。卒謚簡烈侯。
第19代東漢孔宙(103- 163),字季將。少好學,治嚴氏《春秋》,舉孝廉,授郎中,遷元城令。是時,泰山附近動亂,孔宙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門人立碑示後,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東廡。
第20代東漢末年的孔融
第26代晉孔坦(285-335),字君平,居會稽。任世子文學,後補為太子舍人,遷尚書郎,任吳郡太守,後遷尚書,疾篤未任。晉元帝年間,建議申明貢舉之制,崇修學校。死贈光祿勛,謚“簡”。有集傳世。
第32代南朝孔奐(514-583),字休文,居會稽。好學善屬文,通經史百家。侯景之亂,孔奐獨傲然自若,自謂不以取媚凶醜以求全。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晉陵太守,後為御史中丞、吏部尚書等。有集傳世。
第32代唐孔穎達,經學家。最重要的著作為《五經正義》,是集魏晉南北朝以來經學大成的著作。
第37代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時與李白、韓準、張叔明、陶河、裴政隱居徂徠山,稱“竹溪六逸”。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授左衛兵曹參軍,累官至給事中、河中、陝、華等州招討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受命為魏博宣慰使,成功勸說藩鎮田悅歸順。後為藩鎮李懷光部眾所殺。
第38代唐孔述睿(730-800),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代宗召為大常寺協律郎,轉國子博士,遷尚書司勛員外郎、史館修撰,後升為諫議大夫兼皇太子侍讀,改秘書少監兼右庶子,復為史館修撰。“述睿每遷,即至朝謝,俄而辭疾歸。”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贈工部尚書。
第45代北宋孔道輔(985-1039),字原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舉進士第,授寧州軍事推官。九年(I016年)遷大理寺丞,知仙源縣(今曲阜縣),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優人以孔子為戲,道輔怒退,契丹陪罪,後不敢侮慢宋使。後知兗州,曾訪得孟子墓,建廟於墓之西南。卒後,受祀於鄒縣孟廟,稱先儒孔氏。
第46代北宋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輔次子。登進士第,知仙源縣(今曲阜縣)。司馬光上章推薦,遷為太常博士,後為司農少卿,後遷鴻臚。編有《孔氏宗譜》、《闕里世系》等。
第47代北宋孔平仲,字義甫。姓剛直,而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貶官。長於史學,工文詞,著有《續世說》等書。與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黃庭堅論元佑人才,譽稱“二蘇(蘇軾、蘇轍)聯璧,三孔分鼎”。
第54代元孔思迪,字凝道。以國子生授膠西主簿、安慶錄事,轉光山尹,遷陝西行台御史、湖廣都事、太常禮儀院判、太常禮儀使。元文宗時,楚中因災動亂。遷思迪為湖廣都事,以宣撫安定為主策,動亂遂告平息。
第60代明孔承倜,字永冠。博學工詩,尤精顏真卿書法,明代孔廟石碑多出其手。一生為官清正,篤信陽明之學,足跡所至,均開館會生徒。著有《易經代言》、《詩經代言》、《書經代言》、《四書代言》等。
第62代明孔聞詩(?-1643),字四可。天啟二年(1622年)舉進士,授中書舍人。崇禎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條上八事,以革新政治。時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縣,聞詩應援守御,戰績卓著。編有《奏議》數卷。
第63代明孔貞運(1574-1644年),字開仲。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試第二名賜進士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東閣大學士,晉太子太保,代為輔相。編著有《詞林典類》等書。
第63代清孔貞瑄,字壁六,清順治庚午舉人,博學多才,潛心研究經史,尤精算學、韻學。由泰安學正升雲南大姚知縣,因爭公道不得而辭官。 晚年專事著述,著有《聊園文集》等。
第64代清戲劇桃花扇作者孔尚任
第69代清孔繼汾(1725~1786),經學家。有《闕里文獻考》100卷,《孔氏家儀》14卷,《樂舞全譜》2卷,《匡儀糾謬集》3卷,《行余詩草》2卷,並校刻《文獻通考序》1卷。
第69代清孔繼涵(1739~1783),校勘學家。有《微波榭叢書》。
第70代清孔廣森(1752-1786),經學家、音韻學家。著有《春秋公羊通義》、《大戴禮記注》、《經學卮言》、《詩聲類》等。
第70代清孔廣陶(1832-1890),廣州藏書名家。藏書處稱“三十三萬卷書堂”,與伍崇曜“粵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館”、康有為“萬木草堂”,合稱“粵省四家”。
第71代清孔昭虔(1775年-1835),宇元敬,孔廣森子。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官至貴州布政使。善隸書,工吟詠,於古音學頗有研究,曾著《古韻》、《詞韻》。
第71代清孔昭薰,宇惠如,衍聖公孔廣棨次子。嘉慶舉人,襲封翰林院五經博士,任山東臨邑縣訓導。刻苦好學,嗜古工詩,好金石學。於曲阜城郊掘得漢、唐宋、金、元、明各代石碑120通,編成《至聖林碑目》六卷。
第72代清孔憲彝,著名詩人。
第72代孔憲鐸(1935年生),曾任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學術副院長、香港科技大學學術副校長。
第73代現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的孔慶東。
第73代孔慶翔(1983-),美國偶像參賽者。
第74代孔繁禮(1923-),字景高,安徽太湖人。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編委,安徽阜陽師院古籍所顧問,蘇軾研究專家。
第74代孔繁星,當代詩人。
第75代孔祥熙,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
第75代孔祥吉,當代著名清史學家。
第75代孔祥東,國際知名鋼琴家。
第76代孔另境(1904—1972),原名令俊、若君。近代文學家。
第76代孔令朋(1919—),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教授,著有回憶錄《風雨人生》。
第76代孔令輝(1975—),當代著名桌球運動員。
第77代嫡孫女孔德齊(1915年生),第77代衍聖公孔德成的大姐,嫁給前清探花、著名書法家馮恕的之子,婚後因琴瑟不和而早逝。
第77代嫡孫女孔德懋(1917年生),第77代衍聖公孔德成的二姐,嫁給清末翰林、《新元史》作者柯劭忞之子柯昌汾。

衍聖公

封爵名。孔子嫡派後裔的世襲封號,各朝皆置。始於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平帝為張揚禮教,封孔子後裔為褒侯。曹魏改號宗聖侯,晉、南朝宋改號奉聖侯,北魏稱崇聖侯,北齊改恭聖侯。北周時,晉封鄒國公。隋朝,文帝封鄒國公,煬帝改紹聖侯。唐初,封為褒聖侯,開元中,孔子被謚為文宣王,乃改褒聖侯為公爵,仍以文宣為號。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衍聖公,後代相沿不改。中華民國立,廢清朝世爵,改衍聖公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仍世襲。

山東省肥城市孔莊村

簡介

孔莊村位於王莊鎮駐地西北6公里,肥梁公路以南,金線河東岸。

由來

據《孔子世家譜》記載:孔子五十代孫孔誠任肥城縣教諭,愛其邑土沃民淳,曾於西南洛莊村購田置業,欲卜居焉,乃有志未遂,任滿回籍。其子公良,承先人遺意,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往肥城西南洛莊設館教讀數載,後卒葬於此。子孫遂落居焉,後改村名曰孔莊。1960年代以後,因人口增多,分為大孔莊、小孔莊,又按族系居住方位,分為西孔(大孔莊)、東孔(小孔莊)。

文化

孔莊有良好的文化傳統。孔氏家庭講究知書達禮,重視文化學習,至今還流傳著“三輩子不讀書,不如一窩豬”的格言。據《孔子世家譜》二集十九卷記載:“孔誠精音律,尤善鼓琴”,其子公良在孔莊“教讀數載陶成多士”,自明朝遷居此地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有功名者100多人,其中獲秀才以上功名的85人,大成書院奉祀生、尼山學祿、廟員等18人,地方官員10多人,五品官員2人,軍官8人。
民國時期,村內走出區級以上領導幹部有20多人,文教工作者25人,其中孔凡美曾在濟南育英中學當過校長。1950年後,村內又走出大學教授、高級講師4人,作家3人,國小高級教師14人,中學高級教師10人,中國小校一、二級教師36人,特級教師2人,本科生40人,研究生8人,醫學專家4人。國家行政幹部、企業管理人才50多人。

山東省臨清市劉垓子鎮孔莊村

孔莊行政村位於山東省臨清市劉垓子鎮南部,距鎮政府2公里,東與孔集村為鄰,北與白佛寺村交界,西與三十里舖村接壤,南與南劉村相連。土壤以沙壤土為主。東西最大距離4公里,南北最大距離4公里,境內有2條瀝青路與村內街道相連線,交通十分便利。十三支渠流經本村,長度4公里。全村轄區總面積287公頃,村莊建成區面積25公頃,有漢、彝兩個民族,全村姓氏有孔、遲、呂等12個姓氏,其中孔姓氏人口最多。
相傳明嘉靖年間,孔姓由曲阜遷移至此,建村後,固孔姓聲譽素著,且又孔姓居絕大多數,故名“孔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