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曹蓋

跳曹蓋

“跳曹蓋”是白馬藏人的一種獨特的面具舞蹈。是白馬藏人獨特的民族風俗文化。流行於平牙縣、南坪縣白馬藏區。每年農曆下月初六舉行。“曹蓋”系白馬藏語音譯,意為面具。跳曹蓋即戴著面具跳祭祀神鬼、驅災祈福的舞蹈。

文化背景

跳曹蓋跳曹蓋
白馬藏人共10000餘人,分散居住在四川省平武縣南坪縣甘肅省文縣。其中,平武縣白馬鄉和文縣鐵樓鄉是最大的聚居區。本世紀50年代,有關方面曾將其暫定為藏族。隨後,他們曾多次反映自己不是藏族,要求重新進行識別。從他們的歷史地域語言服飾習俗信仰等方面看,確實不同於四川的藏族或西藏的藏族。70年代末,根據白馬人的意願,四川省民委曾先後兩次組織專家學者到白馬藏區進行調查研究,並召開了學術討論會。討論中,有人認為白馬人是古代氐族的後裔,族屬應為氐族;有人認為他們是古代的“宕昌羌”,應屬羌族;還有人主張他們是藏族或別的民族。在尚未最後認定其族屬前,一般稱其為白馬藏人。
白馬藏人的祭祀活動很多,農曆二月初一殺羊敬神,祈求神靈允許破土播種;三月十五集體設靈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平安;四月二十四敬神山,祈求山神保佑風調雨順;五月十五殺牛祭神,祈六畜興旺;七月十五殺牲祭白馬土祖,全寨宴飲歡樂;十月十五殺牛
跳曹蓋跳曹蓋
祭神,酬神還願,慶祝豐收……在白馬藏人為數眾多的祭祀活動中,最為隆重的是春節。除夕之夜,歡鬧通宵;大年初一,舉行敬火神和作“貢水”的儀式;初三初四祭架桿,求年
內不倒;初五晚上請巫師念經;初六跳曹蓋,驅災納吉。從白馬藏人的祭祀活動和節日活動看,有一些顯然是受外族文化的影響而成的,如三月十五設靈祭祖,便可能來自漢族的“清明節”。但可以肯定地說其中有些習俗儘管披上了外來衣衫,但其內容卻是白馬藏人固有的東西。跳曹蓋,是白馬藏人民俗活動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民俗事象,具有濃郁的原始特點和民族特色,是一種異常古老的祭祀舞蹈,引起了有關專家學者的注意。

詳細情景

跳曹蓋跳曹蓋

“曹蓋”是白馬藏語的音譯,意為“面具”。“跳曹蓋”即戴著面具跳祭神鬼、驅災祈福。在平武縣白馬鄉等地,跳曹蓋的儀式在每年正月初六舉行。初五晚上,人們便在寨外空壩上搭上祭棚,在祭棚中間燒起一堆篝火,巫師們圍在火堆旁念經。初六清晨,當東方剛剛發白的時候,隨著一陣火槍聲鞭炮聲鑼鼓聲和喧鬧的人聲,身穿五彩長袍、頭戴插有雪白雞毛的白色氈帽的人們,帶著事先準備好的祭品來到火堆旁。首先,人們在巫師主持下,殺牛祭神。然後,跳“曹蓋”的青壯年戴上巨大的木製面具,手持大刀鋸子等舞具,圍著火堆跳起了粗獷、古樸、剛健的曹蓋舞。跳曹蓋舞者至少三人,三人以上不限,盡皆頭戴面具,在“咚咚咚”的鼓聲和“哐哐哐”的鑼聲伴奏下,激烈地跳躍。舞蹈以手上動作為主,內容主要是摸仿老熊等猛獸的動作,力爭兇猛怪誕。跳至高潮時,還要從火堆上飛身縱過。每至此時,鼓鑼齊鳴,群情振奮,煞是壯觀。接下來,跳曹蓋的隊伍圍著寨子挨家挨戶去跳曹蓋舞者至少三人,三人以上不限,盡皆頭戴面具,在“咚咚咚”的鼓聲和“哐哐哐”的鑼聲伴奏下,激烈地跳躍。舞蹈以手上動作為主,內容主要是摸仿老熊等猛獸的動作,力爭兇猛怪誕。跳至高潮時,還要從火堆上飛身縱過。每至此時,鼓鑼齊鳴,群情振奮,煞是壯觀。接下來,跳曹蓋的隊伍圍著寨子挨家挨戶去跳,最後跳到田邊地角為止。據說,這是為了驅鬼,將鬼怪趕出寨外,保一年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根據調查研究材料,白馬藏人的跳曹蓋習俗乃是一種儺祭儀式,是儺文化的一種原始形態。首先,它具有儺祭、儺戲祛邪納吉、驅災祈福的功能。儺是祛邪巫術的一種,是一種古老的祭儀,是先民自然崇拜和靈魂崇拜的產物,其主要目的和功能是驅鬼逐疫、祈福禳災。驅鬼,可以說是儺文化的核心。《說文解字》對“儺”的解釋便是“驅逐疫鬼。”據殷墟卜辭表明,早在商代就已有了儺祭。到了周代,儺祭又有新的發展,分為宮庭舉行的“有司儺”和百姓每年臘月舉行的“鄉人儺”兩大類。儺祭與其他巫術和祭儀一樣,都是產生在鬼神信仰基礎上的。人類鬼神信仰之產生是非常久遠的,可以說是與人類開始思考萬物及自身起源時一道產生的。有了原始的神靈信仰,人們便相信病疫及不幸是由鬼神作崇引起的,因此必須驅走鬼神才能免災。而驅鬼的方法是:對善神要敬奉,對善鬼要調停,對惡鬼要驅趕。總之,先有神靈信仰,才會有敬神逐鬼的行為,才會有溝通人與神鬼之間聯繫的面具。先有對惡靈的恐懼,才會有對神的祈求,也才有敬神避鬼、借神逐鬼及對神的許願還願,對鬼的驅趕逐出,也才會有儺祭儀式出現。貴州思南民間將“儺”稱為“沖儺還願”,有“一儺沖百鬼,一願了千神”之說,便體現了民間神靈信仰的原動力所在。“沖儺”只是一種行為,“還願”才是其真正用意。還願名為還“神願”,實則是為了如“人願”。所謂“人願”,概括起來便是求福與避禍,也就是驅凶納吉。

白馬藏人的跳曹蓋習俗,其驅凶求吉的目的與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就而言,其娛樂功能不可否認,但其主要目的絕非“取樂一時”。在跳曹蓋之前,要祭祀神靈,酬神的目的是請神驅災和降福。跳曹蓋是一種摸仿性的舞蹈,是帶著濃厚圖騰意味的儀式舞蹈。白馬人崇拜熊的勇猛和強大,因此奉祀黑熊神,曹蓋舞的面具便是熊頭形象,舞蹈動作也主要摸仿熊的動作。早期人類的主要食物是周圍的動物,對他們的生存威脅最大的也是周圍的動物。因此,要生存要發展,必然和猛獸作鬥爭。所以,狩獵儀式是當時主要的儀式,先民為了獲取和戰勝更多野物,便用臆想的、虛幻的手段模仿動物的行動,企圖以此代替實際過程,獲得狩獵成功。“原始人以為借摹仿動物、旁人或自然形象,希望獲得一種力量,可以駕馭它們”,“打獵的部落在跳舞中象徵地摹仿打獵和打死獵物,以為這樣做,就可以對獵物投上一種魔力”對他們來說,“形象是與原本互滲的,而原本也是與形象互滲的,所以,擁有形象就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占有原一。”對於白馬藏人的跳曹蓋,可以理解為是狩獵前的預演,也可以理解為是狩獵後的慶典。如系前者,則目的是祈請神靈護佑,企望狩獵成功;如系後者,則包含了酬謝神靈、保來日平安的內容。至於佩戴黑熊形面具,則明顯包含有驅逐疫鬼的內涵。要知道:這種帶有圖騰意味的面具,在白馬人心目中,具有驅逐惡魔和鬼怪的作用。所以,“曹蓋舞同時又是一種用以恐嚇幽靈、惡魔、鬼怪的舞蹈。”“因為只有兇猛恐怖者才能退鬼、逐疫。”所以,曹蓋面具總是做得兇猛可怕,而跳曹蓋者也打扮得渾身長毛,人看了也毛骨悚然,何況鬼乎?

典型特徵

跳曹蓋跳曹蓋
跳曹蓋具有儺文化的典型特徵——佩戴面具。面具的起源應該是很早的。最初的面具也許是以色塗面,披戴獸皮、獸頭等,可惜今天沒有看到。後來,出現了銅鑄的面具。如四川廣漢三星堆文化遺止中便出土了許多銅面具,《周禮·夏方》中記載的方相氏“黃金四目”也是。到後來,由於銅面具的製作和使用都有局限性,於是出現了木製面具、紙面具和布面具等。就發現的儺戲品種看,以木製面具為主。面具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狩獵,後來才用於驅鬼、逐疫、慶典等。白馬藏人跳曹蓋時所戴的面具,是由當地所產樺木雕刻而成的,一般長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頂部木厚2至3厘米,面部木厚1至2厘米,既大且厚,重約10多斤。其面具形象皆為動物,主要是熊頭面具,白馬藏人稱為“達納屍界”。“納”是“黑”之意,“達”即指“熊”,“屍界”指“神靈”,“達納屍界”即黑熊神。

白馬藏人崇奉黑熊神,認為它是鬼怪們最懼怕的神靈,故將面具做成熊頭形象,相信這樣便能驅鬼逐疫。這些面具,一般都雕刻得兇猛異常,吡牙裂嘴,讓人看了害怕。有的面具額頭上有雙蛇盤繞,或並列幾個人頭,或配有一對羊角,或插有一條牛尾,奇異古樸。據白馬藏人說:面具的形象,做得越兇狠,越讓人可怕,就越好。面具色彩鮮艷斑斕,裝飾多樣,或披以散發,或貼有鬍子,或綁以彩扎。造形多樣,線條古樸而稚拙。跳曹蓋者除了佩戴這兇猛可怕的面具外,渾身穿著長毛衣服,五彩斑讕,憑添幾分“獸氣”。跳曹蓋的面具,平時掛在家裡大門上方,驅邪納吉,保一家平安,頗似漢族信仰中鬥神的職責。並非所有佩戴面具的習俗活動都屬於儺文化範疇,比如今日之假面舞會。但屬於儺文化範疇的習俗活動,不管是儺祭、儺舞或儺戲,則必然要佩戴面具。佩戴上面具進行的驅凶求吉活動——也就是面具與祭祀儀式相結合的活動,必然屬於儺文化範疇。從這種角度講,白馬藏人的跳曹蓋習俗活動實乃遠古儺文化的遺響,是一種原始的儺祭活動,或者說是一種驅邪納吉的儺舞。它與到為止其他地區發掘出的各種儺戲相比較,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和極高的學術價值。從某種角度講,它比貴州威寧縣彝族儺戲“撮泰吉”更為古樸、原始,也更有研究價值。

特點及價值

跳曹蓋跳曹蓋
中國的儺戲資源異常豐富,有一個覆蓋面很大的儺文化圈。儺戲戲種便有數十樣之多,如陝南端公戲、安微儺戲、廣西師公戲、湖南師道戲、雲南關索戲、江西南豐儺戲、山西扇鼓儺戲、晉北賽戲、四川慶壇戲、福建龍巖道士戲、貴州地戲、貴州儺堂戲等。就四川而言,也是名目繁多,遍布各地。川東南有“儺願戲”、“陽戲”,川南有“端公戲”、“師道戲”,川北有“梓潼戲”、“提線木偶戲”,許多地方有“慶壇”等。所有這些儺戲品種,從功能上講,有驅鬼逐疫、娛神娛人的作用。彝族儺戲“撮泰吉”,意為“人類剛剛變成的時代”,它是發掘出來的最古老的儺戲,僅在貴州威寧縣一個海撥2800米的高山上50餘戶彝人村寨——裸戛村傳承。“撮泰吉”的演出,一般由祭祀正戲、喜慶和“掃火星”組成。演員頭戴木製面具,用布將頭頂纏成錐形,身上用布纏緊象徵裸體,邁著羅圈腿表演,象徵人類初學步時的形態。撮泰吉雖然是一種古老的儺文化事象,但畢竟有了一個劇目,有正戲演出,內容是反映先民創業、生產、繁衍、遷徙的歷史。演出由示意性動作和原始舞蹈組成,中間插有對白和誦詞,內容是講史、驅邪、祝福。其面具共有五枚:一枚白鬍子面具,一枚黑鬍子面具,兩枚無須面具和一枚兔唇面具。面具造型雖然顯得古樸,但卻無疑都是以人的形象為基調的。

白馬藏人心目中的神鬼形象還是自然物(動物)的本來面目。人類最初產生的宗教信仰是自然崇拜,信仰的神靈是自然界中的動物或山嶽等。後來,神靈的形象轉化為半人半獸(物)。再後來,神靈形象開始向世俗化、人性化方向發展,逐漸與人的形象接近。從發掘到的許多儺戲看,面具上體現的神靈形象便多與人形接近,或者是變了形的人象,說明這些儺戲品種深深地打上了文明社會的烙印。從這種角度講,白馬藏人的跳曹蓋習俗還處於極為原始的狀態。事實上,直到今天,白馬藏人奉祀的神靈也還主要是山嶽、動物、森林等,他們心目中的神靈形象也還基本上的是自然物本身。

從演出內容和面具形象諸方面分析,可以知道:“跳曹蓋”尚處於純粹的儺祭階段,撮泰吉”則已初具儺戲雛形。而儺戲則是“從儺祭活動中蛻變或脫胎出來的戲劇”。所以,說:“跳曹蓋”是一種比“撮泰吉”更為古樸原始的儺文化形態。儺祭儺舞儺戲,是民間文化中較早產生的藝術形式。認真研究它們,對於了解原始藝術的發生、原始先民的心理、信仰等有重大作用。白馬藏人的“跳曹蓋”,是一種古老的儺祭儀式,可資研究的東西很多,在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藝術發生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相關詞條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