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紋

弦紋

弦紋是古代漢族陶器及青銅器裝飾紋樣之一。紋樣是刻劃出的單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線條,排列在器物的頸、肩、腹、脛等部位。是古器物上最簡單的傳統紋飾,在青銅器上呈現為凸起的橫線條。出現於新石器時代,商周普遍流行。弦紋是作為界欄出現的。

概述

弦紋弦紋
弦紋的出現與原始制陶中輪制方法的產生有關,鏇刻出來的弦紋又稱鏇紋。因使用工具及處理方法的不同,形狀也不盡相同,有凹凸、粗細、尖圓等不同形狀,還有單線與複線之分。表現手法有彩繪、堆貼等。新石器時代仰韶、龍山、良渚文化等遺址中均有弦紋陶器出土。瓷器上以弦紋為紋飾,無論是作為主題紋飾還是輔助紋飾均極為常見,在時間上貫穿整個陶瓷史。

分類

弦紋有細弦紋和粗弦紋兩種。細弦紋像一條細長的帶子平縛於陶器之上;粗弦紋作寬頻狀,中間呈凹槽狀,猶如板瓦,亦稱瓦紋。兩種紋飾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出現,有時弦紋與其它紋飾配合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