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州羅卷戲

鄧州羅卷戲

羅卷戲俗稱喇叭戲,是由“羅戲”和“卷戲”這兩個中州大地的古老劇種融合而成的。其唱腔粗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戲曲音樂風格。羅卷戲多以反映歷史故事的“袍帶戲”居多,也有少量的以民間生活故事為內容的小戲。隨著羅卷戲走向衰落,大部分劇目已經失傳,唱腔音樂曲牌也隨之失傳。目前知名的只有幾十齣,這一藝苑奇葩正瀕臨消亡的邊緣。

簡介

羅卷戲羅卷戲

羅卷戲俗稱喇叭戲,是由“羅戲”和“卷戲”這兩個中州大地的古老劇種融合而成的。羅戲和卷戲能融為一體的原因之一,是其唱調多同是宮調式,間或有徵調式,音域在中音3到高音1之間。其唱腔粗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戲曲音樂風格。

羅卷戲的傳統劇目有三、四百出,多以反映歷史故事的“袍帶戲”居多,也有少量的以民間生活故事為內容的小戲。隨著羅卷戲走向衰落,大部分劇目已經失傳,唱腔音樂曲牌也隨之失傳。目前知名的只有幾十齣,這一藝苑奇葩正瀕臨消亡的邊緣。

起源

有關專家認為,羅卷戲是百戲之祖。鑼戲源於“儺”或“儺戲”,是由舊時迎神賽會、驅逐疫鬼或舉行酬神還願儀式演變而來的古老戲曲劇種;據《中國戲曲曲藝辭典》載,“羅戲流行於河南,歷史悠久”;據傳,羅戲創始於1300多年前的唐太宗時期,是皇帝和文武百官為了取樂而模仿天宮的仙樂編出來的宮廷戲,因此,羅戲也叫“樂戲”。

卷戲是源於駐馬店汝南縣的廟中老道士所演唱的經文,因為經文是一卷一卷的,所以叫“卷戲”。劇傳都是講“二十四孝”的傳統故事、廟裡牆壁上畫的“顯功”故事、佛教和尚們念的經文,還有“儺”戲中斬鬼驅邪的情節,以此教化善男信女們棄惡揚善,如《鍘美案》、《南陽關》、《李子精臨凡》、《朱洪武弔孝》、《龍抓熊氏女》、《劉金定下南唐》、《花打朝》、《四聖歸天》等。

藝術特色

羅卷戲的行當很有特色,首先是生、旦、淨、醜行當俱全。各行當表演從不同角度把武術、雜技、獅舞、竹馬、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吸收到劇種里來。武打戲粗獷、奔放、真實,用的全是真刀真槍,開打時不但 “噹噹” 有聲,而且火花飛射,具有獨特風格。

羅卷戲羅卷戲
羅卷戲唱腔一般比較深奧,講究音韻,詞格為七、十字句,以婉轉清新、優雅抒情見長。羅卷戲的唱詞有個很獨特的地方,即每一大段唱詞由一迭一迭的三長一短句組成,類似於我國古典詩詞的詞牌,一直沿傳至今毫不改變,並且其傳統劇目中的唱詞都很文雅,專家稱這很可能是該劇種鼎盛時文人墨客加盟形成的,絕不類同於其它傳統地方戲的順口溜唱詞,很有古老劇種崑劇、京戲的味道,卻又固守著詞牌似的唱法。

 羅卷戲的音樂自成風格,主要伴奏樂器有篳篥、大笛、嗩吶、笙、悶子等。演武打戲時,還加有3尺多長的喇叭、羊角號。羅卷戲的打擊樂器有鼓板、大鑼、大鑔、小鑔、小鑼、堂鼓、大鼓、梆子等,隨著音樂的發展,不斷加進了弓弦樂器,如二胡、板胡、曲胡及大、小提琴等,為其它劇種所少見。凡兩軍廝殺等場面,所有吹奏樂器、打擊樂器一齊奏鳴,大有雷電交加,金戈鐵馬的壯觀氣勢。

鄧州羅卷戲

鄧州羅卷戲是羅卷戲的流而不是源。據《鄧州市志》記載,清雍正年間,羅卷戲傳入鄧州,民國十八到民國三十二年間,鄧州羅卷戲班到豫東、豫北演出,曾唱紅整箇中原大地,所到之處,萬人空巷。民間曾傳:“羅卷戲到村里,女人不燒湯,男人不下地。”

然而,如今的年輕人不願意學演羅卷戲,傳承斷代,後繼乏人。在鄧州,年齡最小的傳人也已經30多歲。和近年來其他稀有劇種一樣,這門戲劇的“活化石”面臨劇目失傳的困境,正在漸漸退出舞台。

1988年秋,中央電視台和河南電視台分別以《最後的劇團》為題,拍攝了羅卷劇團演職員的生活和演出的電視節目,引起一股羅卷戲研究熱。全國各地不少專家、教授和戲曲、音樂學院(校)的研究生,紛紛深入鄧州王營羅卷戲劇團調查研究,都確認羅卷戲是古老而稀有的民間傳統劇種,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及傳承歷史,在其他地方戲曲中也不多見。發掘、搶救和保護羅卷戲,將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汝南羅卷戲

羅卷戲羅卷戲

燕亭店

說起羅卷戲,不能不說汝南一個古地名“官場坡”。相傳,明時燕王朱棣為奪皇位,在北京起兵,曾駐紮在這裡。後來,當地民眾就建了一座“燕王廟”以示紀念,並將駐軍之所取名為“燕亭店”。

明末,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汝寧府(今汝南)後,“燕王廟”被焚。寺廟裡的部分僧人被迫還俗流落民間,靠演奏原來誦經、做道場時用的音樂“卷調”維持生計,並將其演奏技藝傳授給當地民眾。

後來,在表演的過程中,“卷調”吸納了當地民間的小曲小調和傳說故事,逐步發展成帶有故事情節的“卷戲”。
以燕亭店為中心,附近戴堂、楚鋪、白莊寨等數十個村莊都有卷戲班,形成了聞名中原的“戲窩子”,實際上就是當時的民間戲劇基地。

這些戲班子非常活躍,方圓上百里的鄉村舉辦廟會、燒香會以及各種祭祀活動時,都可以見到這些民間藝人的身影。農閒時節,心情愉悅的藝人還主動到各地巡迴演出。

李狗拽

在卷戲發展的過程中,有一個原籍汝南燕亭村人李狗拽的名字,我們不應該忘記。

就是這樣一位有著最“土氣”名字的李狗拽,卻對卷戲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主攻鬚生,扮相好、做戲真,還有一副高低自如的金嗓子。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上蔡、遂平、西平、葉縣、許昌、臨穎、南陽等地紛紛來人聘請卷戲藝人前去傳藝,使得這一新興藝術形式很快就遍地開花、風靡中原,受到各地民眾的普遍喜愛。
羅戲的起源也很早,但非生於汝南。

鄭月景

羅卷戲羅卷戲
羅戲流傳到汝南,與一位名叫鄭月景的人有關。

鄭月景生卒年月不詳,其演藝生涯也不見於史籍,但從他來到汝南縣以後的活動來推測,應當是一位在戲劇方面很有影響的民間藝人。

鄭月景是山東省東明縣人。其時正是清初,或許是戰亂,或許是其他原因,他攜全家來到盛行卷戲的汝南縣戴堂村定居。 

羅戲的“武”

自古以來,就是英雄惜英雄,好漢愛好漢。卷戲源自寺廟,以“文戲”為主。作為中原地帶“戲劇基地”的汝南人,不僅一點也沒有排斥鄭月景,而且很快從羅戲那兒發現了卷戲所沒有的優點:武戲。

那些當時中原地區最優秀的卷戲民間藝術家,被羅戲的“武”字深深地震撼和打動了——羅戲的“武”可是真功夫!台上常用的拳路就有大、小紅拳,長路有馬蹄槍、滿堂紅、三節棍、春秋刀、四十八桿、大小別式,這些武打套路,絕大多數都是武術套路。

為了強化武打場面效果,羅戲演員還在八仙桌和椅子疊起來的高架子上躥、跳、蹦、翻等,甚至演出空手奪槍的絕技,真是緊張刺激、扣人心弦!

但是羅戲來到這樣一個戲劇之鄉,也受益匪淺。受卷戲等的影響,其唱腔和表演得到進一步完善,戲曲的行當也由原來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發展到了“四生”(文武小生、文武老生)、“四旦”(花旦、彩旦、青衣、老旦)、“四花臉”(花臉、武淨、三花臉、大淨)。

交流融合

兩派藝人的交流融合,很快形成了當時汝南縣所有的卷戲班子都會唱羅戲,所有的羅戲班子都會唱卷戲的局面。羅、卷兩戲經常同台演出:在同一個劇目中,也往往是上部唱卷戲,下部唱羅戲;或甲角唱卷戲、乙角唱羅戲。民國以後,民眾甚至習慣直呼“卷羅戲”或“羅卷戲”,而對二者不加區分了。

重要載體

羅卷戲羅卷戲
羅卷戲不僅是藝人們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承載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

例如,卷戲多是表現民間傳說故事、俚語風情和男女愛情,常演的傳統劇目有《吳漢殺妻》、《劉金定下南唐》、《朱洪武弔孝》等,而羅戲的特點則適合演神話戲、宮廷戲和征戰戲之類的武打戲,常演《皇太子出家》、《楊景探兵》、《斬宗保》等,這些都符合當時民眾的情感需求。其唱腔道白接近民眾的生活語言,演員在演劇中人物時真實感人,生活氣息濃厚,而且一些常演劇目中有大膽表現男女愛情的情節。所以,羅卷戲在誕生後的400多年時間裡,一直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深受人們的喜愛,長演不衰。

但是,也正是由於其對愛情生活的表演十分大膽誇張,一些深受封建禮教束縛的人斥之為“傷風敗俗”,當時的官府還曾兩次對其下過禁演令。

衰微

上世紀20年代之後,豫劇、越劇等流入汝南,以民眾更為喜聞樂見的形式很快受到了民眾的歡迎。羅卷戲也吸取豫劇中的一些優點進行演出,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面對豫劇等新興劇種的強大攻勢,羅卷戲頹勢已現,但還是有一大批愛好者堅守著陣地。

歷史的目光,最後落在了1958年。是時,適逢宿鴨湖水庫修建,卷戲的發源地燕亭店方圓數十里內的百餘個村莊和羅卷戲藝人的聚集地都被拆,藝人們分散到本縣及周邊四縣的鄉村落戶,從此失去了在一起切磋技藝、集體演出的條件。

這對羅卷戲構成了最後的致命一擊,繁盛了數百年的羅卷戲,至此完全式微!

雖然羅卷戲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但是這有著廣泛民眾基礎、區域特徵和鮮明時代特色的羅卷戲,不僅是我國眾多劇種中兩個風格獨特、古老稀有的民間傳統劇種,也是整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狀

羅卷戲羅卷戲
汝南縣政府已經注意到羅卷戲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也做了大量搶救和保護工作:1988年5月,在有關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整理出版了《汝南羅卷戲音樂資料集》,對老藝人言傳口授的詞、曲進行了錄音保存,並對老藝人進行了拍照記錄存檔。2004年9月,汝南縣召開了“搶救、保護汝南‘羅卷戲’打造汝南戲曲曲藝之鄉”品牌的專題會議,明確提出“羅卷戲”是汝南縣特色文化之重點,要全力搶救。

2005年,在汝南縣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在半個多世紀的沉寂之後,羅卷戲折子戲《打金蛤蟆》和《海瑞搜宮》再一次以其原汁原味原的生態文化打動了評審和全省的觀眾,獲得了河南省第二屆民間文藝會演金獎。

其實不僅於此,在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汝南縣還在該縣廣場舉辦了羅卷戲專場演出,據說,在當地引起了極大轟動。

鄧州也還有一個羅卷戲班。開封的通許縣、安陽的內黃縣、濮陽的范縣和滑縣也還有人會唱羅卷戲。

傳說

羅卷戲羅卷戲
民間一直流傳著唐太宗和鑼卷戲的故事:唐初天下並沒有“戲”這種藝術形式。有一天,李世民夢中在天界看了天戲,被迷住了,醒來後,他把夢中的情景講給左丞相唐之遠,唐之遠據此編了戲本。李世民傳旨選天下聰明伶俐的子弟照戲文排練,在皇宮內演出後,看得內眷們眉開眼笑,於是李世民就叫這戲為“樂眷戲”,後來傳訛了,傳成“羅卷戲”。由此,藝人們一直認羅卷戲為戲劇的正統正宗。過去,每逢廟會或春會,各種戲劇班社同地演出,只要聽說有羅卷戲班來,無論到會早晚,非讓它占正台不可,而其它劇種的戲班自動退讓偏台演出,還得去給羅卷戲班“拜台”,而羅卷戲班從不回拜其它劇種的班社。羅卷戲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