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林

神林

神林,指羌族每個村寨的山後都的一片神樹林,屬於羌族羌族信仰習俗。

基本信息

神林羌族
羌族信仰習俗。羌族每個村寨的山後都有一片神樹林,被視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進行化祭。

歷史

神林藏族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境內人口在義仍以上的民族有漢、彝、藏、羌、回、蒙古、僳僳、滿等十三個。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第二個人口最多的藏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人口約570多萬,占全省人口總數的7%。
關於羌族
羌族是我國民族大家庭歷史中悠久的民族之一,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共有19.83萬人。羌族人口集中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沿岷江上游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縣及綿陽市的北川縣等。羌族聚居區與漢、藏區相鄰,少數羌族民眾則散布於漢、藏、回等其他民族村寨,與漢、藏、回等族人民交錯雜居。羌族的族源可溯至3000多年前的古羌人,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冉、龍部落就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唐時,吐蕃勢力強盛,一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另一部分同化於漢族。有一支羌人則絡繹遷居於岷江上游一帶,生息繁衍,逐漸形成今日羌族。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分為南北兩大方言。羌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羌族信仰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認為世間一切有生命草木和無生命的自然現象都有"靈魂"。認為諸神擁有無邊的法力,支配和主宰著人畜安危、五穀豐欠和民族有興衰。因此,敬神、祈福、驅鬼、辟邪就成為羌族宗教活動的主要內容。羌族以白石為神的象徵,被廣泛地供奉在山上、屋頂和石塔內。據傳羌族先民趕往岷江上游的途中在天神的指點下,以白石為武器戰勝了強敵轉危為安。所以,羌族奉天神為本民族的最高保護神,以白石為象徵,頂禮膜拜。羌族家庭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過去,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盛行人贅和姑舅表優先婚,配偶年齡往往女大於男,新娘婚後不落夫家,要回娘家

神林羌族姑娘
居住一至三年。現在婚姻制度中落後的習俗已逐漸廢除,青年男女婚姻己較自由。羌族的服飾古樸、美觀、實用、大方。
無論男女一般都穿麻布長

衫,外罩羊皮褂子,包青色或白色買帕,

纏綁腿,束挑花腰帶,腰帶上系有吊刀,皮裹兜子和火鐮。腳穿滿耳子草鞋,少數人著棉鞋或皮靴……。羌族人民的主食是玉米、洋芋,常見食物有:玉米面粥、烤饃、玉米蒸蒸、炒麵等。豬膘和咂酒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豬膘是將豬宰殺去其內臟後,把肉割成條狀吊在屋樑上風乾而成。"豬膘"肥肉透明晶亮,瘦肉色澤紅潤,人口化渣,噴香可口,是羌族食用和待客的佳品。羌族家庭"豬膘"存量多少是其富裕與否的標誌。咂酒的歷史有1千多年,在羌區,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飲自釀的"咂酒"。咂酒系用青稞、小麥、大麥等糧食經發酵而成。飲時啟壇注入開水,插上竹管輪流吸吮。咂酒味美醇香,是羌族待客、婚喪嫁娶、節日等禮儀活動必備的飲料,最具民族特色。羌族以獨特而精湛的建築藝術著稱於世。這些建築包括碉樓、住房、索橋以及掘井、築堰等。羌族的住房是用石片砌成的平頂房屋,一般分三層和二層兩種,搭獨木鋸形樓梯上下。底層圈養牲畜,中層住人,除臥室外還有鍋莊(炕灶)和神龕,是全家起居、會客之地。頂層則為開敞的照樓和曬台。碉樓,形狀有四方、六角或八角形等幾種,高達10餘丈,最多可達十三、四層。其稜角突出,結構勻稱,牆面平整光滑,堅固耐用,經數十年至數百年而不傾塌。碉樓作用在於軍事,平時不用,戰時則攜帶武器、糧、水人內據守。過去羌區由於戰亂頻繁,治安惡化,人們只有興建易守難攻的碉樓,擁兵自保。羌族莊房和碉樓(即"邛籠")的建築極具特色,其材料是碎石片和粘性黃泥土。修築過程全憑經驗和目測。2千多年前的《後漢書》就有關於"邛籠"的記載,羌寨建在半山腰或河谷平台,那櫛次鱗比的石砌莊房和巍峨聳立的碉樓,宛如一座座古代城堡,顯示出羌族建築的古樸、簡潔的風格。羌族的節日主要有羌歷年、領歌節和祭山會等。羌歷年:羌語"日美吉"。一般在農曆十月初一進行。由於正值秋收完畢,年節宴會又被稱為"收成酒"。過年時,全寨停止勞動,遠行人要趕回家,人們殺豬宰羊,蒸"瓦達"(大蒸餃),煮豬膘、祭祀祖先和神靈。全寨男女老少身著色彩鮮明的節日盛裝,暢飲咂酒,高唱喜慶歌,在銅鑼、銅鈴、羊皮鼓、竹笛的伴奏下,跳起歡快的"莎朗"(羌族鍋莊)和皮鼓舞,並結隊到各戶祝賀新年,直至夜深興盡。有的地方還要身披盔甲,跳起古樸矯健的"盔甲舞"。同時,要抬白石神遊全寨,祭祀天神,祈求風調雨順,吉祥平安。領歌節:羌語稱為"瓦爾窩腳,參與者均為女性,又稱為羌族的"婦女節"。這個節日傳說是為了紀念主管歌舞的莎朗女神。屆時,凡本寨出生的婦女穿上艷麗的服裝,戴佩首飾,祭祀女神莎朗,唱歌跳舞,活動持續三天。祭山會:又稱祭山大典,是羌族祭祀山神、祈求豐年的最盛大、最隆重的活動。祭祖活動一般在農曆的正月、五月、十月進行。參與活動的都是男性成員。地點是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石塔旁。塔頂有白百,象徵著天神、山神、樹神等,塔周是蒼萃茂盛的"神林"。祭祖活動由巫師主持,要殺牲祭神,舉行"領牲"儀式,念唱羌族史詩,祈求豐年。羌族具有敬老、好客的傳統美德。羌族尊重老人,尤其是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和戰功卓著的老人。飲咂酒時,要由最年長的人先講吉利話,依長幼次序飲酒。老者進屋,要起立相迎,宴席由老人坐上座,待其就座後,其他人才能坐下。路途中遇見老人,要讓路,騎馬遇見老人,要下馬行禮。集會歌舞時要由老人領唱、領舞。羌族民眾熱情好客、客人進屋後要讓座於鍋莊的上方,以咂酒待客,表示尊重和歡迎。羌族還有互助友愛的傳統。農忙時親友領裡間換工互助,婚喪、建房或遭受天災人禍,均出資出力相助。羌族還有保護森林的傳統習俗,羌寨附近都有一片樹林被奉為"神林",嚴禁砍伐。有的地方每年還要舉行隆重的封山育林儀式。羌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具有獨特風格的文化藝術。其民間文學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情節感人,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其中,影響最廣泛的有《羌戈大戰》、《木姐珠與斗安珠)等。《羌戈大戰》是一部具有英雄史詩性質的頌歌。它講述了遠古時候,羌民的祖先由西北輾轉遷徒並定居岷江上游的歷程。其時,羌人與"身強力壯、兇悍威猛"的戈基人頻頻爭戰。後在天神的幫助下,戰勝了敵人,安居樂業,繁衍生息。《羌戈大戰》是反映了歷史上羌族經歷過民族大遷徒的史實。《木姐珠與斗安珠》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古代羌人的生活面貌。它講述了天神之女木姐珠與羌族青年斗安珠相遇並相愛,最終衝破天規結為伴侶的故事。《木姐珠與半安珠》熱情歌頌了羌族人民對神權天命的藐視和包辦婚姻的抗爭。木姐珠和斗安珠既是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又是羌族人民崇奉的民族祖先神……。

文至此處我不得不提的是“神林”!

羌族的神林文化源於對大目然的崇拜。

傳說遠古時期,大地蠻荒—片,古羌人頭頂如火烈日,腳踏滾燙大地,於是古羌人將希翼寄託於上天,

神林歡慶
焚香禱
告,乞求垂憐。香菸裊裊,穿雲破霧,終於驚動了上天諸神,也震動了天神阿爸木比塔。天王於是命天兵天將將天庭後花園內的九棵楊樹、七棵柳樹和三棵柏樹送往人間繁衍。天神同時解下腰間佩劍送往人間,立於羌寨寨頭,而後佩劍幻化為高大的邛籠,從此肩負起傳遞各家信息和護佑羌人平安的使命。

此後羌區出現了林木繁茂、鳥語花香、百業興旺的盛景,羌人也由此過上了吉祥、太平的日子。為答謝天賜神林之恩,於是羌人將樹神尊為森林天神和生命之神。在羌區至今仍流行著“頂大頂大的是天地,天地之後排神林”的羌族古歌,由此可見神林在羌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歷史上,羌區各寨均有自己劃定的“神樹林”,而且,羌寨上每年的祭山大典均須在神樹林中舉行。屆時各寨除在寨頭、寨中、寨尾遍插白色剪紙以示聖潔外,各家各戶還要在門前栽插象徵生命意義的綠色長青枝。同時各寨還要在寨頭立一根高高的祭祖樁(又稱“迎神樹”)。

祭祀樁上的枝丫按九、七、三呈三層分布,這與羌人所認為的“天有九層,地有七層”和“三、山”相諧的樸素的“三界觀”思想有關,更與羌人感念天神為人間賜福“九楊七柳三柏”直接關聯。

神林神林

主持大典的‘釋比’(漢語稱“端公’)還需於事前燃柏香熏身,忌吃蔥蒜一月,而且只許男子進人神樹林而嚴禁婦女與神林接近。舉行大典時要噴灑雞血,吊羊頭祭山、祭天還願等,“釋比”同時還需向山林敬獻面牛面羊,領頭轉山,唱頌經文,其大意為:神樹林威力無邊,人若不敬他,就會禾苗不生,五穀不豐,人畜不安,人若不聽神林話,就會天塌地陷遭天殺......等等,因而祭山後還要祭路,嚴禁去林中砍柴、挖藥和狩獵,總之,程式極為複雜。

實際上是羌人原始本朴的“春禱秋酬”農事祭典活動,同時也表達出古羌人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天人合一純美情感,於無形中對後人起到了護林和注重生態意識的教化作用。

遐思

神林傅山
約在七八年前,見到傅山先生的《介林》詩拓片,曾吟誦數遍,不由心嚮往之。據《靈石縣誌》:“介山之勝,自東周迄今矣。山麓林木蔚然深秀,其中百尺喬松不下數千萬株;林中祠宇巍然,境地清遠,靜聽松濤,情同鍾子期神遊海上。”歷史上被譽為邑內八景之一。惜日軍入侵,林毀一旦!後來訪介廟遺址,並閱讀有關文字,才在人們的指引下找到介子長眠之處。

古人之“隱”一是“入山林”,堯時,有許由、巢父深居箕山開風氣之先。繼之有在介山、商洛山終南山、太白山和九里山的周介之推、明王冕等,都可入榜,還有如“臨水畔”、渭水設釣的周初姜太公、東漢時的嚴子陵等等,皆依此。

神林又名介林,在山西省靈石縣馬和鄉張嵩村,據《辭海》《山西通志》《靈石縣誌》等載,春秋晉國名臣介之推與母曾隱於此,文公縱火焚之不出,與母抱樹而死,後人即立廟祀之。天旱禱雨多應,歷代香火不斷。宋神宗元豐元年封為潔惠侯,宋徽宗賜額“昭德”。金、元、明、清相繼修葺。廟制宏麗,林木茂密。近林人家以至靈石汾河東西許多村舍,清明節三日自古不敢舉火,是謂“寒食”。老人說靈石歷史上風景最佳處莫過“神林”,既高樹蔽日,神花牡丹又奇異,再加人文歷史穿貫其間,此處聞名遐邇,常有遠道人專程前來拜謁。

千百年來,介之推“孤守神林”,身浸松濤,真可謂耐得寂寞。潔惠侯祠內,原立有數十尊廟碑和詩碑,勒記著歷代高士的詠嘆,作者多為做官的,宦途知止,頓悟也難。邑人清國史館纂修、陝甘總督何福堃就曾有詩云:“介推綿上去,富貴若浮雲。懿訓承賢母,清風表晉文。層橫喬木影,袍染牡丹芬。我與公同里,私心仰企殷。”折映出一種人生追求與理想。

傅山《介林》是寫介之推的名篇,據說該碑現存於晉祠,內容為“青松白松(栝)十里周,青枑白祠堂幽。晉霸園陵迷草木,綿田香火動春秋。仙名賣扇傳東海,身隱承顏肖故丘。還慮寒山太枯寂,婉容分到牡丹頭。”他欽慕介子之風,真可謂山高水長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介之推的這種境界,即使到今天也還能得到許多人的稱頌。我真想邀三五知己,再去神林,沉浸在千古長存的凜然氣息中。

相關詞條

跳盔甲 白石崇拜 搜山求雨 化翳子 打油火 踩鏵頭 羊髀骨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