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 仰韶文化,因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故名。仰韶文化也稱彩陶文化,多數是粗陶。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准,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根據出土文物,確認是我國遠古文化的遺存,按照考古學慣例,把首先發現地作為該文化類型的名稱,故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黃河流域勢力最為強大的一種文化,它是整箇中國同時期各類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分布範圍最廣泛的文化。

基本信息

文化展館

河南省仰韶文化博物館河南省仰韶文化博物館
仰韶文化博物館是經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政府批准,在仰韶村遺址保護區興建的一個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仰韶文化專題博物館。該館總投資5130萬元,占地43畝,建築面積4700平方米。始建於2009年1月,2011年10月28日竣工,具備開館條件。該館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關肇業先生領銜設計,新蒲集團建設有限公司承建,設計獨特新穎,布局科學合理,文化特色厚重。該館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於一體,為國內首家仰韶文化專題博物館。1961年3月,仰韶村文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文物

仰韶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

仰韶文化遺址從發現至今七十餘年間,共經過三次有計畫的發掘。其主要出土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用於農耕的石器有斧、鏟、鑿、錛等工具;用於狩獵的有石鏃、彈丸、石餅等;用於紡織的有線墜、紡輪、骨針、骨錐等。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均為陶質,出土器中物有鼎、罐、碗、盆、缽、杯、瓮、缸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陶器上精美的裝飾圖案,其紋飾有寬頻紋、網紋、花瓣紋、魚紋、弦紋和幾何圖形紋等。這些紋飾充分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對生活美的追求,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獨具的特徵。

考古發掘

河北省

2013年6月以來,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對邢台柏鄉縣小里村仰韶文化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獲得一批重要發現。小里遺址遺存面積約6萬平米,是一處仰韶時期後崗一期文化遺存,距今約5700年至6300年。

仰韶文化遺址風景照仰韶文化遺址

有兩處:一處是南寨子仰韶文化遺址。位於吳村鄉南寨子魚化屯小河和潼河交匯處,南高北低,東西寬約350米,南北長約1000米。這處遺址的文物,除部分灰坑因修築隴海鐵路受到一些破損,大部分尚保存完好。發現有高2。5米、長達30米的灰層一處,直徑3米到4米的灰坑11個,人骨架三個,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鐮、石環,還有紅灰陶環,夾沙紅網墜的口、耳、底,有彩陶缽、紅陶盆、夾沙陶罐等的口和底,還有紅、彩陶片等。陶器飾多樣,有繪畫紋、網紋、水紋、繩紋、蘭紋和附加堆紋等。另一處是張家灣仰韶文化遺址。位於港口鎮張家灣圪岔路以西的二層高原(當地人叫二層台)上,東西寬約50米,南北長約100米。這處遺址發現有露出在南高紅2米的灰坑兩個。灰坑內有集中的草泥和紅燒土,抗日戰爭前夕至今,出土的文物陶器瓦瓮、瓦罐、陶瓷瓦瓮、陶片和石塊等。陶器紋近幾年有繪紋、畫紋、蘭紋等多種。這兩處古文化遺址,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具有人類聚居生存的優越條件。在1980年經省、地、縣普查文物小組發現鑑定,出土檔案收藏於縣文化館中。

河南省

2014年8月,在配合華豫樽置業廣場項目進行考古勘探中,發現一處面積48227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的仰韶文化遺址。新發現遺址處於許昌市東城區,天寶路與魏武路交叉口附近。經初步勘探,具體位置在華豫樽置業廣場項目西半部(規劃的西大門)、十里廟小區南部及小區以南地塊,緊靠一古河道的河灣分布。距地表深約1~3米,自北至南逐漸加深,掩藏於沖積土層之下。從勘探出的加沙陶片、繩紋紅陶片等器物標本及土層包含物分析,該遺址應為距今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且仰韶文化以後的堆積層明顯。

文化歷史

仰韶文化遺存以黃河中游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湖北的西北部,西到甘肅、青海接壤地帶,東至河南東部,上下2000年,縱橫數千里。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中國版圖上涌動的漫漫洪流,展現了我國由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的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和文化成就,大致經歷了早中晚三個歷史時期:

早期(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屬於我國母系氏族制度繁榮時期的高級階段,父系氏族制已經萌芽,主要包括陝西西安的半坡類型、陝西渭南的史家類型及區系年代相當的其他文化類型或遺存。

中期(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屬於我國由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過渡的時期,主要包括河南陝縣的廟底溝類型及區系年代相當的其他文化類型或遺存。中晚期的仰韶文化,展現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種植業、手工業、紡織業、畜牧業、漁獵採集業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及社會形態的發展態勢。就其居住情況而言,圓形房屋驟減,方形房屋仍有大中小之分,地穴較早期為淺,地面建築木草結構的房屋數量增多,大型排房或成片房屋已經確立。

晚期(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家族公社所有制已經發展起來,父系氏族制度和父權制在各地均已確立,主要包括山西夏縣的西王村類型、河南滎陽的秦王寨類型、鄭州郊區的大河村文化遺址三四期類型及區系年代相當的其他文化類型或遺存。

仰韶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

到了晚期,無論單間或套房都有火塘,不少房間內還有儲藏糧食的窖穴。農業已由刀耕火種階段轉入典型的鋤耕階段,以種植粟、黍等農作物為主的旱作農業在當時經濟生產中占主導地位。僅靠婦女的力量已難以勝任,一部分男子終於放棄漁獵而投身於農業生產,漁獵採集經濟已由主要手段變為補充手段,飼養的豬狗數量增多。生產工具的手工製造業有較大進步,粗糙的打制石器占極少數,光滑的磨製石器占大多數。中耕管理、收割莊稼的工具有石錛、石鋤、木鋤、石刀、陶刀、石鐮、蚌鐮等,加工糧食的工具有磨盤、磨棒、石臼、石棒等。石錘、礪石是製作工具的工具,石鏃、骨鏃是狩獵所用的工具,石墜、陶墜、骨針、骨鏈等是紡織、縫紉所用的工具。在仰韶文化晚期,制陶手工業尤為突出。由於制陶技術嫻熟,陶壁厚薄均勻,表面打磨光滑,用紅、黑、白色礦物作原料研成粉末,塗於器物表面燒制而成。陶器以紅陶為主,也有灰陶,其中彩陶最具特色,紅底黑彩,花紋以幾何圖案最多,也有飛鳥和動物圖案。這些不勝枚舉的仰韶文化遺存,體現了仰韶先民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作,推動了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歷史進步、社會文明、經濟文明和文化文明,使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與時俱進。

最新發現

仰韶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
在河北省柏鄉縣小里村遺址上發掘的一處半地穴式屋址。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對邢台柏鄉縣小里村仰韶文化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獲得一批重要發現。小里村遺址遺存面積約6萬平米,是一處仰韶時期後崗一期文化遺存,距今約5700年至6300年。目前已經發掘1500平方米,已發掘半地穴式屋址5處、窯穴4處,大量的陶器、骨器、石器、蚌器等,並出土一枚完整的細泥紅陶指甲紋陶塤,對研究我國6000年前古代音樂、建築及環境考古均具有重大意義。

2014年在許昌市考古勘探中又發現一處文化層厚約3米的大型仰韶文化遺址。經初步勘探,新發現遺址位於許昌市東城區華豫樽廣場項目西半部、十里廟小區南部,緊鄰一古河道的河灣分布,面積48227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距地表深約1~3米。自北至南逐漸加深,掩藏於沖積土層之下。從勘探出的加沙陶片、繩紋紅陶片等器物標本及土層包含物分析,該遺址應為距今7000年~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且仰韶文化以後的堆積層明顯。許昌新發現的這一處仰韶文化遺址,範圍大、時代早、文化連續性較強,對許昌乃至河南來講是一重大發現。再次證明了早在7000至5000年前,許昌就是一處適宜人類居住的風水寶地,與靈井“許昌人”遺址遙相呼應,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